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沒學籍收費高 「在家上學」玩得下去嗎?(組圖))
「在家上學」的課程表,可以讓孩子學到和普通學校不一樣的東西。
"在家上學"
大理州教育局普教科的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義務教育法規定,凡是6歲以上適齡兒童,都應該接受義務教育。在大理普遍存在的各種教育社區,即使是民辦教育機構,也應該按照國家和當地的相關法律規定,經過正規程序進行備案審批。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實際上家庭學校是很複雜的事,不是我想怎麼選擇就怎麼選擇。」他認為,對「在家上學」應該持開放、包容、理性的態度,不帶成見,不相互排斥,不簡單憑情感做選擇。另外還要可操作和可檢測。
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學校教育,最關鍵一點是要找到孩子成長發展的需要。「一些家長認為的這個需要有可能是一個主觀的東西,沒有經過實證的調查,在家長有限知識的範圍內,他認為自己重視的就是孩子的需要,容易犯這樣一個錯誤。所以要找到孩子成長發展的真實需要,再去採取措施。」
北京日日新學堂創辦人王曉峰則認為,「希望所有『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深思熟慮的,把該考慮的想清楚,這樣才能走得遠,而不是僅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就讓孩子『在家上學』,那樣是對孩子的發展不利的。」
上周,我們報導了重慶媽媽戈婭辭職後舉家來到雲南大理,準備讓兒子火娃在一個「在家上學」的互助機構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在家上學」是19世紀末出現在美國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近幾年在國內出現,涵蓋幼兒園到高中的各個階段。
近日,重慶晨報記者去到大理實地採訪,發現了「在家上學」的諸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疑問不僅困擾著前來考察的家長,也讓一些正在這裡學習的家庭憂心忡忡。
5月21日,雲南大理,一絲雨點打破了幾天來的沉悶。16歲的重慶男孩小宇(化名)在客棧裡高聲表達著自己對於教育的看法。
近年來,一些家長從不滿足於傳統教育體制的刻板和單調,漸漸轉向不滿足於孩子獨自在家上學的封閉與孤立。因志同道合,他們走到一起,共同尋找體制外教育的聯合,在大理發展出很多種「在家上學」的新形式。
小宇在這種模式中學習了三年,「我不會一味地肯定或崇拜這種教育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不同生活方式。」
不喜歡背書
重慶男孩開啟另一段求學生涯
早上10點過,大理的一個遊學客棧裡,小宇和幾個孩子圍坐在一起吃早飯。
生活老師和他討論午飯,「吃手擀麵?但是得有人幫忙,這麼多人,我一個人肯定來不及。」小宇很爽快地接下話,「擀麵嗎?沒問題,我來幫忙吧。」
旁邊一個小女孩捂嘴笑了,「家庭煮夫?」小宇不以為然,「誰規定的男生不能做飯?」
16歲的小宇是重慶人,小學在南岸區一所知名學校讀書。他喜歡閱讀,作文寫得特別好,但他不喜歡背書,數學也不好。所以,雖然語文成績還過得去,但因為偏科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籤。
升入初中,小宇不愛背書的「毛病」依然讓老師頭痛。「我特別不能理解,記住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能靈活的運用,那我看過很多書,已經能寫出文章來了,還有必要記住這些內容嗎?」
在體驗過一次蔬菜教育社區的夏令營之後,小宇辦理了休學,來到大理蔬菜教育社區開始了另一段求學生涯。現在回憶初來時的心態,小宇聳了聳肩,「沒有刻意去適應,但狀態會很放鬆。」
那個時候,他特別喜歡日語、美術和陶藝課,而現在他的興趣慢慢轉移到了柔道、心理學和經濟學上。
小宇4歲開始學音樂,才到大理時,對音樂的愛好中斷了。在慢慢的摸索中,小宇發現音樂依然是自己的最愛。於是,他在大理專門找了一名音樂老師,現在他大多數時間都在音樂老師家裡學習音樂。
對於未來,小宇有比較清晰的規劃,「我會出國,到國外去學習音樂或者心理學。」
不適應學校
媽媽帶女孩到大理建教育社區
陣雨過後,陽光從雲隙間射在洱海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成一個巨大的光圈。
大理古鎮的復興路上每天遊人如織,沉澱下來常住的除了想遠離城市喧囂的歸隱者,還有一個新人群,想讓孩子在蒼山洱海間的陽光下開始一段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蔬菜教育社區的創始人「菜媽」,出生於四川,在廣東成家立業,現定居大理古城。常被人叫做菜媽,她的真名宋夏豔反而很少有人知道。
2010年,菜媽也是因為女兒希希(化名)的教育問題從廣東江門來到大理。此前,她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運營經理,丈夫在江門銀行系統工作。
從幼兒園開始,希希就不喜歡學校。2010年上小學四年級時,菜媽和孩子的班主任溝通作業減負無效,就給自己報名去廣州的華德福學校上了幾天的課,這讓她一下打開了眼界。後來,菜媽在網上搜到了大理那美學校的招生啟事。2010年8月底,菜媽辭職,帶著希希來到大理。
2011年10月21日,菜媽創建「大理蔬菜教育社區」,她希望更多的家長參與到這個社區共建中,很快就有一批家長來「投奔」。
現在,蔬菜教育社區有30多個學生,包括幼兒園、小學段和中學段。蔬菜教育社區有獨立的課程設置,自然科學課用的是美國主流理科教材,還融合了國際學校的課程。教師則主要是菜媽在大理的各種朋友。
強調參與性
