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裡,那些成績好的同學總會讓你感到壓力,從來沒有時間坐下來想一想『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環球》雜誌記者/曹妍(發自莫斯科)
《環球》雜誌記者/李大玖(發自洛杉磯)
《環球》雜誌記者/趙珺(發自臺北)
「有一萬個理由離開學校,這是我做的最正確決定。」瑞貝卡是美國俄亥俄高中的學生,成績出類拔萃,但高一時,她選擇離開學校在家學習。
在家上學在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已有多年歷史。
在美國,在家上學擁有合法地位,還有專門針對「在家上學」的教材;俄羅斯也明確規定,兒童可以在教育大綱規定範圍內單獨接受知識;在我國的臺灣地區,「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實施辦法」已經正式出臺超過十年,在家上學的學生年滿十八歲,就能以同等學力進入大學。
但總體看,國外在家上學雖有合法身份,但疑慮依舊存在,爭議之聲未絕。
美國:瑞貝卡的「最正確決定」
高中生瑞貝卡為何逃離學校?
「在學校裡,那些成績好的同學總會讓你感到壓力,從來沒有時間坐下來想一想『成功』的標準是什麼。」瑞貝卡向《環球》雜誌記者這樣解釋。
而在家中,她可以和她父母討論學習計劃,然後通過網絡學習課程。「通過網絡確實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雖然這種學習方式違反傳統,但我學到的東西比在學校要多。」
州圖書館也是瑞貝卡常去的地方,在成年人紀實圖書區,她會選擇一本感興趣的書,然後花幾天時間鑽研。最近,瑞貝卡迷上了暗物質。「在學校裡做任何事情都是淺嘗輒止,很難深入。」
遇到難題,瑞貝卡會打電話諮詢老師,當然,如果對答案還不滿意,她就拋卻雜事專心思考這一個問題。
每周一,瑞貝卡會到附近一所小學教藝術,閒暇時,則去旅行或去附近小學做義工,在她看來,旅途、與小學生的交流也是在學習,因為「處處都是學校」。
如今,瑞貝卡已提前高中畢業,為了準備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她特意多修了幾門選修課,思考如何儘快適應大學的生活。
同時,瑞貝卡還在學習斯瓦希裡語和西班牙語,還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學古希臘語和義大利語。「或許家庭學校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是它使我能夠自主地制訂教育規劃,給予我更多的呼吸空間,以及現在的教育體制無法提供的很多東西。」
美國這種在家上學的學生已有150萬人左右,年齡多在5至17歲,佔美國學生的2.9%。
數據還顯示,美國一些最優秀的大學常常接受家庭學校的孩子入學。因為在他們看來,在家上學的孩子更成熟、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性,對大學的準備更充分。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各州陸續出臺相關法律,確認在家上學的合法地位,1993年秋季,「在家上學」在50個州全部實現合法化,但每個州規定各不相同。
有些州將家庭學校納入私立學校類進行管理,考試成績、教師資格都有明確規定;有的州則要求家庭學校滿足所有普通學校規定,定期向學校或地區教育局報告學生學習成績、學習進度,參加州統一考試;有的州只要通過當地教育部門承認的學校考核就行了。
美國學生在家上學的學習方式非常靈活,他們由家長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內容並選擇教師。家長們或自己授課、或聘請家教、或與其他的家庭聯合,共享教師資源和學習資料。
同時,大多數家庭學校的孩子每周都有時間到附近的正規學校上學、參加考試等。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拒絕把孩子送往學校,美國教育學家們開始擔心,他們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會使社會付出慘痛代價。」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兒童多來自有兄弟姐妹及父母雙親為白人的家庭,學習效果與家長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有直接關係。
教育專家認為,在家上學的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父母,如果家長缺乏教育經驗,教育方式不當,再加上孩子學習積極性不高,這會嚴重影響孩子成長。
批評者指出,在家上學缺乏美國聯邦級別的監控,師資水平也無統一認證標準,無法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雖然一些州在監控在家上學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能否大規模推廣此類教育方式,還是未知數。
俄羅斯:卡斯塔涅達太太的選擇
納塔利婭·卡斯塔涅達家裡有兩個孩子,孩子們都沒有去學校上學,而是在家接受教育。如今,大兒子已經完成了四年級的課程,小女兒完成了一年級的課程。
卡斯塔涅達對《環球》雜誌記者說:「這麼做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變得健康和快樂。」
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很豐富:在音樂學校上課,在武術俱樂部訓練,還遊泳、畫畫、玩耍、做早操、吃健康的食物、參與家務勞動……
「學習的時候,並不需要讓孩子完成教科書上的所有習題,一些可以深入研究,一些則略過就可以了。」卡斯塔涅達這樣分享教育心得,「需要靈活處理,這樣才能實現孩子的個性化學習。」
1994年,俄羅斯教育主管部門頒布條例為「在家上學」提供了法律依據。條例承認了在家教育經歷的合法性,但在家上學必須達到俄羅斯統一的國家教育標準。
在俄羅斯,在家上學的孩子必須在普通學校註冊。家長可以根據需要在小學、初高中任意階段決定孩子開始接受家庭教育形式,在開始之前,還要寫一份申請給教育主管部門,然後由其審核,只有通過審核才允許孩子在學校註冊,在家中接受教育。
