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個數據開始:
1. 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
『全球生活成本調查2020』
2. 世界銀行發布的主要國家的
『基尼係數』
3. 香港政府統計局公布的
『消費物價指數』
3月18日,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發布了『全球生活成本調查2020』(WorldwideCost of Living Survey),這是全球規模最大及最權威的一項城市生活成本大調查,調查的對象包括133個城市,覆蓋160項商品和服務的400多個價格,綜觀全球各城市間的生活成本比較,這項調查從經濟角度和地域角度上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133個國家當中,三個亞洲城市並列全球第一,分別是日本大阪、新加坡和香港,如果美國紐約生活成本基數Index為100的話,那麼大阪、新加坡和香港則為102,即這三地的生活成本要比紐約還要高出2個點。(其他中國的城市,上海排名23位,深圳排名26位,北京和大連並列49位,臺北排名58位。)2015年以來排名長居於全球第二位的香港,2019及2020連續2年更攀至第一位,生活成本冠絕全球,足見在香港生活並不容易。下圖(圖一)是『全球生活成本調查2020』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布圖。排名第四至第十的城市分別是美國紐約、瑞士蘇黎士、法國巴黎、以色列特拉維夫、日本東京、美國洛杉磯和瑞士日內瓦。(圖一)
整份調查報告要花接近1000美元才能查閱,目前各大媒體公布的數據也非常有限,在有限的資料中,我製作了下圖(圖二),從4項主要消費品價格來看,香港的價格並不是排名最高的城市,有些在整體排名中靠後的城市,這4項的消費品價格反而更高。同樣地,在比較了食品價格(例如白米、雞蛋)、外出用膳價格水平(例如中價餐廳、麥當勞)、日常開支價格水平(例如交通費、寬頻月費),香港的價格水平基本都未入前3,那何以香港的總體生活成本卻位居全球首位呢?
(圖二)
我能找到相對全面的一張表格是反應城市主要生活成本的比較圖(圖三),是Expatistan於2013年做的調查*,雖然年份略遠,但我認為還是很好地反映了各大城市的主要物品的價格情況。
(圖三)
眾所周知,香港最貴的商品是住屋,無論是置業還是租屋生活,金額均排全球第一,而且與其他城市的差額十分大。下圖(圖四)為『全球生活成本調查2020』中關於購買市區單位的每平方米價格,香港以244,732港幣遙遙領先,比排名第二的新加坡貴出71%。再看調查報告中的租屋市場,如果想要租住市區單位(1間睡房),每月需要支出17,827港幣,如果是非市區單位每月支出為12,308港幣。因此,相信住屋價格高企的原因,拉高了整體香港的生活成本,令香港成為全球生活最昂貴的城市!
(圖四)
那在這個全球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市民的花費很大程度上是和收入掛鈎的,賺得越多,自然開支越大,生活的成本也會相應增加。談到收入,就必須要提到基尼係數,來看看香港的基尼係數到底如何?
