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誌文化:醴陵瓷器
關於醴陵瓷器
瓷器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在英文裡中國和瓷器都稱為「CHINA」,可見中國瓷器在世界範圍內的巨大影響。釉下彩瓷是中國傳統的陶瓷裝飾藝術,尤其是醴陵出產的釉下彩瓷,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醴陵瓷器的瓷質細膩,圖案畫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繽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醴陵瓷器工藝特色
一、醴陵釉下五彩瓷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又稱為窯彩,產生在青花和釉裡紅之後。清康熙年間創製的一種釉下三彩(紅、藍、青三色),又稱釉裡三彩,其中的紅和藍分別利用了銅紅色料和鈷料著色,青為用氧化鐵著色的豆青。三種顏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豐富。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裡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它集中了多種繪畫方法的綜合運用,但由於釉下五彩在高溫下變化多端,燒成不易,因此歷代傳奇佳作極少。
二、釉下五彩的歷史性突破
著名古陶瓷專家王莉英分析說:「在漫長的古代社會裡,中國瓷器的燒造,先後創燒出高溫釉下(鐵)褐彩、釉下(鈷)藍彩和釉下(銅)紅彩。清朝雍正、乾隆二代,是中國古代瓷器燒造的巔峰時期,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無所不能,恰於高溫釉下彩方面建樹甚微。近代醴陵瓷業異常了不起,短短數年便一舉創燒出多種高溫釉下彩,號稱釉下五彩。尤其是創燒出多種複合彩料,以多層次的色階豐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這是歷史性的創新突破,也是對中國瓷器燒造歷史的卓越貢獻。」
醴陵瓷器發展大事記
東漢時期。縣城近郊新陽楠竹山有較大規模的陶器作坊。
宋元時期。黃達嘴蕉源一帶已生產上等的瓷器(新近發現的窯址,醴陵制瓷史待重新結論)
明初,醴陵新陽大土村窯下灣及附近,為朱元璋修建南京城牆生產專用城牆磚。醴陵承制10萬塊左右。
1729年(雍正七年)。廣東興寧移民廖仲威在東堡溈山開設瓷廠,燒制土瓷。
1819-1892年(光緒十八-九年)醴陵瓷業「客商雲集,多付款後提貨,求過於供」,是為醴陵瓷業的興盛期。
1904年(光緒三十年)。清政府官員熊希齡東渡日本後,與醴邑文俊鐸共赴溈山考察,立志改良醴陵瓷業。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批准熊希齡呈文,撥庫銀一萬八千兩,創辦湖南瓷業學堂,並創建湖南瓷業公司。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到07年間。瓷業學堂創製五種高火性釉下顏料,並在青花裝飾基礎上首創釉下五彩瓷器,成為醴瓷特色。
1909年(宣統元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獲武漢勸業獎進會一等金質獎牌。
1910年(宣統二年),醴陵瓷參加南洋勸業會榮獲第一等之奏獎。
1911年,參加義大利都朗博覽會,醴陵瓷獲得最優獎。
1915年,醴陵瓷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牌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景德鎮瓷受阻,而醴陵瓷暢銷。到40年時,醴陵瓷業還增加了46家工場由77個增加到133個。全縣年產量達10萬擔。被人稱為建國前的全盛時期。
1941年,醴陵開始有了電瓷業。
1949年,醴陵瓷業恢復生產。到年底時,就業達到3297人。
1954-1955年,釉下五彩瓷傳人吳壽褀復出,中斷20年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得以重獲生機。
1955年,在醴陵成立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195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醴陵瓷業公司。
1958年5月,醴陵完成柴改煤的改窯試點,國家輕工業部在醴陵召開全國改窯現場會,推廣醴陵的經驗。
1958年,醴陵瓷器公司把20多個所屬企業改建為國光、星火、永勝、力生、淥江電瓷廠、瓷泥礦、藝術瓷廠(群力瓷廠)。新建陶瓷機械廠,擴建醴陵電瓷廠。
1958年2月-11月,蘇聯、越南、羅馬尼亞、民主德國專家等來醴陵考察瓷業。
1958年9月,越南陶瓷實習生75人來醴陵實習直到60年3月結業。
1958年,醴陵首次為毛主席、周總理製作生活用瓷。毛主席用茶杯被命名為「勝利杯」。
1959年3月,全國第三次陶瓷專業會議在醴陵召開。
1959年,醴陵藝術瓷廠為首都十大建築中的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首都工人體育館生產全部國家用釉下彩瓷3萬多件。
1959年6月,醴陵援建越南海洋瓷廠動工。
1964年,醴陵承擔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宴釉下彩瓷23萬多件。
1966年,日本產業代表團來醴陵參觀考察瓷業。
1971年,醴陵群力瓷廠和陶研所為毛主席試製釉下彩瓷餐具和菸灰缸。
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醴陵為聯合國大廈特製釉下彩瓷友誼茶具。
1972年6月,醴陵援建阿爾及利亞蓋爾馬日用陶瓷廠投產。
1973年,醴陵陶研所為毛主席試製帶蓋魚盤。
1974年,醴陵群力瓷廠為毛主席承制薄胎碗等生活用瓷(內外均有花)。
1976年,醴陵群力瓷廠承擔毛主席紀念堂全部釉下彩瓷的製造任務。
1976年,醴陵陶研所首創鈀金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醴陵為鄧小平製作製作贈日本天皇裕仁的松鶴文具。
1979年,醴陵群力瓷廠生產的釉下彩瓷餐具獲國家金質獎。國光瓷廠的厚胎餐具獲國家銀質獎。
1983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獲國家優秀新產品獎。
1984年,國光瓷廠生產的白玉西餐具獲國家銀質獎;永勝瓷廠生產的醴陵牌餐具獲國家銀質獎章。
1985年,醴陵撤縣建市。群力瓷廠生產的釉下彩蘭海棠在江蘇宜興全國質量獎評比中,再度獲得國家金質獎。醴陵對美出口瓷創全國八大瓷業產區之首。
1985年,適應改革需要成立湖南省醴陵瓷業總公司。
1986年,醴陵群力瓷廠為鄧小平製作贈送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鵝塘月夜掛盤。
1986年,醴陵製作贈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彩盤。
