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前沿華強北,為何轉型賣美妝?

2020-12-13 界面新聞

文 | FN商業 四喜

專櫃價500元的化妝品,這裡只賣200多,而且「假一賠十」。

如此低價又保證正品,不但不限量,反而要走量。甚至有人只靠回收老闆們實在沒時間打理的快遞紙箱,就能發家致富。

這就是華強北。

華強電子一條街,如今有過半的檔口在賣美妝。曾經盛極一時的數碼3C朝聖之地,已經悄然完成轉型,成為國內最大的高端化妝品批發市場,讓硬核直男迷失了方向。

掉頭的生意有大把人做,但賠本的買賣沒人願意幹,尤其是在華強北。

華強北是造富的天堂。

1.轉型美妝

華強北路位於深圳市福田區,以振華路為界,南面是電子通訊市場扎堆的地段;北面是零售商業群雄逐鹿的「沙場」。

據界面新聞報導,2017年3月,華強北知名電子大賣場明通數碼城開始向美妝方向轉型。隨後,另幾家數碼城也開始布局美妝市場。

明通數碼城的外牆已經換了標語,相比於曾經「手機配件城」的招牌,「匯聚全球美妝品牌」的口號稍顯另類,但融入整個街區升級換代的大潮裡,卻無比絲滑。

目前,遠望一期二樓的美妝交易中心已基本改造完成,整層被切割成豆腐塊似的單間,每個檔口面積從幾平米到幾十平米不等,已經啟動招商。

商家入駐要籤兩年合同,費用包括租金和改造費,按季度交,租金和改造費取決於檔口的位置和面積大小。最便宜的是一間7平方米的鋪位,月租金4500元,改造費3萬;最貴的一間鋪號面積18.5平方米,月租金20800元,改造費24萬。

遠望二期商場內大部分店鋪已全部出租完畢,只剩臨街店鋪待統一放租,一間15平方米的臨街店鋪,月租金預計3.5萬元,入場費則是20萬元。入場費需一次性繳納,2年合約到期後如商家續約則享有優先續約權,無需再交納入場費。

曼哈B座的一、二層也已改造成進口美妝區。曼哈對面的女人世界在今年完成改造,從女性服飾外貿城轉型為美妝城。

而最早完成轉型的明通市場,A座的檔口月租金已經炒到了5萬以上,轉讓費高達百萬,但即便如此,也是一鋪難求。

2018年起,山寨機逐漸成為歷史,也沒有人再相信售價2000元的新iPhone。華強北站在潮流的前沿,嗅覺最為敏銳。

賣手機的利潤薄了,價格越來越透明,租金又一直在漲。

生意最好的時候,每個檔口都有人排隊看貨;但在最難的時刻,也曾一夜之間撤走十幾個檔口。

腦子活才有出路,華強北最不缺少的就是頭腦靈光的人。在數碼城裡,有人開始嘗試美妝。

最開始是賣面膜,給微商供貨,或者做海淘的中轉站。後來,直播電商來拿貨,淘寶直播、抖音和快手都來了。

月銷幾萬件的故事衝擊著無米下鍋的店主們,他們十分擅長「複製粘貼」,不管是複製產品,還是複製商業模式,於是美妝生意就這麼起來了。

如今的華強北,除了賽格電子、賽格通信市場、華強電子這三個是唯一還在堅持純電子的,其餘全部都被「革命」了,龍勝、明通、遠望、萬商,有一半全是美妝的檔口。

稜鏡也曾報導過類似的數據:華強北商圈兩萬多個商鋪,如今有超過10%的檔口轉型賣化妝品。其中,轉型最早、最成功的就是位于振華路上的明通數碼城,1200多個檔口,幾乎全部轉型做了美妝。

化妝品的稅很高,避開這個環節,價格自然就能降下來。

對於檔口老闆們而言,貨源是不可觸碰的商業機密。

但要保證正品,最終來源必然是品牌方,只不過是渠道的不同:免稅店、海外代理商、海外電商平臺等。

華強北美妝崛起的核心是渠道,關鍵則在於走量,不但檔口多,單店的銷量也很高,因為這裡是批發市場,層級越高,價格越低,越要走量。

鋪量可以迅速佔領市場,但也同樣是隱患。單品每日百級甚至千級的出貨量,要保證不摻雜假貨,還要祈禱同行們不會被假貨蒙蔽。

化妝品比電子產品的鑑定成本更高,一臺組裝而成的手機,只要拆開就能看出端倪;而化妝品的檢測需要專業機構進行,其成本可能高於化妝品本身的價格。

這對監管而言,是更大的挑戰。

華強北的美妝轉型尚處於起步階段,未來會有更多數碼城跟風加入。雖然每個檔口都是各自為戰,但對於數碼城而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

