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的影響,孩子們上半年開啟了「在家上學」的日子。
但正如在家上班一樣,在家上學的方式,看似美好,實際卻並不適用於所有人。除開孩子必須要進行的日常學校課程,剩下的在家上學時間裡,父母和孩子還可以做什麼呢?
我們從《教育的另一種可能》這本書中整理出了一些方法,分為孩子篇和父母篇,分別針對孩子的學習和父母的行為提供一些建議,希望能對那些孩子還暫時不能去學校上學的家庭有所幫助。
面對孩子的學習,會有些家長出現焦慮的情況。焦慮的來源有兩個,一是發現自己常常被孩子問倒;二是發現孩子會犯一些很明顯的小錯誤。
父母們會被孩子的問題問倒,這很正常,這個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全能的父母。
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的木耳娘這樣說:「現在這個時代,重要的不是知識儲備。單純談知識儲備,我的也遠遠不夠。對於家長,重要的是對信息和資源搜集、關聯、應用和創造的能力,這也是孩子們未來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這世界上當然也不存在全能的孩子,孩子會犯錯誤就再正常不過了。「學習是一個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在面對孩子做題出錯的時候,請家長們多給予些耐心和寬容,不要訓斥。
許多在家上學的家庭,對於環境的養成都是有意識的,有的家庭甚至拋棄了城市的生活,轉身投入鄉下,以給孩子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
不過,也並不是說不選擇在家上學的家庭就沒有創造環境的能力。這其中有許多點是可以向他們學習借鑑的。
比如笑笑一家,就非常重視閱讀的作用。笑笑的父母很少在他面前玩手機,空閒的時間裡,一家人常常是在看自己的書,互不打擾。再比如木耳一家,木耳娘會讓木耳自己動手做許多實驗,也會帶著她上街去「讀城」,理解社會。
在木耳娘看來,兒童需要的是養育,而非教育,因為「學習」根本不是教出來的。大人所能做的,就是提供環境與條件,並提出問題。提出好的問題,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也能根據他們的天賦智能特點,引導他們發展。而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孩子。
總有家長為孩子喜歡看電視、打遊戲而感到困擾。尤其疫情期間在家上學的這個階段,很多家長會一直守在孩子旁邊,以免孩子使用電腦做別的事情。
對於這一點,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們給出了兩種不同的反應。
一種是以身作則。家長們也儘量減少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平等對待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使用權。
另一種家長則尊重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權利,他們相信,當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玩耍後,他自然會回到學習中來。
無論如何,這些家長都有一個共同點,不排斥孩子玩遊戲、看電視。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即使要減少使用的時間,也是以平等為前提的。
我們一直在講,向孩子學習尤為重要。只是許多大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當我們能夠做到尊重孩子,看到孩子在一點點進步時,就會發現,孩子的能力往往會超乎我們的想像,而作為父母,會從中受到很多啟發。
在《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中,吳剛和他的兒子卷卷就是一個很有力的例子。在家上學的這幾年,吳剛看到了卷卷的成長,看到他在盡力做自己、塑造自己。作為父親,他也從兒子的改變中認清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在繼續成長。
「教育這件事,知道不做什麼,遠遠比知道做什麼重要,而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怎麼教育孩子學習,而是我們作為父母保持怎樣的生活方式。」
識別二維碼,閱讀《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文:包在家
校對:雲上班
參考書籍:《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圖片來源:《高護木的規矩》
文章來源:公眾號「千尋Neve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