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誌文化:中國地理標誌保護、釉下五彩瓷原產地國瓷醴陵瓷器

2020-12-23 邦加網絡傳媒

地理標誌文化:醴陵瓷器

關於醴陵瓷器

瓷器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在英文裡中國和瓷器都稱為「CHINA」,可見中國瓷器在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影響。釉下彩瓷是中國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尤其是醴陵出產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醴陵瓷器的瓷質細膩,圖案畫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繽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醴陵瓷器工藝特色

一、醴陵釉下五彩瓷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又稱為窯彩,產生在青花和釉裡紅之後。清康熙年間創製的一種釉下三彩(紅、藍、青三色),又稱釉裡三彩,其中的紅和藍分別利用了銅紅色料和鈷料著色,青為用氧化鐵著色的豆青。三種顏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豐富。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裡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它集中了多種繪畫方法的綜合運用,但由於釉下五彩在高溫下變化多端,燒成不易,因此歷代傳奇佳作極少。

二、釉下五彩的歷史性突破

著名古陶瓷專家王莉英分析說:「在漫長的古代社會裡,中國瓷器的燒造,先後創燒出高溫釉下(鐵)褐彩、釉下(鈷)藍彩和釉下(銅)紅彩。清朝雍正、乾隆二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燒造的巔峰時期,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無所不能,恰於高溫釉下彩方面建樹甚微。近代醴陵瓷業異常了不起,短短數年便一舉創燒出多種高溫釉下彩,號稱釉下五彩。尤其是創燒出多種複合彩料,以多層次的色階豐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這是歷史性的創新突破,也是對中國瓷器燒造歷史的卓越貢獻。」

醴陵瓷器發展大事記

東漢時期。縣城近郊新陽楠竹山有較大規模的陶器作坊。

宋元時期。黃達嘴蕉源一帶已生產上等的瓷器(新近發現的窯址,醴陵制瓷史待重新結論)

明初,醴陵新陽大土村窯下灣及附近,為朱元璋修建南京城牆生產專用城牆磚。醴陵承制10萬塊左右。

1729年(雍正七年)。廣東興寧移民廖仲威在東堡溈山開設瓷廠,燒制土瓷。

1819-1892年(光緒十八-九年)醴陵瓷業「客商雲集,多付款後提貨,求過於供」,是為醴陵瓷業的興盛期。

1904年(光緒三十年)。清政府官員熊希齡東渡日本後,與醴邑文俊鐸共赴溈山考察,立志改良醴陵瓷業。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批准熊希齡呈文,撥庫銀一萬八千兩,創辦湖南瓷業學堂,並創建湖南瓷業公司。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到07年間。瓷業學堂創製五種高火性釉下顏料,並在青花裝飾基礎上首創釉下五彩瓷器,成為醴瓷特色。

1909年(宣統元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獲武漢勸業獎進會一等金質獎牌。

1910年(宣統二年),醴陵瓷參加南洋勸業會榮獲第一等之奏獎。

1911年,參加義大利都朗博覽會,醴陵瓷獲得最優獎。

1915年,醴陵瓷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牌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景德鎮瓷受阻,而醴陵瓷暢銷。到40年時,醴陵瓷業還增加了46家工場由77個增加到133個。全縣年產量達10萬擔。被人稱為建國前的全盛時期。

1941年,醴陵開始有了電瓷業。

1949年,醴陵瓷業恢復生產。到年底時,就業達到3297人。

1954-1955年,釉下五彩瓷傳人吳壽褀復出,中斷20年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得以重獲生機。

1955年,在醴陵成立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195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醴陵瓷業公司。

1958年5月,醴陵完成柴改煤的改窯試點,國家輕工業部在醴陵召開全國改窯現場會,推廣醴陵的經驗。

1958年,醴陵瓷器公司把20多個所屬企業改建為國光、星火、永勝、力生、淥江電瓷廠、瓷泥礦、藝術瓷廠(群力瓷廠)。新建陶瓷機械廠,擴建醴陵電瓷廠。

1958年2月-11月,蘇聯、越南、羅馬尼亞、民主德國專家等來醴陵考察瓷業。

1958年9月,越南陶瓷實習生75人來醴陵實習直到60年3月結業。

1958年,醴陵首次為毛主席、周總理製作生活用瓷。毛主席用茶杯被命名為「勝利杯」。

1959年3月,全國第三次陶瓷專業會議在醴陵召開。

1959年,醴陵藝術瓷廠為首都十大建築中的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首都工人體育館生產全部國家用釉下彩瓷3萬多件。

