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在中國可行嗎?已經有 6000 個家庭在嘗試

2020-12-16 芥末堆

在家上學,在中國可行嗎?已經有 6000 個家庭在嘗試

作者:阿槑 發布時間:

在家上學,在中國可行嗎?已經有 6000 個家庭在嘗試

作者:阿槑 發布時間:

(圖片來源:Pixabay)

芥末堆 阿槑 2 月 24 日報導

截至 2016 年 2 月份,國內有意嘗試在「在家上學」的人群規模有 5 萬人,目前真正實踐的「在家上學」的人數是 6000 人。

這組數字來自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對「在家上學」情況的調研,在 2 月 23 日舉行的「第二屆 LIFE 教育創新峰會新聞發布會」上,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王佳佳公布了上述調查結果。

長期以來,「在家上學」的合法性問題是家長們所關注的焦點,目前官方政策對「在家上學」的態度模稜兩可。《義務教育法》規定,凡 6 歲以上的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但同時允許了意外情況的發生:自行實施義務教育的,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就在 2 月 22 日,教育部印發的《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通知》中提到,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實施的義務教育,要高度關注接受「私塾」、「讀經班」等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的學生,如因身體健康等原因確需緩學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應向縣級教育部門提出申請,獲批准後方可緩學。

因此,儘管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想要嘗試在家上學,真正實踐的人依然是少數。王佳佳表示,2013 年有意嘗試在家上學的規模有 1.8 萬人,到 2016 年,已經達到 5 萬人,這一數字在以每年 30% 的比例增長。以「在家上學」聯盟網站為例,2013 年其微信公眾號關注人數為 1.7 萬人,目前達到 2.3 萬人。這些家庭主要分布在中國發達地區,包括廣東、北京、上海、浙江這些地區,中西部比較典型的是四川以及河南省。

為什麼家長們會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調研結果顯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王佳佳表示,如果看這些「在家上學」群體的特徵的話,我們會發現,有一個共共同特點是,絕大多數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大專以上的學歷佔 80% 以上,80% 以上是城市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大城市。另外,有過出國經歷的比例非常高。  

「在家上學」的實踐中,誰來教、教什麼、未來的出路等問題是社會輿論的關注焦點,王佳佳介紹說,目前,國內的在家上學的實踐分為以下幾類:

  • 一是把學校的模式、學校的教材和方法直接搬到家裡,相比學校,更關注孩子的個體需要。

  • 二是沒有固定課程,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強調自然教育的理念。

  • 三是傳統教育的傾向,強調國學,傳統文化等內容。

  • 四是培養兒童特長或特殊需求,為了發展孩子的某項特長,或是身體有殘疾,不能適應學校教育的情況。

  • 另外,也有少數因為宗教傾向而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

從課程內容上看,跟國際接軌的比例非常高,有一半「在家上學」的家庭會直接採用國外的課程。1/3 的家庭直接使用學校的教材。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家長更關注孩子道德品質,以及人文素養的養成。

在此前關於「在家上學」的討論中,多數人會質疑在家上學的效果,特別是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而調查結果顯示,80% 以上的家長認可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長最為滿意的是孩子的道德品德素養。在評價標準上,他們認為考試並不是那麼重要,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是他們評判教育最主要的標準。至於未來的出路,回到學校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其次是出國留學。

從國外的情況來看,「在家上學」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均為合法的教育方式。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2016 年,有 230 萬美國學生選擇在家上學,一般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對學校教育不滿,二是想要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中。

