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孟和 五四運動裡的社會學家

2020-12-12 新京報

姓名:陶孟和時年:32歲 職業:北京大學教授、 《新青年》輪值主編 地點:巴黎 新京報製圖/高俊夫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圖為院長蔡元培與同仁合影,前排左三為蔡元培,後排左二為竺可楨、左三為趙元任,右二為陶孟和。

1958年9月1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組織召開全院第一次工作會議,陶孟和發言。

1951年5月,又到五四運動紀念日,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已有兩年的社會學家陶孟和,在《新建設》雜誌上發表了《「五四」——中國人民歷史的轉捩點》,談他的「五四」觀,稱五四運動的出現是「由於思想學術的革新」。陶孟和評價五四運動的文字並不考究,意思卻明白曉暢。「五四」固然源自各方力量,但陶孟和卻特別突出「知識分子」的作用,稱「教員、作家、新聞記者、特別是青年學生」是這場運動的「主要人物」。

對五四運動若即若離

1949年,這位中央研究院社會學院士拒絕隨國民黨遷臺,公開跟自己的學生、中研院院長朱家驊唱反調,把麾下的中研院社會研究所整套人馬輜重留在南京,交給了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此時,他正籌劃著為新中國幹一番事業,渾然不知社會學不久將作為「資產階級學科」遭到取消,自己苦心經營二十餘年的「社會研究所」也將改換門庭,成為「經濟研究所」。鼎革時代,學者南渡北歸的理由既大也小。陶孟和的北歸之選,只是因為中研院對社會學「太薄」。

在這篇回首五四的文章裡,陶孟和尤其強調青年的力量。他認為,由於「思想學術的革新」、「新文化、新思想的發達」,青年們早已覺醒。而這場覺醒則歸功於此前二十年間知識界「前後相逐地展開了三次新的思想浪潮。用最富代表性的刊物來說,先是梁啓超、蔣智由等所辦的《新民叢報》,介紹給國人愛國思想及歐美思潮。其次為同盟會的孫中山、章太炎等所辦的《民報》,鼓吹了民族革命與民主政治。最後便是陳獨秀、李大釗等所辦的《新青年》,倡導了文學革命及個性的解放。」

這篇文章大概是陶孟和唯一論及「五四」的文字,不失洞見卻也有意保持距離。箇中緣由卻不是當時的政治環境,而當從陶先生的行事風格裡尋找。即使在1919年,陶先生也沒有「蹭過」五四這個熱點。這頗令人「費解」:因為他當時不僅是北京大學教授,而且是《新青年》的核心成員、主要撰稿人和輪值主編。五四運動爆發之際,他正從倫敦趕往這場運動的原始爆點——巴黎。這位原本有條件叱吒風雲的一代學人,為何對五四運動若即若離呢?

社會學家的冷靜觀察

陶孟和很少參與政治,習慣以學術關照民族命運,擅長從遠景探討根本問題,這是他的本色,也是他與五四運動溫吞游離的原因。1919年3月,他受「全國高等以上專門各學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的公推,派往歐洲和日本考察教育。他在倫敦逗留了兩個月,發現了李四光和丁燮林兩個人才,並推薦給十分信任他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他對倫敦感情頗深,曾於1913在倫敦經濟學院(LSE)獲得社會學學士學位,應當是中國最早的科班出身社會學家。

根據陶孟和的敘述,他是在1919年5月離開倫敦前往巴黎的,這正是五四運動爆發之時。在巴黎,北洋政府派出的五人代表團剛剛經歷外交重挫,以梁啓超為首的「研究系」學人已將噩耗傳回北京,建議國內發起不籤字運動,這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陶孟和完全可以效仿梁啓超,在巴黎推動國內的政治運動,名噪一時。但這顯然不是他的風格。他選擇以社會學家的方式做冷靜的觀察,詳細了解和分析巴黎和歐洲的形勢,並按原計劃完成考察行程,還訪問了闊別多年的日本。直到1919年12月,他才將3月以來的觀察和盤託出,以《遊歐之感想》為題發表在《新青年》第7卷第1期上。

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陶孟和參與五四運動的獨特方式——以學術分析遠離政治口號。陶孟和不情願談論運動本身,甚至隻字未提席捲全國的罷課、罷工、罷市。他的目光專注於中國所處的國際形勢,從世界大戰對歐洲的破壞討論歐美列強為何會出賣中國利益。巴黎和會固然讓國人大失所望,但這難道不是中國人輕信列強的結果嗎?難道不是因為「人道、正義、自決、和平」誘惑了我們嗎?陶孟和接著說,大戰給歐洲帶來的災難從古未有。歐洲雖已停戰,但到處可以看到「鐵絲、鐵網、槍炮、子彈、人骨、獸骨」,戰時法令仍然有效,許多東歐國家仍然在打仗。

