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筆者曾加入一個隱形群,那裡幾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圍繞一個話題來到群裡:不讓孩子去學校讀書,家長自己帶孩子學習。許多人在群裡交流,還相約一起到某個地方去住上一段時間。
他們的特點是:一,父母的教育程度都比較高。二,不滿足於當下的學校教育的方式方法。三,這此父母多是全職帶孩子,既帶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兼帶別人的孩子,類似於私塾。四、學習形式靈活,效果反映還不錯。
今天,看到新聞說,18歲的袁小逸正在準備專升本的最後一門自學考試,如果今年通過,接下來,她就要選擇考研的學校了。她父親袁鴻林對她有一個「16歲大學畢業」的規劃。
嘉興人袁鴻林,被稱為「民間私塾第一人」,14年前,這位北大畢業的碩士在海鹽老家開辦私塾,女兒是他的第一位學生。之後,「私塾女孩袁小逸」在媒體上被稱為奇蹟,袁鴻林也將自己的教學模式稱為「袁小逸模式」。
袁鴻林私塾裡的學生大多是認可他理念的粉絲、朋友的孩子,包吃住,每年5萬元。早上7點起床,晚上21:30就寢,從早讀到主題課程到體育鍛鍊和興趣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國學、英語、數學和科學都教。
起初,筆者對於此類教學模式不太相信,覺得:一是此類家長不讓孩子參加義務教育的做法,監護人涉嫌違法; 二是孩子沒有在學校與同伴共同學習、交流的環境,對其成長可能不利。三是家長的水平,可能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效果,影響其全面的發展。
一位讀者評論說,用自己的小孩做實驗真的佩服,教育的本身不是學歷,真正的教育還是要回歸校園,學校教育是一套成熟穩定的體系,不是一個案例可以打破的,而且並不覺得這個案例很成功,速成型學歷化培訓不可取,中國高考體制固然有些問題,但是這是社會生產力決定的,待國家強盛,一定會打開新局面。
為此,筆者還做了一個實驗,專門對上四年級的兒子進行奧數輔導,結果效果非常的不好,孩子不願意學,自己也教的非常累。最後,只好讓他參加了課外培訓班去學習數學了。
近來,筆者看到報導,河南商丘的一位小女孩張易文,從未接受學校教育,4歲起在父親張亞東開辦的私塾裡讀書。2016年首次參加高考,總分172分;復讀一年後,2017年,參加高職單招考試,並以總分352分被商丘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錄取,學制三年,學歷層次為大學專科。張亞東表示,希望女兒未來繼續深造,畢業後從事科研工作。
對於這樣的事情,筆者也曾報有不樂觀的看法。現在思考,自己可能是錯誤的:
首先,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不愛孩子的爹娘,虎毒不食子,這些在家上學的孩子的家長,他們更愛孩子,而且用實際行動,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付諸於實際行動。我們在旁邊再說三道四,太不應該。
其次,家長做出讓孩子在家長上學的決定,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如何規劃孩子的人生,他們做為監護人,最有權利,而後且也最為負責。多數家長是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決定。不處其位,不解其情。
再次,當下的學校教育的諸多的優點,但也有一些致命的問題,如:應試教育問題,師資水平問題,教學理念問題,還有重要的一點,班級授課制度,極大程度的忽視了因材施教的問題。
現在,筆者真切感覺到,那些家長,不讓孩子去學校,讓他們在家跟著自己上學,這樣的爸爸都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