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蜂業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微博]中就出現「蜜」字。目前,我國的蜂群數量、蜂蜜產量、養蜂從業人員和蜂蜜出口四個指標均居世界前列,擁有世界約1/8以上的蜂群。然而,作為數一數二的蜂蜜出口大國,我國出口的大量蜂蜜及蜂產品卻一直是廉價產品的代名詞,遠遠低於歐美、澳洲等國。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源於中國蜂蜜已被貼上了「品質最差」的標籤,形象不佳、國際競爭力下降,市場佔有率也日益萎縮。
內地市場蜂蜜六七成是假貨?
事實上,蜂蜜摻假現象長期存在,每年都有質量抽查曝光相關問題產品。此前中國香港消委會的一項蜂蜜檢測發現:55款蜂蜜樣本中有14款摻雜了糖分,被檢出摻雜糖分的產品中有12款竟然還聲稱是天然或純正蜂蜜,當中7款甚至聲稱100%天然或100%純正。更有蜂蜜行業從業人員曾公開表示,「中國內地市場上的蜂蜜六七成是假貨」。
某全國蜂產品龍頭企業相關負責人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蜂產品的生產實際上就是大自然的搬運過程,假蜂蜜多為糖漿勾兌而成。」不僅農貿市場出售有假蜂蜜,在許多大型商超也會出現假蜂蜜的身影。記者獲悉,中國蜂產品協會於2013年11月發布的《中國蜂蜜產業現狀與發展(白皮書)》中顯示,近幾年來,蜂蜜造假手法多且不斷翻新。「十年前蜂蜜摻假主要是在蜂蜜中摻入玉米糖漿,近幾年,蜂蜜摻假又出現了新的情況。」當中現相關內容顯示。這名蜂產品龍頭企業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此前最早進入造假者視野的是玉米糖漿以及甜味素,從近五六年開始,大米糖漿逐漸成為國內蜂蜜造假中添加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不通過專業儀器和檢測設備,一般消費者根本無法辨識。
摻糖漿可降低八成成本
而使用糖漿製造假蜂蜜,其成本要明顯低於真蜂蜜。據業內人士透露,用果葡糖漿生產「蜂蜜」,每噸大約4000元,而蜂蜜價格因產地各異,一般在2萬到4萬元每噸,因而假蜂蜜的利潤相當可觀。此外,除直接用糖漿的「蜂蜜」或將糖漿摻在蜂蜜勾兌外,還存在蜂蜜生產期間用白糖或糖漿直接餵養蜜蜂、把價格低的摻入到價格高的當中以次充好等現象。此前曾被曝光的某蜂業公司摻假方式就十分隱蔽,通過在洋槐蜂蜜中至少摻了60%油菜花蜂蜜。「這樣下來,既可不容易被發現摻雜現象,也讓蜂蜜的生產成本被壓縮,企業就可獲取明顯更高額的利潤。」業內人士表示。
現行國標曾引發業內爭議
事實上,有關蜂蜜摻假的各類信息早已屢見不鮮,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還有關於「如何製作假蜂蜜」的教程與指導視頻。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為何多年來蜂蜜產品的摻假情況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轉?業內人士指出,現有的國家標準不夠完善以及監管的缺失應為假蜂蜜「屢打不絕」的主要原因。
舊標準曾規定不得摻雜
某全國蜂產品龍頭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蜂蜜行業依據的國家標準是在2011年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GB 14963-2011)。「這份國標經過行業內多家龍頭企業討論,實際上與國外如歐盟的蜂蜜標準整體差異度不大,但在指標上各有利弊。」這名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我國蜜蜂產品標準體系建設起步於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截止到2013年8月1日,現行有效的蜜蜂產品國家標準有79項,行業標準122項。從國家標準層面上看,2005年國家標準委發布了蜂蜜行業的第一個強制性國家標準(GB18796-2005)。其後,2011年4月20日,職能分工調整後的衛生部發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蜂蜜》(GB 14963-2011),該標準為我國唯一的《蜂蜜》強制性國家標準。
但新國標發布之後曾一度引發行業內的爭議。記者在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2011年的蜂蜜國標實施前,尤其在真實性要求方面,GB18796-2005標準在第4.5章節《真實性要求》中,作了以下三條強制要求: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澱粉類、糖類、代糖類物質;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防腐劑、澄清劑、增稠劑等異物;如果在蜂蜜中添加其他礦物、生物或其提取物、分泌物、工業生產物質,不應以「蜂蜜」或「蜜」作為產品名稱或名稱主詞。
散戶兜售假蜂蜜難監管