在西歐,戰前就已緊迫的勞資矛盾現在更加嚴重,整個西歐已經陷入「一個大危機」,而且「遠出我們的想像」。經濟上,歐洲食品和日用品短缺,生產力創歷史新低,上千萬人口衣食無著。歐洲只有兩條出路,要麼依靠美國,要麼發生革命。依賴美國,很可能讓歐洲第一次受到經濟上的支配甚至奴役,容易引起動蕩甚至戰爭;發生革命,則會出現「勞兵農會」(即「蘇維埃」),「辦得好,就像現在的俄國,辦得不好就像今年九月的匈加利」(即「匈牙利」)。所以,「這經濟的大問題真是危急得狠。我在歐洲只覺得生活難,物價昂貴,罷工頻繁。」陶孟和用《新青年》時代的白話文寫到。

他分析到,政治上,歐洲代議制形成二百年來,過於保護消費者利益,不能代表生產者,矛盾在戰前已經非常嚴重,戰後尤甚。但歐洲政府仍然是戰時政府,只知道鞏固權力,「那曉得全局的改造計劃」?正是這幫「舊人物」主導了巴黎和會:他們「沒有了解世界的真狀態,沒有懷著高尚的理想,所以又造出了一個強權跋扈的世界,與戰爭前原無什麼區別。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把地圖上的顏色改變改變;把德意志逐出強權之列,換了一個東方崛起的日本。」陶孟和據此斷定,《凡爾賽和約》已經為日後更大的災難種下禍根,因為德國的戰敗將導致歐洲力量的失衡。二戰源自一戰,陶孟和在1919年對歐洲的預料竟與後來的歷史進程相去不遠。

陶孟和告誡《新青年》的讀者,指望這些舊人物為中國伸張正義,原本就是緣木求魚。重要的並不是譴責列強出賣中國利益,而是明白何以至此:「我這次看到了各國戰後的情狀,覺得西歐的國家,正遇著一個大難關。好像他們進行的路程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戰前戰後所積累的政治、經濟、社會,諸問題,一時都如潮的湧出來。」歐洲早已自顧不暇,就算有心也沒有能力照顧中國的利益,甚至可以說,歐洲今後會更依賴其他大洲的接濟才能維持下去,這是中國經濟的機會。陶孟和總結說,「我們弱小的民族,自己不努力,反向他們去訴冤,求他們的幫助。他們並不是純然自利的,不過自顧都忙迫得不得了,又那有機會去替人打抱不平呢?」

不怨天,不尤人,看到自己的優勢,在世界大格局中把握住機會,陶孟和在五四運動過去不到半年時間,提出了迥異於主流學人的看法,不但有識,更需有膽。與梁啓超、魯迅、胡適相比,陶孟和雖然文採平平,見識卻一點兒不輸他們,這或許是社會學家獨有的力量。

把政治與學術分開

陶孟和確有所指。在巴黎和會中,原本反對秘密協議的美國代表,卻公然支持日本與北洋政府的秘密協議,認可日本侵佔膠東半島,這令不少把希望寄托在歐美列強身上的中國學人大失所望,五四運動也因此標誌著中國知識界將目光從美國轉向俄國。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引起了廣泛的注意。而《庶民的勝利》,正是與蔡元培的《勞工神聖》及陶孟和的《歐戰以後的政治》排在一起發表的,共同的題目叫《關於歐戰的演說三篇》,時間在1918年底,離五四運動只有四個月。

以《新青年》的影響,很多五四運動裡的學生大概都拜讀過這三篇雄文。在《歐戰以後的政治》裡,陶孟和將一戰的政治教訓歸結為四個:秘密外交、背棄法律、軍人幹政、獨裁政治,指出「現在世界各國,無論是在戰團內或是在戰團外,那政治上的設施絕不能仍保守上邊所說的四種舊觀念的。」張若奚從歐洲寫信給胡適說,陶孟和這篇文章「學有根底」,也很及時。正是因為《凡爾賽和約》默許中日秘密外交,違背了列強制定的消除秘密外交規則,使陶孟和斷定,巴黎和會並未改變強權跋扈的世界。從《歐戰以後的政治》到《遊歐之感想》,陶孟和在五四前後發表在《新青年》上的這兩篇文章,眼光長遠,主張近似,前後一貫,為當時學人所少有。

在改造社會的進程中區分政治活動和學術活動,恐怕是五四運動留下的一項重要遺產,陶孟和算得上這項遺產的重要創立人。主辦《新青年》的時候,他就跟胡適約定不談政治。他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章,涉及人類文化的起源、女子問題、自殺、歐美勞工、貧困、人口等廣泛的社會學問題,他甚至開闢過「社會調查」專欄。但這些文章全部追求以學術見解引導讀者,很少評論時局。學者應該言之有物,不能輕易發表政治觀點。

