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試教育的擔憂,我選擇這樣來彌補

2020-08-21 丹媽讀童書

今天這篇文章,是我對叮噹的教育方向的一點思考。

因為疫情,叮噹之前上的幼兒園在4月份宣布。雖然我們對這個幼兒園都挺滿意的,但沒辦法,還是得重新找幼兒園,最後就近選擇了家旁邊一所幼兒園。

按本來9月份開學,叮噹就入讀大班,但因為年齡問題,新幼兒園的院長建議他再讀一年中班,孩子也會更加從容自信點。不管怎樣,也差不多到為叮噹之後上國際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做選擇的時間了。

眾所周知,國際學校、公立學校各有利弊,雖然我們還沒最終決定選擇哪個方向,但這半年,我們也對兩大體系的教育模式也進行了探索。

如果選擇了公立體系應試教育的話,我希望孩子肯定不只是為刷題、為分數而存在。怎麼培養他成為一個有創新思維、能獨立思考、掌握跨界知識體系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敢於探索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

也許通識教育,會為他將來的教育做一個補充。

01

為什麼會想到這個方向?這也是我在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的新書中《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得到的啟發,順便說下,這是一本很有前瞻思維的書,值得一看。

一來,我觀察叮噹這個年紀的娃,明面上是在為小學蓄力,準備一些識字、數學、邏輯思維等基礎技能。

但實際上他們的能力已經遠超表面看到的。

他可以滔滔不絕編出一個個故事,即使識字量不大,拿到書,也能將畫面內容大意表達出來;

專注力越來越強,甚至能用擅長的技能,比如手工、樂高、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對世界的好奇心也在無限擴大,願意對更宏大的問題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探索

這些現象,對我來說是喜,但更多的帶來一層教育的壓力。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給他零碎的認知,想到什麼學什麼,構不成體系,也沒有深度和廣度

二來,選學校也很糾結,到底走以高考為導向,做題和考試是主流的「公立」,還是內容多元,保護創造力和開放思維的「私立」方向

目前來看,按現行的教育體系,不應試是不行的,會被排除在主流之外,而國際學校充滿未知性。

但社會大趨勢已進入智能化,據經濟學家何帆老師預測,未來會有4億崗位被AI替代。

再加上社會變局,如果沒有創新、知識遷移能力,不能跨領域協作,很可能要被時代淘汰。

好比一個既懂技術又懂管理,還有一定審美品位的人,在發展前景上就一定比單一技能的人,選擇面要寬很多。

換句話說,學得越雜,越跨界,以後生存能力越強大。

那這種創新、跨界力僅靠體制內教育能實現嗎?

我表示擔憂,就像前幾天咱群裡媽媽在聊感悟,現在的學習模式完全不同以前,越往高年級,越需要紮實的基本功,觸類旁通。

底層的思維和知識儲備,最終還得能靠家庭教育來補充,父母的眼界和選擇就是孩子的起點,非常現實。

03

到底什麼才是通識教育?

這期間關注了很多教育話題,也看了《他鄉的童年》《你好,未來人類》這類呈現不同國家教育模式的紀錄片。

真心有被觸動到。

芬蘭的「現象學」課程,一節課裡學生同時學幾種知識;

老師更在意學生在學科中如何學習;

印度學生不接受正確答案;

大膽在課堂上和老師辯論;

以色列的「從幼兒園開始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理念,孩子們兩歲半開始steam課程,4歲每周都會上數學、物理、英語、天文課。

如果歸納一下會發現,這背後的教育邏輯,都不是把成績和分數排在首位,而是更注重孩子開放、包容、思辨、學習興趣,培養的是「人」而非「產品」

這樣的理念,恰好是我除應試教育外想要的。也和《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書中看到的內容不謀而合。

這兩本書提到的「通識教育」,不是把學科割裂開來學,而是融會貫通、多元思維,培養終身學習者跨界知識高手,以應對未來世界的種種變化。

教育的重心,應該放在四個心智特質上,即——

有效思考能力,包含邏輯、關聯和想像

能打破常規,不滿足於觀察事實,還會探究事實背後的意義。

交流能力清晰表達自己,並被他人理解

會站在不同角色用恰當的表達方式,這點我們在生活中感受也很深,看《三十而已》裡的陳養魚也能秒懂交流能力多重要了。

做出恰當判斷能力

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將理念轉化成實踐,需要的就是敏銳的洞察和判斷技能。

辨別價值的能力

這裡的價值指多種,有品格的,如公平競爭,勇氣,自我控制,有智識的,如對真理的熱愛,對學術的尊重,還有審美的價值。

仔細想想,孩子整個學習,直至成長為一個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不正是圍繞這些核心特質延展開嗎,至於具體技能,只是長在主幹上的枝葉而已。

03

有了方向,怎麼操作呢?

