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秦嶺深處商洛市洛南縣的蘇陝扶貧合作項目親農·溪樂谷成了旅遊市場的新寵。這個以完整保留原鄉生態景觀和濃鬱鄉土意境基礎形成的美麗鄉村民宿度假區,自2019年11月8日運營以來,已陸續接待遊客20萬人,實現綜合收入1500萬元。項目投入運營後對以鄉村旅遊助推脫貧攻堅,提供了可借鑑和可複製的經驗,為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也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精準研判分析 取雙方之長對市場之需
蘇陝扶貧協作是黨中央賦予蘇陝兩省的重要政治任務,鄉村是蘇陝扶貧協作的主要戰場。如何高質量完成對口協作任務,助力貧困村脫貧致富,貧困人口全面小康,南京市江寧區在同商洛市洛南縣的對口協作中,雙方黨政領導先後近10次座談討論和實地調研考察,尋找協作的最佳切入點和結合點。2018年,在多次對接的基礎上,雙方將合作目標確定在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的鄉村旅遊發展上。自2011年起,江寧區就推出了第一批美麗鄉村的「五朵金花」(谷裡街道周村牛首山腳下「世凹桃園」;橫溪街道甘泉湖社區「石塘人家」;湯山街道孟墓社區「湯山七坊」;江寧街道朱門社區「朱門農家」;東山街道中前社區「東山香樟園」),目前,全區已累計建成1100多個美麗鄉村,總結出了「背靠大城市,生態宜居;文化有特色,民風淳樸」美麗鄉村建設的原則。而洛南緊靠大西安,處於西安一小時經濟圈內,區域內不僅擁有國家級非遺「倉頡傳說」,也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同時,大秦嶺也賦予了洛南優美的自然環境,不僅有著遠高於城市的負氧離子含量,而且夏季平均氣溫僅21℃,加之民風民俗淳樸,當地群眾多以務農為主,使得本土的風土人情較為完整的保留下來,成為休閒養生、避暑度假的優選地。江寧有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運營、管理的成熟經驗和完整模式,洛南有發展鄉村旅遊優質的資源、便捷的區位,更有背靠大西安巨大的文旅消費市場需求。黨政牽頭,精準的分析研判和反覆的溝通對接為該項目的後續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創意到孵化黨委政府全程跟進
合作方向確定後,如何落地、落在哪裡成為雙方關注的焦點。江寧區不是簡單的資金支持一給了之,而是派出了區上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運營等方面實踐經驗最為豐富的交建集團全程介入,雙方抽調處級領導全程跟進選點、規劃、建設、運營全過程。2018下半年,江寧20多人組成的規劃設計團隊入駐洛南,在洛南黨政領導的陪同下跑遍了全縣16個鎮辦的近50個村,看村落肌理、基礎配套、周邊環境,通過多種因素綜合研判精心選點,最終敲定了保安鎮北鬥村落地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在設計階段,寧洛兩地黨政主要領導親自過問,確定項目定位和規劃設計思路,提出了將鄉村原生態風貌和倉頡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在保留原有民居風格的基礎上開發精品民宿,同步規劃建設遊客服務中心、露天影院、書吧、咖啡屋、健身房、書法習字廊、民俗記憶區等現代服務設施,使整個項目既能讓遊客感受到恬靜鄉村生活,又能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江寧區籌措3000萬元,洛南縣配套1000萬元,組建了由縣級領導任處長的項目管理處,江寧區又抽調了一批高素質施工人員既當技術員,又當施工員,帶領當地的貧困勞動力高質量的完成了項目建設任務。項目建成運營後,江寧區又抽調32名經驗豐富的民宿酒店從業人員,以師帶徒的模式,對洛南當地從業人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業務指導和系統化培訓。尤其在今年8月6日水災後,針對項目受損情況,江寧區又迅速組成救災原件團隊,投入600多萬元幫助項目災後重建。這一從項目策劃創意到規劃建設、再到運營管理的協作模式和兩地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全程參與的推進模式,有效的保障了該項目規劃藍圖得到完整呈現。
百姓全方位參與形成利益共同體
對口扶貧協作,最終效果是看老百姓滿意不滿意。寧洛兩地黨委、政府在項目策劃指之初,就把老百姓的利益緊緊的連接在項目上。一方面,對項目區範圍內已經移民搬遷,但保存完好並具有打造精品民宿基礎的老舊房屋,由當地政府和村委會牽頭進行收儲以資本入股的形式參與項目運營分紅,對於仍屬於老百姓自有但長期空置的房屋,項目單位通過租賃的形式納入統一改造範圍,使資本變成了股本。第二個方面,對項目區內擬用於公共活動場所的綠地、林地,項目單位通過土地、林地流轉的方式取得經營權,有為老百姓帶來了穩定收入。僅此通過房屋入股分紅和土地、林地流轉,北鬥村戶均年增收就達到7400元。同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採取就近用工原則,在周邊村組建了30人的務工隊,人均日收入150元;針對年齡偏大的貧困戶,通過新增保潔崗、炊事員崗位,實現人均月增收1000-2000元。項目建成運營後,有從當地選聘了20名工作人員從事餐飲、民宿接待以及講解等方面服務,人均月收入2000-3000元,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項目建成至今,北鬥村人流量驟增,周邊群眾通過務工,開辦農家樂等方式,人均穩定增收18000元。通過以上方式,讓老百姓全方位參與到項目建設之中,也極大的調動了老百姓積極配合、主動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實現了項目單位和社區群眾利益的有效協調,最大限度的發揮了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資金到理念既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寧洛雙方在扶貧協作中,不僅通過3000萬元援建成功打造了親農·溪樂谷項目,更是通過項目的合作,傳遞了諸多產業運營和項目建設方面的思路和理念。在項目施工過程中,江寧區堅持「因地制宜,保持本土風貌,就地取材,不搞大拆大建」的工作原則,既節省了資金,又最大限度的保持民居和村貌的原生態,對當地幹部群眾產生了極大的觸動。項目區內河道水景觀的生態化改造,梯田花海等大地景觀建設,石頭樂園的就地取材和變廢為寶,一系列看似簡單但深受遊客喜愛的項目設計理念也讓洛南幹部群眾耳目一新。結合從該項目建設中學到的鄉村旅遊發展先進理念,洛南縣又對音樂小鎮、玫瑰小鎮、禹平川秦嶺原鄉景區等結合各自特色進行了提升改造,使全縣旅遊產業的發展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與此同時,項目還推動了北鬥村的城鎮化步伐。在項目建設前,當地群眾是一種農耕的生活方式,基礎設施落後,人居環境髒亂差。通過項目建設,帶動了北鬥村給水管網、汙水管網、水衝式公廁、汙水處理設施、生態停車場、硬化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全面改善,也進一步豐富了各地的鄉村旅遊業態,為助推全市脫貧攻堅,加快農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洛南經驗」。(西北旅遊文化研究院 佔方供稿 王曉民攝影)
作者/來源:西北旅遊傳媒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