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是我對叮噹的教育方向的一點思考。
因為疫情,叮噹之前上的幼兒園在4月份宣布。雖然我們對這個幼兒園都挺滿意的,但沒辦法,還是得重新找幼兒園,最後就近選擇了家旁邊一所幼兒園。
按本來9月份開學,叮噹就入讀大班,但因為年齡問題,新幼兒園的院長建議他再讀一年中班,孩子也會更加從容自信點。不管怎樣,也差不多到為叮噹之後上國際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做選擇的時間了。
眾所周知,國際學校、公立學校各有利弊,雖然我們還沒最終決定選擇哪個方向,但這半年,我們也對兩大體系的教育模式也進行了探索。
如果選擇了公立體系應試教育的話,我希望孩子肯定不只是為刷題、為分數而存在。怎麼培養他成為一個有創新思維、能獨立思考、掌握跨界知識體系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敢於探索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
也許通識教育,會為他將來的教育做一個補充。
01
為什麼會想到這個方向?這也是我在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的新書中《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得到的啟發,順便說下,這是一本很有前瞻思維的書,值得一看。
一來,我觀察叮噹這個年紀的娃,明面上是在為小學蓄力,準備一些識字、數學、邏輯思維等基礎技能。
但實際上他們的能力已經遠超表面看到的。
他可以滔滔不絕編出一個個故事,即使識字量不大,拿到書,也能將畫面內容大意表達出來;
專注力越來越強,甚至能用擅長的技能,比如手工、樂高、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對世界的好奇心也在無限擴大,願意對更宏大的問題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探索。
這些現象,對我來說是喜,但更多的帶來一層教育的壓力。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給他零碎的認知,想到什麼學什麼,構不成體系,也沒有深度和廣度。
二來,選學校也很糾結,到底走以高考為導向,做題和考試是主流的「公立」,還是內容多元,保護創造力和開放思維的「私立」方向。
目前來看,按現行的教育體系,不應試是不行的,會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而國際學校充滿未知性。
但社會大趨勢已進入智能化,據經濟學家何帆老師預測,未來會有4億崗位被AI替代。
再加上社會變局,如果沒有創新、知識遷移能力,不能跨領域協作,很可能要被時代淘汰。
好比一個既懂技術又懂管理,還有一定審美品位的人,在發展前景上就一定比單一技能的人,選擇面要寬很多。
換句話說,學得越雜,越跨界,以後生存能力越強大。
那這種創新、跨界力僅靠體制內教育能實現嗎?
我表示擔憂,就像前幾天咱群裡媽媽在聊感悟,現在的學習模式完全不同以前,越往高年級,越需要紮實的基本功,觸類旁通。
而底層的思維和知識儲備,最終還得能靠家庭教育來補充,父母的眼界和選擇就是孩子的起點,非常現實。
03
到底什麼才是通識教育?
這期間關注了很多教育話題,也看了《他鄉的童年》《你好,未來人類》這類呈現不同國家教育模式的紀錄片。
真心有被觸動到。
芬蘭的「現象學」課程,一節課裡學生同時學幾種知識;
老師更在意學生在學科中如何學習;
印度學生不接受正確答案;
大膽在課堂上和老師辯論;
以色列的「從幼兒園開始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理念,孩子們兩歲半開始steam課程,4歲每周都會上數學、物理、英語、天文課。
如果歸納一下會發現,這背後的教育邏輯,都不是把成績和分數排在首位,而是更注重孩子開放、包容、思辨、學習興趣,培養的是「人」而非「產品」。
這樣的理念,恰好是我除應試教育外想要的。也和《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及《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書中看到的內容不謀而合。
這兩本書提到的「通識教育」,不是把學科割裂開來學,而是融會貫通、多元思維,培養終身學習者,跨界知識高手,以應對未來世界的種種變化。
教育的重心,應該放在四個心智特質上,即——
●有效思考能力,包含邏輯、關聯和想像。
能打破常規,不滿足於觀察事實,還會探究事實背後的意義。
●交流能力,清晰表達自己,並被他人理解。
會站在不同角色用恰當的表達方式,這點我們在生活中感受也很深,看《三十而已》裡的陳養魚也能秒懂交流能力多重要了。
●做出恰當判斷能力。
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將理念轉化成實踐,需要的就是敏銳的洞察和判斷技能。
●辨別價值的能力。
這裡的價值指多種,有品格的,如公平競爭,勇氣,自我控制,有智識的,如對真理的熱愛,對學術的尊重,還有審美的價值。
仔細想想,孩子整個學習,直至成長為一個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不正是圍繞這些核心特質延展開嗎,至於具體技能,只是長在主幹上的枝葉而已。
03
有了方向,怎麼操作呢?
