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嗎

2020-12-10 鴻鵠高飛翔九天

就工業體系的完整程度而言:中國目前已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目前聯合國對現代工業體系的分類包括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而中國現有的工業體系已涵蓋全部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因此成為全球工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這點即使是美國也沒能達到。中國之所以能擁有全球最為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當初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封鎖孤立迫使我們必須走自力更生的工業化道路,二是在過去幾十年間發達國家普遍將製造業外移的大趨勢。

中國的人口比美國、日本和西歐各國的人口之和還要多,這為支撐起強大的製造業基礎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大到衛星、飛彈、航母,小到日用家電就沒中國不能自主製造的。事實上新中國剛成立之時我國的工業化程度是相當低的:不僅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甚至相比剛由英屬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的印度也不佔優勢。我國當時的工業化程度有一個極為形象的說明:「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製造。」

其實何止是汽車、飛機、坦克、拖拉機這樣的大件,要知道連火柴都一度被稱為洋火,因為當時的中國連火柴都無力自主製造。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已經經歷長達幾十年的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和革命戰爭,相比之下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其實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印度獨立之後接管了從鐵路、礦山、鋼鐵到市政設施等所有英國殖民政府的遺產。1949年中國的發電量是43.1億度,印度是49億度;1949年中國的粗鋼產量是15.8萬噸,印度是137萬噸......

在當時的主要工業產品和原料的產量上中國只在煤炭、天然氣、燒鹼、純鹼、紙板這五項上略佔優勢,然而印度卻在其他指標上對中國佔據著倍數優勢。時至今日在經過70年的發展後我國的工業製品不僅能滿足我國國防和民用的需要,同時也已大量出口走向世界。早在2011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就已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2018年美國的工業增加值為29752億美元,而中國工業增加值約為305160億元人民幣(折合46114.8億美元),是美國的1.55倍左右。

截止2017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高達35931億美元,佔全球的比重達到28.57%,比第二、第三名的美國和日本的總和還要高。如今中國的製造業總產值已遠遠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目前中國在紡織工業、機械製造、金屬冶煉、通用設備製造等諸多行業的產值都超過美國數倍。當然世界上其他幾個主要大國的工業體系也相對比較完整:美國的產業體系完整度就超過了90%。此外俄羅斯、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印度、韓國等國的工業體系也相對健全,只是他們的工業門類沒中國這麼齊全而已。

一國的工業製造水平是與其國防能力密切相關的。這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日本的戰敗就可以看得出來:事實上德國、日本的戰敗除了非正義戰爭的不得人心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工業潛力上的巨大差距了。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為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630億千瓦時;然而同一時期尚未進入戰爭狀態的美國的同類數據為1.32億、6070萬噸、1780億千萬時,甚至就連技術上也對較為落後的蘇聯也達到了1.7億、1830萬噸、480億千萬時。

此後德國用了四年時間才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高了200%,而同一時期美國的軍工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到1944年美國的軍火產量已達到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也就是說德國和日本的軍火產量加起來都趕不上美國。這一年美國生產了96318架飛機,而德國只生產了40593架,相比之下在戰爭中遭受重創的蘇聯也生產了40300架,日本則只生產了28180架。德國和日本的工業製造能力遠遠不及美國,即使是和技術上相對粗糙且在戰爭中遭受重創的蘇聯比起來也無優勢可言。

這主要是由於工業生產所需的資源、勞動力等條件的制約造成的:德國、日本在資源稟賦、人口數量上同美國、蘇聯實在相距甚遠。事實上如今中國製造的強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於中國在國家體量上的優勢:我國作為一個領土人口大國在資源稟賦、勞動力規模和國內市場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只是由於近代歷史上長期的積貧積弱狀態使這種先天優勢無法得到釋放,然而隨著新中國成立後相對和平安定的局面和國家的工業化政策導向就勢必使這種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新中國成立後進行的土地改革掃清了之前農村生產關係中的封建殘餘,從而為工業化的發展掃清了障礙。現代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群體,所以新中國在推行工業化的同時也致力於開展全國範圍的掃盲運動。1949年中國的5.4億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以上,然而如今中國的文盲率已降到5%以下。這兩點對新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可以在與印度的對比中看出來:1949年中國的各項工業指標正如上文所說的那樣是低於印度的。

