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強化履行各方義務」,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實施的義務教育。
在家上學,只是看上去很美嗎?
芥末堆 盧楠 3 月 22 日報導
近日,由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在家上學』——新的路口」LIFE 沙龍在北京舉行,教育專家和家長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家上學」這一新興的教育模式。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指出,其實在學校建立之前,人們都是在家上學的,只不過在現代學校制度建立以後,「在家上學」才成為了新生事物。
楊東平表示,在世界各國,「在家上學」之所以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出現,是因為學校教育「大規模、集體化」的工廠模式有先天不足,所以「在家上學」能夠獲得很多家長的支持。據他介紹,美國「在家上學」的群體佔在校生 3%-4% 左右,他們通常是常青藤大學的首選,教育質量明顯高於公立學校。
康平的兒子康遠昭今年 24 歲,他從兒子 7 歲開始探索「在家上學」,有時一兩年在學校,有時一兩年在家,從初中開始完全在家。康平介紹,如今,康遠昭已是一名編劇和脫口秀演員,央視喜劇節目「謝天謝地你來了」主創之一,現在正在給東方衛視做新節目。
康平表示,「家」是一個大的概念,要善於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進行學習。「在家上學」期間,康遠昭在培訓機構學習過英語、日語和義大利語,參加過魔方俱樂部和戲劇活動。17、18 歲兩年,他在北大完整聽了兩年課。「我們聽的內容和時間,比真正在籍的學生還要多,因為是主動去聽,為需要學去學。」此外,他還經常參加社會上的各種工作坊和沙龍,接觸各領域最新知識。
康平對兒子「在家上學」的成果評價是:自己開心,家長滿意,同伴欣賞。他認為,「在家上學」的孩子,最大的優勢是人際交往能力強。
「他的朋友非常多,來自於他的各種圈子,包括專業戲劇的圈子,魔方這類愛好的圈子。他們有事做,活動時候的交流和溝通非常深入,就會交到非常好、質量非常高的朋友。」這些朋友屬於不同的年齡層次,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這更像社會裡豐富的人際交往體驗。真正的人際交往能力差,出現在學校裡。小孩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年都和同年齡孩子的交往,往往是這些孩子到社會上人際交往能力差!」
康平表示,在進行社會化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的半隻腳已經邁入社會,他進入社會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不需要等到畢業離開校園,「他已經在海裡遊泳了」。就業方面,康平表示,兒子從來沒有投過簡歷,他的作品在圈裡有了一定的成績,自然而然就業了。
康平還介紹,兒子沒有保留學籍,但是也憑小學學歷成功報名了中考和高考,只需要到居委會開同等學力證明;雖然最後兩場考試都沒有參加,但是證明了存在升學的渠道。
現場的另一位家長「李預媽媽」張衝也分享了她的女兒在家上學的經驗。
張衝的女兒李預今年 10 周歲,從 5 歲開始在家上學,目前是四年級學齡,每周固定的學習項目有英文原版教材的科學課、英文戲劇課,以及文明課和小學生技能訓練。此外,每天還有常規的數學、語文等學習項目。
她認為「在家上學」的優勢在於,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來成長,慢慢養成習慣和秉性。她表示,常規的語數外等科目,女兒主要通過自學,會自主規劃一學期的學習進度、內容;雖然進步比較慢,但是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此外,女兒也有團隊、有小組、有同學共同學習。她認為孩子最大的學習成就是一直保持著很好的興趣,很享受學習的過程。
據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王佳佳介紹,在美國,「在家上學」已成為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教會學校之外,第四種專門的教育類型。