其實現在國內還沒有很完善的體系給我們參考,按哈佛大學最新版的通識課程要求,主要是把八大知識領域打通。
最新教育方案擬定課程
藝術與人文,科學與工程,社會科學,數學和經驗推理,所有子課程加起來多達400門。
我們在後浪出版的《通識:學問的門類 》茂木健一郎,也有看到專門講通識學問的門類,比較學術。
幾乎包含了通識教育的所有學科
演變和發展也捋的很清晰
而追溯到幼小銜接--小學這個階段,孩子融會貫通能力有限,我認為最可行的,最適合咱的,首先還是在知識面下功夫。
系統地去掌握知識,知識多了,眼界開闊,才會有思考和想像的素材。而有了深入知識體系,再學到新知識點,就知道它在頭腦框架中應該填補進什麼位置。
比如幼小銜接建立初步概念,科學裡有哪些科學知識,歷史上有哪些歷史故事,什麼樣的藝術作品是美的,上小學以後,面對同個主題,能從科學、人文、藝術等不同視角深入探究。
所以,我想的是,是不是可以先搭建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再往裡填充血肉,方式可以是我們最熟悉的閱讀,畢竟深入閱讀是自由思考的前提。還有影片、手工、玩具或者旅行,形成廣度+深度結合的體系。
結合文中提到的幾本書,以及我們研究查閱的一些資料,這個框架大致可分為:
科學類:科學技術、社會發展,包括經濟、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科技、航天等。
人文類:世界文學文化,中國文學文化、包括歷史、地理、語言、神話、民俗、建築等。
素養類:藝術修養與審美體驗、溝通與寫作,包括音樂、繪畫、戲劇、電影等。
哲學類: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社會學思想與方法,包括哲學、心理、美學等。
往深度挖掘,每個主題都能聯合各學科領域進行思維發散。
比如在了解國際新聞時,會涉及到世界歷史,地理,政治體制,在講世界歷史的時候,又涉及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學,人物,藝術流派。
比如疫情之下,人類對病毒的認知,各國對流行疾病的態度,醫療環境,由疫情引發的各國緊張局勢,政治、經濟波動,美國針對中國的種種制裁手段。
再比如接下來我想寫的地理書單,從易到難,先認識小範圍的城市,再擴大到中國疆域,然後是世界版圖。
目前入手的一些地理測評書
城市又可以聯繫氣候、歷史、人文風情、民俗、交通、工業、農作物等,全方位多角度拓展,打破知識壁壘。
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形成的主動思考、全局視野、逐漸融會貫通的能力,絕非點對點、單向了解知識的效果可比。
我也相信,未來一定屬於能在多元環境中,與多元文化交流、合作並創造價值的人。
全球化並不遙遠,如果我們的孩子勢必要獨自面臨那個廣闊的未知,我願意朝這個方向努力,把土壤夯的更緊實一些。
參考書目:
《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郝景芳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哈佛委員會
《通識:學問的門類 》茂木健一郎
丹媽碎碎念
我和朋友溝通孩子的上學問題,都一致吐槽,這年頭當父母的都太累了,學這學那,簡直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那不是呢。可是沒辦法,單純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缺失,父母不發力是遠遠不足夠的。前些天和品牌方聊天,他說他身邊有不少朋友,雖然給孩子買了學區房,但夫妻雙方也有一方全職,陪孩子跑各個興趣班,家庭對教育的付出,才是決定孩子高度的關鍵......對於這種做法我不評價。我也不喜歡去製造什麼焦慮,能分享些更實際有用的乾貨,可能更適合大家。
今天討論的這個話題,不知道你們的想法怎麼樣。當然,這些我也是才開始摸索研究,肯定會有不成熟的地方,很想聽聽你們的看法。之後我會持續把自己跟叮噹學習探索的心得、方式、資源都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