造成如今中、印兩國工業化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土改和教育:印度的土改對社會改造和基層政權的滲透是相當有限的,也就是說印度對原有土地關係的改革不夠徹底,所以在印度這個有著太多傳統的小農經濟因素的國家就不可避免會出現工業化滯後的現象印度成年人的文盲率佔全世界的37%。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女童失學的現象就更為普遍了。印度這種社會狀態實際上制約了人民在創造力上的發揮,從而使印度的工業化進程大大滯後於中國。

10年前中國海軍連一艘航母也沒有。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已擁有76艘大中型驅護艦、57艘現代化潛艇和600餘架作戰飛機。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上馬啟動了核潛艇計劃,目前我國核動力潛艇的水下續航能力為20萬海裡、自持力達60-90天。1985年底至1986年初中國核潛艇成功地進行了最大自給力的試驗,安全航行兩萬餘海裡的試驗結果打破了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艇最大自給力84天的紀錄。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海軍在短短的20年內使艦艇總噸位增長了4倍多。

這20年中國建造了60艘056系列小型護衛艦、30艘054系列中型護衛艦、20餘艘052C/D系列中華宙斯盾驅逐艦、6艘世界一流的055型驅逐艦、6艘071型兩棲登陸艦、2艘6萬噸級的航空母艦,此外還有數量不詳的核潛艇和常規潛艇。2012年9月25日中國海軍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正式開始服役。2019年12月17日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正式交付人民海軍。目前中國的第三和第四艘航母也已同時開建。如今我國海軍在現役艦艇總噸位上僅次於美國。

目前俄羅斯只有庫茲涅佐夫號一艘航母且基本處於趴窩狀態;日本海自倒是有4艘艦艇符合直升機母艦標準,但這畢竟不同於真正的航母;英國這個傳統的海軍強國曾擁有過的「無敵」號、卓越號和「皇家方舟」號3艘無敵級航母在2017年已全部退役,英國因此暫時成為一個無航母國家;印度作為二戰後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所謂的第一艘國產航母原計劃2008年建成,結果2009年才安放龍骨,恐怕這效率普天之下也就印度一家吧?事實上印度這艘所謂的國產航母至今尚未完工。

只要對比一下印度海軍和我國海軍的現狀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作為後盾,沒有強大的工業製造體系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那麼就不可能有人民海軍的今天。印度的航母發展計劃缺乏自主研發能力作為支撐、缺乏成熟的工業體系作為保障。目前全世界能生產航母用鋼的只有美、俄、中、法、德、日六國,印度並不具有航母用鋼的冶煉能力,為此他們想出的辦法是從俄羅斯進口建造航母所需的鋼材。問題是鋼材的加工和焊接又怎麼解決?

印度這艘所謂的國產航母卻是由法國設計藍圖,部分設計由義大利完成,相控陣雷達來自以色列,艦載機來自俄羅斯,印度自己不過是把從各國進口的零配件進行組裝而已。這樣也能被稱之為國產航母?也許在印度人意識中只要不是從國外直接買回來的航母都叫國產航母吧。由於印度航母的零部件幾乎都採自國外,所以印度國內是缺乏相關的維修保養技術的。印度航母的建造出現停工待料的情況並不是什麼匪夷所思的事。由於工期一再延誤,所以印度只好屢次修改航母完工的時間。

