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書寫民族團結一家親
——甘肅漢子高全業與維吾爾族親人的故事
「兒子,你媽媽做了抓飯,一會你走時給孩子帶一些。孩子懷孕了,要注意營養。」1月11日,司地克·牙力把一盒抓飯遞給了高全業,他口中的孩子指的是高全業的女兒。
20年前,高全業從甘肅張掖來到新疆哈密打工,舉目無親的他結識了善良熱情的維吾爾族乾爸司地克·牙力。自此,他們用真情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民族團結樂章。
高全業(右二)與司地克·牙力(右三)及其家人在一起。
1998年10月,30歲的高全業獨自一人來到哈密打工,找到了一份在南湖鄉南湖村開大型拖拉機犁地的活兒。一天,他在距離南湖村30多公裡的地方幹活,往回走時迷了路,途中遇到了一位維吾爾族大叔。這位大叔就是司地克,當時他在伊州區林業局工作,家住南湖村,負責看管南湖村附近的胡楊、紅柳等。
得知高全業幹了一天活,找不到回去的路時,司地克便把他帶回了自己家。司地克的妻子帕提木汗·乃買提看到高全業的衣服又髒又破,趕緊拿出兒子的衣服給他,讓他洗臉吃飯,住在自己家,還幫他洗衣服、補衣服。
後來,僱主找到了高全業,交給他一份名單,催他抓緊時間幹活。為了趕工,高全業不分晝夜地幹。帕提木汗看不下去了,找到僱主說理:「你怎麼能讓我『兒子』這樣幹活,累壞了身體怎麼辦?」高全業聽了非常感動,把司地克夫婦認成了乾爸乾媽。
司地克讓高全業先把他家的20畝地犁了,高全業的技術不錯,村民們看到後紛紛把犁地的活交給高全業。帕提木汗心疼乾兒子,每天中午做好飯先送到地裡,然後全家人才開飯。
哈密區域內的農活差不多收尾了,僱主又聯繫了五家渠附近的活兒。當時通信不發達,好幾天聯繫不上高全業,帕提木汗急得團團轉,直到高全業打來電話,她才放下心來。
2003年,高全業打算自己開個農機修理店,這一想法得到司地克全家人的支持。司地克和高全業一起找好門面房,購置了切割機、電焊機、農機配件等,一算帳還差2000元房租,司地克馬上把錢送了過來。手藝好、人又實在,高全業的修理店逐漸紅火起來,如今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司地克有6個親生兒女,加上高全業,共有7個。按年齡算,高全業排行老二。司地克的兒子吾索爾·司地克自豪地說:「我二哥的生意可紅火了。農忙時,店門口總是排長隊,一般要排兩三天才能輪上。一些熟人和親戚經常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幫忙『掛號』排隊。」
帕提木汗不讓家人白天給高全業打電話,她擔心高全業一手接電話一手用電焊機會傷了手。
高全業非常感恩這位維吾爾族媽媽。「媽媽的親戚朋友來修理農機,我一般都不收費,媽媽的親戚就是我的親戚。」高全業說。
2017年6月,帕提木汗做了白內障手術,高全業和妻子杜風琴排班,輪流去醫院值守。「二哥二嫂在醫院的時間最長,我去辦理出院手續時,工作人員說住院費交過了,原來是他們交的。」帕提木汗的女兒帕他木·司地克說。在她看來,高全業哥哥和他們是「親親的一家人」。「我們家的事他都當成自己的事,爸媽買樓房、全家人旅遊,他都爭著掏錢。」帕他木說。
司地克退休後一直住在南湖鄉。2014年,他在市林管處附近買了一套商品房。交房款時,高全業夫婦拿來了2萬元。「我這個漢族兒子很孝順,跟親生兒子一樣。」帕提木汗自豪地說。
前幾天,她和丈夫去南湖鄉辦事要用車,打電話給高全業,讓他早上9點來家裡接,結果高全業6點就到了。原來司地克打電話時把9點說成了6點,可高全業一點疑問都沒有,早早就來了。
2017年1月1日,高全業的女兒結婚了。作為幹奶奶的帕提木汗開心極了,她親自置辦嫁妝:購買了披肩和婚紗,在婚紗上手工繡制了精美的圖案,還手工縫製了花帽。婚禮當天,司地克一家按照維吾爾族習俗身著盛裝出席。看到這一場景,新娘的朋友猜測新郎是維吾爾族,新郎的朋友則猜測新娘是維吾爾族。
高全業的哥哥姐姐也從甘肅老家趕來參加婚禮,他們向司地克夫婦鞠躬表示感謝。「你們把我弟弟一家當成了家人,謝謝你們這麼多年來的照顧,我們沒做到的你們替我們做了。」高全業的哥哥高英業說。
司地克家不僅把高全業當成家人,和周圍的漢族村民也相處得非常和睦融洽。他家2017年被評為南湖村民族團結模範家庭。伊州區南湖鄉「民族團結一家親」辦公室工作人員古再麗·賽都拉說:「司地克大叔家周圍一半是漢族村民。每逢春節,帕提木汗阿姨都會炸些饊子送給漢族鄰居;每年春耕,司地克叔叔都會幫漢族鄰居種瓜,瓜熟時還幫忙賣瓜。他們一家與漢族村民互幫互助、和諧共處、親如一家。」
記者 / 王曉
每一次結親
都是靈魂的交流
我在這個世界上
又多了一個親人
我們試著走進對方的世界
從陌生,到了解,到親如一家
投稿郵箱:xjmztjyjq@163.com
監審:胡 楊
監製:劉 博
編輯:孫 健
校對:黃利娜
視覺:於 亮
©新疆「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天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