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230萬少年在家上學,卻多被常青藤名校所...

2020-12-15 芥末堆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230萬少年在家上學,卻多被常青藤名校所青睞

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230萬少年在家上學,卻多被常青藤名校所青睞

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左起:李新玲、王佳佳、楊東平、張衝

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強化履行各方義務」,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實施的義務教育。

在家上學,只是看上去很美嗎?

芥末堆  盧楠  3 月 22 日報導

近日,由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在家上學』——新的路口」LIFE 沙龍在北京舉行,教育專家和家長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家上學」這一新興的教育模式。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指出,其實在學校建立之前,人們都是在家上學的,只不過在現代學校制度建立以後,「在家上學」才成為了新生事物

楊東平表示,在世界各國,「在家上學」之所以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出現,是因為學校教育「大規模、集體化」的工廠模式有先天不足,所以「在家上學」能夠獲得很多家長的支持。據他介紹,美國「在家上學」的群體佔在校生 3%-4% 左右,他們通常是常青藤大學的首選,教育質量明顯高於公立學校

實踐者:孩子能按照自己的速度成長

康平的兒子康遠昭今年 24 歲,他從兒子 7 歲開始探索「在家上學」,有時一兩年在學校,有時一兩年在家,從初中開始完全在家。康平介紹,如今,康遠昭已是一名編劇和脫口秀演員,央視喜劇節目「謝天謝地你來了」主創之一,現在正在給東方衛視做新節目。

康平表示,「家」是一個大的概念,要善於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進行學習。「在家上學」期間,康遠昭在培訓機構學習過英語、日語和義大利語,參加過魔方俱樂部和戲劇活動。17、18 歲兩年,他在北大完整聽了兩年課。「我們聽的內容和時間,比真正在籍的學生還要多,因為是主動去聽,為需要學去學。」此外,他還經常參加社會上的各種工作坊和沙龍,接觸各領域最新知識。

康平對兒子「在家上學」的成果評價是:自己開心,家長滿意,同伴欣賞。他認為,「在家上學」的孩子,最大的優勢是人際交往能力強。

「他的朋友非常多,來自於他的各種圈子,包括專業戲劇的圈子,魔方這類愛好的圈子。他們有事做,活動時候的交流和溝通非常深入,就會交到非常好、質量非常高的朋友。」這些朋友屬於不同的年齡層次,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這更像社會裡豐富的人際交往體驗。真正的人際交往能力差,出現在學校裡。小孩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年都和同年齡孩子的交往,往往是這些孩子到社會上人際交往能力差!」

康平表示,在進行社會化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的半隻腳已經邁入社會,他進入社會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不需要等到畢業離開校園,「他已經在海裡遊泳了」。就業方面,康平表示,兒子從來沒有投過簡歷,他的作品在圈裡有了一定的成績,自然而然就業了。

康平還介紹,兒子沒有保留學籍,但是也憑小學學歷成功報名了中考和高考,只需要到居委會開同等學力證明;雖然最後兩場考試都沒有參加,但是證明了存在升學的渠道。

圖為康平分享「在家上學」經驗

現場的另一位家長「李預媽媽」張衝也分享了她的女兒在家上學的經驗。

張衝的女兒李預今年 10 周歲,從 5 歲開始在家上學,目前是四年級學齡,每周固定的學習項目有英文原版教材的科學課、英文戲劇課,以及文明課和小學生技能訓練。此外,每天還有常規的數學、語文等學習項目。

她認為「在家上學」的優勢在於,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來成長,慢慢養成習慣和秉性。她表示,常規的語數外等科目,女兒主要通過自學,會自主規劃一學期的學習進度、內容;雖然進步比較慢,但是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女兒也有團隊、有小組、有同學共同學習。她認為孩子最大的學習成就是一直保持著很好的興趣,很享受學習的過程

王佳佳:美國「在家上學」已形成完善而獨立的體系

據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王佳佳介紹,在美國,「在家上學」已成為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教會學校之外,第四種專門的教育類型

美國對社會公眾的調查顯示,普通公眾對「在家上學」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83 年,普通公眾對「在家上學」的支持率是 16%;到 2013 年,已達到 60%。根據美國教育部的官方統計和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數據,在四種教育類型中,「在家上學」的比例也在增加:2012 年,美國有 177 萬的孩子「在家上學」。民間統計則更多,2016 年的最新數據是 230 萬