1959年6月,醴陵援建越南海洋瓷廠動工。

1964年,醴陵承擔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宴釉下彩瓷23萬多件。

1966年,日本產業代表團來醴陵參觀考察瓷業。

1971年,醴陵群力瓷廠和陶研所為毛主席試製釉下彩瓷餐具和菸灰缸。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醴陵為聯合國大廈特製釉下彩瓷友誼茶具。

1972年6月,醴陵援建阿爾及利亞蓋爾馬日用陶瓷廠投產。

1973年,醴陵陶研所為毛主席試製帶蓋魚盤。

1974年,醴陵群力瓷廠為毛主席承制薄胎碗等生活用瓷(內外均有花)。

1976年,醴陵群力瓷廠承擔毛主席紀念堂全部釉下彩瓷的製造任務。

1976年,醴陵陶研所首創鈀金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醴陵為鄧小平製作製作贈日本天皇裕仁的松鶴文具。

1979年,醴陵群力瓷廠生產的釉下彩瓷餐具獲國家金質獎。國光瓷廠的厚胎餐具獲國家銀質獎。

1983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獲國家優秀新產品獎。

1984年,國光瓷廠生產的白玉西餐具獲國家銀質獎;永勝瓷廠生產的醴陵牌餐具獲國家銀質獎章。

1985年,醴陵撤縣建市。群力瓷廠生產的釉下彩蘭海棠在江蘇宜興全國質量獎評比中,再度獲得國家金質獎。醴陵對美出口瓷創全國八大瓷業產區之首。

1985年,適應改革需要成立湖南省醴陵瓷業總公司。

1986年,醴陵群力瓷廠為鄧小平製作贈送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鵝塘月夜掛盤。

1986年,醴陵製作贈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彩盤。

1997年,在南方一次拍賣會上,醴陵「毛瓷」首次面世。一個低價28萬元的毛瓷碗,被拍出178萬元的天價。

1998年,醴陵為江澤民製作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紅山茶咖啡具。

上世紀90年代,醴陵與日本瑞琅市結為友好城市,先後派出近千研修生赴日本培訓學習。

2000年,2001年,醴陵群力瓷廠再造毛瓷,「毛瓷」正式公諸於世。拍賣價格一直飆升,群力瓷廠因而被譽為「紅官窯」。

2002年,醴陵群力瓷廠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製作「常委杯」。

2003年,以醴陵釉下五彩瓷為特色的漢光瓷在上海成功運作,享譽中外。

2003年,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鐵映來醴視察,並題寫「瓷魂」,「紅官窯」。

2003-2004年,湖南省政府批准醴陵成立陶瓷科技工業園,並將其升格為正處級單位,作為湖南省標誌性產業來打造。

2005年羅磊光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收藏展,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引起轟動。

2005年,「品牌醴陵」工程在北京成功運作,釉下五彩瓷在北京第七屆國際科博會首都亮相,引起廣泛關注。

2005年,醴陵打造「世界和瓶」,成功進軍雅典奧運。

2005年,被譽為「千年夢想」的中國紅瓷,在醴陵成功開發。

2005年,湖南省陶研所為鄧小平誕生100周年製作紀念瓷。

2006年,由湖南省陶研所設計並與瑞豐祥中國紅瓷廠打造的「天球牡丹瓶」,被胡錦濤贈送給參加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48國首腦及嘉賓。

2006年,國家博物館為紀念毛主席逝世30周年,再次複製毛瓷2006套在北京發行。

2006年12月,紅官窯獲批2008北京奧運會特許生產商和經銷商。

2007年,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以「醴陵國瓷」為主題,連續4期講述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國寶故事,引起國內外的關注。

2007年,醴陵市委、市政府與中央電視臺聯手打造電視連續劇《紅官窯》。

2008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湖南省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榜上有名。官潤窯、紅官窯為首13家陶瓷企業的入選「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首批傳承基地。

2009年6月,紅官窯獲批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生產商與零售商。

2012年3月,中國釉下五彩瓷網上線。

2013年,上榜中國五星級地理標誌

2015年3月26日至28日舉辦醴陵第一屆瓷博會。

醴陵瓷器產地瓷城文化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滿現代氣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譽,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稱,被稱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醴陵瓷器不僅走進了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而且飄洋過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醴陵瓷器的瓷質細膩,圖案畫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繽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醴陵瓷器優劣品區分方法

