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聯盟」引議 讓娃「在家上學」你敢嗎

2020-12-15 搜狐網

徐雪金正在家裡給孩子上課。徐雪金供圖

  浙江老闆辭職創辦"在家上學聯盟"引爭議

  超過1000個家庭參與實踐 各創「中國式在家上學」

  「我,一婦男,帶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在家上學:大女兒7歲,不上小學;小兒子兩歲半,不上幼兒園;外甥三四歲,不上幼兒園。」一年前,徐雪金在網站上發帖時,沒有想到會因此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2010年12月,辭去「老總」職位的徐雪金創立了「在家上學聯盟」,迅速吸引了各地家庭的會聚,目前註冊的會員數達3800多人,網站日均點擊量超20萬。「在家上學」聲音的壯大,使這一族群進入公眾視線。

  目前,「在家上學」的孩子就讀也出現了新模式不少家庭保留學校的學籍,「課程」部分在家完成,回學校參加期末考試,這是其就違反《義務教育法》質疑做出的調整。孩子能在家待到什麼時候?到了高中、大學階段,就學之路何去何從?「在家上學」真能跳離議論紛紛的「體制教育」嗎?

  「爸爸,老師總是批評我,她好兇。」2009年的一天,女兒的一句話在徐雪金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他想起自己小時候,「幾十個人關在一個教室裡,天天有永遠寫不完的作業,一點自由都沒有。」於是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讓女兒在家上學,不再去學校。  

怎麼上學?  「想玩什麼玩什麼」

  徐雪金是江西景德鎮人,2003年初到浙江義烏,經過打拼創立了一家從事出口生意的公司,2009年正是公司生意紅火的時候,他卻出乎意料地辭去了老總的職務,帶著一雙兒女回家當起了「全職奶爸」。

  不過徐雪金的「家庭教育」並沒有贏得家裡長輩的支持,當被問及每天對孩子的「學習」如何安排時,他說:「就是帶他們玩,想玩什麼玩什麼,有時候會讀讀古詩,看看書。」他說這是尊重兒童天性的教育,尊重兒童的自我選擇權。徐雪金曾在論壇上發表過一篇被網友譽為「教育經典」的文章,其中提到「工作是兒童的權利,在家庭生活中,兒童的工作和學習一樣重要」,「等我女兒十歲以後,我會儘可能地讓她去參與一些社會服務,做志願者的工作,開拓她的視野」。他說:「在家上學,不等於把孩子關在家庭這個真空的環境中,而是給孩子更多在學校沒有的自由。」

  也有人質疑這位「奶爸」的家庭教育方式,7歲的女兒曾提出想回學校,徐雪金「勸說」的方式是:「老師會罵你,作業很多,天天被關在學校裡……」他認為對孩子來說,家庭很重要,跟父母待在一起很重要。為了不讓課程「乾巴巴」,他特意買了一部MP3,把「課程」灌錄其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上課」。課程內容以「音樂加故事」為主,選取國外經典民歌、兒歌和童話故事播放給孩子聽,每一至兩個星期為一個周期,然後更換內容。

  今年7月,他帶著兒女來到瑞典馬爾默,「想看看西方的教育是不是更好一點」。他把兒子安置在一家幼兒園,女兒在一所語言學校。期間,他更堅定了自己的念頭:「等過完年,我就帶孩子回國去,國外的教育雖然要好一些,但還是比不上在家上學的優勢,滿足不了孩子的個性化需求。」  

已成潮流?  美國200萬家庭實踐

  「對孩子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反思家長在教育裡的參與度和重要性。」從最初缺少概念,到逐漸有所感悟,徐雪金對這種教育的新形態產生了濃厚興趣。2010年12月,他在義烏成立「在家上學聯盟」,意在把全國「在家上學」的家庭聯繫到一起,共同學習、探討。

  「我想在家上學是對學校教育最大的挑戰。我希望孩子能夠自然成長,比如孩子需要一些食物,那我會提供給孩子食物,然後教孩子跳起來能夠著食物,就可以了。而不是硬逼孩子吃下一大堆對孩子沒用、也消化不了的食物。」他說。

  目前,「在家上學」正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潮流,在美國有200萬個家庭選擇在家上學,「在家上學」已成為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一種教育形式。中國式的「在家上學」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且質疑的聲音一直不斷。「目前註冊聯盟的家庭有4000多個,真正實踐的家庭大概在1000個左右,大部分持觀望態度。」徐雪金說,建立「在家上學聯盟」,就是希望打破「孤軍奮戰」的現狀,讓大家互通有無,成為一個社區形式的組織。