王佳佳感慨說,「『在家上學』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僅在於這個群體,更重要的是它的指向是帶動著或者倒逼著學校教育進行改革,讓我們學校教育做點調整,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 在他看來,未來,學校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學習中心,或者是資源中心,與家庭教育形成互補。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在家上學:中國家庭的教育烏託邦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A14-A15版圖片/受訪者提供  中國大陸約有1.8萬名學生在家上學,旨在突破單一教育模式,但又受限於自身能力和觀念  於笑笑的家裡很亂,爸爸於建軍在房間的不同角落放了好多筐子甚至盆子用來盛書,14歲的女兒到哪手邊都可以拿到中外名著或者名作家全集。牆面幾乎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顏色,上面畫滿了數字和幾何圖形。
  • 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是指家長棄工作做起了全職爸媽,讓孩子在家上學,專職在家教育兒女。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河南等地,已經不少孩子開始「在家上學」,內容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的各個階段。  近年來,「在家上學」的模式風生水起,並且支持者頗多,他們認為這些孩子比起普通學校畢業的孩子,更加理智、冷靜、自制力強,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是從小有計劃地培養。一般「讓孩子在家上學」的成功家庭都具備了三個特徵:1、父母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規劃的;2、夫妻雙方對於孩子的教育觀念一致,不能出現不和諧的局面;3、這些家庭的爸爸都是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果斷決定的人。
  •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230萬少年在家上學,卻多被常青藤名校所...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真正實踐「在家上學」的人數是 6000 人左右,大概相當於美國 20 世紀 70 年代末。 調研發現,「在家上學」群體的共性特徵是:教育活動都是以兒童成長為中心。
  • 讀私塾,上大學,「在家上學」靠譜嗎?
    和在家上學一樣,私塾也有市場。三年前,方哲萱、劉翔離開北京,在蘇州太湖邊的東山鎮覓得一處江南園林後開了家私人書院,孩子穿漢服學國學,嘗試教育模式之外的另一種可能。(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讀私塾,上大學,「在家上學」靠譜嗎?》)
  • 「在家上學聯盟」引議 讓娃「在家上學」你敢嗎
    徐雪金供圖  浙江老闆辭職創辦"在家上學聯盟"引爭議  超過1000個家庭參與實踐 各創「中國式在家上學」  「我,一婦男,帶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在家上學:大女兒7歲,不上小學;小兒子兩歲半,不上幼兒園;外甥三四歲,不上幼兒園。」一年前,徐雪金在網站上發帖時,沒有想到會因此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 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讀「私塾」犯法嗎?
    新學期伊始,相對於步入新學期的學生,有一部分孩子和家長選擇離開公立學校,嘗試「在家上學」或讀「私塾學校」。9月5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近年來部分家長不送孩子上學或退學上「私塾」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這種行為和義務教育法相牴觸。
  • 「在家上學」被叫停看看國外的家庭教師是啥樣的
    在中國,在家上學仍是小眾化的自我探索。對於特立獨行並對現行教育不滿意的家長而言,「在家上學」顯然屬於對現行教育的逃離與替代。採訪中,對於在家學習市民翁女士表示不能接受,「孩子上學不僅僅是為了學知識,更多是一種同伴教育、社會交往,和老師、同學有各種各樣的交往,進私塾後這方面會削弱很多。」
  • 抑鬱症恐懼上學,在家自學至高考是否可行?
    抑鬱症恐懼上學,在家自學至高考是否可行?理論上說,怎麼都可以,去學校,在家學習都能參加高考,問題在於,那些在學校正常學習的學生,都不見得考出多好的成績,自己在家,遇到不會的怎麼辦,誰輔導,自控能力怎麼樣,最後落到學習效果上,到高考的時候,能達到什麼水平。
  • 中國式在家上學:面臨學歷銜接、合法化挑戰
    他們完全有資格驕傲,因為這是他們自己選擇以及努力後的收穫。  徐安然,是一名在家上學的孩子。正如她所言,近年來,中國逐漸湧現出一個日漸龐大的在家上學的群體。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大陸在家上學群體規模約為1.8萬人,如果再加上家庭學校、國學學校等就讀形式,當前國內接受非學校化教育的學生人數已達到10萬人左右。
