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華人夫婦讓孩子在家上學 該教育方式或正流行

2020-12-25 環球留學

據華聞派微信公眾號消息,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今年7月的一篇報導,6年來,英國「在家上學」的孩子人數已翻了一番。英國《獨立報》甚至還說,「在家上學」是21世紀教授孩子最聰明的方式。

那什麼是「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

顧名思義,就是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孩子不必去公立或私立學校接受教育。「在家上學」主張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人性化發展,按照每個孩子的天賦和能力進行教育。雖然不同於傳統的家庭教育,但它也有一定的課程設置,關注學生從知識到情感的全方面發展。在英國,接受「在家教育」的孩子們也有各個年齡段的考試。考核一旦達標,同樣可以進入大學深造。

根據一份最新的數據顯示,2016-2017學年,有近3萬名英國孩子在家接受教育。自2011年以來,這一人數增長了97%,當時只有1.5萬名小學生在家上學。

據英國教育和就業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學生會更加自信和自強,在各項技能測試中均展現出良好的學習成績。倫敦很早就認可了「在家上學」的合法地位,建立了一套有關「在家上學」的完整體系。

有兩位英國華人就選擇在家教授孩子,他們對這種教育方式有什麼看法?

英華房聯創始人——「奶爸」朱俊華的微信朋友圈發表了一篇文章關於「我為什麼選擇了Homeschooling」的文章。文章一出,很多評論感嘆朱俊華勇氣可嘉。

最初朱俊華和妻子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他們孩子學好中文。於是,6歲的女兒從今年9月起,開始跟著父母學習。

朱俊華說:「女兒中文本來很好。上了小學之後英文在班裡出類拔萃,但中文卻退步得很明顯。哪怕我們在家裡除了做作業、讀英文書外,禁止說英語,也不能改善這一現象。再加上孩子在學校裡學習比較鬆散,回家時間短完全無法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就想到利用孩子還比較小,學業不重的這幾年把中文和學習習慣這兩件需要練『童子功』的事情搞定。」

這一決定很顯然不是朱俊華夫婦一時腦熱就匆忙作出的。當時,夫婦倆還因此有了矛盾。「當太太向我提出這個想法時,就立馬被我通過『理性的思考』『義正言辭』地駁回了」,但這件事在朱俊華的腦子裡埋下了「種子」。他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在家上學」這件事還是可行的。通過太太的介紹,朱俊華還認識了身邊的幾個Homeschooling的家長。

夫妻倆的態度統一了,可怎麼過國內家裡老人那一關呢?朱俊華笑說:「這可能是在英國做父母的一個優勢吧?一些事情可以比較容易地先斬後奏。」當祖輩們聽說不讓孫女去學校上學了,反對的態度也是非常的堅決。

「就像當初我對妻子的提議堅決反對一樣。我們一直跟他們解釋,當時也不奢望他們能夠完全理解我們的想法。我們最後達成一致,是因為祖輩們認可我們夫妻倆對孩子的教育是負責的,有最終決定權。我們也認可祖輩們對孩子教育的關心。孩子現在回國培訓的機會比較多,需要他們的幫助,他們也都是很積極配合的。」畢竟,沒有家長是不希望子女將來成才的。

現在對於女兒的家塾教育,主要落在了朱俊華妻子的身上。「剛開始一段時間孩子不適應。大人、孩子都很累,矛盾自然就會比較多。不過,經過兩個月的磨合現在開始已經逐漸進入狀態。」

朱俊華向華聞君介紹:「女兒每天從九點開始在家裡學習吟誦《弟子規》等蒙學經典以及《三字經》等中文經典並學習漢字。除了上午的中英文化課學習,每天下午還有一門興趣班。比如,周一參加了以培養集體活動生活技能為主的「女童子軍」(Rainbow),周三學體操,周五學豎笛。新年以後,每周四還準備開始學跆拳道。我會和女兒一起學。周六有自行車課和戲劇課。周日她媽媽開班教華人小朋友學中文。女兒的中文水平還不錯,基本上是作為班長或者助教了。」

這些課程足以讓朱俊華的女兒充實地學習。他們為女兒設置了指導性的課程時間表,但更多地採用任務(To Do List)時間管理的辦法完成學習。朱俊華給女兒放權,由她自己安排每天的學習順序以及何時學習。「孩子認真學習提前做完了就可以多玩一會兒。沒做好就會影響她自己的玩耍時間。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明白這個道理了。不能說每次都做得很好,但已經有很大進步了。」

當然,在家教育並不是「一個人的戰鬥」,他們也因「在家上學」認識了當地的Homeschooling社區。每周二,朱俊華或妻子會送女兒到專門給「在家上學」的孩子開設的學校。「上午學習英語、拉丁語、數學、世界史、英國史、地理、藝術、音樂和科學實驗。下午學習藝術。」