一、聽聲音,優品聲音清脆響亮,杯身和杯蓋撞擊後回聲縈繞不絕,劣品聲音沉重發悶,回聲不大也不清脆。

二、看色澤,優品色澤如玉,而劣品色澤發灰偏暗。

三、透光性,優品透光性很強,光澤度很好,在燈光的照射下,如大紅燈籠一樣透出紅光;劣品則不透光。

四、厚度和重量,優品由於採用優質瓷泥,瓷很輕壁很薄;劣品則厚而沉重。

附:地理標誌醴陵瓷器的小知識

醴陵瓷器為湖南省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醴陵瓷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以湖南省醴陵市人民政府《關於劃定醴陵瓷器地理標誌產品地域範圍建議的函》(醴政函〔2005〕120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醴陵市行政區域內陶瓷科技工業園和南橋鎮、富裡鎮、白兔潭鎮、浦口鎮、王仙鎮、王坊鎮、東堡鄉、東富鎮、孫家灣鄉、泗汾鎮、船灣鎮、沈潭鎮、清水江鄉、大障鎮、賀家橋鎮、嘉樹鄉、慄山壩鎮、均楚鎮、石亭鎮、神福港鎮、板杉鄉、新陽鄉、仙霞鎮、黃獺嘴鎮、楓林市鄉、官莊鄉、來龍門街道辦事處、黃泥坳街道辦事處、西山街道辦事處、陽三石街道辦事處等3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

本文作者:王浩 為跨界創客、資深策劃人、中國地理標誌文化產業的發起人與倡導者、萬慧智庫研究院地理標誌委員會副主任、致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地理標誌:國家三部委地理標誌

概念連結:地理標誌

地理標誌,又稱原產地標誌(或名稱),《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以下簡稱TRIPS協議)第22條第1款將其定義為:「其標誌出某商品來源於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於該地域中的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與該地理來源有關」。我國2001年修訂後的《商標法》也增設了地理標誌方面的規定,其第16條第2款規定:「前款所稱地理標誌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所決定的標誌。」從TRIPS協議和我國《商標法》可以看出關於地理標誌的定義基本上是相同的:地理標誌是表明某一種商品來源於一成員方地域內,或此地理內的一地區並且該產品的特定品質、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的標誌。