而2011年出臺實施的國標GB14963-2011則主要是偏向衛生方面的標準,而不是主要側重質量方面的標準。業內人士表示,與GB18796-2005標準重複的僅是感官要求、蔗糖含量、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理化要求、衛生要求,並沒有對GB18796-2005標準的其他要求作出規定。「GB14963-2011更側重於食品安全衛生,更多關注微生物指標、農藥殘留等,而不是產品真假等質量問題。」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規定了蜂蜜的定義及蜜源,對理化指標及微生物等方面也有詳細要求,但新國標主要是從安全角度出發,對假蜂蜜仍難以檢出。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表示,蜂蜜作為農產品(9.18, -0.05, -0.54%)進入市場較早的品類之一,在市場運作上還不太規範,「在散裝蜂蜜這一塊質量上很難得到保障,政府監管是比較缺失的,通常可能只有工商部門會管理。」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因為,蜂蜜在流通環節的現行國家標準檢測中,檢測項目僅有幾項,而在這幾項檢測項目,假蜂蜜的檢測結果完全可以以假亂真,為行業造假提供了有機可乘的空間。
■消費提醒
擦亮眼!蜂蜜製品≠純蜂蜜
在走訪市場時,記者發現,消費者藉助標籤找到純蜂蜜並不容易,即便標註了「天然純正」的產品中,也有不少「蜂蜜寶」、「蜂蜜液」、「蜜膏」等蜂蜜製品混淆視聽,這些成本要明顯低於純蜂蜜的產品售價與純正蜂蜜相差無幾,但其實際上都屬於「蜂蜜製品」。
辨別是否純正須看配料表
某全國蜂產品龍頭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現行標準,蜂蜜只能是「蜜蜂採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與自身分泌物混合後,經充分釀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質」,人為添加任何澱粉類、糖類、微量元素、增稠劑等物質後只可能是「蜂蜜製品」而非「蜂蜜」。其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至少要達到60%,蔗糖含量不得超過10%。如果商家利用標識不明確來欺騙消費者,就涉嫌虛假宣傳。他表示,消費者在購買「蜂蜜膏」等產品時,一定要看清配料表。
多數藥房售蜂蜜是「指標蜜」
據了解,這些名為「蜂蜜膏」、「蜂蜜蜜汁」、「蜂蜜寶」等蜂蜜製品,主要配料是蜂蜜、麥芽糖漿、果葡萄糖漿或者其他中草藥等。蜂蜜製品的廠商,則包括恩濟堂、互潤、明園、頤壽園、同仁堂(17.32, -0.11, -0.63%)、汪氏蜂蜜、周氏等眾多品牌。這些品牌中,有的是蜂蜜為主加麥芽糖漿和果葡萄糖漿,有的是蜂蜜裡面添加中草藥或者阿膠產品等,其中蜂蜜的含量則無統一標準。而在純蜂蜜中,是不允許添加任何其他物質的。根據GB14963—2011標準,蜂蜜產品成分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至少要達到60%,蔗糖含量不得超過10%。若經過人工添加則需按要求在配料表中明示添加物並標明蜂蜜含量,以「蜂蜜膏」或者「汁液」等作為產品名稱。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些都是「指標蜜」。中國蜂產品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東營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指標蜜,是用20%的蜂蜜加80%的糖漿勾兌成的,「指標蜜就是假蜂蜜」。2013年,他代表中國蜂產品協會向國家相關部門提交了「關於廢止『蜂蜜製品』類產品名稱及相關規定的建議」,稱「蜂蜜製品」的新概念導致了假冒蜂蜜成災,使市場更加混亂,但截至目前尚未獲得批覆。
成熟蜜營養更高保質期更長
業內人士提醒,在注意辨明蜂蜜產品真假時,關於成熟蜜與不成熟蜜的問題也值得關注。據介紹,成熟蜜是指蜜蜂採花蜜後,將其唾腺分泌物裝到巢房中,經過釀造、脫水,使含水量降至20%以下,並使雙糖充分轉化為單糖、葡萄糖和果糖總的含量達70%以上的蜜。由於成熟蜜未加入任何人工物質,也未從中提走任何物質,所以營養價值是最高的,保質期也較未成熟蜜更長。業內人士表示,自然成熟的蜂蜜,通常須要7—9天時間;而未成熟蜜是在蜂蜜自然成熟前提前收割的。「在營養成分上,國內不將這個作為關鍵性指標,通常是將非成熟蜜加工提取水分後生產成商品蜜。
進口蜜比國產蜜貴3至10倍,但也藏有「李鬼」
近幾年來,進口蜂蜜產品越來越多地湧入中國。《中國蜂蜜產業現狀與發展(白皮書)》指出,國際蜂蜜廠商以高價位迅速搶佔我國蜂蜜產品的高端市場,使我國蜂蜜進口呈現快速增長地趨勢。2012年我國進口蜂蜜數量達到3300噸,較2011年增長36.6%。在商超的貨柜上,國產蜂蜜主要有荊條蜂蜜、黑蜂椴樹蜜、枇杷蜂蜜、紫雲英蜂蜜、棗花蜂蜜等品類的蜂蜜,售價均為中低端價格。而進口蜂蜜則主要是有機蜂蜜,市場零售價格一般要比國產蜂蜜高3至10倍,有些甚至更高。同樣是蜂蜜產品,為何國外的蜂蜜價格遠遠高於國產蜂蜜?