現實由原計劃2008年建成改為力爭在2011年完工,再後來又改成在2014年建成並下水。不過當時就有印度媒體估計航母完工時間不會早於2018年,服役時間不早於2025年。2011年12月29日千呼萬喚的維克蘭特號終於在科欽船廠舉行了出塢下水儀式,這時維克蘭特號僅僅只完成了一個船頭。2013年8月12日維克蘭特號首次正式下水,這時維克蘭特號的完工率只有30%。應該說印度的航母計劃啟動得比我國早,然而印度從2002年制定國產航母計劃到2009年才正式動工。

時至今日印度這艘所謂的國產航母依然處於在建狀態,而我國早已進入雙航母時代。且不說以印度的工業生產能力進行加工和焊接的鋼材能否確保航母的戰鬥力,我就想知道等這艘航母正式服役之時其他國家的航母技術已進化到什麼程度了?只怕等印度這艘所謂的第一艘國產航母正式服役之時已屬於別國淘汰的水平了吧?從印度海軍的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成熟的工業體系和堅實的經濟實力對海軍建設的支撐是何其重要。可以說中國海軍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是和中國成熟高效的工業體系密不可分的。

當然中國製造在國防領域不只反映在海軍上,同樣反映在其他軍種上:我國的第五代重型戰鬥機於1997年美國第五代戰鬥機F-22猛禽首飛的同年正式立項,首架技術工程驗證機於2009年製造成功。2011年1月11日我國第五代重型戰鬥機殲-20在成都黃田壩軍用機場實現首飛。2016年11月1日殲-20參加珠海航展並首次對外進行雙機飛行展示。 2017年3月9日中央電視臺報導第五代戰鬥機殲-20已正式進入空軍序列。2018年2月9日殲-20A型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走完第五代戰鬥機論證評價、設計、研發、原型機測試、定型生產、最終服役全部階段的國家。產業體系的完整是確保我國獨立自主地位的關鍵。為什麼韓國至今無法擺脫對美國的依附狀態呢?一方面韓國在國防安全上高度依賴駐韓美軍的保護,另一方面韓國在經濟上也同樣高度依賴於美國。韓國的國土面積還沒我國的浙江省大,所以韓國的資源稟賦和勞動力無法支撐其打造完整的產業鏈。韓國的工業化進程其實就是重點發展造船、汽車、電子等幾個產業。

相比之下中國製造立足於獨立自主:在十多億人的範圍內實現了市場一體化和全部產業分工和產業鏈細分化,可以說這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製造立足於獨立自主而不是閉關鎖國,我們所追求的是不受制於人的獨立研發製造技術,但我們從來不忽視世界市場。當如今整個地球正逐漸被濃縮為一個地球村時任何嘗試關起門了搞封閉式發展的做法都註定是行不通的,事實上中國製造早就已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中並已成為當今全球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曾幾何時蘇聯早有著傲視全球的軍工製造體系,然而在關係國計民生的輕工業水平上卻乏善可陳,以致於蘇聯人自我解嘲:」我們能用出口飛機的錢進口拖鞋,因為我們能造飛機而不能造拖鞋「。如今在國際軍事領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忽視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十多億人口與核武器的大國所發出的聲音,那麼相比之下中國製造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又處於什麼地位呢?事實上中國製造早已走入全世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儘管很多人對此可能並不十分了解。

實際上如今已幾乎沒人能在離開中國製造的情況下正常生活。如今中國對外出口的商品涵蓋了從服裝到電子產品。《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是美國記者薩拉·邦焦爾尼的著作。在書中她這樣寫道:2004年的聖誕節自己忽然發現39件聖誕禮物中就有25件是「中國製造」的有25件。與此同時她還發現家裡的鞋、襪子、玩具、檯燈也統統來自中國。面對此情此景她打算做一個實驗: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生存下去?於是從2005年1月1日起薩拉帶領全家開始嘗試一年不買中國產品的日子。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薩拉一家在2006年的元旦很高興地與「中國製造」重修舊好。薩拉的實驗證明:外國人在離開中國製造後當然還是可以活下去,但由於他們日常生活中吃、穿、用等各種物品無不與中國製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一旦離開中國製造就會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感覺猶如倒退了幾十年一般感覺極為不便。薩拉在書中這樣寫道:兒子本來穿的中國製造的童鞋只要10美元一雙,現在得買售價68美元的義大利童鞋。兒子之前購買的中國製造玩具現在得換成丹麥產的樂高。