更令人吃驚的是,美國「在家上學」的群體已形成非常完善而獨立的體系,他們有自己的組織和群體,會舉辦運動會,甚至開辦大學。據王佳佳介紹,這所大學在美國影響力非常大,一年大概招 100 多學生,畢業情況非常好。

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真正實踐「在家上學」的人數是 6000 人左右,大概相當於美國 20 世紀 70 年代末

 調研發現,「在家上學」群體的共性特徵是:教育活動都是以兒童成長為中心。主動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群體,80% 在城市,60% 在大城市;東部地區多,特別是沿海,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四川比較多;20% 有出國經歷,對教育有比較深的理解,整體家境屬於中產階級。

王佳佳認為,隨著社會發展,特別是中產階級群體壯大,他們希望有一條途徑滿足訴求,即「我的孩子不能這樣在學校犧牲下去」

王佳佳指出,「在家上學」的實踐大概可以分 6 種類型:

  1. 把學校的模式搬到家裡,根據孩子情況做調整。這種對學校的理念、課程、方法不完全排斥,但是孩子在學校沒有辦法繼續了。

  2. 非學校化教育。以兒童興趣為中心,可以去除一些學科,關注某些主題,或者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開發教材。

  3. 傳統文化趨向。比例不高,對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程度高於社會和學校的關注度,包括學堂、私塾、讀經班等,其中部分不屬於「在家上學」。「在家上學」要求以教自己孩子為主,不以繼續增長為目的,規模不會超過 20 人,否則就是社會力量辦學了。

  4. 孩子特長趨向。圍繞體育或音樂等方面的特長。

  5. 宗教趨向

  6. 最後一塊,各種情況都有,有的是都不屬於上面。 

李新玲:家長要理性、慎重選擇

中國青年報記者部主任李新玲,在 2012 年曾出版《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一書。她當時接觸了一批「在家上學」的家庭。據她介紹,其中有些父母有明確教育理想,不贊成學校教育形式,主動選擇在家;也有因孩子不適應學校教育或遭到排斥,而被動選擇的。如今 5 年過去,這些「在家上學」的孩子逐步長大,有的還在堅持「在家上學」,有的已經因為各種困難回歸公辦教育

李新玲表示,她在接觸這個群體時,也遇到過部分非理性的家長。她提醒有意「在家上學」的家長們,一定要評估自己的情況,包括自身的受教育水平、認知水平、自我學習的能力,以及與社會溝通融合的能力。她強調,教育是一門科學,有非常多的技巧,需要專業訓練,而且「在家上學」能得到的社會支撐非常少,因此對待「在家上學」一定要慎重

「在家上學」如何監管和評判?

王佳佳介紹,「在家上學」的監管方面,各個國家地區都不一樣。主要有以下方式:

  1. 比較常用的做法是考試,定期到學校參加測驗;

  2. 對家長的教育資質提出要求;

  3. 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有相關的檔案或者資料;

  4. 家訪。

他指出,各國的監管趨勢總體是:松的在收緊,特別緊的在慢慢放鬆。比如德國作為義務教育法發源地,是最嚴格的,現在也有一點鬆動的跡象。德國如此嚴格的義務教育法和執行制度也沒有限制住「在家上學」群體的發展,因為基本矛盾存在。

楊東平介紹了臺灣地區的情況。2015 年 11 月,臺灣立法院通過一項立法,包括三部分,其中一個部分是關於「在家上學」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合法化。有一套管理程序:想要「在家上學」的家長,要向當地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專門委員會評估,這個家庭是否具有「在家上學」的能力;每個學期要進行評價,納入非學校形態教育實踐。  