其一,當貨源數量不足以覆蓋出貨量的需求,假貨問題就會亮起紅燈;其二,即使是正品,其進關方式也會逐漸向法律的邊緣試探。

據媒體報導,明通已經加強了對假貨的打擊力度,要求檔口張貼「保證正品假一賠十」的標籤,並籤署《不經營無合法來源、假冒偽劣商品責任書》:如果售賣無合法來源、假冒偽劣產品,沒收租金、保證金等。

深圳市市場監管部門也增加了打假力度,通過提高抽檢頻次、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儘可能保證貨源可查、杜絕假貨,甚至與商戶籤訂《一次性淘汰制度》。

但是,賠本的買賣沒人幹,掉頭的生意永遠有人願意做。

2.因電子而興

華強北轉型美妝,聽上去另類,但絕不突兀。

沒去過華強北的人喜歡用「電子市場」、「數碼城」等標籤定義華強北,其實華強北是多元化、無邊界的商圈,這裡有賣手機、電子配件的,也歷來就有賣服裝、化妝品的。

華強北,並非生而數碼。

組裝電腦、山寨手機、照相機、電視機、甚至是印表機,華強北有過電子產業的每個品類的賣場,甚至外貿服裝、玩具、皮革,也曾在華強北的轉型名單上。

數碼只是華強北多年來風風雨雨中最出名的一站,美妝是下一站,也許明天,也許明年,華強北又開始賣別的。

能做就做,不能做就走,讓能做的人來做,這是深圳速度,也是華強北最引以為傲的商業嗅覺。

1979年,深圳經濟特區進入籌備期,粵北兵工廠遷入深圳。

在深圳福田區的荒原上,生產軍用無線電的粵北兵工廠響應政策號召,國營改民營,三個工廠合併為華強集團,寓意「中華強大」。

次年,深圳特區設立,華強集團附近的一條路取名為華強路,其附近的一片區域則被稱為華強北。

1981年1月20日,華強北的第一個標誌性建築——深圳電子大廈破土動工。兩年後,華強北的第一片工廠區竣工,數量超過五十家,面積超過1平方公裡。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與國家工業部達成戰略共識,共同發展電子產業,憑藉「三來一補」加工模式(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華強北形成了完整的從元器件採配到開模定型、研發、生產、組裝的製造產品鏈。

1985年,電子工業部在深圳成立辦事處,整合了分散的小型電子企業,成立了深圳電子集團公司,也就是深圳賽格集團公司的前身。

1988年,賽格集團在華強北成立首家中國電子市場——賽格電子市場。來自深圳本地和內地的160多家廠商以及10家港商迅速入駐。

兩年間,賽格電子市場的規模持續擴大,原有的800平米擴展到1400平米,又拓展到4000平米,再後來又推倒整棟樓重建。

在賽格電子市場周邊,一系列大廈也相繼建成,形成華強北電子產業商圈。

1999年,華強北從工業區向商業街轉型。作為最靠近香港地區也是貿易最開放的口岸,輔以電子產品領域的先發優勢,華強北佔盡了天時地利,幾乎壟斷了手機的供貨渠道。

2003年,中國臺灣聯發科公司突破諾基亞、摩託羅拉等品牌持有的晶片技術,推出第一款單晶片手機解決方案,拉開了山寨機時代的序幕。

以聯發科晶片為核心,工廠只需要加上電池、外殼以及其他零部件,就能以極低的成本造出一臺手機。

SZ標示,隱晦地暗示著這些手機的產地是深圳,最後卻成了「山寨」。

那是一個鳳凰傳奇與電子產品相映生輝的時代,超長待機、動感光效、炸街神曲、死亡重金屬音質,一批又一批「國產神機」從華強北發往全國各地。

即使單機售價僅幾百元,也是無限大的利潤空間,因為幾乎沒有成本可言。

在華強北電子城,一米櫃檯走出過幾十個億萬富翁。

2007年10月12日,華強北電子市場價格指數向全球發布,華強北成為全中國電子市場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2008年,華強北被中國電子商會授予「中國電子第一街」的稱號,成為全國乃至全亞洲的電子產品交易中心。