其實現在國內還沒有很完善的體系給我們參考,按哈佛大學最新版的通識課程要求,主要是把八大知識領域打通。

最新教育方案擬定課程

藝術與人文,科學與工程,社會科學,數學和經驗推理,所有子課程加起來多達400門。

我們在後浪出版的《通識:學問的門類 》茂木健一郎,也有看到專門講通識學問的門類,比較學術。

幾乎包含了通識教育的所有學科

演變和發展也捋的很清晰

而追溯到幼小銜接--小學這個階段,孩子融會貫通能力有限,我認為最可行的,最適合咱的,首先還是在知識面下功夫。

系統地去掌握知識,知識多了,眼界開闊,才會有思考和想像的素材。而有了深入知識體系,再學到新知識點,就知道它在頭腦框架中應該填補進什麼位置。

比如幼小銜接建立初步概念,科學裡有哪些科學知識,歷史上有哪些歷史故事,什麼樣的藝術作品是美的,上小學以後,面對同個主題,能從科學、人文、藝術等不同視角深入探究。

所以,我想的是,是不是可以先搭建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再往裡填充血肉,方式可以是我們最熟悉的閱讀,畢竟深入閱讀是自由思考的前提。還有影片、手工、玩具或者旅行,形成廣度+深度結合的體系。

結合文中提到的幾本書,以及我們研究查閱的一些資料,這個框架大致可分為:

科學類:科學技術、社會發展,包括經濟、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科技、航天等。

人文類:世界文學文化,中國文學文化、包括歷史、地理、語言、神話、民俗、建築等。

素養類:藝術修養與審美體驗、溝通與寫作,包括音樂、繪畫、戲劇、電影等。

哲學類: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社會學思想與方法,包括哲學、心理、美學等。

往深度挖掘,每個主題都能聯合各學科領域進行思維發散。

比如在了解國際新聞時,會涉及到世界歷史,地理,政治體制,在講世界歷史的時候,又涉及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文學,人物,藝術流派。

比如疫情之下,人類對病毒的認知,各國對流行疾病的態度,醫療環境,由疫情引發的各國緊張局勢,政治、經濟波動,美國針對中國的種種制裁手段。

再比如接下來我想寫的地理書單,從易到難,先認識小範圍的城市,再擴大到中國疆域,然後是世界版圖。

目前入手的一些地理測評書

城市又可以聯繫氣候、歷史、人文風情、民俗、交通、工業、農作物等,全方位多角度拓展,打破知識壁壘。

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形成的主動思考、全局視野、逐漸融會貫通的能力,絕非點對點、單向了解知識的效果可比。

我也相信,未來一定屬於能在多元環境中,與多元文化交流、合作並創造價值的人。

全球化並不遙遠,如果我們的孩子勢必要獨自面臨那個廣闊的未知,我願意朝這個方向努力,把土壤夯的更緊實一些。

參考書目:

《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郝景芳

《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哈佛委員會

《通識:學問的門類 》茂木健一郎

丹媽碎碎念

我和朋友溝通孩子的上學問題,都一致吐槽,這年頭當父母的都太累了,學這學那,簡直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那不是呢。可是沒辦法,單純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缺失,父母不發力是遠遠不足夠的。前些天和品牌方聊天,他說他身邊有不少朋友,雖然給孩子買了學區房,但夫妻雙方也有一方全職,陪孩子跑各個興趣班,家庭對教育的付出,才是決定孩子高度的關鍵......對於這種做法我不評價。我也不喜歡去製造什麼焦慮,能分享些更實際有用的乾貨,可能更適合大家。

今天討論的這個話題,不知道你們的想法怎麼樣。當然,這些我也是才開始摸索研究,肯定會有不成熟的地方,很想聽聽你們的看法。之後我會持續把自己跟叮噹學習探索的心得、方式、資源都分享出來。