對於「在家上學」的評判標準,王佳佳認為,公立校可以作為參考,但沒必要區分優劣。我們的核心指向是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在家上學」的出現多了一種可供選擇的形式,當出現問題或遇到困難時,可以做多樣化的嘗試和探索。他認為,我們要關注這個群體,但是這些孩子的成功不是跟公立學校的孩子比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而是跟自己在學校的情況相比,哪一種方式更適合他的成長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美國如何規範「在家上學」
    從最新統計數據看,2016年全美約有230萬學生選擇「在家上學」,而這一數據在1999年開始調查時是85萬,2003年是110萬,2007年是150萬,2013年是200萬。通過調查不難發現,美國「在家上學」學生數量還在繼續增長,「在家上學」學生總數約佔全美K-12年齡段學生總數的3.4%。
  • 「在家上學聯盟」引議 讓娃「在家上學」你敢嗎
    2010年12月,辭去「老總」職位的徐雪金創立了「在家上學聯盟」,迅速吸引了各地家庭的會聚,目前註冊的會員數達3800多人,網站日均點擊量超20萬。「在家上學」聲音的壯大,使這一族群進入公眾視線。  目前,「在家上學」的孩子就讀也出現了新模式不少家庭保留學校的學籍,「課程」部分在家完成,回學校參加期末考試,這是其就違反《義務教育法》質疑做出的調整。
  • 家長:孩子「在家上學」 能被體制接納嗎
    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應試教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些家長終於不打算繼續忍受下去了,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寧讓孩子做自己的試驗品,也不做學校的犧牲品」。據新華社記者了解,全國20多個城市的家長在網上成立了「在家上學聯盟」,交流「在家上學」的心得與方法等。
  • 讀私塾,上大學,「在家上學」靠譜嗎?
    和在家上學一樣,私塾也有市場。三年前,方哲萱、劉翔離開北京,在蘇州太湖邊的東山鎮覓得一處江南園林後開了家私人書院,孩子穿漢服學國學,嘗試教育模式之外的另一種可能。(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讀私塾,上大學,「在家上學」靠譜嗎?》)
  • 英國華人夫婦讓孩子在家上學 該教育方式或正流行
    「在家上學」主張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人性化發展,按照每個孩子的天賦和能力進行教育。雖然不同於傳統的家庭教育,但它也有一定的課程設置,關注學生從知識到情感的全方面發展。在英國,接受「在家教育」的孩子們也有各個年齡段的考試。考核一旦達標,同樣可以進入大學深造。根據一份最新的數據顯示,2016-2017學年,有近3萬名英國孩子在家接受教育。
  • 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讀「私塾」犯法嗎?
    無正當理由未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或造成輟學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司法部門依法發放相關司法文書,敦促其保證輟學學生儘早復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為什麼不去學校,而選擇「在家上學」或讀「私塾學校」?現實需求和法律規定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法律該不該給「在家上學」留個空間?
  • 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或許家庭學校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是它使我能夠自主地制訂教育規劃,給予我更多的呼吸空間,以及現在的教育體制無法提供的很多東西。」  美國這種在家上學的學生已有150萬人左右,年齡多在5至17歲,佔美國學生的2.9%。  數據還顯示,美國一些最優秀的大學常常接受家庭學校的孩子入學。因為在他們看來,在家上學的孩子更成熟、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性,對大學的準備更充分。
  • 「在家上學」,叛離還是回歸?
    袁鴻林,王曉峰、徐雪金、姚泳光……當這些名字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在家上學」的實踐者隊伍正變得日益龐大。從家塾和私塾,再到微型學校,「在家上學」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在公眾或支持、或狐疑、或反對的目光中,「在家上學」風生水起。  袁鴻林算是國內「在家上學」的先行者了。他曾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讀書,在高校教了一段時間書以後下海經商。
  • 在家上學,在中國可行嗎?已經有 6000 個家庭在嘗試
    在家上學,在中國可行嗎?,在中國可行嗎?這組數字來自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對「在家上學」情況的調研,在 2 月 23 日舉行的「第二屆 LIFE 教育創新峰會新聞發布會」上,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王佳佳公布了上述調查結果。長期以來,「在家上學」的合法性問題是家長們所關注的焦點,目前官方政策對「在家上學」的態度模稜兩可。《義務教育法》規定,凡 6 歲以上的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
  • 在家上學適合您和您的孩子?
    隨著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接受和接受與公立學校系統不同的教育,家庭學校每天都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目前,美國約有200萬兒童在家接受教育。而且這一數字每年增長約10%。雖然一些美國人堅決反對在家上學,但研究表明,在家上學的孩子在標準化考試中表現良好,在大學中表現優異,成為自主學習者,並成為成年員工。