那一年,華強北的山寨機商家多達5000家,華強北日均人流量達到50萬人次,日資金流量達10億人民幣。

巔峰往往伴隨著危機。

其一,山寨機換殼不換芯,同質化極其嚴重;其二,山寨機破壞了整個手機產業的良性競爭體系,與手機密切相關的元器件市場滑向翻新造假的無底洞,在包裝、印標、封裝、檢測,全部印上知名大牌的標籤,被稱為「自殺式的造假」。

2011年,深圳監管部門發起了為期6個月的「雙打」專項運動,突襲山寨手機商,華強北的山寨機商家急於銷毀證據,上千部山寨手機從18層樓上砸下,場面十分壯觀。

也是在這一年,功能機開始退出歷史舞臺,智慧型手機迅速佔領市場。

尤其是在小米、魅族等生於網際網路的手機廠商出現之後,將「性價比」演繹到極致,拖垮了山寨機的小作坊。

與此同時,電商的普及也在瓦解華強北的價格優勢。電商平臺價格透明、店鋪之間比價方便,還有華強北所不具備的成熟物流運輸體系。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013年3月,深圳地鐵7號線施工,華強北路主幹道封閉改造,修路的4年,華強北充斥著夢想破碎的聲音。

華強北的小作坊、代工廠和檔口老闆們,因利而聚,又因利而散。曾經在華強北提貨的手機零售店主,轉向了正規手機品牌的懷抱,OPPO、vivo的藍綠色門店在三四線城市遍地開花,華強北則進入了寒冷的冬天。

2017年,華強北重新開街,電子市場已經變了模樣:山寨手機銷聲匿跡,組裝電腦也很少有人再提,電子市場的下一站是物聯網,曾經買手機的人現在逛的是小米商城。

那時,很多人說「華強北已死」,但華強北不甘心。

正巧趕上區塊鏈風口,全球韭菜連區塊鏈和比特幣都分不清就投入全部身家,華強北愣是靠著賣礦機續命一年。

事實證明,區塊鏈不是造福天堂,而是欲望的深淵,單臺礦機的利潤從破萬跌至幾元,再到賠本甩賣。

2017年3月,明通數碼城率先轉型,搖身一變成為「明通化妝品市場」。

兩年後,美妝席捲了華強北。

與美妝區隔通道而望的電子區,顧客罕至,一邊提醒著這裡曾經的輝煌,一邊思考如何收場。

不管美妝是不是華強北的下一個「礦機市場」,至少華強北一直在路上,改變的只有方向。

3.因電子而亡

南有華強北,北有中關村。

只有中關村電子城悄無聲息的潰敗,才足以映照華強北轉型的果決。

1980年10月,「中關村第一人」陳春先成立「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對外提供科技諮詢服務。

隨後,一大批中科院、北大、清華的知識分子「下海」創業,在北起燕園、南到白石橋的幾公裡長街上圈地開店,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初現雛形。

兩年前,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陳春先被中國科學院破格提拔為正研究員,還在會上拿到了全國科技一等獎。

得獎之後,陳春先曾訪問美國考察,看到上千家高新技術企業雲集矽谷、形成了高級院校-人才-科技成果-產品-財富的良性鏈條,心裡不得勁,說起高校和人才,國內也不缺,就在北京的中關村。

1983年開始,中關村地區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加速湧現。其數量在1983年只有11家,到1987年底便達到148家。而到了1988年,電子一條街上僅電子及計算機相關企業便達到97家,電子企業產值佔比超過了80%。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是電子行業創業者的福地,這裡走出過柳傳志、王文京、蘇啟強,還有劉強東。

1999年起,海龍、鼎好等電子大賣場相繼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建立,華強北也在同年開始了向商業街的轉型。

