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是教育的有益嘗試?

2020-12-16 小桔燈

多年以前,筆者曾加入一個隱形群,那裡幾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圍繞一個話題來到群裡:不讓孩子去學校讀書,家長自己帶孩子學習。許多人在群裡交流,還相約一起到某個地方去住上一段時間。

他們的特點是:一,父母的教育程度都比較高。二,不滿足於當下的學校教育的方式方法。三,這此父母多是全職帶孩子,既帶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兼帶別人的孩子,類似於私塾。四、學習形式靈活,效果反映還不錯。

今天,看到新聞說,18歲的袁小逸正在準備專升本的最後一門自學考試,如果今年通過,接下來,她就要選擇考研的學校了。她父親袁鴻林對她有一個「16歲大學畢業」的規劃。

嘉興人袁鴻林,被稱為「民間私塾第一人」,14年前,這位北大畢業的碩士在海鹽老家開辦私塾,女兒是他的第一位學生。之後,「私塾女孩袁小逸」在媒體上被稱為奇蹟,袁鴻林也將自己的教學模式稱為「袁小逸模式」。

袁鴻林私塾裡的學生大多是認可他理念的粉絲、朋友的孩子,包吃住,每年5萬元。早上7點起床,晚上21:30就寢,從早讀到主題課程到體育鍛鍊和興趣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國學、英語、數學和科學都教。

起初,筆者對於此類教學模式不太相信,覺得:一是此類家長不讓孩子參加義務教育的做法,監護人涉嫌違法; 二是孩子沒有在學校與同伴共同學習、交流的環境,對其成長可能不利。三是家長的水平,可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效果,影響其全面的發展。

一位讀者評論說,用自己的小孩做實驗真的佩服,教育的本身不是學歷,真正的教育還是要回歸校園,學校教育是一套成熟穩定的體系,不是一個案例可以打破的,而且並不覺得這個案例很成功,速成型學歷化培訓不可取,中國高考體制固然有些問題,但是這是社會生產力決定的,待國家強盛,一定會打開新局面。

為此,筆者還做了一個實驗,專門對上四年級的兒子進行奧數輔導,結果效果非常的不好,孩子不願意學,自己也教的非常累。最後,只好讓他參加了課外培訓班去學習數學了。

近來,筆者看到報導,河南商丘的一位小女孩張易文,從未接受學校教育,4歲起在父親張亞東開辦的私塾裡讀書。2016年首次參加高考,總分172分;復讀一年後,2017年,參加高職單招考試,並以總分352分被商丘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錄取,學制三年,學歷層次為大學專科。張亞東表示,希望女兒未來繼續深造,畢業後從事科研工作。

對於這樣的事情,筆者也曾報有不樂觀的看法。現在思考,自己可能是錯誤的:

首先,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不愛孩子的爹娘,虎毒不食子,這些在家上學的孩子的家長,他們更愛孩子,而且用實際行動,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付諸於實際行動。我們在旁邊再說三道四,太不應該。

其次,家長做出讓孩子在家長上學的決定,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如何規劃孩子的人生,他們做為監護人,最有權利,而後且也最為負責。多數家長是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決定。不處其位,不解其情。

再次,當下的學校教育的諸多的優點,但也有一些致命的問題,如:應試教育問題,師資水平問題,教學理念問題,還有重要的一點,班級授課制度,極大程度的忽視了因材施教的問題。

現在,筆者真切感覺到,那些家長,不讓孩子去學校,讓他們在家跟著自己上學,這樣的爸爸都超「牛」!