同時,家長和孩子所註冊學校還要籤訂合同,寫明學校、家長和孩子三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學校為家長免費提供教科書和教學大綱。
同時,學校還要對在家上學的學生進行考核,要求他們按規定參加學校考試。如月考、季考或學期、學年考。只有通過考試,才能繼續在家上學,否則就要回學校上課,而通過學年考試的學生才可以升入高一級的年級。
如果家長覺得家庭教育吃力或者效果欠佳,也有權利在任何階段決定返回學校接受學校教育。
教育管理部門對在家上學的學生的畢業考試有嚴格規定,其義務及要求與普通在校學生相同。學生必須參加統一畢業考試,合格者才獲得相應教育程度的國家證書。
據俄羅斯教育部的統計,俄羅斯每月花在每個小學生身上的培養費用是500盧布(約合93元人民幣),按照規定,凡是獲準進行家庭教學的家長都可以拿到這筆補貼,有些地方政府還會額外再給一些補貼。
儘管政府不反對學生在家上學,但選擇家庭教育,對家長來說並非易事。
一位名叫斯維特蘭娜的母親這樣說,支持自己進行家庭教育的人只有丈夫和孩子,其他親友都堅決反對,「他們恐嚇、威脅、責怪、抱怨,甚至懷疑我腦子出了問題,還聲稱要跟我斷絕關係」。
「不過兒子已經按照我們給他安排的教育方法完成了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考試結果顯示我們的教育方式已相當有效……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臺灣地區:「學校教育不是我們的菜」
周一下午,當其他同齡人都坐在教室裡上課時,15歲的慧潔剛剛結束「飢餓十三」大型公益活動,活動是她和幾名高一學生一起策劃的。
「宜蘭的八百個高中生被我們集中起來,十三小時不進食,儘管感覺很餓,但通過體驗,覺得生活在臺灣有飯吃,好幸福噢。」慧潔在宜蘭的家中向妹妹分享著活動經驗。
陳慧潔的父母在教會工作,工作靈活,閒暇較多,因不希望家裡的四個女兒為升學壓力所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陳慧潔就在家學習。
她對《環球》雜誌記者說,自己會和家人一起規劃學習時間,「早上起來念書,寫功課。我們家沒有固定的課表,常常以一個禮拜為單位,父母會規定每個禮拜要讀完什麼,然後大家一起討論,看我們有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學期我還常去大學演講,講自學的經驗和主辦公益活動的收穫,所以念完功課的話,我還會準備演講的材料。」
在臺灣,和慧潔一樣在家上學的學生約有2200人,年級在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之間,他們不進入學校系統,依靠家庭教育及社會資源進行學習。
1997年,4個來自臺北的學生家長向教育部門申請,希望讓孩子在自家上學。次年,「在家上學」開始在臺北試行。1999年,在家上學在臺灣合法化。按照規定,適齡學生可以選擇在家學習的方式完成小學到高中十二年的課業。
按照規定,如家長希望孩子在家完成教育,要根據學生戶籍所在學區進入學校編制,讓他擁有學籍。每年開學前,學生以及家長要向學籍所在學校提出申請,並向教育部門指派的評鑑委員提出該年度教學計劃和目標。經審核通過,才可以在家自學。學期結束前,自學學生要有「成果發表」,要定期接受根據教育部門課程大綱為內容的「自修學力鑑定考試」。
陳慧潔介紹,每個學年開始前,她先擬定本年度學習計劃,再交由父母討論。出於對公益事業的興趣,每年她都會參與主辦一場大型公益活動,事後會寫成報告和學習功課的心得體會一起交給學籍所在學校,學校會根據她的報告給她評分。
慧潔說,很多人會認為在家上學的學生會比較「宅」,不太會與其他人相處,但每年組織公益活動讓她有接觸其他人的機會,除了學習時間安排比較靈活,她認為自己和在校上學的同伴們沒有什麼不同。
在臺灣,「在家上學」包括在家自學、團體自學或機構自學三種模式。許多在家上學的人都會通過網站、社會團體等途徑尋求志同道合者來分享經驗和互相學習,各地也建立了不少「在家上學聯盟」。
臺灣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發起人陳怡光的一對兒女也一直在家上學,他認為「學校教育其實不一定不好,只是不是我們的『菜』。有些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是迫不得已,因為小孩在學校被欺負,或因學習壓力太大對身心成傷害。」
臺灣的教育模式靈活,「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實施辦法」已經正式出臺超過十年,「在家上學」的學生年滿十八歲時,就能以同等學力進入大學。
目前臺灣大學入學有學校推薦、個人申請以及統考三種渠道,而臺灣考試中心擬在2015年加入第四種——特殊選才。陳慧潔就表示:「考大學目前不太擔心,特殊選才為我們這些在家上學沒法得到學校推薦的學生提供了新的選擇。如果在公益方面繼續努力再取得一些成績,上大學應該沒問題。」
陳怡光則認為,在家上學團體應該爭取更多的權益。他15歲的女兒陳明秀在自學高一課程的同時,還擔任新北市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對影像藝術特別感興趣,她拍攝製作有關花樣滑冰的影片也在多個博覽會得獎。
但在臺灣,大學入學不能通過作品申請,而要看統考成績,這令陳怡光擔心,「特殊人才雖即將成為升學的新選擇,但特殊人才的具體標準尚未確定,還需要跟教育部門進一步溝通和協商。」
來源:2014年5月2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1期
———————————————————
還在為給孩子找合適的早教機構,幼兒園,小學發愁嗎?還在追逐學區房、重點校嗎?還在為僅僅一個孩子就整的頭大嗎?
家庭就是兒女成長的最自然場所。
在家上學新氣象,我們和世界不一樣!
最平民化的教育革新運動!
更多文章,完全更新您對教育的看法,
請查閱在家上學聯盟網www.chinahomeschooling.com.
也歡迎加我們的微信號:chinahomeschooling.
2014年在家上學之遊學中國,7月19-21日廣州在家上學工作坊,8月23-25日北京工作坊,正在報名中,歡迎您參加!詳情查閱聯盟網站:
http://chinahomeschool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