「在家上學」的路子更明晰了
2010年,大理的新式教育「崛起」。逃離大城市的新移民們,希望給孩子全方位的自由,而從體制內教育走出來的家庭也會聚於此。
在菜媽看來,最早的「在家上學」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是從西方國家拷貝來的,各家想各家的教法。「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各種形態開始分化,各個同為『逃離體制、在家上學』的組織開始明確自己的立場,所謂的體制外教育的不同路子更加具體明晰了。」
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點,就是強調家長的參與性。
某幼兒社區小學部周一到周三的課程設置與普通學校相差不大。周四是外出課,包括爬山、自然課堂,或根據主題課開展其他外出活動。周五下午2點放學,有選修的遊泳課。
幼兒園的課程則更特別一些。早上9:15到校,上下午各有一次開心會,上午孩子們一起分享昨天離開幼兒園後發生的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下午則分享一天在幼兒園的開心和不開心。此外有專門的分組時間,幾個小組同時展開,每個領隊老師會有關於小組的廣告,孩子們根據興趣自由選擇。
「我們不是幼兒園,是作為一個以幼兒成長為主旨的自由組合的社區。父母、孩子和老師共同參與。」創辦者陳鋼接受採訪時如此表示。
陳鋼和夫人姍姍曾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參與籌建一所公益學校,兩人都曾支教。後來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7歲之前造成的。於是,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長共同組建了幼兒社區。
疑問
1質量如何保障?
儘管多數研究和數據顯示,「在家上學」成效明顯。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成效被群體內部誇大了,需要持續深入的研究和長時間的檢驗。特別是「在家上學」目前的質量保障,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主觀性。
在一個「在家上學」QQ群裡,大多數成員對「在家上學」持觀望態度,真正能夠理性提出到底該如何「在家」教育孩子的方案及教學計劃的家長是極少數。
一名家長透露,因為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家上學」是零門檻,認為只要家長真心愛孩子,肯定會給孩子最好的東西,至於能走到哪一步,就「邊走邊看」。之前,也有不少家長嘗試著讓孩子「在家上學」,但後來發現走著走著「沒路了」,就只好放棄。
菜媽也提到,這幾年實踐中細節的反思其實挺多的。比如之前在制度建設方面過於「靈活」和「人性化」,進入社區幾乎沒有門檻,而由於家長觀念參差不齊,給社區發展帶來不少麻煩。
2收費是否過高?
有部分家長覺得學校的收費太高了。以之前提到的某幼兒社區為例,目前的學費是2500/月,假期不收費(每年三個月)。目前幼兒園的學費每年會有5%左右的漲幅。
而小學目前的學費是1—3年級30000/年,4—6年級35000/年,學費每半年一交。這些學費包含了在校期間的所有費用(包括夥食費、外出費用等一切費用)。
3沒學籍咋高考?
實際上,家長們對「在家上學」持觀望態度的最大原因還在於,小學沒有學籍,怎麼升初中、高中、考大學?
從2013年9月1日起,我國建立了史上最嚴的學籍信息管理制度,實行全國學生「一人一號」,全國統一編碼。「每名學生的學籍檔案基本信息只採集一次,主要在小學一年級入學時採集。學生在進入更高年級或更高教育階段時,其學籍檔案基本信息均採用第一次採集的數據信息,終身使用。」
一名家長在考察後依然顧慮重重,在家上學』雖然已有成功案例,但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成功不可複製。而且『在家上學』太過『小眾』,將來孩子進入社會,可能會不適應。就拿文憑來說,現在找工作都需要,沒有的話怎麼找工作呢?」
當然,也有家長想出了折衷辦法——孩子日常在大理的教育社區讀書,戶口所在地的學籍依然保留,每次考試時回到原籍參加考試。
4是否合法?
現行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實行「在家上學」的父母或其監護人,一方面沒有讓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同時也沒有經過當地人民政府的批准。
菜媽坦承,「由於國內在過去幾十年都沒有獨立探索發展教育的機會,而現在,各個教育社區雖然打著各種先進教育的招牌,但要跟國際接軌,恐怕不能直接拿來就用。不過,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
連結「在家上學」模式愈加多元化
目前,「在家上學」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3種。
A.家庭學堂教育辦學模式 主要由父母專職獨自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學活動的場所主要是在自家,也就是家庭學校。自請名師,自排課表。
B.家長聯合教育辦學模式 是幾個家庭結成小組,交由其中一個或幾個家長統一代管。在過去叫私塾教育模式,主要是由擁有共同理念的幾位父母通過辦學成本分攤、教育資源共享等互助形式,將各自的孩子聚集到一起,聘請專門的教師進行教育而成立的學堂。
C.微型學校教育辦學模式 也可以說是「在家上學」的「商業學堂辦學模式」,指一般有自己的教學地點,辦學形式比較專業,面向社會招生,並收取學費的教育機構。實行家長委員會制,集體決定教師聘任和教材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