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熱議:在家上學,失敗的教育?

2020-12-16 新華教育

  近日,有媒體對11年前轟動一時的四川瀘州「家教挑戰義務教育法」案進行回訪,發現在家上學11年後,如今20歲的姑娘李婧磁卻連初中試卷都很難答及格。而當年其父曾以「娃娃到學校學不到東西」為由將其帶回家自己教育,更曾宣稱「女兒18歲時,我要把她培養成一名生物磁場方面的科學家」。應該如何看待家長讓子女「在家上學」的做法?本期爭鳴推出兩篇立場各異的文章,期待激發讀者更多思考。

    該反思「逃離」的原因

  面對當下的分數教育、應試教育,有的人一味迎合,推波助瀾;有的人出於無奈,選擇妥協。然而這名父親卻作出和學校教育「一刀兩斷」的選擇,帶領孩子義無反顧地「逃離」學校,扛起了以家庭教育取代學校教育的大旗。

  其實,我們可以懷疑家長們的教育認知與水平,可以擔憂他們的教育選擇能否為孩子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甚至可以笑話他們所採取的一些非常態的做法,但是我們不能不敬佩他們挑戰教育弊端的果敢與勇氣。他們以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甚至還不乏詬病的方式,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

  上世紀90年代,「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學校教育對孩子個性、創造性的不尊重,毅然決然地讓兒子離開學校,開始用自己撰寫的童話教材,讓孩子「在家上學」,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近些年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悄然興起的「現代私塾」「家庭學校」,不斷衝擊著當下的學校教育,儘管一直爭論不斷,但影響不容小覷。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這是教育的原點。教育,不是人人得高分,也不是個個上名校。學校教育作為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橋梁,首要的作用在於讓孩子成為一個社會的「人」,成為一個具有健康體魄與心理、基本知識與技能、豐富情感與完整人格的人。而當學校教育忘記了「成人」的初心,被升學所綁架,已不足以擔負起「為進入社會而準備」的教育使命時,必然會失去一些家長的信任與尊重。

  不管是鄭淵潔用童話教育孩子,還是李氏父女的「課程」安排,無不寄託了他們對孩子「全面而健康地發展」的殷切期望。單看李婧磁的日程安排,最亮眼的,是其中的體育訓練與家務勞動,而這些恰恰是學校教育的短板。「短板」帶來的,是我們的教育離學生健康的體魄越來越遠,離學生真實的生活越來越遠,離學生的個性本真越來越遠。

  其實,教育可以有多種選擇。從來沒有絕對的適合孩子的教育模式,學校更不是唯一的教育場所。當下教育的家庭化,其本身就是社會開放、教育多元的具體體現。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常識,具有了學科的專業知識,也許,他們更能為孩子的個性化成長,提供適宜的環境與空間,從而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在家上學」能不能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如何在法律與情感、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找到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最佳途徑,把孩子成長中的不利因素降到更低,這都需要實踐與時間的檢驗。(作者湯勇,系四川省閬中市教育和科學技術局局長)

    教育要個性但莫任性

  從目前媒體所披露的信息來看,這位父親似乎信心爆棚,他要把女兒培養成一名生物磁場方面的科學家,甚至連女兒的名字都起了一個「磁」字,和當年屠呦呦父親為其起名的那種心氣可謂相似。但是,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試圖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出能夠解決某個重大科學問題的孩子,這種概率幾乎為零。屠呦呦也是受正統學校教育和嚴格專業訓練出身,更別說如今動輒投入幾十億經費和上千人力的「引力波」研究,「民科」想要達到同等的成就實在不可想像。

  但顯然並不能因此就判定這位父親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因為沒有接受學校教育的孩子,自然不應該用學校考試這套評價標準來衡量她。雖然她連初中試卷都考不及格,但沒有經歷過激烈的學習競爭,相對而言她的青少年時期可能會過得更加輕鬆,當然今後能否適應社會生活也尚不可知。其實,這起教育事件中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位父親更多的只是從自身的經驗和理想出發,而不是真正從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出發。他希望讓女兒實現自己的科學家夢想,不惜讓其退學,名義上雖然是個性教育,但實際上是任性甚至執拗的,其女兒的受教育的選擇權利實際上沒有得到尊重,更談不上什麼個性與自由了。

  因此,這位父親在本質上其實和其他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沒什麼兩樣,他只是認定學校教育無法達到其「成功」的標準而走了一招「險棋」而已。但孩子的教育選擇誰都不能任性,學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能光憑上級指示或家長情結而意氣用事,更不能違反教育規律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不管不顧。因此,對於這起事件,恐怕最應討論的並不是脫離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能否成功,而是應該如何在尊重孩子的教育選擇權和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個性教育,既不受制於學校教育的應試模式又不與社會脫節。

