一般鑑定感冒發燒的首要方式就是測量體溫,但是很多人對於體溫的正常範圍並不太了解,有些人以為只要超過37度就算是發燒了。那麼到底人體正常體溫是多少度呢?按照專業標準來看,體溫正常值範圍是多少?
通常來說,定義的正常體溫範圍在36-37度左右,但由於測量方式以及工具的不同,這樣簡單的定義就顯得不夠用了。一般來說,腋溫在36.0-37.0度是正常範圍,≥37.5就高了;口溫在36.3-37.2度為正常,上午≥37.2、下午≥37.7就高了;肛溫在36.6-37.8正常,≥38度算高了。而我們常測的額溫和耳溫,因影響因素多,無標準參考範圍,可參考腋溫。
測量體溫一般常用3個部位,即口腔、腋窩及肛門:
兒童正常體溫在肛門處為36.5℃~37.5℃之間;
兒童在口腔處為36.2℃~37.3℃之間;
兒童在腋窩處為35.9℃~37.2℃之間。
通過測量後,兒童凡超過正常範圍0.5℃以上時,稱為發熱。不超過38℃稱為低熱,超過39℃者為高熱。
測體溫需要幾分鐘?
測體溫通常需要5-10分鐘10分鐘之間,根據體溫計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是用的紅外線體溫計,通常不超過半分鐘,常見的額溫計,耳溫計都是這種類型。
如果是測量腋窩溫度,口腔溫度以及肛門溫度,則需要5分鐘以上,這些體溫計,需要體溫和溫度計的溫度達到完全平衡,才能準確的反應出實際溫度。如果時間不足5分鐘,檢測數據會低於實際的體溫。
那麼,體溫升高了,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我們知道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是1-14天,多為3-7天。如果一個人在發病前兩周內沒有任何流行病學史,也沒有出現聚集性發病的情況,僅僅是低熱(低於38℃),可以暫時居家觀察,多飲水,多休息、調整心態,避免焦慮緊張,居家期間如果體溫下降,症狀好轉,可以繼續居家觀察;如果體溫控制不佳,或者出現了高熱,或者又出現了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如乾咳、乏力、腹瀉等等,建議一定到正規醫院的發熱門診,由專門的醫護進行鑑診排查。
如果一個人在發病前兩周內有流行病學史,或者有聚集性發病的情況,不論出現何種身體不適的症狀,即使是低熱,也建議儘快到就近的發熱門診就診,由專門的醫務人員進行鑑別診斷,如果疑似,需要做相關的檢查,必要時進行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明確是否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雖然目前國內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但國外確診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當前形勢下,我國除了積極救治國內確診的病例以外,也要防範國外輸入病例對國內的影響,對於從國外回來的人員進行定點隔離是有必要的。因此,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還是不能放鬆警惕,還是要儘量少出門,少到人多的地方扎堆,少接觸其他人,保持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出門一定記得帶上口罩,多鍛鍊身體,避免心情緊張焦慮。針對國外的輸入,國家及各個省市也都在積極採取多種措施,儘量減少或避免輸入病例對國內的影響,做好對輸入病例的診治和安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