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拆遷村民在新居住地有歸屬感,朝陽孫河鄉在5個拆遷周轉片區都設立了臨時黨支部,最遠的片區甚至到了順義、昌平。如今,1.3萬暫別舊宅的村民都能在家門口找到黨組織。
順義翠竹新村小區,一間120平方米的活動室外插著鮮紅的黨旗,這裡就是孫河鄉順義周轉片區臨時黨支部的所在地。記者推門而入,瞬間被一屋子的花香和笑聲撲個滿懷:20多人圍坐桌前,一邊學插花,一邊嘮家常。
「聽說黨支部組織活動,我趕緊在微信群裡報了名,主要為見見這些老鄰居。」說話的是沙子營村的村民趙繼清:「村口的大槐樹都讓人想得緊,更別提這些姐妹了,幾天不見心裡就沒著沒落,打電話又不過癮!」
臨時黨支部成立才不到一個月,像這樣的活動就已經組織了3次。
2017年11月,孫河鄉的沙子營、前葦溝、上辛堡、下辛堡、黃港5個村子完成騰退,1.3萬名村民暫時告別家鄉,外出周轉。三年半之後,他們的故土將建成溫榆河公園,村民也將返鄉住上回遷房。
可就是這三年半的周轉期,讓不少村民覺得難挨。趙繼清說,以前,村委會抬腿兒就到,有啥難事兒隨時能登門,但在搬家之後,要回鄉一次可不容易。更讓她擔心的是,在新居住地人生地不熟,鄰裡互不相識,缺少一份歸屬感。
「要服務群眾,就要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去。所以鄉裡迅速建立了周轉村民臺帳,詳細記錄每家每戶的居住地點、現實需求。」鄉黨委書記李欣說,臺帳顯示,絕大多數村民都選擇在順義、昌平、金盞、崔各莊和康營五個片區租房居住。今年2月,五個周轉片區全部建立了臨時黨支部和黨群服務站,分別由5個拆遷村書記牽頭負責,既為村民提供便民服務、解決實際困難,又能定期開展文化活動。
村子拆遷了,但聯繫不斷線,管理不斷檔,人散心不散。就拿順義片區來說,共有5個村300餘戶村民。臨時黨支部的負責人是下辛堡村的村支書金春水,其他4個拆遷村各有一名幹部常駐。此外,臨時黨支部還實行黨員包片負責制,該片區每名黨員負責聯繫5到10戶村民,及時掌握群眾需求。
「在醫保、社保、集體分紅這些事務的諮詢和辦理上,村民辦事兒也不用再次次往鄉裡跑,服務站可以隨時解答並幫助遞交材料。」金春水說,下一步,服務站計劃開展陽臺菜園等培訓,讓村民儘快適應城市生活。
臨時黨支部不但把老街坊重新聚在了一起,還幫助周轉村民融入了當地的社區。在翠竹新村一社區黨支部的支持下,如今,已經有十多名孫河人加入了翠竹新村的志願者服務隊,維護區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