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2021-02-18 簡多自學

「在學校裡,那些成績好的同學總會讓你感到壓力,從來沒有時間坐下來想一想『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環球》雜誌記者/曹妍(發自莫斯科)
《環球》雜誌記者/李大玖(發自洛杉磯)
《環球》雜誌記者/趙珺(發自臺北)

  「有一萬個理由離開學校,這是我做的最正確決定。」瑞貝卡是美國俄亥俄高中的學生,成績出類拔萃,但高一時,她選擇離開學校在家學習。
  在家上學在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已有多年歷史。
  在美國,在家上學擁有合法地位,還有專門針對「在家上學」的教材;俄羅斯也明確規定,兒童可以在教育大綱規定範圍內單獨接受知識;在我國的臺灣地區,「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實施辦法」已經正式出臺超過十年,在家上學的學生年滿十八歲,就能以同等學力進入大學。
  但總體看,國外在家上學雖有合法身份,但疑慮依舊存在,爭議之聲未絕。

美國:瑞貝卡的「最正確決定」
  高中生瑞貝卡為何逃離學校?
  「在學校裡,那些成績好的同學總會讓你感到壓力,從來沒有時間坐下來想一想『成功』的標準是什麼。」瑞貝卡向《環球》雜誌記者這樣解釋。
  而在家中,她可以和她父母討論學習計劃,然後通過網絡學習課程。「通過網絡確實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雖然這種學習方式違反傳統,但我學到的東西比在學校要多。」
  州圖書館也是瑞貝卡常去的地方,在成年人紀實圖書區,她會選擇一本感興趣的書,然後花幾天時間鑽研。最近,瑞貝卡迷上了暗物質。「在學校裡做任何事情都是淺嘗輒止,很難深入。」
  遇到難題,瑞貝卡會打電話諮詢老師,當然,如果對答案還不滿意,她就拋卻雜事專心思考這一個問題。
  每周一,瑞貝卡會到附近一所小學教藝術,閒暇時,則去旅行或去附近小學做義工,在她看來,旅途、與小學生的交流也是在學習,因為「處處都是學校」。
  如今,瑞貝卡已提前高中畢業,為了準備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她特意多修了幾門選修課,思考如何儘快適應大學的生活。
  同時,瑞貝卡還在學習斯瓦希裡語和西班牙語,還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學古希臘語和義大利語。「或許家庭學校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是它使我能夠自主地制訂教育規劃,給予我更多的呼吸空間,以及現在的教育體制無法提供的很多東西。」
  美國這種在家上學的學生已有150萬人左右,年齡多在5至17歲,佔美國學生的2.9%。
  數據還顯示,美國一些最優秀的大學常常接受家庭學校的孩子入學。因為在他們看來,在家上學的孩子更成熟、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性,對大學的準備更充分。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各州陸續出臺相關法律,確認在家上學的合法地位,1993年秋季,「在家上學」在50個州全部實現合法化,但每個州規定各不相同。
  有些州將家庭學校納入私立學校類進行管理,考試成績、教師資格都有明確規定;有的州則要求家庭學校滿足所有普通學校規定,定期向學校或地區教育局報告學生學習成績、學習進度,參加州統一考試;有的州只要通過當地教育部門承認的學校考核就行了。
  美國學生在家上學的學習方式非常靈活,他們由家長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內容並選擇教師。家長們或自己授課、或聘請家教、或與其他的家庭聯合,共享教師資源和學習資料。
  同時,大多數家庭學校的孩子每周都有時間到附近的正規學校上學、參加考試等。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拒絕把孩子送往學校,美國教育學家們開始擔心,他們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會使社會付出慘痛代價。」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兒童多來自有兄弟姐妹及父母雙親為白人的家庭,學習效果與家長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有直接關係。
  教育專家認為,在家上學的孩子的教育主要依靠父母,如果家長缺乏教育經驗,教育方式不當,再加上孩子學習積極性不高,這會嚴重影響孩子成長。
  批評者指出,在家上學缺乏美國聯邦級別的監控,師資水平也無統一認證標準,無法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雖然一些州在監控在家上學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能否大規模推廣此類教育方式,還是未知數。