相關焦點

  • 汪昌蓮:「在家上學」是對應試教育的另類控訴
    作者:汪昌蓮  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24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
  • 如果可以從懷孕前開始,重新養育我的孩子,我將這樣彌補……
    如果可以重來,在懷孕前後我會彌補先前的不足因為我的意念會吸引來我想要的小天使哦!我還可以用我最喜歡的唱歌、配音、閱讀一本好書、養花弄草、逗逗小鸚鵡等,來快速地提升能量,達到愉悅的能量層級。,可是上了初中、高中以後,特別是現在上大學,越來越晚睡,這讓我很是擔憂她的健康。
  •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要回到過去擁抱你來彌補曾經美麗的時光
    影片講述了三個好朋友高斯林,張子揚,郭思嘉因為誤解張子揚選擇在生日那天死去,為了挽回遺憾,高斯林和郭思嘉藉助魔法銀幣與時間交流,他們無數次穿越時空來改變介紹欄的命運,但卻仍然無法改變曆法的歷史。事實上以回溯往事、穿越時空為主題的電影近年來也頗受歡迎,例如,像《重返十七歲》《復洛特煩惱》這樣的電影在那些年裡很受歡迎,並且贏得了很多觀眾。和《回到過去擁抱你》這些電影有不同的亮點。這是一部純粹的青春電影,電影表現講述了當代青少年青春時期的故事。
  • 五分鐘心理學:我總是對未來過度擔憂
    01最近有個朋友來找我,我對她的最深印象就是她總是會對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產生無數的擔憂。比如說出門,她會想會不會下雨,查了天氣預報也不安心,總是會帶把傘,按她的說法就是有備無患。其實我們會對未來沒有發生的事情產生擔憂並沒有什麼問題,如果過分擔憂的話就另當別論了。她告訴我她要結婚了,可是對兩個人的未來沒有什麼把握,當提到雙方在一起的契機時,她也說是真心喜歡對方。
  • 孩子成長中,我經歷過三個階段的擔憂。第三個是擔憂他不會談戀愛
    咱們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擔憂中度過: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擔憂他是否健康;孩子上學了,擔憂他學業是否優秀;孩子工作了,擔憂他婚姻是否幸福。這是親情,這是責任,割捨不掉。我也不例外。我經歷的三個階段的擔憂,現在想來,都是在自尋煩惱。
  • 多省市公布中小學寒假放假安排,學生高興,家長卻有些擔憂
    秋季學期開學後,國內很多學校都會想辦法彌補春季學期耽擱的教學進度,所以部分學校採取了佔用周末一天以及縮短節假日的形式來彌補一部分進度,而作為補償,在相應的寒假安排上就會多一些時間
  • 白湘菱選擇港大,4年100萬獎學金,網友們卻表現出了擔憂
    為什麼會做出這樣一個選擇呢?當白湘菱選擇香港大學之後,網絡上有很多聲音認為目前香港大學的國際排名不斷下降,甚至比不過國內一些一流「985」高校,白湘菱做出這樣的選擇會不會太傻?其實不然,我想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選擇這樣來初抗老
    如果能回到過去,幫以前的自己選擇適合當時皮膚情況的護膚品,並囑咐要堅持使用,那現在的皮膚情況一定會更好。好多年前真的有很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會選擇什麼產品呢?雅芳淨碧爽膚水是一款高酒精+水楊酸的產品,那會兒我還是非常油、痘痘炎症嚴重的皮膚,不得不說這款水真的很有效地壓制了我炎症、痘痘,閉口粉刺也慢慢減少。雖然它現在已經停產了,我也不覺得非常可惜,畢竟不像當年可選擇的產品那麼少,現在市面上各式各樣的水楊酸產品已越來越多了。
  • 學得苦教得也苦,張桂梅這樣概括殘酷的現實,鄭強的說法你同意嗎
    提要:本文從張桂梅的一則講話談起,對應試教育的現狀進行反思。結合衡水中學學生演講暴露的問題,發表見解。然後換一個角度,引用鄭強教授的話,反觀中小學應試教育,提出令人深思的問題,供讀者參考。張校長在給女高的學生們做思想工作時,用「學得苦教得苦」來概括教育現狀,值得深思。為什麼要學得苦?學習競爭激烈,更何況從山區出來的女孩兒,本來條件就不夠好,起點紙,在佔據劣勢的情況下跟別人展開競爭,壓力更大。
  • 事後如何彌補很重要,父母這樣應對才不晚