二者後來的故事有頗多類似:電子產業蓬勃發展,席捲全國,華強北和中關村分別佔據了兩塊最大的蛋糕,成了造福的天堂,人生命運的轉折之地。

2008年,中關村電子市場的規模達到了頂點,形成了以海龍、科貿、鼎好、e世界等9家大型電子產品賣場為主導的格局。

一個靠山寨機發家致富,因山寨機衰落而被迫轉型;一個靠「騙」賺的盆滿缽滿,又因為騙而寂寞退場。

2011年,中關村IT賣場電子產品銷售額下滑至176億元,從這裡走出去的劉強東所創辦的京東商城,淨銷售額210億元。

同樣是被電商打倒的電子賣場,中關村電子街衰敗的鍋只能由自己來背,因為這裡的商戶騙得明目張胆,騙得令人髮指。

劉強東就曾公開質問電子城商家:「捫心而問,你們做了多少偷梁換柱的勾當?賣了多少水貨假貨?暴打了多少客戶?這是因果報應!」

《中國質量萬裡行》2011年第1期的報導中曾詳細記錄中關村電子城的騙局。

導購們先用一個低到讓人心動的價格把消費者吸引到櫃檯,隨後表示對方想買的機器沒貨,若消費者堅持要這一款,導購會大力宣傳該款產品的「質量缺陷」,最後推薦一款「性價比更優」的產品。

當言語誤導消費者的套路失效,商戶則會訴諸武力。有媒體報導過,一位顧客在購買電腦時,識破商家的「騙局」,結果遭9名銷售員暴打致傷;有消費者被騙打電話報警後,商戶叫囂:「打也沒用,我們都認識!」

此外,修屏幕被戳破電池、修電池被燒損主板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不是某家商戶的套路,是電子一條街多達上百家商鋪的共同選擇。

苦酒自飲,中關村電子城逐漸成了無客上門的「鬼樓」,成了扎在海澱區繁華鬧市中的一根刺。

如今,e世界、海龍、鼎好的電子類商戶均已搬離,中關村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辦公區,只有苟延殘喘的科貿電子城,訴說著電子大賣場的落日餘暉。