俄羅斯:卡斯塔涅達太太的選擇
  納塔利婭·卡斯塔涅達家裡有兩個孩子,孩子們都沒有去學校上學,而是在家接受教育。如今,大兒子已經完成了四年級的課程,小女兒完成了一年級的課程。
  卡斯塔涅達對《環球》雜誌記者說:「這麼做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變得健康和快樂。」
  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很豐富:在音樂學校上課,在武術俱樂部訓練,還遊泳、畫畫、玩耍、做早操、吃健康的食物、參與家務勞動……
  「學習的時候,並不需要讓孩子完成教科書上的所有習題,一些可以深入研究,一些則略過就可以了。」卡斯塔涅達這樣分享教育心得,「需要靈活處理,這樣才能實現孩子的個性化學習。」
  1994年,俄羅斯教育主管部門頒布條例為「在家上學」提供了法律依據。條例承認了在家教育經歷的合法性,但在家上學必須達到俄羅斯統一的國家教育標準。
  在俄羅斯,在家上學的孩子必須在普通學校註冊。家長可以根據需要在小學、初高中任意階段決定孩子開始接受家庭教育形式,在開始之前,還要寫一份申請給教育主管部門,然後由其審核,只有通過審核才允許孩子在學校註冊,在家中接受教育。
  同時,家長和孩子所註冊學校還要籤訂合同,寫明學校、家長和孩子三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學校為家長免費提供教科書和教學大綱。
  同時,學校還要對在家上學的學生進行考核,要求他們按規定參加學校考試。如月考、季考或學期、學年考。只有通過考試,才能繼續在家上學,否則就要回學校上課,而通過學年考試的學生才可以升入高一級的年級。
  如果家長覺得家庭教育吃力或者效果欠佳,也有權利在任何階段決定返回學校接受學校教育。
  教育管理部門對在家上學的學生的畢業考試有嚴格規定,其義務及要求與普通在校學生相同。學生必須參加統一畢業考試,合格者才獲得相應教育程度的國家證書。
  據俄羅斯教育部的統計,俄羅斯每月花在每個小學生身上的培養費用是500盧布(約合93元人民幣),按照規定,凡是獲準進行家庭教學的家長都可以拿到這筆補貼,有些地方政府還會額外再給一些補貼。
  儘管政府不反對學生在家上學,但選擇家庭教育,對家長來說並非易事。
  一位名叫斯維特蘭娜的母親這樣說,支持自己進行家庭教育的人只有丈夫和孩子,其他親友都堅決反對,「他們恐嚇、威脅、責怪、抱怨,甚至懷疑我腦子出了問題,還聲稱要跟我斷絕關係」。
  「不過兒子已經按照我們給他安排的教育方法完成了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考試結果顯示我們的教育方式已相當有效……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臺灣地區:「學校教育不是我們的菜」
  周一下午,當其他同齡人都坐在教室裡上課時,15歲的慧潔剛剛結束「飢餓十三」大型公益活動,活動是她和幾名高一學生一起策劃的。
  「宜蘭的八百個高中生被我們集中起來,十三小時不進食,儘管感覺很餓,但通過體驗,覺得生活在臺灣有飯吃,好幸福噢。」慧潔在宜蘭的家中向妹妹分享著活動經驗。
  陳慧潔的父母在教會工作,工作靈活,閒暇較多,因不希望家裡的四個女兒為升學壓力所累,從小學二年級開始,陳慧潔就在家學習。