地理標誌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誌。

相關焦點

  • 中國醴陵瓷器,簡說《醴陵窯》
    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被選為國禮贈送多國元首,後被尊為《國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醴陵人為毛主席生產生活用瓷,被稱為「紅色官窯」,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毛瓷》,時至今日毛瓷就是醴陵瓷器的代名詞,也是中國陶瓷藝術最精工的產地,被譽為陶瓷藝術最高峰的產地。這一切離不開醴陵人的勤奮,離不開醴陵人對陶瓷的喜愛,離不開醴陵人對陶瓷藝術的不斷追求,一代又一代醴陵人在追求中創新,在創新中追求藝術的真諦。
  • 蓄勢待飛的中國陶瓷谷:醴陵的釉下彩
    核心提示:中國陶瓷谷,又名中國瓷谷,位於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醴陵。
  • 五彩瓷,綻放絕美芳華
    醴陵瓷器在「紅官窯」展廳,一套「再造毛瓷」釉下彩四季花卉薄胎碗十分亮眼,包括紅月季、紅芙蓉、紅菊花、紅臘梅四種花面。這批釉下彩薄胎瓷,將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創下了多項制瓷紀錄。1958年起,醴陵開始為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設計並製作生活用瓷。
  • 五彩瓷,綻放絕美芳華_社會新聞_新聞中心_懷化新聞網
    1958年起,醴陵開始為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設計並製作生活用瓷。醴陵釉下五彩瓷由此走進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國家重要機構,成為國宴瓷、陳設瓷,並屢屢作為國禮瓷贈送給外國領導人,醴陵釉下五彩瓷也被稱為「國瓷」。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聯合國總部,醴陵大師打造的「世界和瓶」「萬花賞瓶」,成為舉世矚目的珍品。
  • 一筆一划,勾勒出一朵絢爛的中國瓷器之花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對醴陵釉下五彩瓷最形象的描寫。中國醴陵,坐落於魚米之鄉的湖南,這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城市,是釉下五彩瓷的原產地,也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花炮之都。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公元8世紀,中國正處於唐朝中期,湖南醴陵就出現了高溫釉下彩繪技術,這是釉下五彩瓷的前身。而到了清朝末年,為降低日用瓷中的鉛毒,醴陵市獨創了清雅、素潔的釉下五彩瓷工藝。
  • 世界看湖南丨五彩醴陵,中國瓷都!
    醴陵是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人們可以從陶瓷的身上看到幾千年來中國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烙印。在外國人眼中,「china」既是陶瓷,也是中國,陶瓷這樣一種中國製造的材料,如今也成為代表中國的一張閃亮名片。
  • 大師話醴瓷 「典藏醴陵瓷」全球徵集活動淥江書院開講
    9日下午,湖南醴陵淥江書院五賢堂內,座無虛席。「典藏醴陵瓷」全球徵集活動大師開講暨淥江講壇·建宸大課堂第三講在此舉行。活動以「千年醴瓷 匠心守望」為主題,匯集了李日銘、周益軍、黃永平、彭玲、劉勁松等五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聯袂分享醴陵釉下五彩瓷經典代表作,暢談其創作經歷及藝術構思,讓陶瓷青年一代和廣大網友在藝術陶冶中,領略了醴陵陶瓷繽紛藝術魅力和燦爛文化之美。
  • 地理標誌文化:中國白蓮之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之廣昌白蓮
    地理標誌文化:廣昌白蓮關於廣昌白蓮廣昌白蓮,江西省廣昌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廣昌縣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蓮鄉」,白蓮的種植和加工歷史非常悠久,品質突出,具有色白、粒大、味甘清香、營養豐富、藥用價值高、燉煮易爛、湯清肉綿等持點,是藥食共用的優良保健食品。歷來被稱為「貢蓮」,為「蓮中珍品」,一直暢銷海內外。
  • 中國陶瓷之釉下彩
    釉下彩之青花瓷釉下彩瓷的出現得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當時主要是以簡單的赫色料為主,裝飾主要以點彩為主,還沒有刻意的進行彩繪圖案。而到唐代,釉下彩繪已經很常見,當時工匠用氧化鐵、氧化銅等材料為顏料進行繪製圖案、寫字等,據說釉下青花瓷也是在唐末時期出現的。元代景德鎮出現了釉裡紅,此時期的青花瓷工藝也已經成熟了。明清時期,景德鎮的青花瓷發展到更高的水平,尤其是康熙時期,瓷器造型、繪畫手藝、陶瓷顏料等堪稱一絕。清末時醴陵研製出了釉下五彩瓷,其產品多次參加國際展會履獲大獎。
  • 文脈頌中華丨傳承千年窯火 他們用五彩瓷藝凝鑄中國文化符號
    紅網時刻記者 夏君香 通訊員 李曉玲 醴陵報導醴陵,一座聞名世界的陶瓷藝術之城。千年不息的窯火,3層煅燒,128道工藝,凝鑄成五彩繽紛的中國文化符號。20世紀初,醴陵制瓷業從粗瓷向細瓷發展,釉下五彩瓷由此誕生。
