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佛光山)
曾淑賢詳細介紹本次展覽特點(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佛光山)
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致辭(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佛光山)
曾淑賢向慈惠法師介紹參展佛典(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佛光山)
部分展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佛關山)
部分展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佛關山)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佛光山)
2019年8月2日,「穿越時空法寶再現——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記者會在臺灣「國家圖書館」舉辦,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佛光山藏經樓堂主覺元法師,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吳津津等出席記者會。
「穿越時空法寶再現——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由臺灣「國家圖書館」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合作辦理,精選多館館藏精華,以「佛經寫本及刻本」為主題展出近百件佛教經典,於8月8日至11月17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盛大展出。
其中,臺灣「國家圖書館」為響應本次展覽,特別精選館藏21組24件珍貴且具代表性的善本佛典,於佛陀紀念館公開展示。臺灣「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在致詞時特別強調,這批珍藏的佛教善本古籍系首度出館,走入佛光山面對群眾。其中包括三部「國寶級」的佛教經典:1.舉世第一本雙色套印佛經—元刊朱墨雙色套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存世極為稀少的金代版本佛經—金皇統間私人刊印《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3.全經鏤版精細、毫無缺損的宋刊本《妙法蓮華經》,並另有6件敦煌寫經參加展覽,包括不同時代的寫經、經論、經疏等,極為難得,不容錯過。
本次活動總策畫慈惠法師致詞時表示,全世界的書籍著作中,以佛教藏經的出版量最大,透過展覽,可以讓藏經不再只是一本書,而能向大眾揭示藏經背後的所有經典傳承歷史及其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次展覽並特別安排通俗講座,就是希望藉由深入淺出的演講,讓民眾了解藏經。
而本次佛陀紀念館亦精選多部佛典精品面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特別介紹原藏佛光山地宮的南北朝敦煌古寫經《摩訶般若波羅蜜放光經》,該部經典記述般若波羅蜜法及學習功德,寫於距今約1500—1700年前,經卷保存完整,通卷字體規整,顯明抄寫者的虔誠,大眾可藉此欣賞南北朝古樸的寫經字體,不僅藝術價值高,在書法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抄回梵本此經的僧侶朱士行(203-282),法號八戒,是三國時期魏國佛教僧侶,為漢族地區最早的西行求經僧侶,即為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人物豬八戒的原型。另有寫於17世紀的藏文貝葉經,為傳統藏文梵匣形式的紙質寫本,乃將螺貝磨粉加工後用來書寫於傳統藏紙上,書寫經文的版框採塗刷方式染為黑底,十分别致。
曾淑賢於會中介紹本次展覽乃集結佛經善本珍籍精華,展示「佛經」在中國文獻史的遞嬗之跡,展件囊括佛經之寫本、抄本、刻本,拓印、雕版等,展出的佛經文字則包含有緬甸文、巴利文、藏文等多種語文,更有貝葉佛經及韓國國寶高麗藏等。本次展覽共分四大主題,分別為一、妙法梵音─藏經源起與譯著;二、佛海津梁─佛經註疏與詮釋,佛法修行與闡揚;三、正法寶藏─佛教推廣與弘傳;四、佛教藏經的現代化。綜觀本次展出,乃從佛教的起源、經典的結集、譯經事業乃至佛經的寫本與刻本,具體呈現漢傳、南傳、藏傳佛經精華,並介紹當代佛教文獻的編纂、數位化、數位人文發展等,全面展示佛經傳播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曾淑賢特別就本次參展的4件珍貴特藏:包括流傳最具故事性並為館藏最早刻本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陁羅尼經》、宋刊小字梵夾本《妙法蓮華經》、圖文並茂的禪宗法門《牧牛圖頌》,以及清代人物版畫上乘之作《釋迦如來應化事跡圖說》等進行精彩的版本及遞藏源流介紹,與會大眾莫不聽得津津有味,嘖嘖稱奇。
配合本次展覽,主辦單位亦精心規劃了一系列相關活動,計有8月9日至11日於佛光山雲來集舉辦「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8月10日至11日於佛光山藏經樓法寶堂舉辦「大藏經通俗講座」、8月25日及9月26日安排兩場教育推廣講座。此外展覽期亦有佛經手作書體驗等諸多系列活動,希望透過各式深入淺出的活動,帶領大眾體驗豐富而多樣的經藏世界,歡迎各界踴躍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