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是由20世紀初義大利統計學家科拉多·基尼(CorradoGini)開發的,基尼係數體現了一個區域內收入分配公平的程度,是國際公認的衡量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的指標。基尼係數是介於0-1之間的數,數值越接近1說明此國家的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即貧富差距越大。世界銀行訂出了一個標準,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尼係數在0.3以下是情況良好,0.3- 0.4是中等,0.4是『警戒線』,0.4– 0.6 屬於高,而0.6以上屬於極高,表示這個地方的財富分配非常不均勻,有可能引發社會問題,具體表現如下圖(圖五)。
(圖五)
下圖(圖六)是將基尼係數乘以100,0代表財富分配非常均勻,100表示財富分配非常不均勻。我在下圖中加入了香港的基尼係數後,可以看出香港的基尼係數在各個國家中處於相對高的一個水平,2016年香港的基尼係數是0.54**,按照上圖四的標準,香港的貧富差距屬於高的水平,是需要引起社會各界警惕的。
(圖六)
從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圖七)可以看出,香港人的個人月收入中位數為19,000港幣(男女合計),家庭住戶月收入中位數為27,500港幣。回到剛剛的結論,住屋價格高導致香港的生活成本提高,假設一個家庭租用一個非市區的住屋,按照上文提到的每月支出為12,308港幣,那基本佔到了家庭總收入的45%。如果是單身的話,租屋需要佔到收入的65%,其實是難以負擔的。
(圖七)
也許有朋友提出買樓呢?我認為如果沒有一個原始資本的積累,無論這個資本積累是從父母那裡來,或者是自己有致富發財的方法,在目前樓價暴漲而收入幾乎停滯不前的狀態下,買樓的目標也是不容易實現的。因此,可以看到單身人士仍然和父母居住,甚至有部分夫妻在婚後,仍然各自和自己父母居住,才有了香港人常說的『有樓萬事足』。這個略帶畸形的香港住屋成本令到總體生活的成本大大提升。
我們以上探討的數據都是基於中位數,一個月入中位數的居民,都難以負擔目前的住屋,更別提那些生活在生活底層居民的生活狀況了,住屋可能是他們最困擾的問題。那絕大多數的香港居民消費分類比例是什麼樣的呢?住屋支出又佔到多少?來看一下香港的消費物價指數CPI(Consumer Price Index)吧。
『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量度居民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情況。消費物價指數的按年變動率被廣泛地用作消費者所面對的通貨膨脹的指標。香港的通貨膨脹率大約徘徊在2-3%之間。下圖(圖八)是香港政府統計處發布的按目的劃分的個人消費分類表***。從圖中可以看到,在香港排名最高的生活成本5大項依次為:住屋37%、食肆及酒店旅舍18%、食品及不含酒精飲品9.6%、交通7.9% 和娛樂及文化6.8%。
(圖八)
假設一個人願意劃出的月開支為10,000港幣,那住屋每月支出為3,700港幣(雖然這個價錢什麼樓也租不到,或者買了樓的只能付個管理費。如果按照上文提到的12,308的租屋標準,按比例算月收入最好高於30,000港幣),在外吃飯每月花費1,800港幣,菜市場逛個圈每月花費1,000港幣,交通開支800港幣,開心唱個k看個曲娛樂開支700港幣。請留意這些都是中位數,均不代表你我他,也別硬往自己身上套用,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拿出紙和筆算算自己的錢都耗哪裡了。
看了一堆數字,生活成本調查、基尼係數、消費物價指數後,相信每位讀者心中對香港的生活成本有一定的認識,有了自己的觀後感。香港是一個生活成本昂貴,樓價瘋狂,貧富差距明顯的城市,但這裡的金融體系成熟健全,政府財政盈餘和外匯儲備極高,低失業率,民主指數及和平指數都位於世界前列。這裡的人也很吃苦耐勞,獅子山精神屹立不倒,希望大家一起來繼續維護。
還有很多數據可以再做詳細的分析,例如人均GDP指數、不同收入群體的生活成本的差別、樓價和收入的對比,其他生活成本的開支(教育、醫療等),要是讀者喜歡,就留待下次吧!
最後,想要簡短提一下3月20日新鮮出爐的『2020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我好奇地找了一下生活成本排名最高的那幾個城市,他們的快樂指數也同樣高嗎?(圖九)
(圖九)
香港的城市快樂指數排名為114位,相比其他生活成本高的城市,快樂指數算是靠後了。不過在我看來,快不快樂還是在個人,過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知足常樂,只要心懷此念,其實在哪個城市都很快樂!
資料來源:
*截圖自https://www.gizmodo.co.uk/2014/01/keep-hold-of-those-pennies-as-london-is-now-the-most-expensive-city-in-the-world/
**截圖自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ini_coefficient
Economic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ies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en/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references-and-resources/economics/income_eng.pdf
*** 政府統計處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19年第4季度)
**** 全球城市快樂指數報告https://worldhappiness.report/ed/2020/cities-and-happiness-a-global-ranking-and-analysis/
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