  其實,在這件事情上,並不是沒有中間道路。我們既不要當那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並推波助瀾的家長,也不要當那種為實現自己的所謂教育理想而不惜讓孩子脫離學校教育的家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沒有速成品;教育是一個人的生命成長,需要自己親身選擇和經歷,而不是一段學校或父母安排好的路。所以,作為試圖要個性教育的家長,並不一定要對抗式地讓孩子脫離學校教育,但是要對學校教育和社會心態進行反思,儘可能地不讓學校教育的條條框框和社會的焦慮心態影響到孩子的心靈和成長,要讓孩子體悟到除了學習和「成功」之外,生命中還有更多的樂趣與豐富的內涵。(作者陳先哲,系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在家上學」引熱議 美「私塾教育」利弊並存 圖
    原標題:「在家上學」引熱議 美「私塾教育」利弊並存 圖「在家上學」優缺點皆有。  近日,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私塾」教育又引起了熱議,有不少父母把孩子送到這些「私塾」接受國學教育,但他們的出路又在何方,引發不少人的關注。  事實上,類似「私塾教育」,美國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興起。不少家庭出於各種原因,讓孩子在家裡接受教育,但這種教育的優劣,至今在美國引起廣泛爭議,甚至還導致了社會衝擊和文化衝擊。
  • 「在家上學」引熱議 「私塾教育」利弊並存
    「在家上學」優缺點皆有。近日,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私塾」教育又引起了熱議,有不少父母把孩子送到這些「私塾」接受國學教育,但他們的出路又在何方,引發不少人的關注。事實上,類似「私塾教育」,美國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興起。不少家庭出於各種原因,讓孩子在家裡接受教育,但這種教育的優劣,至今在美國引起廣泛爭議,甚至還導致了社會衝擊和文化衝擊。
  • 美國如何規範「在家上學」
    須知,讓孩子「在家上學」不能僅憑家長個人意願,需要社會、學校、政府等合力保障,需要法律政策等嚴格規範,需要接受嚴格的考核評價……本期,聚焦美國如何規範「在家上學」。「在家上學」在我國絕對算得上新鮮事物,但在美國卻是從19世紀末開始萌芽的一種獨特教育方式,並於20世紀60年代蓬勃發展。
  • 「在家上學」應有「合法身份」_正義網
    而且「在家上學」脫離外部世界、缺少集體生活,以後如何融入社會也是個問題。因此,「在家上學」容易導致知識和心理兩方面都不健全。一位曾多次採訪過父女倆的記者曾表示,李鐵軍很固執,與外界完全脫節,現在父女倆越來越像了。
  • 解讀「在家上學」另類教育 專家呼籲教育多樣性
    不同社會階層對教育必然存在不同需求,尤其隨著社會發展,這種多樣化需求會日漸顯現。在此社會背景下,「在家上學」作為滿足現代教育多元化需求的一種教育模式,未來理應獲得合法地位。具體到制度設計上,學者認為可參考國外在家上學的經驗,納入國家教育監管體系,逐漸走向規範化。
  • 在家上學——中國教育在線
    記者了解到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們對學校教育的失望,認為在家上學可能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
  • 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是指家長棄工作做起了全職爸媽,讓孩子在家上學,專職在家教育兒女。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河南等地,已經不少孩子開始「在家上學」,內容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的各個階段。孩子應該要在集體裡成長,父母在家裡教學只是單方面的傳授,但孩子在集體裡可以學習到如何與人相處,以後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孩子在學校,不止是學知識,更多的是學習如何與人交流、相處、合作、學會關心他人,也有機會了解到更多家庭之外的世界,有更寬闊的視野,有利於他們社會化程度的提高。  2、「在家上學」孩子太孤單。
  • 一個「在家上學」孩子家長的親身經歷,原來不上學也可以優秀
    在家上學,是中國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教育起源於國外,近些年在國內蓬勃發展。國內的許多實踐者,拿出「第一個吃螃蟹人」的勇氣,不斷的嘗試各種模式。儘管有成功有失敗,但這個團體在不斷壯大,他們的經驗也在實踐中不斷的成熟,成為教育改革的一股清流。以下是一位在家上學的實踐者在「在家上學交流」中的發言,整理出來,讓我們了解一下這種教育新形式。
  • 家教育兒|在家上學的日子,該如何陪伴孩子?
    受疫情的影響,孩子們上半年開啟了「在家上學」的日子。但正如在家上班一樣,在家上學的方式,看似美好,實際卻並不適用於所有人。除開孩子必須要進行的日常學校課程,剩下的在家上學時間裡,父母和孩子還可以做什麼呢?我們從《教育的另一種可能》這本書中整理出了一些方法,分為孩子篇和父母篇,分別針對孩子的學習和父母的行為提供一些建議,希望能對那些孩子還暫時不能去學校上學的家庭有所幫助。
  • 在家上學,是教育的有益嘗試?
