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學籍收費高 「在家上學」玩得下去嗎?(組圖)

2020-12-14 閩南網

­  (原標題:沒學籍收費高 「在家上學」玩得下去嗎?(組圖))

­  「在家上學」的課程表,可以讓孩子學到和普通學校不一樣的東西。

­  "在家上學"

­  大理州教育局普教科的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義務教育法規定,凡是6歲以上適齡兒童,都應該接受義務教育。在大理普遍存在的各種教育社區,即使是民辦教育機構,也應該按照國家和當地的相關法律規定,經過正規程序進行備案審批。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曾表示,「實際上家庭學校是很複雜的事,不是我想怎麼選擇就怎麼選擇。」他認為,對「在家上學」應該持開放、包容、理性的態度,不帶成見,不相互排斥,不簡單憑情感做選擇。另外還要可操作和可檢測。

­  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學校教育,最關鍵一點是要找到孩子成長發展的需要。「一些家長認為的這個需要有可能是一個主觀的東西,沒有經過實證的調查,在家長有限知識的範圍內,他認為自己重視的就是孩子的需要,容易犯這樣一個錯誤。所以要找到孩子成長發展的真實需要,再去採取措施。」

­  北京日日新學堂創辦人王曉峰則認為,「希望所有『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深思熟慮的,把該考慮的想清楚,這樣才能走得遠,而不是僅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就讓孩子『在家上學』,那樣是對孩子的發展不利的。」

­  上周,我們報導了重慶媽媽戈婭辭職後舉家來到雲南大理,準備讓兒子火娃在一個「在家上學」的互助機構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在家上學」是19世紀末出現在美國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近幾年在國內出現,涵蓋幼兒園到高中的各個階段。

­  近日,重慶晨報記者去到大理實地採訪,發現了「在家上學」的諸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疑問不僅困擾著前來考察的家長,也讓一些正在這裡學習的家庭憂心忡忡。

­  5月21日,雲南大理,一絲雨點打破了幾天來的沉悶。16歲的重慶男孩小宇(化名)在客棧裡高聲表達著自己對於教育的看法。

­  近年來,一些家長從不滿足於傳統教育體制的刻板和單調,漸漸轉向不滿足於孩子獨自在家上學的封閉與孤立。因志同道合,他們走到一起,共同尋找體制外教育的聯合,在大理發展出很多種「在家上學」的新形式。

­  小宇在這種模式中學習了三年,「我不會一味地肯定或崇拜這種教育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不同生活方式。」

­  不喜歡背書

­  重慶男孩開啟另一段求學生涯

­  早上10點過,大理的一個遊學客棧裡,小宇和幾個孩子圍坐在一起吃早飯。

­  生活老師和他討論午飯,「吃手擀麵?但是得有人幫忙,這麼多人,我一個人肯定來不及。」小宇很爽快地接下話,「擀麵嗎?沒問題,我來幫忙吧。」

­  旁邊一個小女孩捂嘴笑了,「家庭煮夫?」小宇不以為然,「誰規定的男生不能做飯?」

­  16歲的小宇是重慶人,小學在南岸區一所知名學校讀書。他喜歡閱讀,作文寫得特別好,但他不喜歡背書,數學也不好。所以,雖然語文成績還過得去,但因為偏科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籤。

­  升入初中,小宇不愛背書的「毛病」依然讓老師頭痛。「我特別不能理解,記住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能靈活的運用,那我看過很多書,已經能寫出文章來了,還有必要記住這些內容嗎?」

­  在體驗過一次蔬菜教育社區的夏令營之後,小宇辦理了休學,來到大理蔬菜教育社區開始了另一段求學生涯。現在回憶初來時的心態,小宇聳了聳肩,「沒有刻意去適應,但狀態會很放鬆。」

­  那個時候,他特別喜歡日語、美術和陶藝課,而現在他的興趣慢慢轉移到了柔道、心理學和經濟學上。

­  小宇4歲開始學音樂,才到大理時,對音樂的愛好中斷了。在慢慢的摸索中,小宇發現音樂依然是自己的最愛。於是,他在大理專門找了一名音樂老師,現在他大多數時間都在音樂老師家裡學習音樂。

­  對於未來,小宇有比較清晰的規劃,「我會出國,到國外去學習音樂或者心理學。」

­  不適應學校

­  媽媽帶女孩到大理建教育社區

­  陣雨過後,陽光從雲隙間射在洱海波光粼粼的水面,形成一個巨大的光圈。

­  大理古鎮的復興路上每天遊人如織,沉澱下來常住的除了想遠離城市喧囂的歸隱者,還有一個新人群,想讓孩子在蒼山洱海間的陽光下開始一段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  蔬菜教育社區的創始人「菜媽」,出生於四川,在廣東成家立業,現定居大理古城。常被人叫做菜媽,她的真名宋夏豔反而很少有人知道。