  她對《環球》雜誌記者說,自己會和家人一起規劃學習時間,「早上起來念書,寫功課。我們家沒有固定的課表,常常以一個禮拜為單位,父母會規定每個禮拜要讀完什麼,然後大家一起討論,看我們有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學期我還常去大學演講,講自學的經驗和主辦公益活動的收穫,所以念完功課的話,我還會準備演講的材料。」
  在臺灣,和慧潔一樣在家上學的學生約有2200人,年級在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之間,他們不進入學校系統,依靠家庭教育及社會資源進行學習。
  1997年,4個來自臺北的學生家長向教育部門申請,希望讓孩子在自家上學。次年,「在家上學」開始在臺北試行。1999年,在家上學在臺灣合法化。按照規定,適齡學生可以選擇在家學習的方式完成小學到高中十二年的課業。
  按照規定,如家長希望孩子在家完成教育,要根據學生戶籍所在學區進入學校編制,讓他擁有學籍。每年開學前,學生以及家長要向學籍所在學校提出申請,並向教育部門指派的評鑑委員提出該年度教學計劃和目標。經審核通過,才可以在家自學。學期結束前,自學學生要有「成果發表」,要定期接受根據教育部門課程大綱為內容的「自修學力鑑定考試」。
  陳慧潔介紹,每個學年開始前,她先擬定本年度學習計劃,再交由父母討論。出於對公益事業的興趣,每年她都會參與主辦一場大型公益活動,事後會寫成報告和學習功課的心得體會一起交給學籍所在學校,學校會根據她的報告給她評分。
  慧潔說,很多人會認為在家上學的學生會比較「宅」,不太會與其他人相處,但每年組織公益活動讓她有接觸其他人的機會,除了學習時間安排比較靈活,她認為自己和在校上學的同伴們沒有什麼不同。
  在臺灣,「在家上學」包括在家自學、團體自學或機構自學三種模式。許多在家上學的人都會通過網站、社會團體等途徑尋求志同道合者來分享經驗和互相學習,各地也建立了不少「在家上學聯盟」。
  臺灣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發起人陳怡光的一對兒女也一直在家上學,他認為「學校教育其實不一定不好,只是不是我們的『菜』。有些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是迫不得已,因為小孩在學校被欺負,或因學習壓力太大對身心成傷害。」
  臺灣的教育模式靈活,「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實施辦法」已經正式出臺超過十年,「在家上學」的學生年滿十八歲時,就能以同等學力進入大學。
  目前臺灣大學入學有學校推薦、個人申請以及統考三種渠道,而臺灣考試中心擬在2015年加入第四種——特殊選才。陳慧潔就表示:「考大學目前不太擔心,特殊選才為我們這些在家上學沒法得到學校推薦的學生提供了新的選擇。如果在公益方面繼續努力再取得一些成績,上大學應該沒問題。」
  陳怡光則認為,在家上學團體應該爭取更多的權益。他15歲的女兒陳明秀在自學高一課程的同時,還擔任新北市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對影像藝術特別感興趣,她拍攝製作有關花樣滑冰的影片也在多個博覽會得獎。
  但在臺灣,大學入學不能通過作品申請,而要看統考成績,這令陳怡光擔心,「特殊人才雖即將成為升學的新選擇,但特殊人才的具體標準尚未確定,還需要跟教育部門進一步溝通和協商。」