  • 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是指家長棄工作做起了全職爸媽,讓孩子在家上學,專職在家教育兒女。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河南等地,已經不少孩子開始「在家上學」,內容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的各個階段。「在家上學」的孩子父母們認為,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過早地學習文化知識,這樣磨滅了孩子原本的個性,希望孩子在這個年齡段能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結合孩子本身的天性選擇自我為主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好處更多。  其實,創立「在家上學」的父母,其起因無外乎是父母對於當前中小學學習體制的不滿。
  • 孩子在家上學的好處
    近年來,「在家上學」的模式風生水起,並且支持者頗多,他們認為這些孩子比起普通學校畢業的孩子,更加理智、冷靜、自制力強,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是從小有計劃地培養。一般「讓孩子在家上學」的成功家庭都具備了三個特徵:1、父母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規劃的;2、夫妻雙方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念一致,不能出現不和諧的局面;3、這些家庭的爸爸都是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果斷決定的人。  「在家上學」的好處有:  1、父母可以因材施教。  一些父母認為,教育應該像媽媽給孩子做的飯一樣,是營養可口的、獨特的。
  • 不想上學,在家自學,可以嗎?
    可小編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的自制力差,在學校裡面那麼多人陪著,再加上老師督促著都不想學習時刻準備著偷懶,在家,想也不用想,恐怕天天在家裡面看電視。那麼究竟在咱們國家究竟能不能在家裡面自學呢?小編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一下。
  • 停課不停學 VIPKID助力學習強國「在家上學」
    為支持和響應「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倡議,VIPKID於2月7日起免費開放優質課程資源,助力「學習強國」平臺面向全國中小學生推出的「在家上學」專題課堂。學習強國APP觀看免費課程路徑 底部「學習」專區-「教育」頻道-「大課堂」欄目-「在家上學」專題
  • 父母教育權:全球「在家上學」實踐
    以美國為例,自1980年代開放在家自學後,參與的人數不但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長,目前更已超過110萬人。美國各州對於另類教育的相關法規寬鬆不一,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統計,在2011到2012學年當中,全美約有180萬名學齡兒童在家自學,然而約有九個州的州法規定,想要讓兒女在家自學的家庭,父母至少要具備高中以上或同等學力才符合資格。
  • 一些中國父母讓孩子在家上學
    「孩子在北京上學,擇校是個大問題。讓孩子在家上學,就省去很多麻煩,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冷杉對兒子目前的教育狀況比較滿意,打算一直教到他考大學。冷杉家的情況並非個例。在家上學的現象日益增多,特別在廣東、浙江和北京等一些發達地區,折射出當前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及傳統學校教育理念受到質疑等問題。
  • 中國式在家上學:面臨學歷銜接、合法化挑戰
    顯然,人際交往能力被家長們視作是這批孩子最弱的「短板」。頗為有趣的是,上述問題的凸顯與中國獨特的國情亦有很大關聯。  「美國的在家上學和中國的有區別,其中一點特別容易被忽視,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中國每個家庭的孩子特別少,一般只有一個,而美國很多家庭有三四個小孩,多的甚至可以有七八個。」張喬峰說。
  • 11歲女孩退學「在家上學」 英語詞彙量已過萬
    案例一  11歲女孩「在家上學」,英語詞彙量已過萬  今年3月,在一所學校的國際部讀完五年級上半學期後,11歲的Tina正式向父母提出退學請求,開始了她的「在家上學」生活。在談到當年為何讓兒子退學,鄭淵潔說自己是因為不滿意那時的教育理念,將孩子的天性扼殺,把所有孩子都往一個模式裡培養,所以做出了在家教學的嘗試。  不少人可能會問,鄭淵潔現象能複製嗎,什麼樣的孩子和家庭適合在家上學?在不少人眼中,符合在家上學的先決條件就是家長得 「有錢、有閒、有高學歷」。在李新玲看來,光有這些還不夠,「在家上學可以借鑑,但不具模仿性。
  • 汪昌蓮:「在家上學」是對應試教育的另類控訴
    作者:汪昌蓮  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24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
  • 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博雅小學堂
    美國這種在家上學的學生已有150萬人左右,年齡多在5至17歲,佔美國學生的2.9%。  數據還顯示,美國一些最優秀的大學常常接受家庭學校的孩子入學。因為在他們看來,在家上學的孩子更成熟、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性,對大學的準備更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