就連家裡的電器壞了也得不到維修,因為不只是電器配件是中國產的,甚至連維修工具都是。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日本:日本媒體曾統計出全日本80%以上的服裝和床單被套等物品都是中國製造,甚至連日本人死後下葬用的棺材有90%來自於中國。2020年的新冠疫情進一步驗證了中國產業體系的完整性:在全球化時代發達國家普遍將製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本國只保留高端製造業。於是疫情期間很多國家都出現了醫療物資不足的現象。

在醫療物資方面過度依賴進口的歐洲各國甚至出現了截留鄰國的口罩、消毒水這樣的事。作為製造業強國的美國也是主要集中發展高精尖領域,而像口罩等基本的醫療防護用品基本需要從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進口。疫情發生後美國90%的口罩需要進口,以致於疫情期間美國的口罩等醫療物資只能滿足醫護人員所需的1%。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醫療物資不僅完全能滿足本國的需求,還曾向全球80多個國家的和地區供應過醫療物資。

事實上中國封城的兩個月期間遠在大洋彼岸的諸國也受到來重大影響:因為缺少中國生產的原材料、零部件,所以外資企業的產能大幅削減,很多跨國公司的每日損失需要按億計算。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日系汽車二月份在中國的生產大幅下滑。日產汽車、豐田汽車的在華生產量分別減少87.9%和77.4%,而在湖北省武漢市設有工廠的本田汽車公司的生產量則大幅減少達92%。由於來自中國的零部件供應停止使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線也減產了29.3%。

由此不難看出中國製造在全球生產體系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國製造目前已涵蓋囊括了從普通家庭所用的衣襪鞋帽到高鐵、輪船、大飛機等各領域。中國製造甚至已滲透到美國軍隊的方方面面:從戰靴到F35隱形戰機幾乎都有中國製造的身影。美國陸軍部甚至發出禁令說中國生產的大疆無人機在網絡環境下有弱點,已要求在全陸軍範圍內禁止使用。在這份《停止使用大疆創新無人機系統》的備忘錄中就提到一個背景:大疆無人飛機系統的產品是目前美國軍隊使用最廣泛的非程序化成品無人機。

1978年10月26日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乘坐日本的新幹線列車時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我們現在就該坐這樣的車「,而當時我國依然只有傳統的綠皮火車。中國人的鐵路夢做了上百年——曾幾何時無力自建鐵路的清政府不得不接受路權淪於外國人之手的現實,然而在2015年中國高鐵進軍英國,於是中國網友就此編出一個段子——英國首相卡梅倫向伊莉莎白女王匯報:」老佛爺,洋人幫咱們修鐵路來了」。2017年6月26日中國新一代動車「復興號」首航,超過400公裡的時速將中國高鐵再次提升了一個檔次。

中國人是如何實現這樣的進步的呢?事實上早在1997年鐵道部就成立了「京滬高速鐵路辦公室」,組織了一大批專家積極跟蹤研究世界高速鐵路發展的前沿技術。2004年鐵道部確定了推進鐵路技術裝備現代化的方針。這個方針在當時被總結為「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實現鐵路跨越式發展的重點任務被確定為在對高速列車引進整體技術的基礎上實行」消化吸收再創新「。說白了就是以市場換技術:在我們自身技術尚不成熟的條件下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再創新的方式打造我們自己的自主品牌。