  在「在家上學聯盟」官網上,除了有各類教育信息、歐美家庭實踐經驗分享等內容,還有「同城盟友」和「聯盟群」。目前,廣州、上海、北京、成都、南昌和深圳等城市的家庭都建立了「聯盟群」。從網友分享的信息看,在家上學也有各種模式有的家長辭職在家,一對一輔導功課;有的孩子利用網絡資源自學,家長偶爾輔導;有家庭互助式,幾個家庭組成小組,定期給孩子們交流的機會,或者開設家長獨自一人無法輔導的課程;也有從「互助組織」升級為「互助學堂」,家長們組成委員會,共同決定老師的聘用、教材選擇和教學模式;還有經驗成熟的互助學堂轉型成為現代私塾,面向社會招生。  

代價幾何?  對「在家上學」有贊有彈

  目前,「在家上學聯盟」已受到全國關注,僅鳳凰網上就有3278名網友參與有關「在家上學聯盟」的評論。

  資深媒體評論員單士兵認為,「在家上學」到底是不是好事情,現在實在說不清楚。「表面看來,這是對公立學校的一種挑戰。冷靜下來想想,這樣的選擇何嘗不是太過悲情。畢竟,對現行教育制度與教育模式的不認同,是必須為之付出現實代價的。」

  網友丁洪先則認為需要理清法理問題,因為《義務教育法》明文規定:「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顯然,「在家上學」的模式是對《義務教育法》的一種衝擊、一種挑戰、一種牴觸。嚴格說起來,還是違法的。

  網友思成稱,這些家長的初衷是好的,也為此作出了很大犧牲,但這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教育方式,與學校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在目前中國特色的中考、高考人才選拔體制下,「在家上學」不符合國情,在當前很難得到普及,其效果還沒有得到確切驗證。

  網友「rollingcat80」留言說,家庭教育一要父母本身具有較高知識水平,二要父母有足夠的空閒時間。在中國,本科教育剛剛普及,年輕人又要在拼命賺錢的情況下,基本沒戲。

  全國人大代表方青認為,中國是「人情社會」,在家上學對人自身的「人情關係」而言,顯然是有損失的。當然,「在家上學」提倡的對孩子的尊重,是值得借鑑的。「我們學校現在正推廣小班化教育,引導每位老師轉變理念,從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尊重每一個孩子,應該說,傳統教育並沒有躑躅不前,它也在進步。」  

專家說法  或有非法辦學嫌疑

  在家上學,國外早有實踐。據美國的調查統計顯示,過去20多年中,在家上學兒童比例增長很快。上世紀70年代初在家上學運動剛剛誕生時,只吸引了2000名支持者,到2003年達110萬,佔5500多萬學齡人口的2.2%。據資料顯示,2004年有多達120萬名美國兒童在家裡接受教育,在家上學已經成為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一種教育形式。

  「在家上學」也曾遭遇強烈的爭議,其一,「在家上學」會不會演變為非法辦學?其二,「在家上學」會不會導致學生輟學,影響義務教育的普及?

  在我國近年出現的「在家上學」,形態上與國外所倡導的也不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國外是真正意義的「在家」,由孩子的父母進行輔導、教學;而國內基本上還是學校形態,諸如私塾、學堂,是父母把孩子送到一個地方集中學習。

  「我國目前私塾、學堂形態的『在家上學』,借用了概念,但存在『非法辦學』的嫌疑。」熊丙奇說,如果這些私塾不註冊為學校或培訓機構,其辦學就存在「合法性」問題,使辦學質量、校舍安全、受教育者權益保障等方面出現監管漏洞,也使自身陷入嚴重的生存困境。同時容易造成社會對「在家上學」實質的誤解,他借用這樣一個例子來作比喻:「這和吃大鍋飯是一個道理,一個家庭你在家做家庭食堂,自己人吃,或者鄰居說來你家搭個夥,但是如果小區裡一百多個人都來你家吃,也交錢,那這個意義就不一樣了。」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全國州教育委員會協會提出建議,各州應為家庭教學建立標準。「針對在家上學的需求,我國應啟動《義務教育法》的修訂,允許學生在學校教育之外,接受家庭教育,也必須對這種『在家教育』進行明確界定,同時對父母的教學資格、在家上學的質量監督等進行明確,避免由此催生非法辦學和適齡兒童輟學。」熊丙奇說。