  • 距離高考剩2個多月,班裡的學習氛圍不好,想在家自學,可行嗎?
    距離高考剩2個多月,有個學生在問,自己班級的學習氛圍不好,想在家自學,可行嗎?看了下邊的回答,有人說可行,有人說不可行。歡迎您在文章底部參與投票,看看哪種選擇更受大家認可。具體的不可行和可行的原因如下:01、不可行的原因1、作息時間很難保證。學校學習,每天早晨上學時間和晚上回家時間比較固定,能夠保證學生有規律地進行學習。
  • 一個「在家上學」孩子家長的親身經歷,原來不上學也可以優秀
    在家上學,是中國新興的一種教育模式。這種教育起源於國外,近些年在國內蓬勃發展。國內的許多實踐者,拿出「第一個吃螃蟹人」的勇氣,不斷的嘗試各種模式。儘管有成功有失敗,但這個團體在不斷壯大,他們的經驗也在實踐中不斷的成熟,成為教育改革的一股清流。以下是一位在家上學的實踐者在「在家上學交流」中的發言,整理出來,讓我們了解一下這種教育新形式。
  • 月薪6000,你在中國已經「很二」了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相信只要是前段時間過年回家的朋友們,在家裡都會被長輩問到有關於工資的問題,毫不誇張的說,儘管現在社會上的很多年輕人月收入都已經很高了,但從我們國內整體上講,貧困人口還是佔據著大多數,而且當你還在抱怨自己一個月拿著6000塊工資太少的時候,殊不知,你現在已經在我們國內屬於「很二」的收入了
  • 一些中國父母讓孩子在家上學
    「孩子在北京上學,擇校是個大問題。讓孩子在家上學,就省去很多麻煩,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冷杉對兒子目前的教育狀況比較滿意,打算一直教到他考大學。冷杉家的情況並非個例。在家上學的現象日益增多,特別在廣東、浙江和北京等一些發達地區,折射出當前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及傳統學校教育理念受到質疑等問題。
  • 一個浦城家庭的「在家上學」試驗_海峽都市報電子版_海都報電子版...
    N本報記者 李建芳 核心提示 七年前,讀小學一年級的王書怡,被父親王君武接回了家,從此開 始在家上學的日子。如今,她已是讀初二的年齡,但再也沒有回過學校。和她一起在家上學的,還有小她三歲的弟弟王書恆。他倆的「老師」,就是他們的父母親。 這個家庭來自福建浦城,如今,一家人在浙江金華生活。
  • 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美國這種在家上學的學生已有150萬人左右,年齡多在5至17歲,佔美國學生的2.9%。  數據還顯示,美國一些最優秀的大學常常接受家庭學校的孩子入學。因為在他們看來,在家上學的孩子更成熟、更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創造性,對大學的準備更充分。
  • 濟南在家上學中心親子共玩活動
    在家上學工作坊:南京,9月15日-17日;廈門,9月23日-24日;西安,10月3日-5日。        編者註:最近許多城市在家上學中心都有定期活動。期待以後微信平臺能多分享一些各城市在家上學中心的活動。也鼓勵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各地在家上學中心。
  • 沒學籍收費高 「在家上學」玩得下去嗎?(組圖)
    ­  (原標題:沒學籍收費高 「在家上學」玩得下去嗎?(組圖)) ­  「在家上學」的課程表,可以讓孩子學到和普通學校不一樣的東西。­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實際上家庭學校是很複雜的事,不是我想怎麼選擇就怎麼選擇。」他認為,對「在家上學」應該持開放、包容、理性的態度,不帶成見,不相互排斥,不簡單憑情感做選擇。另外還要可操作和可檢測。­  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學校教育,最關鍵一點是要找到孩子成長發展的需要。
  • 「在家上學」,叛離還是回歸?
    >北大畢業生在家教子引爭議 稱效果比在校好得多推薦內容>>北大畢業男子讓7歲兒子退學欲辦家庭學校引爭議  「在家上學」風生水起  每個人總會有不同的選擇。網站的創辦者叫徐雪金,他希望「在家上學」的家長能通過這個平臺即時溝通,尋找志同道合者。  《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作者、中國青年報記者李新玲認為,有些孩子並非在學校上學不適應、不愉快,而是他們的家長認為學校教育不能達到自己對孩子的要求,不能讓孩子成為他們心目中的樣子,於是選擇「在家上學」。  支持個性?
  • 4年前他們租房讓孩子在家上學:如今有人堅守有人重回學校
    重慶有100餘家庭嘗試「在家上學」,孩子們有了輕鬆學習環境,而父母們仍有很多擔心並不輕鬆  後續  她辭職舉家去大理  只為兒子「在家上學」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曾發布《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共有1.8萬個家庭的孩子「在家上學」。如今,浙江商人徐雪金一手創立的「在家上學聯盟」,註冊會員超過1萬人,其中重慶成員有107人。  除了雲南大理,在重慶也有這樣的家庭,嘗試著「在家上學」教育模式。
  • 在家上學——中國教育在線
    記者了解到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們對學校教育的失望,認為在家上學可能更有利於孩子的發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