對於在家教育,英國政府和社區也對朱俊華一家進行了考評。「政府派工作人員到我們家家訪,掌握了情況。對我們退學原因、家庭背景、教學計劃做了詳細地考評。他們表示非常滿意。他們說,我們整個區有2%的孩子『在家上課』,這大大超過我們的想像。」朱俊華說,地區圖書館對Homeschooling的孩子也有支持,比如借閱時間可以延長。

對於孩子的未來,朱俊華希望孩子能夠中西文化兼容並蓄,最好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孩子的未來更多的應該由他們自己去考慮。我們作為父母提供他們認知自己和社會的能力和機會就好了。我們傾向於給目前階段給孩子提供人文主義的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Liberal Arts)。至於她以後從事什麼行業,我們並不關心。也許那個行業現在尚未產生。從教育升學途徑方面的話,我們會考慮在主要節點,比如11+(小升初)等階段讓她去參加考試驗證一下自己的水平。至於考完後是否回到傳統的學校,由女兒自己的意願來決定。」

從朱俊華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家上學」並不是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自己在家裡閉門造車、與世隔絕。他們一樣可以結交朋友,社交一點兒不受影響,反而認識了更多的朋友。

由於孩子走在一條非傳統的教育之路上,朱俊華還專門組建了一個「在家上學」的微信討論群。在群裡,大家各抒己見,有褒也有貶。另一位華人家長,由於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就選擇了在家自己教學。

媽媽Annie說:「我在懷孕六個月時,被診斷胎兒過小,可能要人工流產。堅持一個月保胎住院治療,孩子終於保住了。快生產時,胎兒因缺氧、心率加速、臨時緊急剖腹產才降生。出來後就因新生兒肺炎住院三周。孩子去上幼兒園後,總是生病咳嗽,最後確診為過敏性哮喘。哮喘藥物根本無法控制孩子的病情。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因過敏氣喘而入院,嚴重時血氧量只剩30%。我們求醫問診的次數比上學的時間還多,所以只有選擇在家教育孩子。」

或許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體的確不適合去學校上學,所以Annie的家人、親戚都很支持。Annie說自己是移二代,因為愛情,隨丈夫選擇了回國內發展。所以孩子是在國內完成的「在家上學」。後來,從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多方面考慮,Annie一家又回到了英國。不過,由於孩子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好,來到英國後選擇了去學校上學。

雖然沒有參加過任何考試,Annie的孩子在進入英國學校後,老師給出的評價是:「英語詞彙量和數學都非常好。」

Annie坦言,最難的就是面對外界的壓力,但這些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學習的深入,「在家上學」的確是最適合我們的,慢慢也就適應了。

Annie說:「我是家裡的主要老師,孩子爸爸有時候也教,我們還會請別的老師來教。我們在家的教學是按『周』來計劃的。每天上午學習三小時,完成後,下午就是自由活動或參加其他活動。這絕不會影響社交能力。而且因為『在家上學』原因,孩子會更珍惜友誼。我們一周在教會參加三次活動以及Homeschooling自己的小組活動。課外活動幾乎都是群體性活動。」

同時,為了讓孩子能說會寫中文,Annie還選擇了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教材教孩子中文,並選擇了大量的優秀中文文學作品作為輔導課本。

對於全職教育孩子,Annie有時也會感到很累。但她更認為:「家長教孩子也是一種修行,要學會管理情緒。孩子不聽話是難免的,但家長的耐心和毅力、溫柔、堅定和節制在這個時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言傳身教很重要,我們家注重品格培養多於一切,我們只想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在Homeschooling的這個過程中,Annie的孩子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興趣愛好,曾代表中國參加Topper世界帆船錦標賽。來到英國後,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現在已是Topper帆船協會的隊員了。

就在前不久(11月4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在2017杭州名師名校長國際論壇大會上這樣表示:「在家上學,這是一個教育創新的嶄新之潮流,有利於教育的個性化、高品質、靈活性。美國的在家上學也是從原來的非法到後來的合法,現在在50個州已經全部合法化了。在家上學的學生是美國常青藤大學的首選,他們的教育品質和人格發展都是屬於最好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在家上學」是否靠譜,其實問題的關鍵還要看家長怎麼教。

