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映的電影《千與千尋》很受追捧,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它的主題遠不止於環保,而同時叩問了當代日本社會的四大危機:經濟危機、道德危機、環境危機、信仰危機。
先劇透一段電影劇情:
千尋的父母,為了多快好省開到家,不願按地圖指示走陽光大道,偏偏要走沒人知道能否走得通的山間小道,暗喻日本泡沫經濟成長起來的一代,習慣走捷徑,不按套路出牌,自以為聰明,結果把日本帶上了不歸路。
父親開車時還一臉的自信和激動,路況不熟,地上還坑坑窪窪的,卻依然車速極快,把後座沒系安全帶的千尋嚇得半死,更是隱喻那一代日本人的衝動、浮躁與冒進。
當發現此路不通後,好奇心驅使下,父母繼續向前走入未知地界,發現滿大街好吃的,也不付錢,直接開吃。父親還說,怕什麼,反正有信用卡和現金,隨他收。
這種先上車後買票的做法,就是放槓桿透支消費,只顧眼下快活,以後的事再說。
而這種想法,恰是泡沫經濟的由來,也是後來泡沫經濟崩盤的原因。
電影裡,宮崎駿設定了「吃了不該吃的會變成豬」的魔界規矩,作為貪吃的懲罰。
現實中,日本則用「失去的N年」,作為全體國民過於貪婪的代價。
你看,今天的中國,何其相似?
回到投資理財上來,貪婪在投資中是大忌,很多人都敗在一個「貪」字。
貪婪是人的七宗罪之一:
貪婪——就是想要原來並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傲慢——因為假裝(或者假裝到相信)自己擁有其實並不屬於自己的種種高高在上的權利;
嫉妒——是因為想要自己尚不具備的東西,卻發現別人已經有了;
憤怒——是因為自己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要那能力卻沒有;
怠惰——是因為明明要用勞動去交換,卻想張口就來,伸手既得;
暴食——吃的不是自己的東西;
色慾——是因為對方不配合的時候就不屬於自己了,然而依然想要;
而在投資領域,「貪婪」像一個魔鬼,有著無數的化身,無所不在,幾乎總是「所向披靡」。
但是很多人的貪婪,來自於無知。當人們想要一個並不屬於他們的東西的時候,那就是貪婪;
當人們那麼做的時候,很可能並不知道那麼做就是貪婪,也可能人們並不知道那東西原本並不屬於他們的,人們理所應當地以為他們原本就應該擁有那東西。
一個基本的原理擺在這裡:資本金額越大,獲取同樣收益率的難度越高。所以小的資金可以短時間內獲得較高的回報,但不可長久。
比如股票投資,實現年化15%的年化複合收益,就是一個很不錯的結果,如果想著長期實現50%甚至翻倍的年化收益那就是貪婪了。
為什麼高收益不能長久呢?
比如民間借貸一出現高利率的時候,就會產生資金集結效應——而大量資金集結起來之後,需要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
可問題在於,到哪裡去找到能夠支撐那麼大資金且能夠做到年化符合收益率高達25%以上的項目且做到長期呢?
要知道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GDP)平均下來才是個位數的百分點。
與大多數人認為的不同,價值並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長期應該先排上,然後在就加上價值,即長期價值——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東西。
那麼如此,我們又可以這樣定義誘惑——有價值,或者起碼看起來有價值,但不是長期價值。
換言之,一切不屬於長期價值的東西,都可以算作誘惑。一旦陷入誘惑,那麼入眼的東西就會不一樣了,很難在該走的時候退出。
絕大多數人終身都只是短期投資者而已,因為他們不關注長期,理直氣壯地接受各種誘惑。
於是,每個人進入股票市場之後,都會看一段時間的k線圖,因為:
1.剛開始啥都不懂,實在沒什麼別的可看的;
2.那K線圖很刺激人性,總是可以讓你感覺所見即所得;(根本想不起來自己實際上在面對的是漫步中的隨機)
所以,在任何的投資市場,不管短期內多麼有誘惑,請記住:「不能太貪吃,吃太胖,會被殺掉的!」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關注我,我會不定時跟大家一起學習,提高認知和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