來源:2014年5月28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11期

———————————————————

還在為給孩子找合適的早教機構,幼兒園,小學發愁嗎?還在追逐學區房、重點校嗎?還在為僅僅一個孩子就整的頭大嗎?

家庭就是兒女成長的最自然場所。

在家上學新氣象,我們和世界不一樣!

最平民化的教育革新運動!

更多文章,完全更新您對教育的看法,

請查閱在家上學聯盟網www.chinahomeschooling.com.

也歡迎加我們的微信號:chinahomeschooling.

2014年在家上學之遊學中國,7月19-21日廣州在家上學工作坊,8月23-25日北京工作坊,正在報名中,歡迎您參加!詳情查閱聯盟網站:
http://chinahomeschool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36

相關焦點

  • 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博雅小學堂
    在美國,在家上學擁有合法地位,還有專門針對「在家上學」的教材;俄羅斯也明確規定,兒童可以在教育大綱規定範圍內單獨接受知識;在我國的臺灣地區,「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實施辦法」已經正式出臺超過十年,在家上學的學生年滿十八歲,就能以同等學力進入大學。但總體看,國外在家上學雖有合法身份,但疑慮依舊存在,爭議之聲未絕。
  • 中國現大量在家上學案例 公立學校模式遭遇不滿
    中廣網北京9月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據有關媒體報導,由於不滿公立學校的教育模式,我國多個地方出現了大量在家上學的案例,教學階段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乃至高中。這個消息今天在網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 全國多地有"在家上學"案例可以不去學校上學嗎?
    大理蒼山,遠離喧囂,一個獨特的「在家上學」項目啟動研討會近期在這裡舉行。承辦方大理蒼山學堂的創辦者是一位普通父親,為了讓孩子逃離無休止的作業,就在面朝洱海、溪流環繞的山腰上開辦起這所小學堂。據媒體報導,在全國多地都有「在家上學」的案例,從幼兒園到高中,從父母自教到小規模學堂……形態多樣,不一而足。
  • 在家上學有利有弊家長應慎重
    2013年8月底,21世紀教育研究院[微博]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課題研究人員通過對QQ群及相關網站搜索,調查得出目前活躍在中國大陸地區在家上學群體規模約為1.8萬人(包括父母、孩子、教師)。
  • 「在家上學」應有「合法身份」_正義網
    據媒體報導,美國接受「在家上學」的孩童比例正在上升,從1999年的1.7%上升到了2012年的3%。2016年,「在家上學」的孩童已經超過200萬人。而且從一些相關研究結果看,「在家上學」孩童的SAT和ACT成績要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一些。
  • 一個「在家上學」孩子家長的親身經歷,原來不上學也可以優秀
    在家上學,是中國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教育起源於國外,近些年在國內蓬勃發展。國內的許多實踐者,拿出「第一個吃螃蟹人」的勇氣,不斷的嘗試各種模式。儘管有成功有失敗,但這個團體在不斷壯大,他們的經驗也在實踐中不斷的成熟,成為教育改革的一股清流。以下是一位在家上學的實踐者在「在家上學交流」中的發言,整理出來,讓我們了解一下這種教育新形式。
  • 「在家上學」模式崛起:收費高無學籍家長參與
    一名家長在考察後依然顧慮重重,「『在家上學』雖然已有成功案例,但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成功不可複製。蔬菜教育社區有獨立的課程設置,自然科學課用的是美國主流理科教材,還融合了國際學校的課程。教師則主要是菜媽在大理的各種朋友。強調參與性「在家上學」的路子更明晰了2010年,大理的新式教育「崛起」。逃離大城市的新移民(微博)們,希望給孩子全方位的自由,而從體制內教育走出來的家庭也會聚於此。
  • 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是指家長棄工作做起了全職爸媽,讓孩子在家上學,專職在家教育兒女。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河南等地,已經不少孩子開始「在家上學」,內容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的各個階段。「在家上學」的孩子父母們認為,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過早地學習文化知識,這樣磨滅了孩子原本的個性,希望孩子在這個年齡段能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結合孩子本身的天性選擇自我為主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好處更多。  其實,創立「在家上學」的父母,其起因無外乎是父母對於當前中小學學習體制的不滿。
  • 「在家上學聯盟」引議 讓娃「在家上學」你敢嗎
    2010年12月,辭去「老總」職位的徐雪金創立了「在家上學聯盟」,迅速吸引了各地家庭的會聚,目前註冊的會員數達3800多人,網站日均點擊量超20萬。「在家上學」聲音的壯大,使這一族群進入公眾視線。  目前,「在家上學」的孩子就讀也出現了新模式不少家庭保留學校的學籍,「課程」部分在家完成,回學校參加期末考試,這是其就違反《義務教育法》質疑做出的調整。
  • 美國如何規範「在家上學」
    同時,為了保證「在家上學」的質量,美國各州在1988年達成共識,確定「在家上學」的5個基本標準:有孩子「在家上學」的家庭必須在地方學校系統登記;各州須規定家庭教師或父母作為教師的資格標準和課程的最低標準;家長要定期向學校官員匯報孩子的學習情況;建立「在家上學」學生評價體系;對「在家上學」未取得進步的學生給予補課。
