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對11年前轟動一時的四川瀘州「家教挑戰義務教育法」案進行回訪,發現在家上學11年後,如今20歲的姑娘李婧磁卻連初中試卷都很難答及格。而當年其父曾以「娃娃到學校學不到東西」為由將其帶回家自己教育,更曾宣稱「女兒18歲時,我要把她培養成一名生物磁場方面的科學家」。應該如何看待家長讓子女「在家上學」的做法?本期爭鳴推出兩篇立場各異的文章,期待激發讀者更多思考。
該反思「逃離」的原因
面對當下的分數教育、應試教育,有的人一味迎合,推波助瀾;有的人出於無奈,選擇妥協。然而這名父親卻作出和學校教育「一刀兩斷」的選擇,帶領孩子義無反顧地「逃離」學校,扛起了以家庭教育取代學校教育的大旗。
其實,我們可以懷疑家長們的教育認知與水平,可以擔憂他們的教育選擇能否為孩子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甚至可以笑話他們所採取的一些非常態的做法,但是我們不能不敬佩他們挑戰教育弊端的果敢與勇氣。他們以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甚至還不乏詬病的方式,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
上世紀90年代,「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學校教育對孩子個性、創造性的不尊重,毅然決然地讓兒子離開學校,開始用自己撰寫的童話教材,讓孩子「在家上學」,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近些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悄然興起的「現代私塾」「家庭學校」,不斷衝擊著當下的學校教育,儘管一直爭論不斷,但影響不容小覷。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這是教育的原點。教育,不是人人得高分,也不是個個上名校。學校教育作為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橋梁,首要的作用在於讓孩子成為一個社會的「人」,成為一個具有健康體魄與心理、基本知識與技能、豐富情感與完整人格的人。而當學校教育忘記了「成人」的初心,被升學所綁架,已不足以擔負起「為進入社會而準備」的教育使命時,必然會失去一些家長的信任與尊重。
不管是鄭淵潔用童話教育孩子,還是李氏父女的「課程」安排,無不寄託了他們對孩子「全面而健康地發展」的殷切期望。單看李婧磁的日程安排,最亮眼的,是其中的體育訓練與家務勞動,而這些恰恰是學校教育的短板。「短板」帶來的,是我們的教育離學生健康的體魄越來越遠,離學生真實的生活越來越遠,離學生的個性本真越來越遠。
其實,教育可以有多種選擇。從來沒有絕對的適合孩子的教育模式,學校更不是唯一的教育場所。當下教育的家庭化,其本身就是社會開放、教育多元的具體體現。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常識,具有了學科的專業知識,也許,他們更能為孩子的個性化成長,提供適宜的環境與空間,從而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在家上學」能不能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如何在法律與情感、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到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最佳途徑,把孩子成長中的不利因素降到更低,這都需要實踐與時間的檢驗。(作者湯勇,系四川省閬中市教育和科學技術局局長)
教育要個性但莫任性
從目前媒體所披露的信息來看,這位父親似乎信心爆棚,他要把女兒培養成一名生物磁場方面的科學家,甚至連女兒的名字都起了一個「磁」字,和當年屠呦呦父親為其起名的那種心氣可謂相似。但是,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試圖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出能夠解決某個重大科學問題的孩子,這種概率幾乎為零。屠呦呦也是受正統學校教育和嚴格專業訓練出身,更別說如今動輒投入幾十億經費和上千人力的「引力波」研究,「民科」想要達到同等的成就實在不可想像。
但顯然並不能因此就判定這位父親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因為沒有接受學校教育的孩子,自然不應該用學校考試這套評價標準來衡量她。雖然她連初中試卷都考不及格,但沒有經歷過激烈的學習競爭,相對而言她的青少年時期可能會過得更加輕鬆,當然今後能否適應社會生活也尚不可知。其實,這起教育事件中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位父親更多的只是從自身的經驗和理想出發,而不是真正從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出發。他希望讓女兒實現自己的科學家夢想,不惜讓其退學,名義上雖然是個性教育,但實際上是任性甚至執拗的,其女兒的受教育的選擇權利實際上沒有得到尊重,更談不上什麼個性與自由了。
因此,這位父親在本質上其實和其他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沒什麼兩樣,他只是認定學校教育無法達到其「成功」的標準而走了一招「險棋」而已。但孩子的教育選擇誰都不能任性,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能光憑上級指示或家長情結而意氣用事,更不能違反教育規律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不管不顧。因此,對於這起事件,恐怕最應討論的並不是脫離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能否成功,而是應該如何在尊重孩子的教育選擇權和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個性教育,既不受制於學校教育的應試模式又不與社會脫節。
其實,在這件事情上,並不是沒有中間道路。我們既不要當那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並推波助瀾的家長,也不要當那種為實現自己的所謂教育理想而不惜讓孩子脫離學校教育的家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沒有速成品;教育是一個人的生命成長,需要自己親身選擇和經歷,而不是一段學校或父母安排好的路。所以,作為試圖要個性教育的家長,並不一定要對抗式地讓孩子脫離學校教育,但是要對學校教育和社會心態進行反思,儘可能地不讓學校教育的條條框框和社會的焦慮心態影響到孩子的心靈和成長,要讓孩子體悟到除了學習和「成功」之外,生命中還有更多的樂趣與豐富的內涵。(作者陳先哲,系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