­  2010年,菜媽也是因為女兒希希(化名)的教育問題從廣東江門來到大理。此前,她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運營經理,丈夫在江門銀行系統工作。

­  從幼兒園開始,希希就不喜歡學校。2010年上小學四年級時,菜媽和孩子的班主任溝通作業減負無效,就給自己報名去廣州的華德福學校上了幾天的課,這讓她一下打開了眼界。後來,菜媽在網上搜到了大理那美學校的招生啟事。2010年8月底,菜媽辭職,帶著希希來到大理。

­  2011年10月21日,菜媽創建「大理蔬菜教育社區」,她希望更多的家長參與到這個社區共建中,很快就有一批家長來「投奔」。

­  現在,蔬菜教育社區有30多個學生,包括幼兒園、小學段和中學段。蔬菜教育社區有獨立的課程設置,自然科學課用的是美國主流理科教材,還融合了國際學校的課程。教師則主要是菜媽在大理的各種朋友。

­  強調參與性

­  「在家上學」的路子更明晰了

­  2010年,大理的新式教育「崛起」。逃離大城市的新移民們,希望給孩子全方位的自由,而從體制內教育走出來的家庭也會聚於此。

­  在菜媽看來,最早的「在家上學」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是從西方國家拷貝來的,各家想各家的教法。「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各種形態開始分化,各個同為『逃離體制、在家上學』的組織開始明確自己的立場,所謂的體制外教育的不同路子更加具體明晰了。」

­  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點,就是強調家長的參與性。

­  某幼兒社區小學部周一到周三的課程設置與普通學校相差不大。周四是外出課,包括爬山、自然課堂,或根據主題課開展其他外出活動。周五下午2點放學,有選修的遊泳課。

­  幼兒園的課程則更特別一些。早上9:15到校,上下午各有一次開心會,上午孩子們一起分享昨天離開幼兒園後發生的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下午則分享一天在幼兒園的開心和不開心。此外有專門的分組時間,幾個小組同時展開,每個領隊老師會有關於小組的廣告,孩子們根據興趣自由選擇。

­  「我們不是幼兒園,是作為一個以幼兒成長為主旨的自由組合的社區。父母、孩子和老師共同參與。」創辦者陳鋼接受採訪時如此表示。

­  陳鋼和夫人姍姍曾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參與籌建一所公益學校,兩人都曾支教。後來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7歲之前造成的。於是,與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長共同組建了幼兒社區。

­  疑問

­  1質量如何保障?

­  儘管多數研究和數據顯示,「在家上學」成效明顯。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成效被群體內部誇大了,需要持續深入的研究和長時間的檢驗。特別是「在家上學」目前的質量保障,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主觀性。

­  在一個「在家上學」QQ群裡,大多數成員對「在家上學」持觀望態度,真正能夠理性提出到底該如何「在家」教育孩子的方案及教學計劃的家長是極少數。

­  一名家長透露,因為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家上學」是零門檻,認為只要家長真心愛孩子,肯定會給孩子最好的東西,至於能走到哪一步,就「邊走邊看」。之前,也有不少家長嘗試著讓孩子「在家上學」,但後來發現走著走著「沒路了」,就只好放棄。

­  菜媽也提到,這幾年實踐中細節的反思其實挺多的。比如之前在制度建設方面過於「靈活」和「人性化」,進入社區幾乎沒有門檻,而由於家長觀念參差不齊,給社區發展帶來不少麻煩。

­  2收費是否過高?

­  有部分家長覺得學校的收費太高了。以之前提到的某幼兒社區為例,目前的學費是2500/月,假期不收費(每年三個月)。目前幼兒園的學費每年會有5%左右的漲幅。

­  而小學目前的學費是1—3年級30000/年,4—6年級35000/年,學費每半年一交。這些學費包含了在校期間的所有費用(包括夥食費、外出費用等一切費用)。

­  3沒學籍咋高考?

­  實際上,家長們對「在家上學」持觀望態度的最大原因還在於,小學沒有學籍,怎麼升初中、高中、考大學?

­  從2013年9月1日起,我國建立了史上最嚴的學籍信息管理制度,實行全國學生「一人一號」,全國統一編碼。「每名學生的學籍檔案基本信息只採集一次,主要在小學一年級入學時採集。學生在進入更高年級或更高教育階段時,其學籍檔案基本信息均採用第一次採集的數據信息,終身使用。」

­  一名家長在考察後依然顧慮重重,在家上學』雖然已有成功案例,但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成功不可複製。而且『在家上學』太過『小眾』,將來孩子進入社會,可能會不適應。就拿文憑來說,現在找工作都需要,沒有的話怎麼找工作呢?」

­  當然,也有家長想出了折衷辦法——孩子日常在大理的教育社區讀書,戶口所在地的學籍依然保留,每次考試時回到原籍參加考試。

­  4是否合法?

