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國神舟5號飛船順利升空,楊利偉成為我國第一位乘坐載人航天飛船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我國也因此進入世界第三個可以實施載人航天的國家。到2016年為止,我國又開展了多次載人航天發射任務,將越來越多的太空人送入太空。但從2016年至今,這4年來我國載人航天發射工程似乎一下子就停滯了,再也沒有將任何一位太空人送入太空。有的人不禁納悶了,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暫時沒有必要。
1992年,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並啟動實施,從而確立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其中,第一步是在全面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基礎上,設計研發和成功發射載人太空飛船,並同步建設實施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之後開展相應的太空空間應用實驗。我國從1999年成功發射第一顆無人試驗飛船-神州一號,一直到2002年發射的神州4號飛船,這些密集的發射,一方面體現了我們對載人飛船性能以及安全性的格外重視,同時也為真正的載人發射奠定堅實的基礎。到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州5號飛船順利升空,完成了相應的預定任務後,在太空中經歷了60萬公裡、21小時23分的行程後安全返回,從此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戰略完美完成。
第二步是要實現更多的技術突破,比如太空人出艙活動技術、空間實驗室、飛船本體與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等等,同時還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空間應用問題的人工短期維護和照料工作。2005年10月,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州六號飛船進入太空實施多人多天太空飛行實驗,首次成功往返軌道艙。2008年9月,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三位太空人乘坐神州七號飛船進入太空,成功進行了出艙太空行走,同時成功發射了一顆伴飛小衛星。2011年11月,神州八號飛船成功發射,順利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對接任務,我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自動空間交會對接的國家。
2012年6月,景海鵬、劉旺、劉洋三位太空人乘坐神州九號飛船順利進入太空,開展了多項太空任務,比如實驗手控交會對接、檢驗飛船保障功能、地面與飛船之間進行人員、物資運輸以及開展相應的航天醫學、科學實驗等,為未來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後,在2013年和2016年,我國又相繼發射了神十和神十一飛船,分別對自動、手動空間交會系統進行驗證和技術升級,以及實施與天宮二號的對接任務。至此,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二步」戰略也順利完成。
從1999年到2016年的這17年前,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和艱苦奮戰,我國成功將5艘無人飛船和6艘載人飛船順利發射升空,共將11名太空人、14人次完成載人航天任務。
從2016年之後,我國的載人航天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即建設空間站階段,其目標是在2022年前後,自主建造完成60噸級的空間站,進入更大規模、頻次更高、難度更大的一系列太空實驗,同時解決較大規模、長期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從之前我國順利完成的前「兩步」戰略可以看出,無論是發射火箭、載人航天、與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出艙太空行走、飛船支撐保障系統等等方面,我們已經幾乎全部完成了空間站開始建設之前的所有任務實驗,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裡面所指的「東風」,無外乎兩個方面,一個是火箭運載能力,另外一個是空間站的核心艙建設。今年5月,我國成功運用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了新一代載人試驗飛船,無論是發射入軌的精度,還是返回艙落點位置的精確度都非常高,火箭運載和安全保障的關鍵技術已經進一步得到深入和全面驗證。關於空間站的核心艙建設問題,目前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近80%,待建造完成並順利通過各項檢測之後,通過長徵5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