那麼人家憑什麼轉讓技術給我們呢?所以當時我們付出的代價就是我們的鐵路運輸市場。在中國的高鐵技術崛起之前在這一領域領先世界的國家主要有日本、德國、法國。對這些國家而言:中國是一個無法拒絕的大市場。2003年歐洲鐵路聯盟在考察中國鐵路時是這樣向總部匯報的:」想想看一個不到1平方米的尾廊擁擠了21個人!毫無疑問中國的鐵路運輸市場具有無限潛力「。這個龐大市場的誘惑是日、德、法等國所不能拒絕的,於是紛紛與中國方面展開了談判。

最後中標的法國阿爾斯通與日本川崎重工分別與中方達成了價值6.2億歐元與7.6億美元的巨額合同,與此同時也需要將其掌握的高速列車關鍵技術轉讓給中國公司。截至2006年底鐵道部通過三次動車組招標一共購買了法國、德國、日本的高速列車280列。第二年」以市場換技術「戰略終於見到成果了:時速200千米的CRH(中國高速鐵路的英文單詞縮寫)」和諧號「動車組開啟了中國鐵路的高速時代。當時外國供應商普遍認為中國對引進的高鐵技術的消化吸收至少需要耗時16年。

然而到了2006年中國首列時速200-250千米的國產高速列車順利下線,次年時速300千米的高速列車研發成功。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千米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在歷經三年的建設後於北京奧運前夕如期運營。正是在京津城際鐵路」和諧號「高速列車上日本專家考察團公開承認:」中國的高鐵技術已超過日本「。儘管中國高鐵的起步最早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從日本的新幹線得到的啟發,然而如今高鐵已被外國人成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

如今中國製造已走向全球,可以說當今世界幾乎任何一個角落都能見到中國製造的身影。然而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中國製造遭遇了不小的挑戰:美國、歐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需求不振,中國出口製造業的外貿訂單隨即大為減少。全球化從來都是一柄雙刃劍——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中國經濟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也就越大。中國製造在走向世界時挑戰實際上一直與機遇並存。尤其是在今年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明顯抬頭。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克服所面臨的挑戰呢?這就涉及到一直老生常談的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問題。事實上目前中國製造業在所涵蓋的規模上已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即使是美國在工業體系的齊全程度上也不及中國。那麼我國是不是可以認為中國製造業的水平已超過美國了呢?如果單純從規模上看: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比美國和日本加起來還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定位和我國是不完全一樣的。

我們完全無需諱言中國製造一開始走的就是勞動密集型路線——支撐中國製造崛起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有著龐大的勤勞的勞動力大軍,正是這些奮戰在勞動第一線的藍領大軍支撐著中國製造一步步發展壯大。相比之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走的是精密化的技術型路線。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我國在核心技術領域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事實上並沒被完全抹平,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差距仍是比較大的。這也是我們的黨和國家提倡必須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製造業並不簡單只是把自己的商品推向世界而已,事實上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曾存在過一種困惑:自己的商品可以比較容易地進入發達國家的市場,然而由於核心技術和自主產權的缺失而無法避免被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剪羊毛的命運。愛馬仕、香奈兒、路易威登、蘭博基尼、法拉利、江詩丹頓、勞力士......這些都是國際上知名的品牌,然而目前我國基本上沒太多能拿得出手的國際知名品牌。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在商品上打上具有自身特色的logo從而創造可觀的利潤。

那麼發展中國家為什麼不可以把具有本國文化特色的logo打在商品上推向世界呢?事實上目前歐洲最頂級的10個鞋子品牌中有9個是在中國生產的。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就幾乎沒中國人生產不出來的東西,然而中國人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東西卻被貼上外國標籤,最終大部分利潤歸了外國人。可以說克服核心技術和自主產權的難關,從而把中國製造真正發展成為中國創造已到了最為關鍵的時期。中國製造有著堅實的基礎,如果能順利在核心技術和自主產權上實現突破,那麼未來的發展前景將更為光明。