分析 價高是因炒作「有機」概念
業內人士認為,除去消費者普遍認可的質量因素以外,近年來的進口蜂蜜價格高於國內蜂蜜的原因,更多的是通過炒作產品有機等概念來佔據市場。
「市場上許多進口的蜂蜜均稱為Ecocert(歐盟有機認證)的蜂蜜。但經過國內專家對蜂蜜整個產生過程的反覆論證,認為蜂蜜並不具備有機資格認證的依據。從國內2012年7月有機產品認證規定及一同誕生的《有機產品認證目錄》表明,蜂蜜等產品不再接受有機產品的認證申請,蜂蜜產品也被禁止標榜為『有機產品』。」有資深業內人士表示,許多進口蜂蜜產品實際上與國產蜂蜜差別並不大,但在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提高與國內蜂蜜市場亂象未得根本改善的環境下,進口蜂蜜產品憑藉有機等新概念營銷模式成功捧高了價格。
市場 麥盧卡等進口蜜也有摻假
事實上,進口蜂蜜質量現況也是良莠不齊的,根據2012年、2013年國家出入境檢疫檢驗局公布的數據來看,進口蜂蜜不合格的情況時有發生,主要不合格原因為:菌落超標、藥殘超標和摻假等。
其中,被譽為紐西蘭「國寶」的麥盧卡蜂蜜,在2013年8月被國外機構檢測到不含「獨麥素」活性抗菌成分,而且存在產品成分標識不實,以及誤導消費者的現象。另據紐西蘭一家蜂農協會統計,麥盧卡蜂蜜的年產量不過1700噸左右,但現在全球市場上以「麥盧卡」名義售出的紐西蘭蜂蜜卻有約1萬噸。
專家 進口蜜、國產蜜區別不大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表示,蜂蜜的品質主要是由蜜源環境和加工方式所決定,進口蜂蜜價格高,多數是與出產採蜜環境密切相關。不同蜂蜜的最大差別是微量元素或者維生素有一點不同,因花粉的不同而在蜂蜜顏色和風味上有差異,但蜂蜜的基本作用都相似。「無論是洋蜂蜜還是國產品牌蜂蜜或者土產蜂蜜,按照國家發布的食物營養成分表,其主要營養成分是果葡糖漿,以單糖為主,其他營養成分才是水和礦物質。」
■小訣竅
是進口還是國產不重要
如何選擇好蜂蜜最重要
蜂蜜種類繁多,各具特色,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蜂蜜品種,消費者常常要問:到底哪種蜂蜜好?對此業內專家提示,消費者在選購瓶裝蜜時,要注意標籤上有無廠名、廠址、衛生許可證號、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質量代號等相關內容。此外,還需注意這些蜂蜜產品的名稱,分辨清楚蜂蜜和蜂蜜製品,然後再購買。還有一些小訣竅可供消費者參考。
1 看顏色。
純正的蜂蜜透光性強,顏色均勻一致,而劣質蜂蜜則顯得混濁而有雜質。一般來說,深色蜂蜜所含的礦物質比淺色蜂蜜豐富。如果你想補充微量元素,可以適當選擇深色蜂蜜,比如棗花蜜。質量好的蜂蜜,質地細膩,顏色光亮;質量差的蜂蜜比較混濁,而且光澤度差。真蜂蜜顏色看起來不是很清亮的,呈白色、淡黃色或琥珀色,以淺淡色為佳;假蜂蜜色澤鮮豔,一般呈淺黃色或深黃色。
2 聞氣味。
不純的蜂蜜聞起來會有水果糖或人工香精味,摻有香料的蜂蜜有異常香味,純蜂蜜氣味天然,有淡淡的花香。假蜂蜜聞起來有刺鼻異味或水果糖味。
3 看濃稠度。
一般來說,蜂蜜越稠越好。寶生園相關負責人對新快報記者表示,蜂蜜的黏稠度與其水份含量有關,國家標準規定水份小於20%為一級品。在超市挑選蜂蜜時,可以搖動看流速,流動慢證明濃度高。由於質地黏稠,蜂蜜有拉絲不斷的特點。
4 看形態。
打開瓶子後,可以用筷子挑一下蜂蜜,純蜂蜜可以挑起來、拉長絲,絲斷後能回縮,甚至成珠狀。摻假蜂蜜則挑不起來,或者挑起來也不能成絲。當然,有的時候會發現蜂蜜結晶,這與溫度有關。儲存溫度在5℃-13℃條件下,不久就會結晶,而假劣蜂蜜則不易受溫度影響。純正蜂蜜的結晶,用手捻時綿軟易化,無砂粒狀感覺,否則就可能是摻假蜂蜜。
5 嘗味道。
純蜂蜜口味醇厚,芳香甜潤,入口後回味長,易結晶;不純蜂蜜口感甜味單一,有白糖水味,沒有芳香味,結晶體入口即化,有澀味,略有黏性,倒入水中很快溶解。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因有些花是不產蜜或產蜜很少的,有7種蜂蜜基本上可斷定為冒牌貨:金銀花蜜、玫瑰蜜、雪蓮蜜、葡萄蜜、松花蜜、玄參花蜜和銀杏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