美國對社會公眾的調查顯示,普通公眾對「在家上學」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83 年,普通公眾對「在家上學」的支持率是 16%;到 2013 年,已達到 60%。根據美國教育部的官方統計和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數據,在四種教育類型中,「在家上學」的比例也在增加:2012 年,美國有 177 萬的孩子「在家上學」。民間統計則更多,2016 年的最新數據是 230 萬。
更令人吃驚的是,美國「在家上學」的群體已形成非常完善而獨立的體系,他們有自己的組織和群體,會舉辦運動會,甚至開辦大學。據王佳佳介紹,這所大學在美國影響力非常大,一年大概招 100 多學生,畢業情況非常好。
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真正實踐「在家上學」的人數是 6000 人左右,大概相當於美國 20 世紀 70 年代末。
調研發現,「在家上學」群體的共性特徵是:教育活動都是以兒童成長為中心。主動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群體,80% 在城市,60% 在大城市;東部地區多,特別是沿海,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四川比較多;20% 有出國經歷,對教育有比較深的理解,整體家境屬於中產階級。
王佳佳認為,隨著社會發展,特別是中產階級群體壯大,他們希望有一條途徑滿足訴求,即「我的孩子不能這樣在學校犧牲下去」。
王佳佳指出,「在家上學」的實踐大概可以分 6 種類型:
把學校的模式搬到家裡,根據孩子情況做調整。這種對學校的理念、課程、方法不完全排斥,但是孩子在學校沒有辦法繼續了。
非學校化教育。以兒童興趣為中心,可以去除一些學科,關注某些主題,或者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開發教材。
傳統文化趨向。比例不高,對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程度高於社會和學校的關注度,包括學堂、私塾、讀經班等,其中部分不屬於「在家上學」。「在家上學」要求以教自己孩子為主,不以繼續增長為目的,規模不會超過 20 人,否則就是社會力量辦學了。
孩子特長趨向。圍繞體育或音樂等方面的特長。
宗教趨向。
最後一塊,各種情況都有,有的是都不屬於上面。
中國青年報記者部主任李新玲,在 2012 年曾出版《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一書。她當時接觸了一批「在家上學」的家庭。據她介紹,其中有些父母有明確教育理想,不贊成學校教育形式,主動選擇在家;也有因孩子不適應學校教育或遭到排斥,而被動選擇的。如今 5 年過去,這些「在家上學」的孩子逐步長大,有的還在堅持「在家上學」,有的已經因為各種困難回歸公辦教育。
李新玲表示,她在接觸這個群體時,也遇到過部分非理性的家長。她提醒有意「在家上學」的家長們,一定要評估自己的情況,包括自身的受教育水平、認知水平、自我學習的能力,以及與社會溝通融合的能力。她強調,教育是一門科學,有非常多的技巧,需要專業訓練,而且「在家上學」能得到的社會支撐非常少,因此對待「在家上學」一定要慎重。
王佳佳介紹,「在家上學」的監管方面,各個國家地區都不一樣。主要有以下方式:
比較常用的做法是考試,定期到學校參加測驗;
對家長的教育資質提出要求;
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有相關的檔案或者資料;
家訪。
他指出,各國的監管趨勢總體是:松的在收緊,特別緊的在慢慢放鬆。比如德國作為義務教育法發源地,是最嚴格的,現在也有一點鬆動的跡象。德國如此嚴格的義務教育法和執行制度也沒有限制住「在家上學」群體的發展,因為基本矛盾存在。
楊東平介紹了臺灣地區的情況。2015 年 11 月,臺灣立法院通過一項立法,包括三部分,其中一個部分是關於「在家上學」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合法化。有一套管理程序:想要「在家上學」的家長,要向當地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專門委員會評估,這個家庭是否具有「在家上學」的能力;每個學期要進行評價,納入非學校形態教育實踐。
對於「在家上學」的評判標準,王佳佳認為,公立校可以作為參考,但沒必要區分優劣。我們的核心指向是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在家上學」的出現多了一種可供選擇的形式,當出現問題或遇到困難時,可以做多樣化的嘗試和探索。他認為,我們要關注這個群體,但是這些孩子的成功不是跟公立學校的孩子比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而是跟自己在學校的情況相比,哪一種方式更適合他的成長。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