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聞派微信公眾號消息,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今年7月的一篇報導,6年來,英國「在家上學」的孩子人數已翻了一番。英國《獨立報》甚至還說,「在家上學」是21世紀教授孩子最聰明的方式。
那什麼是「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
顧名思義,就是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孩子不必去公立或私立學校接受教育。「在家上學」主張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人性化發展,按照每個孩子的天賦和能力進行教育。雖然不同於傳統的家庭教育,但它也有一定的課程設置,關注學生從知識到情感的全方面發展。在英國,接受「在家教育」的孩子們也有各個年齡段的考試。考核一旦達標,同樣可以進入大學深造。
根據一份最新的數據顯示,2016-2017學年,有近3萬名英國孩子在家接受教育。自2011年以來,這一人數增長了97%,當時只有1.5萬名小學生在家上學。
據英國教育和就業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學生會更加自信和自強,在各項技能測試中均展現出良好的學習成績。倫敦很早就認可了「在家上學」的合法地位,建立了一套有關「在家上學」的完整體系。
有兩位英國華人就選擇在家教授孩子,他們對這種教育方式有什麼看法?
英華房聯創始人——「奶爸」朱俊華的微信朋友圈發表了一篇文章關於「我為什麼選擇了Homeschooling」的文章。文章一出,很多評論感嘆朱俊華勇氣可嘉。
最初朱俊華和妻子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他們孩子學好中文。於是,6歲的女兒從今年9月起,開始跟著父母學習。
朱俊華說:「女兒中文本來很好。上了小學之後英文在班裡出類拔萃,但中文卻退步得很明顯。哪怕我們在家裡除了做作業、讀英文書外,禁止說英語,也不能改善這一現象。再加上孩子在學校裡學習比較鬆散,回家時間短完全無法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就想到利用孩子還比較小,學業不重的這幾年把中文和學習習慣這兩件需要練『童子功』的事情搞定。」
這一決定很顯然不是朱俊華夫婦一時腦熱就匆忙作出的。當時,夫婦倆還因此有了矛盾。「當太太向我提出這個想法時,就立馬被我通過『理性的思考』『義正言辭』地駁回了」,但這件事在朱俊華的腦子裡埋下了「種子」。他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在家上學」這件事還是可行的。通過太太的介紹,朱俊華還認識了身邊的幾個Homeschooling的家長。
夫妻倆的態度統一了,可怎麼過國內家裡老人那一關呢?朱俊華笑說:「這可能是在英國做父母的一個優勢吧?一些事情可以比較容易地先斬後奏。」當祖輩們聽說不讓孫女去學校上學了,反對的態度也是非常的堅決。
「就像當初我對妻子的提議堅決反對一樣。我們一直跟他們解釋,當時也不奢望他們能夠完全理解我們的想法。我們最後達成一致,是因為祖輩們認可我們夫妻倆對孩子的教育是負責的,有最終決定權。我們也認可祖輩們對孩子教育的關心。孩子現在回國培訓的機會比較多,需要他們的幫助,他們也都是很積極配合的。」畢竟,沒有家長是不希望子女將來成才的。
現在對於女兒的家塾教育,主要落在了朱俊華妻子的身上。「剛開始一段時間孩子不適應。大人、孩子都很累,矛盾自然就會比較多。不過,經過兩個月的磨合現在開始已經逐漸進入狀態。」
朱俊華向華聞君介紹:「女兒每天從九點開始在家裡學習吟誦《弟子規》等蒙學經典以及《三字經》等中文經典並學習漢字。除了上午的中英文化課學習,每天下午還有一門興趣班。比如,周一參加了以培養集體活動生活技能為主的「女童子軍」(Rainbow),周三學體操,周五學豎笛。新年以後,每周四還準備開始學跆拳道。我會和女兒一起學。周六有自行車課和戲劇課。周日她媽媽開班教華人小朋友學中文。女兒的中文水平還不錯,基本上是作為班長或者助教了。」
這些課程足以讓朱俊華的女兒充實地學習。他們為女兒設置了指導性的課程時間表,但更多地採用任務(To Do List)時間管理的辦法完成學習。朱俊華給女兒放權,由她自己安排每天的學習順序以及何時學習。「孩子認真學習提前做完了就可以多玩一會兒。沒做好就會影響她自己的玩耍時間。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明白這個道理了。不能說每次都做得很好,但已經有很大進步了。」
當然,在家教育並不是「一個人的戰鬥」,他們也因「在家上學」認識了當地的Homeschooling社區。每周二,朱俊華或妻子會送女兒到專門給「在家上學」的孩子開設的學校。「上午學習英語、拉丁語、數學、世界史、英國史、地理、藝術、音樂和科學實驗。下午學習藝術。」
對於在家教育,英國政府和社區也對朱俊華一家進行了考評。「政府派工作人員到我們家家訪,掌握了情況。對我們退學原因、家庭背景、教學計劃做了詳細地考評。他們表示非常滿意。他們說,我們整個區有2%的孩子『在家上課』,這大大超過我們的想像。」朱俊華說,地區圖書館對Homeschooling的孩子也有支持,比如借閱時間可以延長。