華強北與中關村,從相似的起點走向不同的命運,恰好能夠證明:沒有人一直引領時代,你能做的只有緊緊跟隨。

4.結語

華強北的老闆們比誰都清楚,美妝不是3C數碼,華強北不可能永遠依靠3C數碼,更不可能全盤押寶美妝。

歸根結底,華強北只是一群生意人聚集的地方。既然是生意,利潤是永恆的追求,也是華強北野蠻生長的唯一動力。

今天碰巧是美妝,明天也許就是別的,被淘汰的是跟不上時代的行業以及不願意改變的人。

不想改變的人,無法留在華強北。

相關焦點

  • 華強北的焦慮轉型:曾是中國電子第一街 如今數碼城裡賣美妝
    華強北的焦慮轉型:曾是中國電子第一街 如今數碼城裡賣美妝 郭建傳的鋪子位於深圳華強北明通數碼城一樓,40平方米,不大,卻銷售著近500個單品。在這座樓裡,類似的美妝商鋪有600間,它們佔據著位置最佳的一至三樓。而那些曾經讓華強北「走路連地磚都看不到」的通訊電子商鋪已然失掉了主角光環,被迫「上樓」。整個華強北,像明通數碼城一樣賣化妝品的,有4家。昔日的「中國電子第一街」在轉型。
  • 深圳華強北轉型:從男人的數碼天堂,到女人的美妝海洋
    轉型迫在眉睫,嗅覺敏感的潮汕商人不斷嘗試各種出路,與電子相差甚遠的美妝,成為發力目標。手機數碼時代的輝煌印記,依舊通過「明通數碼」、「曼哈數碼廣場」、「遠望通訊配件城」、「龍勝配件城」等未及摘掉的燈牌和路標,提醒著過往人流。圖/馬微冰攝(被美妝廣告覆蓋的明通數碼)「有人來,有人走,來來往往是市場永恆的主題。OPPO旗艦店走了,遠望美妝來了,紫荊城美妝走了,紫荊城食品中心來了。」
  • 暗訪深圳華強北,從手機到美妝中心的美麗轉型
    全球美妝一站式採購中心-華強北乍看這個稱呼好像有點奇怪,有著「中國電子第一街」的華強北不是直男聖地麼?怎麼會跟美妝扯上關係,直到我親自過去看了一趟,才發現事情已經悄悄起了變化。茂業中心正對的是曼哈數碼廣場,廣場的C座還依稀有著昔日華強北的樣子。A座已經被美妝搶了一半的地盤。B座則是徹底淪陷,曼哈數碼變成了曼哈美妝廣場。
  • 華強北美妝集體關門!從百萬入場費,到一夜空城……
    華強北化妝品市場,空了!如果你這幾天去華強北掃貨的話,會發現一向人山人海的明通化妝品市場,如今已經人去樓空,基本上所有商鋪都沒營業。而除了明通,曼哈、女人世界等華強北美妝商城的大部分檔口皆處於歇業狀態。網友一片震驚:「華強北美妝店主回家過年去了?」
  • 深圳華強北再轉型:電子第一街風光不再,美妝城是不是終點
    而在撕去電子城標籤的明通美妝城,商場A區已經沒有空置的店鋪,兩米見寬的過道上擠滿了行人。電子與美妝可以說是華強北的「前浪」與「後浪」。當初誰也沒想到,華強路這條普通廠區道路的一小段,會成為「中國電子第一街」,同樣的,誰也沒想「硬核」華強北如今成為了「美妝聖地」。
  • 華強北賺起女人錢:「中國電子第一街」轉型做美妝
    明通化妝品市場是深圳華強北首個全面轉型做美妝的商城,而如今,明通 7-8 平的鋪租已漲至五萬每月,且一店難求。在明通帶動下,華強北 48 個商城中,有 10 個已經開始或者完全轉做美妝生意。不過對於流動性極強的華強北市場,美妝不是他們第一個戰場,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在熟知華強北人的眼裡,「電子」仍是不會輕易摘下的金字招牌。
  • 「美妝聖地」華強北:供貨全國網紅,沒100萬別想開店
    華強北老闆們轉行了。從2018年開始,這些嗅覺靈敏的華南生意人們發現,手機賣不動了。經濟實力不足的人選擇撤離,但更多人則轉行開始賣起了美妝。如今,華強北大樓的各個檔口前依然人山人海,絲毫看不出疫情也曾席捲過這裡。只是檔口前的人從電子產品販子變成了美妝代購。
  • 華強北從賣手機向賣化妝品轉型:微商一件代發 強調正品卻不提貨源
    去年9月,明通商業城在官網上公布了一條簡單的動態消息,「公司將明通數碼城轉型為化妝品市場」。 「一米櫃」變「隔間」,明通數碼城也成為了華強北第一個開始轉型美妝產業的商場。從最開始只有一層售賣化妝品,到如今,整棟樓5層超過500個商鋪都在售賣化妝品。「明通進口化妝品市場已成為深圳區域規模最大的化妝品批發市場,銷售產品已覆蓋十多個省市。」
  • 深度|起底深圳華強北美妝走私產業鏈:以跨境電商之名造假通關
    來源:時代周報華強北由「中國電子第一街」向「美妝聖地」的轉型之路,因一場緝私行動橫遭打斷。2020年12月底,海關緝私部門和深圳當地警方聯合對涉嫌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走私的團夥開展集中打擊行動,對華強北曼哈美妝交易中心等多個商場內的涉嫌走私店鋪進行查緝。經查,犯罪團夥涉嫌走私貨物價值超6億元。一場大整肅,在所難免。
  • 華強北「美妝聖地」明通商城集體關店,傳檔口涉走私大案
    深圳市華強北商圈,曾是「中國電子第一街」,如今商圈內還有全國最紅火的化妝品市場。然而,剛火起來不到一年,2021年新年伊始,華強北的美妝市場就遭遇了第一股「寒流」。李明1月6日告訴時代財經:「因為部門檢查,這兩天商場店鋪全部關閉,具體開店日期要等通知。」傳聞:受緝私案影響?