相關焦點

  • 在家上學,在中國可行嗎?已經有 6000 個家庭在嘗試
    (圖片來源:Pixabay)芥末堆 阿槑 2 月 24 日報導截至 2016 年 2 月份,國內有意嘗試在「在家上學」的人群規模有 5 萬人,目前真正實踐的「在家上學這組數字來自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對「在家上學」情況的調研,在 2 月 23 日舉行的「第二屆 LIFE 教育創新峰會新聞發布會」上,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王佳佳公布了上述調查結果。長期以來,「在家上學」的合法性問題是家長們所關注的焦點,目前官方政策對「在家上學」的態度模稜兩可。《義務教育法》規定,凡 6 歲以上的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
  • 解讀「在家上學」另類教育 專家呼籲教育多樣性
    不同社會階層對教育必然存在不同需求,尤其隨著社會發展,這種多樣化需求會日漸顯現。在此社會背景下,「在家上學」作為滿足現代教育多元化需求的一種教育模式,未來理應獲得合法地位。具體到制度設計上,學者認為可參考國外在家上學的經驗,納入國家教育監管體系,逐漸走向規範化。
  • 在家上學:中國家庭的教育烏託邦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經過幾年醞釀發展,越來越多中國家庭開始嘗試這種「不可思議」的教育方法。2013年,民辦非營利機構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中國大陸約有1.8萬名學生在家接受教育。  「黑暗中摸索前行」  退學以後,韓百川很興奮,不用再應付作業和考試,所有時間都可以自由支配。
  • 「彈性上放學」是教改的有益嘗試
    不但影響了身體,同時也會使他們上課精力不集中,從而影響了學習,上學路上太匆忙也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等。而學校如果放學太早,學生回到家中後也處於無人監管狀態,從而使一些孩子不好好做作業,有的不自覺地打遊戲或者到一些聚在一起做一起不該做的事情等。另外,集中在一個時段上學和放學,容易造成交通擁堵。
  • 在家上學——中國教育在線
    記者了解到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們對學校教育的失望,認為在家上學可能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
  • 熱議:在家上學,失敗的教育?
    近日,有媒體對11年前轟動一時的四川瀘州「家教挑戰義務教育法」案進行回訪,發現在家上學11年後,如今20歲的姑娘李婧磁卻連初中試卷都很難答及格。而當年其父曾以「娃娃到學校學不到東西」為由將其帶回家自己教育,更曾宣稱「女兒18歲時,我要把她培養成一名生物磁場方面的科學家」。
  • 「在家上學」應給予必要的規範與支持
    原標題:「在家上學」應給予必要的規範與支持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顯示,內地有1.8萬名父母表示有興趣在家教育孩子,其中約2000人已經開始在家給孩子上課,主要集中在幼兒園和小學教育階段。該報告認為,大部分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與孩子,都是出於對個性化教育和優質教育的渴望。
  • 在家上學?中國私塾教育開始顯現苗頭,北大南開才子的教育實驗
    為了孩子,開始長達15年的私塾教育 北大南開才子為了孩子自己在家當老師教育產業化的今天,很多家長們都忙於給孩子找好學校上學而發愁,而一位北大南開的才子卻因為自己孩子不喜歡去幼兒園,他給自己家口掛牌為「在家上學」!
  • 在家上學適合您和您的孩子?
    隨著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接受和接受與公立學校系統不同的教育,家庭學校每天都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目前,美國約有200萬兒童在家接受教育。而且這一數字每年增長約10%。雖然一些美國人堅決反對在家上學,但研究表明,在家上學的孩子在標準化考試中表現良好,在大學中表現優異,成為自主學習者,並成為成年員工。
  • 「在家上學」,叛離還是回歸?
    我們可能對公立教育有所逃避,但並不意味著「在家上學」就能替代學校教育,也不能用過於浪漫主義的眼光把「在家上學」看成烏託邦。網站的創辦者叫徐雪金,他希望「在家上學」的家長能通過這個平臺即時溝通,尋找志同道合者。  《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作者、中國青年報記者李新玲認為,有些孩子並非在學校上學不適應、不愉快,而是他們的家長認為學校教育不能達到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不能讓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樣子,於是選擇「在家上學」。  支持個性?
