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9月3日電 據英國《華聞周刊》微信公眾號「華聞派」報導,從本周開始,英國的各中小學就陸續開學了,數百萬中小學生也要回到離開近六個月的校園。但在一些被局部封鎖地區的中學以及個別學校,學生必須戴口罩上學。
學校複課,最激動的莫過於家長們。疫情期間,不少英國華人家長還得邊上班,邊帶娃。
即便孩子重新回到學校,還是有不少問題值得家長們注意。那麼,對於孩子返校,華人家長關心哪些問題?家長們又該如何讓孩子儘快回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軌道?
華人家長關心這些問題
家住布里斯托附近小鎮上的何女士有兩個女兒,一個10歲,一個8歲。2日,是她們重返校園的第一天。
對於回學校,兩個孩子也分別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大丫頭非常興奮,抑制不住的喜悅,眼睛放光;老二對回學校興趣不大,她覺得還是家裡好玩,而且不用做作業。」何女士平時送孩子,送到學校,「把孩子一丟」,她就走人。2日,她花了30分鐘,才分別送完兩娃。
何女士向記者描述了送孩子返校的情況:「我兩個女兒分別讀六年級和四年級,每個年級入校時間不同,每個年級大概有10分鐘的入校時間。到點進入校園,各個班級又分別有自己的集合點。」
何女士的大女兒的入校時間比較早,在8:30,她就先去排六年級的隊。「學校非常重視和謹慎,每個年級分時段排隊,單行線入校,出校也是單行線。大家排隊秩序不錯,疫情讓所有人都鍛鍊出了一米的社交距離感。」
到了班級指定集合點,老師笑眯眯地站在那裡迎接學生們。「到了那裡,小孩之間就基本沒什麼距離了,感覺像過節一樣。」校長則一直在指揮學生到指定的地點集合。
對於戴口罩的問題,何女士的女兒的學校沒有規定要戴口罩。據何女士當天早上送孩子到校的觀察,無論是送孩子上學的家長還是學生,基本沒有戴口罩的,「只有一個華人孩子和家長戴口罩」。
何女士在送完老大之後,從側門出來,又回到入校的門口,去排四年級的隊,送小女兒上學。同樣的路線和流程,把小女兒送完了,她再從學校裡繞出來。
在開學前,何女士就接到了學校發的多封郵件,告訴他們新開學後學校會有哪些變化。校長還發了視頻講解開學注意事項,每個班又製作了自己的視頻。
「比如每天早上學校的集合取消了,也不能帶書包去學校。中午在學校吃午餐,取消了熱食供應,只有冷食,而且冷食送到教室,學生只能在教室裡吃。」何女士的女兒決定自帶午餐,「昨(1日)晚,我帶她倆跑到超市去買食材,她們自己做了三明治,再帶點水果和奶酪,當今天(2日)的午餐。」
雖然每個學校對於開學後的規定不同,但記者在採訪時發現,華人家長關心的問題都比較一致。
家住倫敦東南的章女士的兒子3日開學,升入四年級。現在,她最糾結的就是要不要讓孩子戴口罩上學,「戴也擔心,不戴也擔心。」
她最後決定還是不讓孩子戴口罩去學校。「學校規定到校後,要把戴的口罩交給老師,一次性口罩也需要丟棄,因為取了又戴也容易感染。而且孩子太小,也不會一直戴著,可能會更不衛生。」
但章女士表示,她會讓孩子帶個手部消毒液,上面標著他的名字,讓老師給他的手進行消毒。
章女士兒子的學校出於安全的考慮,建議家長為孩子準備自帶的午餐。此外,孩子加熱午餐也很麻煩,這就意味著,孩子只能帶冷食去學校。這就帶來了一個新問題:每天中午讓孩子吃什麼才能營養又健康?家長做起來也省事省力?章女士笑說「這又在考父母」,她最近就在收集一些便當食譜,希望能找找靈感。
另外,章女士兒子就讀的學校也規定孩子不能帶書包和文具去學校,午餐也不能裝在書包裡,最好是放在一次性的包裝袋裡。那麼,共用文具是否會有安全隱患?這也是讓章女士擔心的問題之一。
由於疫情的特殊情況,學校各種活動因為疫情取消,只有常規的上課。大多數時間,孩子們都得和固定的同學和老師待在同一個「保護氣泡」裡。唯一讓孩子離開「保護氣泡」的機會,也只有在午飯之後的自由活動時間,並且也需要保持社交距離,這些規定在實際操作中是否可行?另外,孩子們能否適應這樣「單調」的校園生活?這些都是不少華人家長們關心的問題。
讓孩子儘快適應校園生活,家長還得注意這些
回到學校,華人家長除了需要注意一些安全問題之外。從一直在家的「散養」狀態到突然重返校園,一些孩子還表現出了對校園生活的不適應,這也引起了家長們的注意。