  • 華強北出事!美妝店連夜撤退 貨也搬空 店家懵了:十幾年來第一次見...
    明通數碼城位於有著「中國電子第一街」之稱的華強北商圈的華發北路,由桑達工業區415棟和414棟改造而成,總建築面積60000㎡,總投資近億元。   近年來,化妝品正在重塑華強北,明通數碼城是向美妝方向轉型最成功也是最徹底的一個。
  • 華強北出事!美妝店連夜撤退,貨也搬空,店家懵了:十幾年來第一...
    華強北賣的是水貨還是假貨? SK-II神仙水230毫升710元,小棕瓶精華100毫升620元......根據公開報導,大牌化妝品在華強北美妝市場上的流通價格優惠曾經低於專櫃價的5折。 為了方便交易,2020年8月明通還上線了一款官方認證的小程序「明通找貨」,檔口老闆可以在該平臺發布存貨量和價格。
  • 華強北美妝是正品嗎?全面分析,乾貨必看!
    相信大家在網絡上看到了不少關於華強北美妝的資訊,海藍之謎、SKII等大牌美妝五折的價格吸引了很多眼球!但我們大部分人其實並不了解美妝產品的各種生意渠道,認為官方售價一千的產品華強北竟然只要五百,這是不能接受的,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假貨。
  • 昔日電子第一街悄悄轉型,你從海外代購的大牌美妝可能來自這裡!
    美妝產品正在重塑華強北華強北,不再是數碼產品的天堂。從深圳華強北地鐵站A口走出去,再沿著振華路往東走,短短的500米路程,就有四五個化妝品批發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華強北開始被美妝產品佔領。為了活著,華強北商家們不得不嘗試轉型,智能家居、醫療電子、汽車電子……凡是有機會的領域都去試水。最後發現,國內消費者對化妝品這一塊需求量越來越大,由此,美妝成為了華強北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如今,在華強北的兩萬多個檔口中,已經有超10%的檔口轉型賣化妝品。
  • 華強北「寒流」:美妝商鋪近日大多閉店 商場遍布「打擊走私」標語
    曾是「中國電子第一街」的華強北商圈也於近年來開始謀求轉型,將目光投向了與電子產品相差甚遠的美妝。然而,轉型僅一年多,華強北的美妝便遭遇了2021年新年的第一股「寒流」。「這幾天整個華強北的美妝商場全都關門了,具體開店日期還不知道,要等通知,不過8號會有小部分先開業。」日前,一位明通美妝的從業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 華強北「一米櫃」變「隔間」 美妝市場火爆 有商家入駐一個月接單...
    自2017年以來,華強北就有專業市場從手機電子轉型做化妝品,經過三年發展,已經轉型的市場正在擴容,計劃轉型的也打算湧入這個行業。市場內,大量微商、代購湧入。更多的生意則發生在線上,看似無人問津的店鋪裡,店員們忙著給電商們調貨,熱火朝天的場景會持續到凌晨。美妝市場興起帶來的外溢效應,也讓華強北其他業務跟著火起來。
  • 實探|深圳華強北:電子第一街轉型美妝城,新風口有多猛?
    華強北,是一個江湖,也是一個傳奇,在這裡,見證了深圳電子製造業的崛起和發展。近年來,隨著手機業務的沒落和「顏值經濟」的迅速崛起,美妝產業成為華強北新的轉型方向。疫情之下,這裡的美妝行業受影響幾何?記者就此問題進行了實地走訪。
  • 華強北轉型化妝品淘金場:支持微商一件代發,強調正品但不提貨源
    去年9月,明通商業城在官網上公布了一條簡單的動態消息,「公司將明通數碼城轉型為化妝品市場」。「一米櫃」變「隔間」,明通數碼城也成為了華強北第一個開始轉型美妝產業的商場。從最開始只有一層售賣化妝品,到如今,整棟樓5層超過500個商鋪都在售賣化妝品。「明通進口化妝品市場已成為深圳區域規模最大的化妝品批發市場,銷售產品已覆蓋十多個省市。」
  • 華強北"地震"!美妝店全部關門 商城貼滿"禁絕走私"橫幅
    已化身「美妝城」的「中國電子第一街」華強北出事了!新年伊始,華強北曼哈、遠望、明通、女人世界、萬美等幾個主要的美妝城內美妝店目前已全部處於關閉狀態,僅有零星的少數幾個門店還正常營業。什麼情況?」國際美妝城「地震」曾幾何時,華強北曾是全球電子產業的風向標,山寨機誕生於此並風靡全球。不過,近幾年來,華強北多了一個標籤,國際美妝城。放眼望去,華強北萬美國際食品美妝城、曼哈美妝廣場、遠望數碼城、明通數碼城、女人世界等此前聞名海內外的華強北電子數碼城,目前主營幾乎都為化妝品,且主要為國際大牌產品。
  • 華強北突發「大地震」!美妝店全部關門 連貨也搬空了!商城貼滿「禁...
    來源:中國基金報已化身「美妝城」的「中國電子第一街」華強北出事了!新年伊始,華強北曼哈、遠望、明通、女人世界、萬美等幾個主要的美妝城內美妝店目前已全部處於關閉狀態,僅有零星的少數幾個門店還正常營業。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