相關焦點

  •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230萬少年在家上學,卻多被常青藤名校所...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 該讓孩子在家上學嗎?美國對社會公眾的調查顯示,普通公眾對「在家上學」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83 年,普通公眾對「在家上學」的支持率是 16%;到 2013 年,已達到 60%。根據美國教育部的官方統計和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數據,在四種教育類型中,「在家上學」的比例也在增加:2012 年,美國有 177 萬的孩子「在家上學」。
  • 英國華聞周刊:英國中小學復學 華人家長需注意這些
    中新網9月3日電 據英國《華聞周刊》微信公眾號「華聞派」報導,從本周開始,英國的各中小學就陸續開學了,數百萬中小學生也要回到離開近六個月的校園。但在一些被局部封鎖地區的中學以及個別學校,學生必須戴口罩上學。學校複課,最激動的莫過於家長們。疫情期間,不少英國華人家長還得邊上班,邊帶娃。即便孩子重新回到學校,還是有不少問題值得家長們注意。
  • 英國中小學復學 華人家長需注意這些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9月3日電 據英國《華聞周刊》微信公眾號「華聞派」報導,從本周開始,英國的各中小學就陸續開學了,數百萬中小學生也要回到離開近六個月的校園。但在一些被局部封鎖地區的中學以及個別學校,學生必須戴口罩上學。學校複課,最激動的莫過於家長們。疫情期間,不少英國華人家長還得邊上班,邊帶娃。
  • 「在家上學」被叫停看看國外的家庭教師是啥樣的
    「公立學校」概念在歐美國家最近一兩百年才廣泛普及,在17、18世紀的英國小說中聘請一位家庭教師才是貴族圈子的普遍做法。來看英國,教育的責任是如何從家庭過渡到社會的?如今的英國社會又對「在家上學」持什麼樣的態度?據全球華語廣播網英國觀察員侯穎介紹,英國16歲及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有三種接受教育的方式,分別是就讀公立學校、私立學校以及在家接受教育。
  • 美國一對夫婦另劈新徑 利用網絡自己在家教育孩子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22日報導,在美國俄亥俄州,一對夫婦選擇不送孩子去學校上學,而是選擇利用Netflix和YouTube,自己在家教孩子。此外,他們還定期在市區進行徒步旅行,參觀辛辛那提市兒童博物館、當代藝術中心和動物園等。
  • 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讀「私塾」犯法嗎?
    無正當理由未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或造成輟學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司法部門依法發放相關司法文書,敦促其保證輟學學生儘早復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為什麼不去學校,而選擇「在家上學」或讀「私塾學校」?現實需求和法律規定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法律該不該給「在家上學」留個空間?
  • 家教育兒|在家上學的日子,該如何陪伴孩子?
    但正如在家上班一樣,在家上學的方式,看似美好,實際卻並不適用於所有人。除開孩子必須要進行的日常學校課程,剩下的在家上學時間裡,父母和孩子還可以做什麼呢?我們從《教育的另一種可能》這本書中整理出了一些方法,分為孩子篇和父母篇,分別針對孩子的學習和父母的行為提供一些建議,希望能對那些孩子還暫時不能去學校上學的家庭有所幫助。
  • 「是孩子上學還是家長上學?」再不改變教育方式,只會讓大家更累
    導讀:「是孩子上學還是家長上學?」再不改變教育方式,只會讓大家更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是孩子上學還是家長上學?」再不改變教育方式,只會讓大家更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在家上學
    在家上學是指家長棄工作做起了全職爸媽,讓孩子在家上學,專職在家教育兒女。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河南等地,已經不少孩子開始「在家上學」,內容涵蓋幼兒園至高中的各個階段。我們應該看重的是孩子學習態度,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該學習時候學習,該玩耍時候玩耍。   孩子在家上學的弊端  雖然,目前社會在學校本身的教育制度問題方面,還有孩子的人身安全方面,有一些負面的報導,但是在家上學就一定靠譜嗎?
  • 「在家上學聯盟」引議 讓娃「在家上學」你敢嗎
    我希望孩子能夠自然成長,比如孩子需要一些食物,那我會提供給孩子食物,然後教孩子跳起來能夠著食物,就可以了。而不是硬逼孩子吃下一大堆對孩子沒用、也消化不了的食物。」他說。  目前,「在家上學」正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潮流,在美國有200萬個家庭選擇在家上學,「在家上學」已成為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一種教育形式。中國式的「在家上學」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且質疑的聲音一直不斷。
