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舟公開賽10周年龍舟精英邀請賽暨南平市第四屆運動會、南平市第四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近期相繼在南平市延平區舉行。做活山水大文章,正成為延平區鄉村振興的「解題方程式」。延平區委書記趙明正說:「近年來,延平區利用生態銀行、水美經濟、科技特派員等抓手,探索巨口鄉古厝生態銀行、王臺鎮科特派機制、爐下鎮水美鄉村等鄉村振興示範帶,以帶促面,打造具有延平特色的鄉村振興樣本。」
不久前,第三屆中國延平鄉村藝術季在延平區巨口鄉開幕。從三年前的藝術喚醒鄉村,到去年的藝術激活鄉村,再到今年的藝術賦能鄉村,延平區在巨口鄉先行先試,走出了一條藝術+古厝生態銀行的創新發展之路。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巨口鄉谷園村,因為一場遍及全村的治理改革名聲大噪,連續成為兩屆鄉村藝術季主會場,並成為國家級傳統村落、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
谷園村八成多人口外出、10個村民小組星羅棋布,留下的是一道治理難題。受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啟發,從去年4月開始,村幹部吳煥松探索出了一套谷園村網格化管理的「土辦法」。在村「兩委」支持下,吳煥松把全村分為5個片區,每個片區由1名村幹部任組長、1名黨員和1名村民代表任副組長,實行「四定」保潔管理責任制,並進行日常巡查、情況反饋、監督協調、跟蹤處置,實現長效管理。去年,全村共拆除旱廁、豬圈、廢棄房屋等350餘處,掀起了全村「顏值革命」。
在網格化管理的同時,村裡也很注意發揮村民的積極性,鼓勵村民共建共享。村裡拿出兩筆政府下撥的70多萬元資金,鼓勵村民自己動手拆除旱廁,以工錢的形式補助村民,如果由村裡統一整治,村民則不能享受這筆補助。經過一年多的整治,村裡500多平方米的大禮堂改造成了金谷園劇場,傳統街市重現昔日風貌,80多棟舊房子修葺一新,剪紙坊、酒肆、茶坊一應俱全,為鄉村旅遊及康養產業打下了基礎。
而在洋後鎮大祿村,嘗試著不一樣的治理路徑。被譽為「福建旅店業第一村」的大祿村,鄉賢在外經營酒店有600多家,是村裡的最大資源所在。村裡主要從回歸鄉賢中吸納治理力量,村幹部大多是有聲望的返鄉鄉賢。延平區鄉村振興辦主任陳弟仔介紹,全區19個鄉鎮(街道)都因地制宜,探索不同路徑,2個鄉鎮和18個村分別獲得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和示範村稱號,培育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其中爐下鎮斜溪村成為全國首批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
王臺鎮百合花種植面積位列全省第一,達到6500畝,產值2億多元。對於種植百合花20多年的種植大戶盧柳餘來說,雖然百合花畝均效益近萬元,但是種球資源控制在荷蘭企業手裡,每年都要花三四百萬元引進種球,成本太高,種球繁育成了「卡脖子」的問題。王臺鎮黨委書記鄭龍才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王臺鎮有先天優勢,因為科技特派員制度就是發源於鎮裡的溪後村,全鎮19個行政村都設立了科特派服務站,共有38名各級科技特派員,特別是福建省農科院通過院地合作,帶來了百合種球繁育體系的新突破。
這種互聯互動的機制,讓延平百合種球實現了自給自足。對於盧柳餘等種植戶來說,這意味著成本將降低一半,大大增強了產業發展的動能。依託科特派制度,王臺鎮百合花產業目前已經連結特色鄉村旅遊、生鮮冷鏈物流產業,王臺村、溪後村、井窠村連點成片,農旅融合的王臺小鎮已嶄露頭角。未來,王臺鎮將不斷延伸科技特派員制度時代內涵,培育百合花、杉木產業培訓基地,打造一條延平區西部的鄉村振興示範帶,輻射周邊鄉鎮。
與王臺鎮遙相呼應,在延平區東南部,一個鄉村藝術文旅基地正在巨口鄉崛起。和王臺鎮不同,巨口鄉靠的是生態銀行機制。巨口鄉鄉長胡玉貴說,區裡組建巨福公司,整合土厝、校舍禮堂等資源,通過鄉村藝術季這一切入口,找準藝術旅遊這個細分產業門類,以藝術持續喚醒鄉村、激活鄉村、賦能鄉村,為社會資本、人才等資源下鄉提供了平臺,吸引了超過30多批次的1800多名藝術院校師生。去年,全鄉各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同比增加15萬元。目前,巨口鄉通過打造省級鄉村振興試點九龍村等一批特色村,已形成了遠近聞名的古厝生態銀行示範帶。
趙明正表示,目前延平區已確定20條「一帶N點」示範帶,以此推動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典型,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推動產業由全面覆蓋向加速升級、高質量綠色發展轉變,加快發展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更好地引領全區鄉村全面振興,促進農民就業增收。
記者 黃長秋 通訊員 詹國兵 李韌筠
【來源:中國縣域經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