    但我們又知道,父母爭吵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當事情無法避免的發生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彌補。所以今天就來總結一下,在孩子面前吵架了?事後如何彌補很重要,父母這樣應對才不晚!向孩子道歉為人父母前大家要先明白一件事:孩子是我們選擇的,生活壓力是外界賜予的,所以哪怕你能力有限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怒火也絕不該在孩子面前釋放。
  • 考研能否彌補高考的失利?
    現在是7月份,對於很多同學來說畢業季既是就業季,我想你們已經投出去一個又一個的簡歷,是否有過企業連看你的簡歷都不看的情況,是否有過企業看過後沒給一次面試機會的情況,是否有過歧視你非211和985.....在畢業找工作之際,除了拼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和實踐經驗外,拼的最多就是你的學歷,我想很多同學們會選擇考研來彌補自己第一學歷,那麼考研真的可以彌補嗎?
  • 你最擔憂的事是什麼?原來各國人的擔憂都差不多,唯獨中國人的答案...
    而國家在國際社會所處的地位、國內政策、社會環境、文化民俗等等,往往也會影響到國民的選擇。讓我們來詳細看下各國人民的選擇——「你最擔憂你們國家的什麼事情?」看完了最擔憂的事,咱們再來看看擔憂的「前三名」。如果能說三項,你最擔憂自己國家的哪三個方面?
  • 我的世界音符盒調音方法 音符盒對應音符介紹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我的世界音符盒對應音符介紹,一起來了解一下我的世界音符盒調音方法吧! 音... 玩過我的世界的小夥伴都知道我的世界裡有一個音符盒,它對應的是我們鋼琴上的按鍵,那麼我的世界音符盒怎麼用呢?
  • 臺專家擔憂臺灣經濟:臺積電未來至少十年還可以,但十年之後?
    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學系副教授鄭博文在接受訪問的時候稱,傳統產業會遭到衝擊,並且失業問題也會加重,想要依靠旅遊業彌補這些經濟損失也無濟於事。他對臺積電的命運感到擔憂,臺積電或將會面臨被取代的危機,經濟發展也會逐漸失去聲色。
  • Excel-怎麼彌補VLOOKUP函數查詢技巧
    學習不停我就不老。最近發現VLOOKUP函數再查找數據只能從左到右,查找的數值必須在第一列,對於數據在左邊的就不能很好的查找了。解決辦法:INDEX函數+MATCH函數1.(1) Vlookup函數,最致命的就是查詢範圍只能從左往右(2) 彌補函數
  • 如何彌補幼年缺失過的陪伴
    母親的回歸能夠瞬間的彌補孩子的喪失感。曾經有個四十六歲的母親,因為早年離婚了奮鬥事業奮,所以母親基本上不在孩子身邊。過了一段時間她就過來找我說:「我現在深深地感覺到媽媽的重要,和能夠享受當母親的快樂。她能感覺孩子對母愛有多麼渴望,在這一刻反映著孩子五歲以後這的一個夢想,我的媽媽和我可以在床上講故事、玩兒跳。兩個成人做這樣事情,她作為母親能夠察到自己沒有在孩子兒童期沒有陪伴孩子,孩子這種渴望一直持續了這麼多年對孩子帶來的痛苦。他說這樣做好不好,對不對?對孩子有沒有幫助?實際上她在描述這個時候,孩子提出這個邀請,我們會說孩子當然是感到被治療,感到對他有滋養作用。
  • 喊孩子他老是沒反應,可能是這方面有欠缺,不及時彌補影響學業
    老公為此既生氣又擔憂,覺得孩子是怎麼了,老是「聽而不聞」。一開始我沒放在心上,覺得孩子肯定是做其它事太專心了沒聽到,後來看到一些文章,才發現可能是前庭覺發展有欠缺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及時彌補甚至會影響以後的學業。
  • 中國12屬相對應的12星座 你了解嗎?看看你的星座對應什麼
    比如一個女孩子屬猴,我覺得有些人的家裡是不喜歡她去找屬虎的,可能有些老人覺得屬相是相剋的,不合適,老人也會擔心會不會以後離婚什麼的擔憂。那麼在中國的地支裡面有12支下面我跟大家稍微普及下:比如今年是我們的戊戌年,也就是狗年,在我們的星座裡它對應的我們星座裡面的白羊座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天幹地支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曆法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