  • 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是指家長棄工作做起了全職爸媽,讓孩子在家上學,專職在家教育兒女。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河南等地,已經不少孩子開始「在家上學」,內容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的各個階段。   孩子在家上學的弊端  雖然,目前社會在學校本身的教育制度問題方面,還有孩子的人身安全方面,有一些負面的報導,但是在家上學就一定靠譜嗎?  「在家上學」的弊端有:  1、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 家長:孩子「在家上學」 能被體制接納嗎
    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應試教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些家長終於不打算繼續忍受下去了,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寧讓孩子做自己的試驗品,也不做學校的犧牲品」。據新華社記者了解,全國20多個城市的家長在網上成立了「在家上學聯盟」,交流「在家上學」的心得與方法等。
  • 「在家上學聯盟」引議 讓娃「在家上學」你敢嗎
    美國200萬家庭實踐  「對孩子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反思家長在教育裡的參與度和重要性。」從最初缺少概念,到逐漸有所感悟,徐雪金對這種教育的新形態產生了濃厚興趣。2010年12月,他在義烏成立「在家上學聯盟」,意在把全國「在家上學」的家庭聯繫到一起,共同學習、探討。  「我想在家上學是對學校教育最大的挑戰。
  • 11歲女孩"在家上學" 英語詞彙量已過萬
    從當年的鄭淵潔在家教子,到現在Tina這樣的家庭,「在家上學」逐漸引起廣泛關注,嘗試的人群也越來越多。目前,中國「在家上學聯盟」網站會員達五千人,實踐者中,內心強大的高學歷爸爸居多,工作性質也比較自由。不過,專家指出,「在家上學」並非「有錢有閒高學歷」就可盲目模仿的。
  •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230萬少年在家上學,卻多被常青藤名校所...
    在家上學,只是看上去很美嗎?芥末堆  盧楠  3 月 22 日報導近日,由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在家上學』——新的路口」LIFE 沙龍在北京舉行,教育專家和家長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家上學」這一新興的教育模式。
  • 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讀「私塾」犯法嗎?
    新學期伊始,相對於步入新學期的學生,有一部分孩子和家長選擇離開公立學校,嘗試「在家上學」或讀「私塾學校」。9月5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近年來部分家長不送孩子上學或退學上「私塾」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這種行為和義務教育法相牴觸。
  • 讀私塾,上大學,「在家上學」靠譜嗎?
    和在家上學一樣,私塾也有市場。三年前,方哲萱、劉翔離開北京,在蘇州太湖邊的東山鎮覓得一處江南園林後開了家私人書院,孩子穿漢服學國學,嘗試教育模式之外的另一種可能。(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讀私塾,上大學,「在家上學」靠譜嗎?》)
  • 一個「在家上學」孩子家長的親身經歷,原來不上學也可以優秀
    在家上學,是中國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教育起源於國外,近些年在國內蓬勃發展。國內的許多實踐者,拿出「第一個吃螃蟹人」的勇氣,不斷的嘗試各種模式。儘管有成功有失敗,但這個團體在不斷壯大,他們的經驗也在實踐中不斷的成熟,成為教育改革的一股清流。以下是一位在家上學的實踐者在「在家上學交流」中的發言,整理出來,讓我們了解一下這種教育新形式。
  • 中國式在家上學:面臨學歷銜接、合法化挑戰
    徐安然,是一名在家上學的孩子。正如她所言,近年來,中國逐漸湧現出一個日漸龐大的在家上學的群體。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大陸在家上學群體規模約為1.8萬人,如果再加上家庭學校、國學學校等就讀形式,當前國內接受非學校化教育的學生人數已達到10萬人左右。
  • 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環球》雜誌記者/曹妍(發自莫斯科)《環球》雜誌記者/李大玖(發自洛杉磯)《環球》雜誌記者/趙珺(發自臺北)  「有一萬個理由離開學校,這是我做的最正確決定。」瑞貝卡是美國俄亥俄高中的學生,成績出類拔萃,但高一時,她選擇離開學校在家學習。  在家上學在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已有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