與陶共事30年之久的巫寶三說,陶孟和先生主張社會改革必須以學理為根據,必須先了解問題之所在,這是陶在倫敦經濟學院的費邊社打下的基礎,也是他不輕易談論政治的原因。在這一點上,陶孟和也不是孤獨的。即使是五四運動中積極投身政治活動的知識分子如梁啓超、傅斯年等,也在五四之後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政治活動與學術活動分開。

五四之後,陶孟和走上了更為純粹的學術道路,對政治的興趣一直很淡漠。上世紀20年代,他與胡適創辦政論刊物《努力周報》和《現代評論》,但已經不再像操辦《新青年》那樣筆耕不輟,而且很少討論具體的政治問題。1926年,他創辦了北平社會調查所,希望通過對中國社會的具體分析,尋找改造社會的答案。學者聞翔說,陶孟和特別注意中國的「民情」問題,稱其為「一個整的」問題,因為在陶看來,民情的變化才是社會變化的根本動力,也是研究家庭、勞工、教育等問題的出發點。

陶孟和的這個認識貫穿於他長達40年的社會科學研究事業中,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如《中國鄉村與城鎮生活》《中國的家族制度》《北京人力車夫的生活情形》《北平生活費之分析》《北平郊外鄉村家庭》等。五四之後的陶孟和,也越發重視發現本土學人,指導和培養了巫寶三、梁方仲、千家駒、羅爾剛等一批才華橫溢的學者。

筆者曾到四川宜賓李莊造訪了陶孟和在抗戰時期主持的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舊址。在那個小院落裡,陶先生承受著喪妻之痛,苦苦堅守著一座社會學孤島,奮力支持一群有志青年,完成了多項重要研究。其中,他對抗戰損失的評估研究極具前瞻性,成為多年後北京方面在中日建交談判中的重要參考。這是疏離政治的學術成果對政治本身的重大貢獻。以學術認識社會,區別學術研究與政治活動,陶孟和先生稱得上一位「以學術為志業」的社會學家,一位真正的五四之子。

「五四」運動在一方面看來,本來是一個政治性的運動。可是它的出現,卻由於思想學術的革新。「五四」運動不能說是一個單純的政治性的東西,因為它與新文化、新思想的發達是分不開的。

——陶孟和《「五四」——中國人民歷史的轉捩點》(1951年5月《新建設》)