­  現行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  實行「在家上學」的父母或其監護人,一方面沒有讓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按時入學,同時也沒有經過當地人民政府的批准。

­  菜媽坦承,「由於國內在過去幾十年都沒有獨立探索發展教育的機會,而現在,各個教育社區雖然打著各種先進教育的招牌,但要跟國際接軌,恐怕不能直接拿來就用。不過,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

­  連結「在家上學」模式愈加多元化

­  目前,「在家上學」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3種。

­  A.家庭學堂教育辦學模式 主要由父母專職獨自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學活動的場所主要是在自家,也就是家庭學校。自請名師,自排課表。

­  B.家長聯合教育辦學模式 是幾個家庭結成小組,交由其中一個或幾個家長統一代管。在過去叫私塾教育模式,主要是由擁有共同理念的幾位父母通過辦學成本分攤、教育資源共享等互助形式,將各自的孩子聚集到一起,聘請專門的教師進行教育而成立的學堂。

­  C.微型學校教育辦學模式 也可以說是「在家上學」的「商業學堂辦學模式」,指一般有自己的教學地點,辦學形式比較專業,面向社會招生,並收取學費的教育機構。實行家長委員會制,集體決定教師聘任和教材選用。

相關焦點

  • 沒學籍收費高 「在家上學」玩得下去嗎?
    重慶多位家長赴雲南去「在家上學」,記者實地採訪發現有優點也存在問題,而問題困擾部分家長。「在家上學」是19世紀末出現在美國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近幾年在國內出現,涵蓋幼兒園到高中的各個階段。近日,重慶晨報記者到大理實地採訪,發現了「在家上學」的諸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疑問不僅困擾著前來考察的家長,也讓一些正在這裡學習的家庭憂心忡忡。5月21日,雲南大理,雨點打破了幾天來的沉悶。16歲的重慶男孩小宇(化名)在客棧裡高聲表達著自己對於教育的看法。
  • 雲南現"在家上學":收費高無學籍 強調家長參與
    (原標題:沒學籍收費高 「在家上學」玩得下去嗎?(組圖))
  • 一年級在家上學,能保留學籍嗎?
    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03月13日訊 女兒七歲,現在一年級,開學後我沒有讓她再去學校,打算讓她在家學習了。  我諮詢過教育局,工作人員回覆說,如果孩子不去學校了,就要被取消學籍;如果要保留學籍,需要有醫院的證明,讓孩子休學。
  • 「在家上學」模式崛起:收費高無學籍家長參與
    北京日日新學堂創辦人王曉峰則認為,「希望所有『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深思熟慮的,把該考慮的想清楚,這樣才能走得遠,而不是僅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就讓孩子『在家上學』,那樣是對孩子的發展不利的。」上周,我們報導了重慶媽媽戈婭辭職後舉家來到雲南大理,準備讓兒子火娃在一個「在家上學」的互助機構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
  • 雲南現「在家上學」:收費高無學籍強調家長參與
    ­  北京日日新學堂創辦人王曉峰則認為,「希望所有『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深思熟慮的,把該考慮的想清楚,這樣才能走得遠,而不是僅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就讓孩子『在家上學』,那樣是對孩子的發展不利的。」­  上周,我們報導了重慶媽媽戈婭辭職後舉家來到雲南大理,準備讓兒子火娃在一個「在家上學」的互助機構開始全新的學習生活。
  • 教育局:讓女兒在家學習 學籍肯定是不能保留的
    原標題:一年級在家上學,能保留學籍嗎 女兒七歲,現在一年級,開學後我沒有讓她再去學校,打算讓她在家學習了。 我諮詢過教育局,工作人員回覆說,如果孩子不去學校了,就要被取消學籍;如果要保留學籍,需要有醫院的證明,讓孩子休學。
  • 「在家上學聯盟」引議 讓娃「在家上學」你敢嗎
    2010年12月,辭去「老總」職位的徐雪金創立了「在家上學聯盟」,迅速吸引了各地家庭的會聚,目前註冊的會員數達3800多人,網站日均點擊量超20萬。「在家上學」聲音的壯大,使這一族群進入公眾視線。  目前,「在家上學」的孩子就讀也出現了新模式不少家庭保留學校的學籍,「課程」部分在家完成,回學校參加期末考試,這是其就違反《義務教育法》質疑做出的調整。
  •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230萬少年在家上學,卻多被常青藤名校所...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在家上學,只是看上去很美嗎?芥末堆  盧楠  3 月 22 日報導近日,由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在家上學』——新的路口」LIFE 沙龍在北京舉行,教育專家和家長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家上學」這一新興的教育模式。
  • 沒有學籍 湘潭8歲女孩上學難