試問我們能滿足於永遠充當別人的加工廠這一角色嗎?我們能讓我們的農民工兄弟永遠充當外國資本的廉價勞動力嗎?我們能永遠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吸引外資嗎?說到底我們中國人終歸要打造我們的自主品牌,那麼外資企業撤出後留下的市場空間說不定會成為我國自主品牌的機遇。當然要塑造自己的民族品牌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事實上西方國家那些入圍世界五百強的高端品牌哪個不是有著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歷史?但我們現在必須為十年後乃至百年後中國人的自主品牌能享譽世界做些什麼。

相關焦點

  • 目前全球哪些國家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
    目前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全球任何一種產品都可以在中國找到,這種完整的工業體系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比如同樣是生產一部手機,在珠三角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找到,但是放在其他國家,很多零部件都需要進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知名手機廠家都設在珠三角的一個重要原因。
  • 世界工廠夢?越南為何不能發展起,完整的工業體系
    世界工廠夢?越南為何不能發展起,完整的工業體系越南是小國家,無法支撐完整的工業體系,也沒必要也做不到。他只要想韓國日本一樣在某些產業上突圍成功,那他就很有機會,但是現在造船電信半導體精密儀器製造等被中日韓把關,這些產業他們機會比較小,可能最終還是新加坡一樣靠出口轉口貿易,石油,密集產業製成品轉外匯。
  • 施展:越南為什麼不能發展起完整的工業體系?
    與英國、美國這種先發國家不一樣,日本、韓國都是由後發國家發展而成的富國,但是略加比較就會發現,日本、韓國與澳大利亞、加拿大這種後發富國又有著較大區別。日本、韓國都有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澳大利亞、加拿大則沒有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
  • 工信部: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 工業經濟...
    中證網訊(記者 楊潔)9月20日,國新辦就新中國成立70周年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舉行發布會。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70年來,我國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首位。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約971倍,年均增長11%。
  • 中國成為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國家
    中國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約971倍,年均增長11%。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第一製造業大國。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達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完整的工業體系」。
  • 世界上最頂尖的工業技術在哪些國家?
    中國高精尖科研設備銅材主要提供商,國家重點扶持機構中鋁洛銅向日本生田產機購買一整條伸銅雙面銑面切削生產線;世界幾乎所有汽車品牌上的銅材的加工過程都要利用生田產機的設備完成。工業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未來50年的全球大力發展的產業。目前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基本掌握在日本手中。機器人四大家族:日本發那科,安川電機,瑞典ABB,德國庫卡。
  • 全民硬核復產,口罩背後,一個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
    小小口罩,背後是環環相扣的生產鏈條和系統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一個當今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看似普通的構件,卻涉及化工、紡織、機械、冶金、電子等基礎工業門類,涉及原材料、設備、廠房、資金、人力、準入許可、生產周期七大要素,而只有中國,才擁有最完整的口罩產業鏈、供應鏈和生產要素。至2月29日,中國口罩產量創下新高:全國口罩日產能達到1.1億隻,日產量達到1.16億隻,有效滿足了疫情防控需求。「雙億」目標實現的背後,是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的「硬核復產」。
  • 中國是全球唯一被聯合國認證具備完備工業體系的國家
    現代化工業體系可以分為39大類,525個小類,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聯合國認證,具備完善39大類工業體系的國家,排在之後的是美國、俄羅斯、歐盟、日本。2010年中國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美國,2015年工業總產值超過美國和日本的總和。
  • 離中國最遠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寬的瀑布!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無論是風景還是美食,都有區分的因素。 有些國家離中國很近,比如東南亞,但有些國家離中國很遠。 多年來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些國家並不那麼受歡迎。 畢竟他們離中國很遠,需要轉機才能到達。 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都將比東南亞國家更加艱難。
  • 瞭望|中國工業筋骨升級,「世界工廠」地位難被撼動