在封鎖期間,孩子不去上學,留在家裡,於是,不少家長把此前給孩子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拋到腦後,不加管束的孩子在「放飛自我」的同時,也養成了不少壞習慣,比如熬夜看電視、貪吃零食、玩遊戲時間大大增加等。
這不僅破壞了孩子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規律,也讓家長也失去了權威。突然回到學校的孩子,很可能無法適應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
此前,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兒童在封鎖期間,行為會隨著發脾氣次數的增加而惡化。研究人員還發現,不服從父母、不聽父母吩咐的孩子數量也有所增加。
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儘快回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軌道呢?記者特別收集了英國育兒專家和社會學教授弗蘭克·弗雷迪亞尼(Frank Furedi)給出的一些有用建議。
弗雷迪亞尼認為,第一點就是要改掉孩子晚睡的習慣。
遵守就寢時間這一規則對孩子和父母的健康都至關重要。為了重新培養孩子的睡眠習慣,父母需要建立一些日常習慣,比如一起進行睡前閱讀,這可以讓孩子們了解,睡覺時間是沒有商量餘地的。
家長不要向孩子提「這不是你睡覺的時間嗎」這樣的問題,不然你很容易得到一個「不」的回答。弗雷迪亞尼表示,家長要自信地告訴孩子:「現在該睡覺了——去吧!」
弗雷迪亞尼還認為,如果家長總是滿足孩子的欲望,「就會削弱孩子們學習如何處理失望、處理拒絕的能力。很多孩子從來沒有學會處理拒絕,是因為他們就沒被拒絕過。」
第二點是家長不要建立「雙重標準」。弗雷迪亞尼說,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給他們樹立榜樣。如果家長違反了規定,最終孩子也會違反。
「目前,很多人仍在家工作。如果你在吃飯時接電話,餐桌上不準使用手機的規定就形同虛設。然而,如果你在用餐時間刻意關掉手機,這就給孩子們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吃飯不能用手機。」
這很重要,因為「如果孩子們看到父母遵守家庭的規定,他們就會明白,這些規定是有目的和有道理的」。
因此,家長要始終如一地樹立好自己的權威,不要說一套,做一套。「權威是你通過自己的行動和行為標準而樹立起來的。你要你的孩子做到,你首先就要做到。」
第三點是要嚴格限制使用手機和網絡的時間。開始上學後,家長要重新限制孩子上網和使用手機的時間,告訴他們如何利用好網絡。「孩子們要知道,嚴格使用手機的時間和學習如何過馬路一樣重要。」弗雷迪亞尼說。
家長可以試著培養對孩子的信任,比如讓孩子自己控制玩手機的時間。但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打破了規定,就要進行幹預。他說:「如果孩子做了一些危險或冒險的事情,你可以懲罰他們,不準他們使用手機一周。」
第四點,家長在晚餐時與孩子進行交流。弗雷迪亞尼認為,家長與孩子一起吃晚餐可以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通過輕鬆的對話,孩子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從吃的食物到在學校遇到的問題,都可以談論。」
孩子們也通過這種方式學會寬容,弗雷迪亞尼說,寬容在現今尤為重要。「學會交流、傾聽以及不會因為別人有不同意見而感到冒犯,這很重要。」
「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讓孩子們理解父母有權決定他們可以吃什麼,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家長是在為他們的健康考慮。」(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