    「她之前讀了一年書,去湘鄉後就沒讀了,現在想繼續讀書學校卻不收了……」年近五旬的楊金豔是齊詩媛的奶奶,她告訴我們,孫女如今上不了學是因為戶口、學籍等問題沒有解決。對課堂的渴望齊家人來自湘潭縣射埠鎮新橋村,因為在下攝司這邊打工,近幾年楊金豔兩口子帶著孫女住在一個15平方米的出租房裡。
  • 高考沒考上大學,學籍檔案還有用嗎,丟失了如何補辦?
    很多人上了很多年學,從來沒了解過什麼是學籍檔案,因為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般是不會親眼見到自己的學籍檔案的,這些檔案都由學校集中保管,即使去到了別的學校上學,一般也是集中把檔案調動。但是高考後,高中的學校會把每個人的學籍檔案都交到學生個人手中,在上大學入學的時候由個人交給學校。
  • 在家上學的國際案例
    同時,大多數家庭學校的孩子每周都有時間到附近的正規學校上學、參加考試等。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拒絕把孩子送往學校,美國教育學家們開始擔心,他們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會使社會付出慘痛代價。」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兒童多來自有兄弟姐妹及父母雙親為白人的家庭,學習效果與家長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有直接關係。
  • 不想上學,在家自學,可以嗎?
    今天小編決定寫這個問題,是因為昨天回家的時候,小編的妹妹問小編,不想要去學校,想要在家裡面學習,可不可以。小編當時聽到這個問題一愣,在小編還在上學的時候曾經也想過這個問題,不想要去學校,為什麼不可以在家裡面學習呢?
  • 孩子一上學就焦慮堅持不下去,在家不是手機就是睡覺,該怎麼辦?
    有這麼一位媽媽給我後臺留言說:老師好,我女兒今年19歲了,至17歲開始就出現上學困難,在學校呆上一個星期就會焦慮,堅持不下去,沒有辦法,已經來來回回休學好多次了。但孩子也不是不要好,還想上大學,連續參加了兩次高考都失敗了。
  • 濟南在家上學中心親子共玩活動
    在家上學工作坊:南京,9月15日-17日;廈門,9月23日-24日;西安,10月3日-5日。        編者註:最近許多城市在家上學中心都有定期活動。期待以後微信平臺能多分享一些各城市在家上學中心的活動。也鼓勵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各地在家上學中心。
  • 「在家上學」應有「合法身份」_正義網
    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校園暴力」和「篡改高考志願」等惡性事件,間接證明的學校教育的諸多弊端,但是,對孩子未來發展而言,「在家上學」的風險要比去正規學校上學大得多。有些家長雖然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但是自己的知識眼界有限,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而且「在家上學」脫離外部世界、缺少集體生活,以後如何融入社會也是個問題。
  • 家長:孩子「在家上學」 能被體制接納嗎
    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應試教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有些家長終於不打算繼續忍受下去了,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寧讓孩子做自己的試驗品,也不做學校的犧牲品」。據新華社記者了解,全國20多個城市的家長在網上成立了「在家上學聯盟」,交流「在家上學」的心得與方法等。
  • 「在家上學」:現實性與可能性的思考
    一方面,從國家「義務教育法」來看,「在家上學」似乎是一種「違法行為」,孩子的學籍、學歷能否被承認,以後的升學、就業怎麼辦?這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於是,有些人不得不「繞道而行」,將孩子送到國外讀書。而另一方面,孩子若不能適應學校,導致退學、輟學,那還不如在家上學;有些家長也具備相應的資質和條件,在哪裡學不一樣?我們的老祖宗不都是上私塾、家塾嗎?那就是在家上學!
  • 「被堂姐頂替上學」調查:冒用學籍屬實 考試成績系堂姐本人取得
    近日,網傳「黃海霞十年寒窗疑被黃風玲頂學籍上學」。長葛市對此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市紀委監察委、公安、教育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經初步調查核證,黃偉霞,佛耳湖鎮秋莊村人,曾用學籍名為黃海霞。1993年中招考試中,黃風玲頂替黃海霞學籍名參加中招考試,冒用學籍情況屬實。經採證,黃風玲中招成績系本人考試取得。
  • 在家上學有利有弊家長應慎重
    2013年8月底,21世紀教育研究院[微博]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課題研究人員通過對QQ群及相關網站搜索,調查得出目前活躍在中國大陸地區在家上學群體規模約為1.8萬人(包括父母、孩子、教師)。
  • 淮安高三復讀保留學籍繼續上學
    淮安高三復讀保留學籍繼續上學淮安復讀補習學校和老師的選擇: 首先,注意調節好自己的期望值 4、學會體驗成功感 5、以平和的心態對待考試家長和孩子必須想好補習的目的,提分目標,應該儘快從悲傷失望的情緒中走出來,分析整個高考複習各個環節出現的問題,以備來年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