  熊丙奇還強調,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如果孩子還是要經歷中考和高考,選擇在家上學是有很大風險的。在家上學更多是體制外選擇,「一些家庭選擇不送孩子上學,其打算是根本不讓孩子參加中、高考,而是準備讓孩子出國留學。如果在家上學主要是這種目的,那麼,其對我國教育發展的意義十分有限。」(文/本報駐上海記者鞏一璇、梁國瑞

相關焦點

  • 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環球》雜誌記者/曹妍(發自莫斯科)《環球》雜誌記者/李大玖(發自洛杉磯)《環球》雜誌記者/趙珺(發自臺北)  「有一萬個理由離開學校,這是我做的最正確決定。」瑞貝卡是美國俄亥俄高中的學生,成績出類拔萃,但高一時,她選擇離開學校在家學習。  在家上學在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已有多年歷史。
  • 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是指家長棄工作做起了全職爸媽,讓孩子在家上學,專職在家教育兒女。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河南等地,已經不少孩子開始「在家上學」,內容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的各個階段。   孩子在家上學的弊端  雖然,目前社會在學校本身的教育制度問題方面,還有孩子的人身安全方面,有一些負面的報導,但是在家上學就一定靠譜嗎?  「在家上學」的弊端有:  1、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 今天,在新加坡你去上班了嗎?送娃上學了嗎?
    你去上班了嗎?孩子去上學了嗎?這是新加坡全島防疫升級後第一個工作日圖源:deccanherald一起看看大家是如何度過的?周一,在新加坡還要不要送娃上學?01「不敢送娃上學了新加坡已經有兩個本地感染群是和學校有關幼兒園和國際學校都中招了」「風險太大不送了學習固然重要,孩子更重要小心為上」「我準備帶娃回國幾天了娃還小,還在上幼兒園也不擔心耽誤課程但是回國這事兒,再猶豫怕回不去!」
  • 濟南在家上學中心親子共玩活動
    在家上學工作坊:南京,9月15日-17日;廈門,9月23日-24日;西安,10月3日-5日。        編者註:最近許多城市在家上學中心都有定期活動。期待以後微信平臺能多分享一些各城市在家上學中心的活動。也鼓勵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各地在家上學中心。
  •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230萬少年在家上學,卻多被常青藤名校所...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在家上學,只是看上去很美嗎?芥末堆  盧楠  3 月 22 日報導近日,由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在家上學』——新的路口」LIFE 沙龍在北京舉行,教育專家和家長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家上學」這一新興的教育模式。
  • 「在家上學」,叛離還是回歸?
    袁鴻林,王曉峰、徐雪金、姚泳光……當這些名字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在家上學」的實踐者隊伍正變得日益龐大。從家塾和私塾,再到微型學校,「在家上學」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在公眾或支持、或狐疑、或反對的目光中,「在家上學」風生水起。  袁鴻林算是國內「在家上學」的先行者了。他曾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讀書,在高校教了一段時間書以後下海經商。
  • 家長:孩子「在家上學」 能被體制接納嗎
    據新華社記者了解,全國20多個城市的家長在網上成立了「在家上學聯盟」,交流「在家上學」的心得與方法等。最近,武漢7對父母帶著孩子來到武漢市黃陂區(原黃陂縣),將木蘭山腳下的一所閒置小學改建為居住、教學兩用的場所。幾位家長坦言,此舉實屬無奈,只因對現行的教育體制失去信心,不得已只好去摸索一條能夠保護孩子們天性的教育之路(見昨日《錢江晚報》A13版)。
  • 在家上學有利有弊家長應慎重
    2013年8月底,21世紀教育研究院[微博]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課題研究人員通過對QQ群及相關網站搜索,調查得出目前活躍在中國大陸地區在家上學群體規模約為1.8萬人(包括父母、孩子、教師)。
  • 不想上學,在家自學,可以嗎?
    今天小編決定寫這個問題,是因為昨天回家的時候,小編的妹妹問小編,不想要去學校,想要在家裡面學習,可不可以。小編當時聽到這個問題一愣,在小編還在上學的時候曾經也想過這個問題,不想要去學校,為什麼不可以在家裡面學習呢?
  • 「在家上學」:現實性與可能性的思考
