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高一語文課本,第一篇課文就是《沁園春·長沙》。初中時代學過了他的《沁園春·雪》,從「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境界之中,我們看到了偉人不同於常人的胸懷。
《沁園春·雪》寫於1936年,當年的偉人經歷了大風大浪,雖然處境依然艱難,卻也已經看到了未來無比美好的春天。所以即便北國風光之中風雪不止,但是展望未來,卻也是無窮盡的期待與想像。
如果說冬天過後定然是春天,必然能引起詩人的豪邁與期待,那麼秋天呢?
初中的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他的浪漫,看到了他在寒冬中爆發出的對春天的渴望。高中語文第一篇,卻正是他寫於1925年秋天的《沁園春·長沙》。
古人筆下的秋天不可謂不傷心,枯葉飄零,大雁南飛,無一不掛牽著旅人的心,無一不倒映著文人的脆弱。尤其是當他們懷才不遇卻又遇上年華逝去的時候,秋日的涼風必然在他們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苦澀。
但是偉人的心胸可不是如此。
在秋天,他喊出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在秋天,他「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在秋天萬物凋零之時,卻能寫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在秋天,他回望無比燦爛的夏天,「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高一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的主題是「青春之歌」,而這首詩歌當中的青春氣息更是顯而易見:
無論是「恰同學少年」直接寫青春美麗的時光,還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都是在青春的瞳仁中散發出最美妙的時光。
更不必提當年的年少輕狂,「糞土當年萬戶侯」。
這是最美的青春之歌,這是最燦爛的青春年華。此時的青春是播種的季節,也才有了二十多年後天安門上那振聾發聵的一聲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