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學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數學家,他們都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以下是我心中排名前十的數學家:
1. 沃爾夫數學獎和邵逸夫數學獎雙料得主,陳省身
陳省身(Shiing Shen Chern),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美籍華裔數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之一, 為了紀念陳省身的卓越貢獻,國際數學聯盟(IMU)還特別設立了「陳省身獎(Chern Medal)」作為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陳省身他結合微分幾何與拓撲學的方法,完成了兩項劃時代的重要工作:高斯-博內-陳定理和Hermitian流形的示性類理論,為大範圍微分幾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這些概念和工具,已遠遠超過微分幾何與拓撲學的範圍,成為整個現代數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新中國數學事業奠基人,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華羅庚也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華羅庚在多複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是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開創中國數學學派,並帶領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培養出眾多優秀青年,如王元、陳景潤、萬哲先、陸啟鏗、龔升等。
3.《九章算術》的作者
《九章算術》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部,成於公元一世紀左右,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和整理,其時大體已成定本。最後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術》內容十分豐富,全書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同時,《九章算術》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後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許多人曾為它作過注釋。其中最著名的有劉徽(263)、李淳風(656)等人。劉、李等人的注釋和《九章算術》一起流傳至今。唐宋兩代,《九章算術》都由國家明令規定為教科書。到了北宋,《九章算術》還曾由政府進行過刊刻(1084),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在現傳本《九章算術》中,最早的版本乃是上述北宋本的南宋翻刻本(1213),現藏於上海圖書館(孤本,殘,只餘前五卷)。清代戴震由《永樂大典》中抄出《九章算術》全書,並作了校勘。此後的《四庫全書》本、武英殿聚珍本、孔繼涵刻的《算經十書》本(1773)等,大多數都是以戴校本為底本的。
作為一部世界數學名著,《九章算術》早在隋唐時期即已傳入朝鮮、日本。它已被譯成日、俄、德、法等多種文字版本。
4.「中國數學史上的牛頓」劉徽
劉徽(約225年—約295年),漢族,山東濱州鄒平縣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5.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華羅庚的學生,數論學家,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20世紀50年代對高斯圓內格點、球內格點、塔裡問題與華林問題作了重要改進。60年代以來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作了深入研究,1966年5月證明了命題「1+2」,將200多年來人們未能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這一結果被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
6.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溫州平陽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蘇步青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7.「第一個將圓周率精確到七位 」 祖衝之
祖衝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衝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由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8. 我國函數論研究的開拓者,陳建功
陳建功1893年9月8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府城裡。1913、1920年陳建功先後兩次赴日本留學。1923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浙江工業專門學校、國立武昌大學數學系。1926年,第三次東渡日本留學,深入研究三角級數論,尤其精研函數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舉世矚目的成就。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早年提倡國語講學,自編中文數學教材,是最早把西方現代數學較全面地引入中國的先驅之一,長期從事數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函數論、特別是直交函數級數論、三角級數論單葉函數論和函數逼近論等方面理論問題的解決作出了重大貢獻。
9.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
吳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1919年5月12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嘉興,數學家。吳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數學的諸多領域,對數學的主要領域—拓撲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係式被稱為「吳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後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一,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性成果。1970年代後期,他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他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影響深遠。
10.秦九韶
秦九韶(公元1202~1261年)南宋,數學家。他在1247年(淳佑七年)著成『數書九章』十八卷.全書共81道題,分為九大類:大衍類、天時類、田域類、測望類、賦役類、錢穀類、營建類、軍旅類、市易類。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它總結了前人在開方中所使用的列籌方法,將其整齊而有系統地應用到高次方程的有理或無理根的求解上去,其中對「大衍求一術」﹝一次同餘組解法)和「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等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其中的」大衍求一術」﹝一次同餘組解法),在世界數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孫子算經>中載有」物不知數」這個問題,舉例說明:有一數,三三數之餘二,五五數之餘二,七七數之餘二,問此數為何?這一類問題的解法可以推廣成解一次同餘式組的一般方法.奏九韶給出了理論上的證明,並將它定名為」大衍求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