    熱點話題:孩子難適應學校 你是否贊成讓孩子在家上學?贊成:10887人不贊成:10850人(截至8月30日15:23)點評專家: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副研究員 徐岫茹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許多行業和事業都已經多元化,並與國際接軌。那麼教育呢?
  • 在家上學之莫爾準則-The Moore Formula
    友情提醒:操作恰當了,在家教育在學習、工作、服務中取得平衡,會帶來低壓力、低成本、高成就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在家上學之莫爾準則-TheMoore FormulaThe Moore Formula How to teach with low stress, low cost, high success and behavior?
  • 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博雅小學堂
    在美國,在家上學擁有合法地位,還有專門針對「在家上學」的教材;俄羅斯也明確規定,兒童可以在教育大綱規定範圍內單獨接受知識;在我國的臺灣地區,「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實施辦法」已經正式出臺超過十年,在家上學的學生年滿十八歲,就能以同等學力進入大學。但總體看,國外在家上學雖有合法身份,但疑慮依舊存在,爭議之聲未絕。
  • 在家上學,在中國可行嗎?已經有 6000 個家庭在嘗試
    在家上學,在中國可行嗎?,在中國可行嗎?這組數字來自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對「在家上學」情況的調研,在 2 月 23 日舉行的「第二屆 LIFE 教育創新峰會新聞發布會」上,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王佳佳公布了上述調查結果。長期以來,「在家上學」的合法性問題是家長們所關注的焦點,目前官方政策對「在家上學」的態度模稜兩可。《義務教育法》規定,凡 6 歲以上的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
  • 「在家上學」捧紅「現代私塾」 專家稱此舉違法
    這份關於我國在家上學情況的研究報告中寫道:活躍在中國內地的在家上學群體規模大約為1.8萬人。而這並不是說,有1.8萬名學生現在是在家上學的。而是指對在家上學感興趣、通過網絡等方式探討、交流這一話題的人數規模。到底有多少孩子或者家庭選擇了在家上學?報告中稱,根據"在家上學聯盟網"的粗略估計,實踐"在家上學"的有大約2000多人。"
  • 北美抗疫日常鬥神獸:在家上學
    跟娃爹分享了一下,結果他說:「什麼 once in a life time experience,不就是整天打遊戲嗎?」娃也聽見了,趕快過來問,「既然是 once in a life time experience,那你們就別限制我的遊戲時間了吧?」我斬釘截鐵地說:當!然!不!可!!以!!!
  • 父母教育權:全球「在家上學」實踐
    在家上學聯盟現在推出親子共學微信群服務,提供在家教育及親子教育經驗交流、資源分享、同城玩伴,以及基本會員信息註冊服務。歡迎大家加入。
  • 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讀「私塾」犯法嗎?
    截至2017年2月,密切關注並有意嘗試讓孩子「在家上學」的群體規模約為5萬人,其中真正實踐「在家上學」的學生數約為6000人。報告顯示,中國「在家上學」的學生具有如下特徵:1.多數為獨生子女;2.男孩多於女孩;3.年齡在11歲以下;4.在接受過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教育後在家上學;5.四分之三的兒童「在家上學」時間不足兩年。
  • 探訪「在家上學」族:家長通過網友經驗糾偏(圖)
    入學沒多久,就鬧著不要上學。完不成的作業,下滑的成績。這個家每天圍繞著成績、作業,孩子和大人,大人和大人之間,爭吵不斷上演,家,一下子成了戰場。馬先生嘗試其他學校,可他發現,學校都是用分數衡量學生,只要好一點的學校都是升學率高的,分數高的。「只要分數還在,你就無處可逃。」馬先生決定「抗爭」:帶孩子逃離,回家上學。
  • 美國如何規範「在家上學」
    這些理論和研究,深得一些美國家長的認同,於是「在家上學」漸漸成為可以接受的方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各州逐漸將「在家上學」合法化。同時,為了保證「在家上學」的質量,美國各州在1988年達成共識,確定「在家上學」的5個基本標準:有孩子「在家上學」的家庭必須在地方學校系統登記;各州須規定家庭教師或父母作為教師的資格標準和課程的最低標準;家長要定期向學校官員匯報孩子的學習情況;建立「在家上學」學生評價體系;對「在家上學」未取得進步的學生給予補課。
  • 讀私塾,上大學,「在家上學」靠譜嗎?
    和在家上學一樣,私塾也有市場。三年前,方哲萱、劉翔離開北京,在蘇州太湖邊的東山鎮覓得一處江南園林後開了家私人書院,孩子穿漢服學國學,嘗試教育模式之外的另一種可能。(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讀私塾,上大學,「在家上學」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