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都有大量案件的產生,儘管大多數案件可以得到公平的審判,但冤案冤情也是層出不窮。其中清末四大冤案之首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因其傳奇的色彩而被人們津津樂道。
儘管最終此案得以沉冤昭雪,正義戰勝了邪惡,但在這張正義的面具之下隱藏的卻是清末各方政治力量為利益而進行的激烈較量。
1、地方司法精心設計的殺人案
楊乃武是浙江餘杭縣的舉人,其人書生意氣極重,一向不屑官場中人阿諛奉承,貪贓枉法的做派。為維護鄉鄰百姓的利益,楊乃武曾聯合士子群體揭發過餘杭知縣劉錫彤濫收錢糧斂贓貪墨的惡行,因此在冤案發生之前他就已經觸動了地方官府的利益,成為了當地官員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
楊乃武
恰好此時,平時便與楊乃武有私情流言的畢秀姑的丈夫葛品連暴斃身亡,且死亡特徵極似中毒,於是葛母便要求當地縣衙驗屍查證。餘杭知縣劉錫彤接到這一狀告後自然歡欣鼓舞,立馬派遣仵作前去驗屍,驗屍結果為葛品連的確死於毒殺但不確定何種毒藥。
劉錫彤憑藉這一結果再聯合楊乃武與畢秀姑之間的私情流言,未經仔細審理便認定是楊畢二人合謀殺害了葛品連。
為了將此案坐實以便除掉楊乃武,劉錫彤便開始精心設計各種證據來證明他先入為主的結論是正確的。他先是動用刑訊手段逼迫畢秀姑承認是楊乃武指使她用砒霜毒害了自己的丈夫,同時上書朝廷革去了楊乃武舉人的功名,再將案情轉交到杭州知府陳魯的手中。
劉錫彤
陳魯是武人出身,本就瞧不起作為文人的楊乃武,於是也未經嚴查便先對楊乃武進行了刑訊逼供的手段,楊乃武承受不住,無奈之下只能承認殺害了葛品連。於是陳魯依照大清律宣判楊乃武斬立決,畢秀姑凌遲,並經浙江巡撫楊昌浚批覆上報刑部,待得秋後刑部審查後執行。
2. 朝廷迫於壓力介入審辦
雖然楊乃武已被判決,但他的家人堅信他絕不可能不顧自己的前途功名,為了兒女私情而毒殺別人,也不願看著楊乃武白白蒙冤而亡,於是他們繞過地方司法部門前去京城直接找朝廷上訴。
朝廷收到上訴後未經審理,便再次將此案退給地方司法衙門,只是要求他們再次仔細核查,這樣的結果只會讓此案繼續掌握在地方官府的手中,永遠無法真相大白。
但楊乃武家人大張旗鼓的申訴終於鬧得朝野與民間一片沸沸揚揚,在江浙士子以及民間輿論的多重壓力之下,朝廷只能越過地方官府,指派刑部直接處理此案,最終經過細緻的審理,此案得以真相大白,葛品連是因病而亡,並非被毒殺。
這樣的結果使得全國上下一片譁然,朝廷的臉面與威信受到嚴重的打擊,慈禧太后也勃然大怒,將餘杭知縣劉錫彤流放至黑龍江,其他餘杭縣三十多位相關人員被充軍或流放。而劉錫彤背後的江浙地區一百多名相關官員同樣也被摘掉了頂戴花翎,並明召永不敘用。
1. 地方派力量自成一體
楊乃武案發生的時間正值清朝末年,此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廷的滿洲八旗子弟早已養尊處優已久,戰力不堪一擊。慈禧太后只能仰仗地方上曾國藩領導的湘軍與太平天國的軍隊作戰,這也給了地方勢力不斷擴大增強的機會。
小白菜
太平天國運動平息後,很多的漢臣官員做了朝廷的封疆大吏,漢臣割據一方勢力的崛起使得清廷的滿族權貴如鯁在喉。
本來像楊乃武這類的地方案情刑部不會直接插手處理,除非經過省府州縣層層的上訴審查之後仍有冤情才可由中央接手。即使刑部受理之後,主審的中央官員為了維護與地方官員之間的關係也不會輕易推翻地方上的給出的結論。
這一律法的漏洞便導致地方上官官相護,形成鐵板一塊之勢,即使中央想介入地方事務也無從下手。
2.浙江士紳團體的反擊
在楊乃武案提交到刑部後,朝廷委派胡瑞瀾仔細查辦此案,胡瑞瀾清楚的知道此案最終的結果會影響一眾江浙地方官員的仕途與命運,且他的官職還是浙省學政,他無力也無心得罪自己的一眾同僚,所以儘管楊乃武案在全國上下掀起了滔天巨浪,連當時的外媒《申報》也持續跟進報導,但此案最終的決策權依舊掌握在地方司法部門手中,結果不會有任何改變。
刑訊逼供
但江浙士子的集體上書打破了這一局面,為了安撫天下士子之心,慈禧太后明發諭旨要求刑部直接申辦此案,最終才讓楊乃武洗刷了冤屈。但江浙的士紳集團絕不是平白無故的為楊乃武伸張正義。只是因為楊乃武身為有功名在身的舉人,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江浙士子的形象與聲譽。
如果坐實他因私情而毒殺別人的罪名,這無異於打臉整個江浙士子集團,這是所有讀書人無法忍受的。而他們在此案平反的過程中不遺餘力的反擊也是為了維護整體江浙士子們的共同利益。
3、中央派勢力藉機打擊地方派力量
四川監察御史王昕曾就楊乃武案卻向慈禧太后上呈的一道奏摺「此案奉旨飭交撫臣詳核於前,欽派學臣覆審於後,宜如何悉心研鞠以副委任,萬不料徇情枉法,罔上行私,顛倒是非,至於此極……臣揆胡瑞瀾、楊昌浚所以敢於為此者,蓋以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皇上衝齡踐祚,大政未及親裁,所以藐法欺君,肆無忌憚」
如果此前中央只是迫於各方勢力帶來的壓力,並希望挽回朝廷的顏面,維護律法的公正才直接審辦此案,那麼這份奏摺就直接觸動了慈禧太后對於皇權掌控的那根敏感神經。
地方各勢力在處理此案時獨斷專行,緊密結合的行為已經讓當權者的統治地位受到了威脅,他們還想通過此案影射反對慈禧太后實行垂簾聽政的決策,進一步削弱中央對地方的掌控,這是朝廷實際掌權者無法忍受的。
慈禧太后最後力排眾議,強勢平反了此案,並著重處理了一批相關人員,表面上看起來是維護了世間的正義,實際上卻是藉此警告地方派系,中央依舊對地方有著絕對的掌控權。
杭州展示館
圍繞著楊乃武這一小小的冤案,晚晴各政治力量各顯神通,儘管當時慈禧太后明確表示一幹相關人員革職回家永不敘用,但浙江巡撫楊昌浚很快復起擔任了任閩浙、陝甘總督,胡瑞瀾也重新被任命新的官職,而楊乃武被判杖一百,所革舉人不予恢復,畢秀姑被判杖八十。
表面上的公平正義到最後也不過是中央與地方在利益需求下相互妥協的產物,這樣的明爭暗鬥也加速了清朝的覆滅。
1、《清末四大冤案紀實》
2、《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真情披露》
3、《《大清律例》與清代的社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