對於孩子的未來,朱俊華希望孩子能夠中西文化兼容並蓄,最好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孩子的未來更多的應該由他們自己去考慮。我們作為父母提供他們認知自己和社會的能力和機會就好了。我們傾向於給目前階段給孩子提供人文主義的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Liberal Arts)。至於她以後從事什麼行業,我們並不關心。也許那個行業現在尚未產生。從教育升學途徑方面的話,我們會考慮在主要節點,比如11+(小升初)等階段讓她去參加考試驗證一下自己的水平。至於考完後是否回到傳統的學校,由女兒自己的意願來決定。」
從朱俊華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家上學」並不是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自己在家裡閉門造車、與世隔絕。他們一樣可以結交朋友,社交一點兒不受影響,反而認識了更多的朋友。
由於孩子走在一條非傳統的教育之路上,朱俊華還專門組建了一個「在家上學」的微信討論群。在群裡,大家各抒己見,有褒也有貶。另一位華人家長,由於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就選擇了在家自己教學。
媽媽Annie說:「我在懷孕六個月時,被診斷胎兒過小,可能要人工流產。堅持一個月保胎住院治療,孩子終於保住了。快生產時,胎兒因缺氧、心率加速、臨時緊急剖腹產才降生。出來後就因新生兒肺炎住院三周。孩子去上幼兒園後,總是生病咳嗽,最後確診為過敏性哮喘。哮喘藥物根本無法控制孩子的病情。每年春、秋兩季都會因過敏氣喘而入院,嚴重時血氧量只剩30%。我們求醫問診的次數比上學的時間還多,所以只有選擇在家教育孩子。」
或許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體的確不適合去學校上學,所以Annie的家人、親戚都很支持。Annie說自己是移二代,因為愛情,隨丈夫選擇了回國內發展。所以孩子是在國內完成的「在家上學」。後來,從孩子的教育和生活多方面考慮,Annie一家又回到了英國。不過,由於孩子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好,來到英國後選擇了去學校上學。
雖然沒有參加過任何考試,Annie的孩子在進入英國學校後,老師給出的評價是:「英語詞彙量和數學都非常好。」
Annie坦言,最難的就是面對外界的壓力,但這些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學習的深入,「在家上學」的確是最適合我們的,慢慢也就適應了。
Annie說:「我是家裡的主要老師,孩子爸爸有時候也教,我們還會請別的老師來教。我們在家的教學是按『周』來計劃的。每天上午學習三小時,完成後,下午就是自由活動或參加其他活動。這絕不會影響社交能力。而且因為『在家上學』原因,孩子會更珍惜友誼。我們一周在教會參加三次活動以及Homeschooling自己的小組活動。課外活動幾乎都是群體性活動。」
同時,為了讓孩子能說會寫中文,Annie還選擇了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教材教孩子中文,並選擇了大量的優秀中文文學作品作為輔導課本。
對於全職教育孩子,Annie有時也會感到很累。但她更認為:「家長教孩子也是一種修行,要學會管理情緒。孩子不聽話是難免的,但家長的耐心和毅力、溫柔、堅定和節制在這個時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言傳身教很重要,我們家注重品格培養多於一切,我們只想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
在Homeschooling的這個過程中,Annie的孩子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興趣愛好,曾代表中國參加Topper世界帆船錦標賽。來到英國後,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現在已是Topper帆船協會的隊員了。
就在前不久(11月4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在2017杭州名師名校長國際論壇大會上這樣表示:「在家上學,這是一個教育創新的嶄新之潮流,有利於教育的個性化、高品質、靈活性。美國的在家上學也是從原來的非法到後來的合法,現在在50個州已經全部合法化了。在家上學的學生是美國常青藤大學的首選,他們的教育品質和人格發展都是屬於最好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在家上學」是否靠譜,其實問題的關鍵還要看家長怎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