1997年,在南方一次拍賣會上,醴陵「毛瓷」首次面世。一個低價28萬元的毛瓷碗,被拍出178萬元的天價。
1998年,醴陵為江澤民製作贈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紅山茶咖啡具。
上世紀90年代,醴陵與日本瑞琅市結為友好城市,先後派出近千研修生赴日本培訓學習。
2000年,2001年,醴陵群力瓷廠再造毛瓷,「毛瓷」正式公諸於世。拍賣價格一直飆升,群力瓷廠因而被譽為「紅官窯」。
2002年,醴陵群力瓷廠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製作「常委杯」。
2003年,以醴陵釉下五彩瓷為特色的漢光瓷在上海成功運作,享譽中外。
2003年,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鐵映來醴視察,並題寫「瓷魂」,「紅官窯」。
2003-2004年,湖南省政府批准醴陵成立陶瓷科技工業園,並將其升格為正處級單位,作為湖南省標誌性產業來打造。
2005年羅磊光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收藏展,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引起轟動。
2005年,「品牌醴陵」工程在北京成功運作,釉下五彩瓷在北京第七屆國際科博會首都亮相,引起廣泛關注。
2005年,醴陵打造「世界和瓶」,成功進軍雅典奧運。
2005年,被譽為「千年夢想」的中國紅瓷,在醴陵成功開發。
2005年,湖南省陶研所為鄧小平誕生100周年製作紀念瓷。
2006年,由湖南省陶研所設計並與瑞豐祥中國紅瓷廠打造的「天球牡丹瓶」,被胡錦濤贈送給參加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48國首腦及嘉賓。
2006年,國家博物館為紀念毛主席逝世30周年,再次複製毛瓷2006套在北京發行。
2006年12月,紅官窯獲批2008北京奧運會特許生產商和經銷商。
2007年,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以「醴陵國瓷」為主題,連續4期講述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國寶故事,引起國內外的關注。
2007年,醴陵市委、市政府與中央電視臺聯手打造電視連續劇《紅官窯》。
2008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湖南省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榜上有名。官潤窯、紅官窯為首13家陶瓷企業的入選「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首批傳承基地。
2009年6月,紅官窯獲批2010年上海世博會特許生產商與零售商。
2012年3月,中國釉下五彩瓷網上線。
2013年,上榜中國五星級地理標誌
2015年3月26日至28日舉辦醴陵第一屆瓷博會。
醴陵瓷器產地瓷城文化
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滿現代氣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譽,是舉世聞名的釉下五彩瓷原產地。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稱,被稱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醴陵瓷器不僅走進了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而且飄洋過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醴陵瓷器的瓷質細膩,圖案畫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繽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
醴陵瓷器優劣品區分方法
一、聽聲音,優品聲音清脆響亮,杯身和杯蓋撞擊後回聲縈繞不絕,劣品聲音沉重發悶,回聲不大也不清脆。
二、看色澤,優品色澤如玉,而劣品色澤發灰偏暗。
三、透光性,優品透光性很強,光澤度很好,在燈光的照射下,如大紅燈籠一樣透出紅光;劣品則不透光。
四、厚度和重量,優品由於採用優質瓷泥,瓷很輕壁很薄;劣品則厚而沉重。
附:地理標誌醴陵瓷器的小知識
醴陵瓷器為湖南省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醴陵瓷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以湖南省醴陵市人民政府《關於劃定醴陵瓷器地理標誌產品地域範圍建議的函》(醴政函〔2005〕120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醴陵市行政區域內陶瓷科技工業園和南橋鎮、富裡鎮、白兔潭鎮、浦口鎮、王仙鎮、王坊鎮、東堡鄉、東富鎮、孫家灣鄉、泗汾鎮、船灣鎮、沈潭鎮、清水江鄉、大障鎮、賀家橋鎮、嘉樹鄉、慄山壩鎮、均楚鎮、石亭鎮、神福港鎮、板杉鄉、新陽鄉、仙霞鎮、黃獺嘴鎮、楓林市鄉、官莊鄉、來龍門街道辦事處、黃泥坳街道辦事處、西山街道辦事處、陽三石街道辦事處等3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現轄行政區域。
本文作者:王浩 為跨界創客、資深策劃人、中國地理標誌文化產業的發起人與倡導者、萬慧智庫研究院地理標誌委員會副主任、致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地理標誌:國家三部委地理標誌
概念連結:地理標誌
地理標誌,又稱原產地標誌(或名稱),《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以下簡稱TRIPS協議)第22條第1款將其定義為:「其標誌出某商品來源於某成員地域內,或來源於該地域中的地區或某地方,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與該地理來源有關」。我國2001年修訂後的《商標法》也增設了地理標誌方面的規定,其第16條第2款規定:「前款所稱地理標誌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所決定的標誌。」從TRIPS協議和我國《商標法》可以看出關於地理標誌的定義基本上是相同的:地理標誌是表明某一種商品來源於一成員方地域內,或此地理內的一地區並且該產品的特定品質、信譽或其他特徵,主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的標誌。
地理標誌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於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徵,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