  • 父母教育權:全球「在家上學」實踐
    許多家長嚮往自學,卻擔憂萬一「失敗」會毀了孩子的將來;也有部分家長對自學的教育理念相當傾心,另一方面卻也擔心自學會讓孩子變得太封閉,以為自學就是整天關在家裡「自己學」。然而,不論遇到何種挑戰與困境,在家自學確實是一種教育的選擇,它提供了一個不同於傳統的管道,讓家長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 中文教育,海外華人的焦慮與堅持
    圖 | 聯合早報面對這樣的趨勢,為了營造良好的中文學習環境,海外華人也是「堵上了作為家長甚至是血親手足的尊嚴」,除了給孩子報名中文補習學校,在家裡營造利於中文學習的氛圍同樣也被提上了日程。為了幫助弟弟閱讀中文版金庸小說,喜歡編程的楊瑞盟為弟弟開發了一套應用程式,將所有中國著名的文學作品都標上拼音,並將之推廣到在美華人子女,這一應用程式受到了當地華人的歡迎。除了堅持用中文與孩子對話以外,海外華人父母圈裡還流行聘請中文教師和保姆。
  • 華人家長們,你快樂嗎?
    為此,她早就決定讓孩子這學期在家上課,一來避開流感季節,二來觀察開學後教育局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再做決定是否讓孩子返校。有加拿大華人家長認為,雖然孩子在學校接觸的同班同學人數有限,但其他學生在校外活動如何則未知,為安全,不願意子女「冒險」。另一方面,家長認為孩子在家上網課缺乏自覺性,容易影響學習效果。
  • 孩子學啥都快偏偏學不會中文?來看看別的華人家長咋教的
    「我的孩子什麼都會,可是偏偏不會中文。這卻是我覺得最寶貴,最想給他的東西。」加拿大華人李女士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平時還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馬術、法語、鋼琴、舞蹈......其它的東西孩子學的都挺好,可是偏偏在學漢語上犯了難。
  • 在家上學可能是21世紀最明智的教育方式,五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信奉天主教的父母開始採用這種方式在孩子的教育中注入宗教信仰,如今它引起了更多主流群體的關注。和傳統公立學校學生一樣,在家上學的孩子享有在線學習、收穫友誼、課外活動的同等權利,卻沒有諸如標準化教案和校園霸凌等諸多缺陷。
  • 英國華人虎媽令人意外:如果中國經濟第一,我會重新改回中國國籍
    疫情期間,英國的1.5萬名小留學生一直都是大家熱議的焦點。這些孩子從小離開父母,遠渡重洋到英國學習,表面看是為了留學,實際上是為了自己將來的利益著想,這也是很多網友詬病他們的重要原因!這1.5萬名小留學生心心念念的是英國的永久居住權,而那些已經獲得了英國國籍的華人家庭,他們孩子的學習又和中國孩子有什麼不同呢?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英國的華人虎媽媽》,它給了我答案!
  • 英國開辦歐洲首家中英雙語小學,有家長說孩子在那裡上學有「前途保障」
    帶著幾分好奇,記者近日探訪了這所開歐洲中英雙語教育之先河的全日制小學。韋德小學首批招收了15名3歲到4歲的學生,其中半數學生中文零基礎,只有三個孩子來自中國家庭,其餘孩子的父母來自美國、西班牙、新加坡、俄羅斯、義大利……「歐洲人要學好漢語,應該從小開始。如今,英國許多中小學開設了中文課堂,每周上幾節中文課,但那遠遠不夠。」
  • 孩子退學回家刷「網飛」「油管」,美國夫婦引以為豪的「教育」
    當國內的父母們正在努力「拼搏」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時候,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夫婦:28歲的德裡克-卡特倫和24歲的泰勒-卡特倫為他們年幼的4個孩子做出了大膽的決定。這對夫婦拒絕讓孩子們接受常規的教育,而是選擇讓他們留在家裡學習。
  • 開學季:劍橋家的孩子喬治和夏洛特為什麼還不去上學?
    威廉王子和劍橋公爵夫人凱特是否會送他們的孩子回學校一直是個問題,因為喬治和夏洛特今年早些時候也並沒有回去上學因為他們的學校學期與英國公立學校不同,喬治和夏洛特就讀於倫敦南部的私立學校Thomas' s Battersea。託馬斯的學期將於9月7日開學,所以喬治和夏洛特將和爸爸媽媽以及小弟弟路易斯一起在家裡度過餘下的暑假。
  • 多元文化下的華人家庭教育:孩子,我該如何愛你?
    「發生了這種事情,孩子不知道該與誰溝通,像走在沼澤地裡一樣,有的孩子出現自閉傾向,有一個孩子因為這類遭遇幾年未與社會接觸,也有的孩子出現暴力傾向,而一些女孩更容易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 萬醫生說。  很多華人在西班牙打拼就是為了給孩子鋪就一個更好的未來,因此,家長往往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有的孩子由於遭遇校園欺凌而不願上學,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我為你創造這麼好的學習條件,你竟然不想上學?有的家長甚至會使用比較暴力的手段逼迫孩子上學。」 萬醫生說,家長的這種溝通方式容易讓事情陷入惡性循環。「校園欺凌、孩子對於種族身份的困惑以及家長的不理解,種種壓力聚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