□梁永佳(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相關焦點

  • 陶孟和:五四運動裡的社會學家
    今天是陶孟和——五四運動裡的社會學家。「五四」運動在一方面看來,本來是一個政治性的運動。可是它的出現,卻由於思想學術的 新。「五四」運動不能說是一個單純的政治性的東西,因為它與新文化、新思想的發達是分不開的。
  • 令社會學家吳文藻、費孝通、陶孟和失意的1940年代
    這次難得的訪學經歷極大地擴展了吳的學術視野,他會見了日本和歐美幾位當時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漢學家,包括日本的鳥居龍藏,耶魯大學的薩丕爾(Edward Sapir)和阿倫斯堡(C. M.多年以後,費孝通回顧自己的心路歷程,說當時他作為一個學成歸鄉的留學生,卻「一頭地鑽入農村去做當時社會上沒有人會叫好的社會調查」,是內心的責任感和歷史眼光的驅使,不過他們的工作,在當時並非無人叫好,而是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其中就包括社會學家陶孟和。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五四運動狂飆般的吶喊聲早已散去,五四運動精神卻一直沉浸在中華民族奮鬥的血脈裡。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我們回望那段歷史,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可以更好推動新時代中國青年繼承五四精神,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 寒竹:五四運動對「現代中國」的奠基性意義
    而五四運動在引進和介紹西方各種思潮時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並催生了中國共產黨的產生,中國從此進入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現代建國進程。 正是基於這個基本判斷,本文堅持認為五四運動並不屬於中國近代史的歷史範疇,而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筆者不同意中國近代史持續到1949年的觀點)。五四運動對現代中國具有奠基性意義。要認識現代中國,必須理解五四運動。
  • 經典閱讀 | 社會需要社會學家和社會學理論
    正是因為部頭巨大,閱讀這本書也比較費時,從買來到現在,斷斷續續看,差不多用了有近10個月時間,這本書完全是在家裡看完的,因為太大太厚不方便出去帶上看,而且中間有大半年的時間基本沒有看這本書,再加上古典社會學理論本身就較為抽象,讀完整本書最終留在腦海裡的知識點並不是很多。
  • 「五四運動」名稱的由來
    發生於90年前5月4日的學生愛國運動,歷史上被稱為五四運動。那麼,「五四運動」這個名詞始於何時,見諸何處呢?  1935年,胡適在《獨立評論》第149期發表《紀念「五四」》一文,文中寫道:「五四運動一個名詞,最早見於8年(指1919年)5月26日的《每周評論》(第23期)。一位署名『毅』的作者,——我不記得是誰的筆名了。——在那一期裡寫了一篇《五四運動的精神》……」據考證,這位署名「毅」的作者就是當時的北大學生、新潮社發起人羅家倫。
  • 「五四運動」名詞的由來
    原標題:「五四運動」名詞的由來   「五四運動」這個中國現代史最重要的名詞之一早在1919年5月便出現了。   「五四運動」之後不久,出版於1919年5月26日的《每周評論》雜誌(第23期)上,刊出了一篇署名「毅」的文章,題目即為《五四運動的精神》:「什麼叫做『五四運動』呢?民國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幾千人,因山東問題失敗,在政府高壓的底下,居然列隊示威,作正當民意的表示。這是中國學生的創舉,是中國教育界的創舉,也是中國國民的創舉。大家不可忘了!」
  •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裡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社團組織在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 翻譯精神與五四運動——試論翻譯之於五四運動的意義
    本文所取的是思想史層面的廣義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也是一場打破禁錮、導向科學與民主的啟蒙運動,更是一場與舊世界、舊思想、舊道德決裂的革命運動。五四運動涉及面廣,影響深遠。白話文運動、新文學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之間有著深刻的互動性和內在的一致性。 考察翻譯活動對於五四運動的直接與間接的影響,我會把目光投向上述的三個運動。
  • 五四運動的口號在英語裡怎麼說
    今天是五四運動90周年的日子,在1919年的5月4日,北京的愛國學生發起了反對賣國賊和反動政府的示威遊行,抗議巴黎和會上列強操作的結果。他們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等口號,爭取國家的權利。
  • 五四運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儘管如此,在他們看來,五四運動的基本性質依然是一場文藝復興運動。在五四運動諸特點中,有一些看來確實類似於歐洲的文藝復興: 半中世紀式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白話文問題,必須把個人從傳統思想、制度和習慣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等等。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可看作是這兩個運動共同的背景。但它們的不同之處更多,這些不同使我們不得不把他們置於不同的範疇。
  • 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徵文優秀範文 五四運動100年演講稿模板
    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這為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保護歷史才會留住根脈,傳承精神才能開創未來。
  • 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感悟心得一覽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感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列強把持的巴黎和會,悍然要求將德國在中國山東攫取的利益轉讓給日本。消息傳來,群情激憤,久積在中國人民心中的怒火,率先在青年學生中噴發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13所北京高校3000餘名學生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走上街頭,為拯救民族危亡奔走呼號,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轟轟烈烈地爆發了!
  • 五四運動裡的「運動」,是movement還是campaign?丨達人分享
    本文轉自「阿則外英語筆記」,已獲授權五月四日是中國的青年節,起源於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現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
  • 嚴飛: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婚姻裡真的是誰收入高,誰就更有話語權嗎?人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成為自己的「造物主」嗎?抖音、濾鏡、後浪重新定義了這個世界嗎?……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會讓我們陷入沉思,甚至與人就此展開辯論。而若想理解社會萬象背後的緣由,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需要學習社會學。
  • 論五四運動與清華
    論五四運動與清華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歐陽軍喜在既往的五四運動研究中,存在著一種以北大為中心的「五四史觀」。在這種史觀的影響下,五四運動被描述為一次北大發起,全國響應的運動。這種「宏大敘事」一方面反映了北大在這一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同時也掩蓋或遮蔽了五四運動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 臺灣大學的「新五四運動」
    作者 王正方    臺灣大學的師生開始了「新五四運動」:5月4日為抗議臺「教育部」粗暴拔管,在臺大「傅園」舉辦「傅斯年校長追思會暨紀念五四運動晉百年」;臺大中文系、分子醫學研究所、機械系、政治系等多位教授和學生等
  • 五四特輯 | 五四星火: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的地方。正是五四運動中,中國的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對於這場鬥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五四運動,留學生激情燃燒的歲月
    五四運動:留學生燃燒青春因五四運動,早稻田大學校友林長民「政治生涯,從此亦煥然一新」,並與日本絕緣。巴黎和會列強欲以「二十一條」蹂躪中國,北洋政府外交委員會幹事長林長民率先在5月2日《晨報》發表《外交警報敬告國民》,揭露北洋政府賣國行徑,直呼「國不國矣」,並號召「四萬萬民眾誓死圖之」。
  • 「五四運動」這說法是怎麼來的
    梁啓超於1922年發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認為中國人的知識進化有三個階段:最初從器物上感覺不足,遂有師夷長技和西書翻譯;隨後從制度上感覺不足,遂有變法維新和廢除科舉;最後從文化上感覺不足,遂有西方社會政治思潮的譯介和傳播。他所提及的三個時期,在後來的歷史教科書中通常被稱作「洋務運動」、「變法維新運動」和「新文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