    他們的特點是:一,父母的教育程度都比較高。二,不滿足於當下的學校教育的方式方法。三,這此父母多是全職帶孩子,既帶自己的孩子,同時也兼帶別人的孩子,類似於私塾。四、學習形式靈活,效果反映還不錯。今天,看到新聞說,18歲的袁小逸正在準備專升本的最後一門自學考試,如果今年通過,接下來,她就要選擇考研的學校了。她父親袁鴻林對她有一個「16歲大學畢業」的規劃。
  • 在家上學:中國家庭的教育烏託邦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與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往學校趕的大多數中國孩子不同,他們「在家上學」。一年級退學,除了中間短暫複課,於笑笑已經在家學習7年。韓百川初一離校,也已回家自學5年。  對他們和他們的父母而言,家的意義遠遠不只是休憩的港灣,更是一個探索新教育方法的烏託邦。這批特立獨行的小眾家庭,在通往各自理想教育的道路上艱難前行,儘管他們奮力掙扎,但大多數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結局。
  • 「在家上學聯盟」引議 讓娃「在家上學」你敢嗎
    不過徐雪金的「家庭教育」並沒有贏得家裡長輩的支持,當被問及每天對孩子的「學習」如何安排時,他說:「就是帶他們玩,想玩什麼玩什麼,有時候會讀讀古詩,看看書。」他說這是尊重兒童天性的教育,尊重兒童的自我選擇權。
  • 「在家上學」,叛離還是回歸?
    我們可能對公立教育有所逃避,但並不意味著「在家上學」就能替代學校教育,也不能用過於浪漫主義的眼光把「在家上學」看成烏託邦。網站的創辦者叫徐雪金,他希望「在家上學」的家長能通過這個平臺即時溝通,尋找志同道合者。  《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作者、中國青年報記者李新玲認為,有些孩子並非在學校上學不適應、不愉快,而是他們的家長認為學校教育不能達到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不能讓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樣子,於是選擇「在家上學」。  支持個性?
  • 讀私塾,上大學,「在家上學」靠譜嗎?
    2017年9月,十歲女孩張易文在家上學考入大專引發公眾熱議。此前教育部曾明確表態,認為「在家上學」違背義務教育法。不過,家長們對體制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截至2016年2月,中國已有約6000人實踐了「在家上學」,約5萬名家長有意嘗試這一教育模式。
  • 在家上學?中國私塾教育開始顯現苗頭,北大南開才子的教育實驗
    為了孩子,開始長達15年的私塾教育 北大南開才子為了孩子自己在家當老師教育產業化的今天,很多家長們都忙於給孩子找好學校上學而發愁,而一位北大南開的才子卻因為自己孩子不喜歡去幼兒園,他給自己家口掛牌為「在家上學」!
  • 汪昌蓮:「在家上學」是對應試教育的另類控訴
    作者:汪昌蓮  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24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
  • 父母教育權:全球「在家上學」實踐
    許多家長嚮往自學,卻擔憂萬一「失敗」會毀了孩子的將來;也有部分家長對自學的教育理念相當傾心,另一方面卻也擔心自學會讓孩子變得太封閉,以為自學就是整天關在家裡「自己學」。然而,不論遇到何種挑戰與困境,在家自學確實是一種教育的選擇,它提供了一個不同於傳統的管道,讓家長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 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環球》雜誌記者/曹妍(發自莫斯科)《環球》雜誌記者/李大玖(發自洛杉磯)《環球》雜誌記者/趙珺(發自臺北)  「有一萬個理由離開學校,這是我做的最正確決定。」瑞貝卡是美國俄亥俄高中的學生,成績出類拔萃,但高一時,她選擇離開學校在家學習。  在家上學在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已有多年歷史。
  • 「在家上學」:現實性與可能性的思考
    「在家上學」也是一種傳統教育的回歸。「在家上學」的由來與實踐其實,在家上學並非新鮮事兒。2011年底,一個名為「在家上學聯盟」網站的出現吸引了很多家長的眼球。網站的創辦者叫徐雪金,他希望「在家上學」的家長能通過這個平臺即時溝通,尋找志同道合者。《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一書的作者、中國青年報記者李新玲認為,有些孩子並非在學校上學不適應、不愉快,而是他們的家長認為學校教育不能達到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不能讓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樣子,於是選擇「在家上學」。
  • "在家上學""現代私塾" 你會帶孩子逃離應試教育嗎?
    在家上學、現代私塾等「非典型教育」方式的興起,根源在於對應試教育模式的不滿,是人們對中國教育不滿的表達,也是放進池子裡的「鯰魚」。它們在為市場提供個性化、多元化教育產品的同時,也在某種意義上為中國教育改革提供借鑑,呼喚著中國教育改革的深化。  今年的全國兩會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關於「新式教育」的提案,又讓「新式教育」受到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