  • 在家上學,是教育的有益嘗試?
    一位讀者評論說,用自己的小孩做實驗真的佩服,教育的本身不是學歷,真正的教育還是要回歸校園,學校教育是一套成熟穩定的體系,不是一個案例可以打破的,而且並不覺得這個案例很成功,速成型學歷化培訓不可取,中國高考體制固然有些問題,但是這是社會生產力決定的,待國家強盛,一定會打開新局面。
  • 雲南現"在家上學":收費高無學籍 強調家長參與
    北京日日新學堂創辦人王曉峰則認為,「希望所有『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深思熟慮的,把該考慮的想清楚,這樣才能走得遠,而不是僅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就讓孩子『在家上學』,那樣是對孩子的發展不利的。」上周,我們報導了重慶媽媽戈婭辭職後舉家來到雲南大理,準備讓兒子火娃在一個「在家上學」的互助機構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
  • 雲南現「在家上學」:收費高無學籍強調家長參與
    ­  北京日日新學堂創辦人王曉峰則認為,「希望所有『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深思熟慮的,把該考慮的想清楚,這樣才能走得遠,而不是僅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就讓孩子『在家上學』,那樣是對孩子的發展不利的。」­  上周,我們報導了重慶媽媽戈婭辭職後舉家來到雲南大理,準備讓兒子火娃在一個「在家上學」的互助機構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
  • 探訪「在家上學」族:家長通過網友經驗糾偏(圖)
    多位教育專家表示,在家上學雖然自主性更強,更激發孩子潛能。但關鍵要看家長們的「教育設計」,這種選擇要慎重。案例一【專項教育】9歲女孩的藝術童年6月20日下午3點,牡丹園地鐵站附近廣場。案例二【「無為」教育】將「無為而治」走到底五年前,衝衝開始以家為學堂。他在家「上學」的方式有點特殊,因為老師是他自己,他今年11歲。衝衝退學後一年,爸爸馬先生做出了一個顛覆性決定,讓兒子自由成長,沒課本,沒作業,沒考試。
  • 「在家上學」:現實性與可能性的思考
    熱點話題:孩子難適應學校 你是否贊成讓孩子在家上學?贊成:10887人不贊成:10850人(截至8月30日15:23)點評專家: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副研究員 徐岫茹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許多行業和事業都已經多元化,並與國際接軌。那麼教育呢?
  • 在家上學適合您和您的孩子?
    目前,美國約有200萬兒童在家接受教育。而且這一數字每年增長約10%。雖然一些美國人堅決反對在家上學,但研究表明,在家上學的孩子在標準化考試中表現良好,在大學中表現優異,成為自主學習者,並成為成年員工。儘管如此,如果你正在考慮為孩子的家庭教育選擇,你應該考慮許多因素來確保它們對他們有益。對於考慮在家上學孩子的父母,下面列出了要考慮的利弊。
  • 中國式在家上學:面臨學歷銜接、合法化挑戰
    這個扎著馬尾辮說話一口京腔的瘦高挑17歲女孩子,站在一場國際研討會的主席臺上,面對國內外數百名來賓侃侃而談,表現出遠超她年紀的成熟。  她的父母就坐在臺下的聽眾席中,微笑著看著自己的女兒。他們完全有資格驕傲,因為這是他們自己選擇以及努力後的收穫。  徐安然,是一名在家上學的孩子。正如她所言,近年來,中國逐漸湧現出一個日漸龐大的在家上學的群體。
  • 父母教育權:全球「在家上學」實踐
    臺灣地區自1968年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為了提高民眾智識水平,適應建設需要,始延長學生的受教年限,但卻也受到1970年代的國際「反教育」風潮,開始反思現行的教育制度是否有壓抑教育多元化。在家學習的個案近年來,媒體報導了不少臺灣地區在家自學的成功案例,讓社會大眾對這群接受「不一樣的教育」的孩子與家庭有更多認識。有雜誌曾在2011年針對在家自學的家庭進行專題報導,介紹徐家兄弟與父親在家自學的情況;人稱「自學教父」的陳怡光,如此期許從小在家自學的一雙兒女:不管社會變遷動蕩成什麼模樣,他們都能靠多元技能與彈性的態度面對挑戰。
  • 「在家上學」,叛離還是回歸?
    袁鴻林,王曉峰、徐雪金、姚泳光……當這些名字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在家上學」的實踐者隊伍正變得日益龐大。從家塾和私塾,再到微型學校,「在家上學」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在公眾或支持、或狐疑、或反對的目光中,「在家上學」風生水起。  袁鴻林算是國內「在家上學」的先行者了。他曾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讀書,在高校教了一段時間書以後下海經商。
  • 孩子在家上學的好處
    近年來,「在家上學」的模式風生水起,並且支持者頗多,他們認為這些孩子比起普通學校畢業的孩子,更加理智、冷靜、自制力強,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是從小有計劃地培養。一般「讓孩子在家上學」的成功家庭都具備了三個特徵:1、父母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規劃的;2、夫妻雙方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念一致,不能出現不和諧的局面;3、這些家庭的爸爸都是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果斷決定的人。  「在家上學」的好處有:  1、父母可以因材施教。  一些父母認為,教育應該像媽媽給孩子做的飯一樣,是營養可口的、獨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