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昌蓮
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24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小學階段,大多數家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過半家庭月收入1萬元以下。(8月25日北京晨報)
眼下,在很多家長窮盡所能將孩子送往重點學校就讀時,卻有少數家庭反其道而行之,讓孩子「在家上學」,遠離升學的殘酷競爭,家長自己則當起老師教育孩子,過著類似「世外桃源」的生活。乍一看,1.8萬不是個小數目,但與在校學生相比,不值一提。試想,看到這種「返璞歸真」的教育方式,人們在拍手稱奇之餘,有多少家長會支持和敢於做出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呢?然而,在崇尚學校教育的當下,湧現出這麼多「特立獨行」的家長和孩子們,仍然值得教育部門反思。
事實上,家長選擇「自教孩子」,也並非是想標新立異,而是迫於無奈,是因為對教育體制失去了信心。也就是說,讓孩子「在家上學」,並非是主動「進攻」,而是被動「逃離」。與其說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教育方式,不如說是對應試教育體制的一種另類控訴。不可否認,如今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在為給孩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奮力拚搏」,都覺得自己為孩子「拚」來的學校還不夠好。特別是,家長為孩子「拚學校」,學校則「拚升學率」,而孩子們則成了一部超負荷運轉的學習機器。
我們的教育體制方式,很多時候總是不相信我們的學生,不相信他們依靠自己能學好,能管理好,總覺得我們給他們安排的路徑、設計的人生是最美好的。他們的興趣、他們的愛好在我們的眼中都是與學習毫無關係的東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我們的精心設計中被掩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我們的滔滔不絕淹沒,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滿堂灌」。這就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教育現實。然而,正是這種現實困境,倒逼出了這一些家長「破釜沉舟」的膽氣與決心,才敢同應試教育反其道而行之——失敗了,讓孩子享受到了輕鬆;成功了,讓孩子收穫意外之喜。
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具有這樣的底氣,需要有智力和財力支撐,擁有玩得起另闢蹊徑教育孩子的「本錢」。 特別是,「在家上學」涉嫌違反法律。《義務教育法》中明文規定: 「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也就是說,「在家上學」逃脫了學校,卻逃不過教育法,最終還得回歸到應試教育的現實生活中來。可見,讓孩子「在家上學」,看上去挺美,卻是一個脫離現實生活的「教育童話」。
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