  • 地理標誌文化:地理標誌保護產品、CCTV專題介紹、神奇的墨脫石鍋
    地理標誌文化:墨脫石鍋關於墨脫石鍋墨脫石鍋製作原料為皂石,產自保護範圍內雅魯藏布江兩岸懸崖上,顏色為灰白色、灰褐色。墨脫石鍋含有人體所需的鈉、鎂、鉀、鋅、鐵、鈣等16種微量元素,在熬煮食物的過程中能促進蛋白質肽鏈水解為胺基酸,使得游離胺基酸的含量增加,熬煮食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 大師話醴瓷丨黃小玲:薄施淡染,瓷上「繡花」,讓釉下五彩雅俗共賞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醴泉窯藝總設計師黃小玲分享正在進行釉下五彩瓷創作。黃小玲作品《晨曦》。儘管十分忙碌,在得知醴陵市委市政府正在舉辦「典藏醴陵瓷」全球徵集活動,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小玲第一時間提交了《晨曦》瓷瓶的報名資料。「自然是藝術的靈感的源泉。對於深刻嚮往田園情趣、熱愛鄉土的人來說,能夠身在都市,擁抱閒適、清新的生活意趣,堪稱人生一大幸事。
  • 顏秋禮釉下彩瓷作品展免費展出130餘件作品
    130餘件釉下五彩瓷作品免費展出。紅網時刻11月1日訊(通訊員 顏妮丹)10月31日,由達意堂紅木館承辦的「瓷韻丹青—顏秋禮釉下彩瓷作品展」在達意堂文化藝術中心開幕,並免費向公眾開放。本次共計展出130餘件釉下五彩瓷作品,均為顏秋禮幾年悉心創作的精品。釉下彩瓷技藝喻繪畫結合。顏秋禮為湘潭人,現為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長沙雨花區美術家協會主席、長沙市雨花區文聯副主席。
  • 地理標誌文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保護之揚州漆器
    地理標誌文化:揚州漆器關於揚州漆器揚州漆器是中國特色傳統工藝品種之一。起源於戰國,興旺於漢唐,鼎盛於明清。其工藝齊全、技藝精湛、風格獨特、馳名中外。揚州漆器現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揚州漆器質量特色(一)刻漆工藝品色彩調和勻潤,金箔附著牢固,金色統一飽滿,撒屑均勻不露底。(二)骨石鑲嵌工藝品色彩豐富,和諧統一,畫彩協調,金色飽滿,配景得當,層次清晰。(三)平磨螺鈿工藝品開紋或畫紋準確純熟,線條流暢有力,漆面平整光亮,磨顯完整清晰。
  • 醴陵民國瓷業改革:攻苦食啖的實業精神,破除當今瓷業窠臼方法論
    草青色的醴陵釉下五彩三、構圖醴陵釉下彩很少採用滿器布圖、分層、開光等中國傳統構圖法,基本是一器一畫一主題,以瓶身為中心展開。另有畫面布局以瓶口為起點,下腹大多留白。這種構圖在中國瓷器中非常少見,卻常見於日本瓷器,也許與日式家居環境相關。
  • 世界看湖南|瓷都醴陵的「五彩中國夢」
    在湖南,提到陶瓷,就不得不說被譽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的醴陵。作為中國三大瓷都之一,醴陵的陶瓷產業距今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本期《世界看湖南》,我們的老朋友李兵和來自伊拉克的文化體驗官賈思德,在醴陵結識了3位陶瓷界的大咖,通過幾天的交流與學習,對陶瓷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他們的腳步,去感受中國陶瓷文化的獨特魅力吧。
  • 錦繡瀟湘·十大文旅地標丨株洲醴陵「中國陶瓷谷」
    中國陶瓷谷位於醴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是目前中國陶瓷行業規模最大的藝術建築群。中國陶瓷谷的建築以陶瓷器皿作為外觀造型,將陶瓷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瓷器口風情文化旅遊街。瓷器口。瓷器口古建築。株洲醴陵「中國陶瓷谷」位於醴陵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總佔地面積為650畝,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是目前中國陶瓷行業規模最大的藝術建築群,包含中國陶瓷藝術設計中心、醴陵陶瓷博物館、世界陶瓷科普館、陶瓷歷史文化名城館、瓷谷藝術館、瓷谷書吧、瓷器口風情文化旅遊街。
  • 五家企業獲得「穆稜大豆」地理標誌保護專用標誌使用權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4月10日,黑龍江牡丹江市市場監管局接到黑龍江省知識產權局通知:穆稜市凱飛食品有限公司、穆稜市峰華米業有限公司、牡丹江市三合倉儲有限公司、穆稜市恆森源糧貿有限公司、穆稜市興財豆業有限責任公司等五家企業關於「穆稜大豆」地理標誌保護專用標誌使用的申請獲批,這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專用標誌使用權在黑龍江省核准改革試點工作啟動後
  • 五彩瓷藝:傳承千年窯火 凝鑄中國文化符號
    傳承千年窯火 他們用五彩瓷藝凝鑄中國文化符號醴陵,一座聞名世界的陶瓷藝術之城。千年不息的窯火,3層煅燒,128道工藝,凝鑄成五彩繽紛的中國文化符號。20世紀初,醴陵制瓷業從粗瓷向細瓷發展,釉下五彩瓷由此誕生。
  • 地理標誌質押融資初探
    相關制度的制定  國際上把地理標誌作為資產保護,最早見於1883年的《巴黎公約》;1979年《保護原產地名稱及其國際註冊裡斯本協定》(以下簡稱《裡斯本協定》)第一次規定了地理標誌的概念;1994年籤署《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以下簡稱《TRIPS協議》)是繼《裡斯本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