    11月27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 攝影/本刊  完整工業體系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目前,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的國家。
  • 哪個國家是人們心目中最宜居的國家,是美國嗎?其實是這個國家
    按照世界歷史的規律,但凡是一個自然條件優越的國家,總有一天會繁榮富強。那麼世界上都有哪些自然條件最好,最有潛力的國家呢?或者說哪個國家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天選之國」呢?但是我要說的其實巴西才是我們眼中的「天選之國」巴西這個國家,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五位,人口數量也是世界第五位,巴西擁有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平原,最廣闊的熱帶雨林和流量最大的河流。和印度一樣,巴西也是南美洲的一哥,很少有國家敢挑戰巴西的地位。
  • 世界上最失敗的國家烏克蘭
    今天世界最失敗的的估計評選很多人不會想多是烏克蘭,很多人腦海裡還是烏克蘭滿大街都是靚麗的美女,生活悠閒,其實烏克蘭確實最失敗的國家之一,我們來看看烏克蘭發生了什麼。烏克蘭地圖當年,蘇聯曾經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在國際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實力都可以和美國比肩。
  • 世界上護照最牛的國家,擁有一本,190個國家隨便去玩!
    對於如今的人們來說,出國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畢竟,尤其生活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等一線城市的人們來說,遇到節假日,都喜歡到國內或國外各個地方去遊玩,放鬆心情,比如,如今亞洲的泰國、越南、或是中國的雲南、三亞等等一些地方都在都市化的節奏中成為休閒的難得一隅。
  • 資本主義世界是個完整的體系,利用廉價勞動力,造成國家債務危機
    的確如此,生產的商品化以及對剩餘價值的無限追逐,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力圖建立世界市場;大工業的建立,交通工具的發達,對印度和中國的入侵以及美洲、非洲的殖民化,等等,使世界市場以及「生產的國際關係」得以形成。「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 楊琰:新中國工業體系的創立、發展及其歷史貢獻
    工業體系是國民經濟強有力的支撐,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意義重大。新中國走過的70年承載著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工業體系的光輝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前30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全國人民艱苦奮鬥,經過「三年恢復期」和4個「五年計劃」奠基期,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起了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不僅使中國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界,也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迸發出強大活力,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 美日企業搬出中國,我們的工業門類還能保持齊全嗎?
    可見,我們也許會出現部分製造工業關鍵技術的缺失,但是我們已經不是20多年前的中國,不是靠威脅就能讓我們就範的。從來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完整齊全的工業門類,只是相對而言,即使美日製造企業撤出,我們仍然是最具完整的工業門類產業鏈。
  • 金磚國家統一工業標準 中國硬質合金有望成主導
    在7月31日杭州舉行的廈門金磚會議第二屆金磚國家工業部長會議上,俄外長倡議金磚國家工業部長同意實施統一標準。該倡儀旨在金磚各國的投投資者及工業企業在各國境內生產投資提供便利,得到了高度的認同和讚賞,考慮到中國在全球工業生產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金磚各國未來或將實施日益全球化的中國生產標準。
  • 世界上留學生最多的國家,中國排第四
    世界上留學生最多的國家5、德國,35.9萬人4、中國,48.92萬人3、加拿大,49.4萬人2、澳大利亞,55.6萬人1、美國,109萬人隨著國際社會的發現,各國之間的教育交流也逐漸密切的,留學深造成為了一種常態化的教育方式,世界上有不少的國家都憑藉著本國出色的教育資源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留學生。
  • 工信部: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現代工業體系
    「我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月2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介紹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時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我國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球首位。」
  • 中國核電標準躋身強國有了時間表 完整體系彌補短板
    「過去我們出了不少標準,但是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參與《意見》編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團科技委副主任葉奇蓁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個核電大國,應該立足於自己的工業標準,不能把核電的標準寄托在別人身上。《意見》旨在根據我國實際,制定我國自己的核電標準,以適應我國核電的發展。  讓中國核電標準走出去  「現在抓核電標準問題,是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