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36氪音頻節目《價值捕手》的文字版,收聽更多精彩解讀,請在36氪app訂閱《價值捕手》
採訪 | 柏忠穎
編輯 | 黃臻曜
文稿整理 | 張燕萍
本期嘉賓:雲暉資本的聯合創始人兼CEO李星
雲暉資本是一家成立於2016年1月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這隻「年輕」的基金在投資方向上也更關注極具增長潛力的硬科技類產業,例如智能製造、新汽車、人工智慧、大數據。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裡,它已投下孚能科技、寧德時代、四維圖新、容百鋰電、北科天繪、地平線等多個行業明星企業。有意思的是,這家基金5位創始合伙人全部是來自高盛集團的資深銀行家。銀行家的優勢如何在投資裡釋放?他們對這些新賽道又有什麼經驗之談?
本期highlight:
1、 雲暉資本的六點投資原則:4′50″
2、 如何投人:創業者要有現代性:8′00″
3、 新汽車領域展望:新能源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12′30″
4、 新勢力造車到底值不值得投:17′20″
5、 除了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的社會化也將是環保領域未來風口:19′05″
6、 對年輕人的建議:use your common sense, but do not assume anything ——用常識思考,不要想當然:20′45″
36氪:雲暉整個合伙人團隊都是高盛背景,你和你的團隊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從高盛出來做自己的基金?
李星:有幾點原因,第一點:08年金融危機之後投行IBD業務進入苦難期。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優秀的人才都向著科技企業、投資機構集中。投行的吸引力在下降。第二點原因:從大背景來看,我們覺得投行整個產業在走下坡路。還有我們團隊的人做了很多年投行,也想自己創業。然後正好有個機遇,這幾方面的原因結合起來就決定自己出來做。
36氪:之前你是在投行然後轉做PE,在工作上面會有一些不同,應該也有很多挑戰,那你覺得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
李星:最大的不同就是對行業和對公司的理解深度不一樣,投行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們對企業、對行業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為了做一單生意。在實際利益的驅動下,做的業務相對來講是短期行為。你可以看投行研究部的報告,投資銀行的ECM也好,IBD也好,跟客戶講的時候永遠是樂觀的,因為悲觀就沒有生意做。但是投資不一樣,投資你要拿著管理人的錢扎紮實實的投進去,所以對投資行業你必須要發自內心的去理解它,只有做到理解才敢下手。 必須說服自己,我跟很多過去的同事都聊過,他們當中也有很多人從投行轉到投資,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親自做了投資以後,對行業和企業有了真正的認識,這是一個最大的挑戰。
36氪:你剛提到投行跟投資行業裡的不同和挑戰,那從投行轉到投資帶給你什麼優勢?
李星:做投行的人相比做投資在項目獲取能力會比較強。做投行要去爭取項目,現在做投資獲得項目相對更容易一些。
36氪:你和整個團隊的投行基因是否能夠幫助更好的和LP、被投企業去交流?
李星:有一定優勢吧,過去的工作就是跟客戶打交道,但是我們覺得跟被投企業還有LP之間的溝通還是少。我們試圖做到over communication,我們相信溝通是能夠解決很多問題的。 我們員工和員工之間、上下級之間都強調over communication。以便及時發現尚未被注意到的問題,減少甚至完全杜絕由於溝通不到位而產生的失誤。
36氪:雲暉整體的投資邏輯是怎樣的?
李星:第一:對企業來說,我們認為它在所處的子行業或者在子行業的特定領域內需要具有領袖地位,而且比較穩固。這個領袖地位不是簡單的從它的銷售額、利潤、規模大小上判斷。 比如說做一個小零件,這個小零件可能別人做不了,或者說它領先別人一點點,別的企業在短時期內很難超越,這就叫領袖地位,說白了是技術上的門檻。第二:可理解性和潛力。產品和技術要有明確的應用前景,而且要可以上規模。比如我們投過的一個新能源材料項目,預計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突破五百萬量級,而電池作為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其全球範圍內市場規模也將突破千億級,那這種就屬於我們挑選的標的。第三個方面:盈利模式要非常清晰,而且不會被輕易模仿。我們過去看過一些企業模式,創新的很多很多,但是我們很難理解它的盈利模式,不能被普通人用常識去理解。第四方面:利潤率或者毛利額需要足夠好,不一定是利潤率的具體指標,是公司所創造的增值部分要足夠有厚度,這樣才能抵禦風險。典型的比如部分生鮮電商零售企業,它的利潤率非常低,所以抵禦風險能力就很差,對於這種我們會比較謹慎。 第五點:我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管理層的主要成員,尤其是一把手要誠信正直、背景清晰、沒有不良記錄。我們堅信一個企業的掌舵人或者管理團隊,如果不是一個誠信正直的團隊,就不會走得很遠。第六點:選擇沒有退出障礙的企業。做投行的人對退出會相對有優勢,因為做投行要設計各種交易方案,不能有退出障礙。這幾點就是就是我們投資的原則跟理念。
36氪:你特別關注一個公司管理層是否正直誠信,所以在看項目的時候也非常注重人這個因素是嗎?
李星:對,非常重要。因為很多企業所處的行業,可能看起來沒那麼有吸引力,技術也不一定那麼高,但最終能做出來人是最關鍵的。
36氪:我們看到雲暉也投了一些A輪的企業,其實對於A輪這種比較新的企業在看人方面並沒有很長的時間可以去參考,那這個時候你是更相信自己的直覺去判斷嗎?
李星:我們在這方面還在摸索。我們對人很看重,我覺得現代意識感很重要,有的創始人在這方面就更好,比如說有法制意識、有契約精神,簡單來說就是願賭服輸。有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我覺得這可能是個習慣,是個意識的問題。因為企業是一個組織,是有生命的,如果你的創始人沒有現代意識,那一開始企業的基因就是扭曲的。
比如說對估值,會發現很多公司的估值提的特別快,盲目上提,但是有些公司它的估值是非常合理的上提。 我不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覺得估值越低越好,但是估值體現了創始人對自己的正確認識。他是一口想吃個胖子呢,還是對市場有敬畏。比如我們最近投了一個企業,它就是估值提得很緩慢,不是說A輪B輪一定要提百分之百。我們遇到很多公司一次估值提太高,實際上對自己是傷害。 當周期市場往下走的時候你不要再融資了,因為錢花完了就沒人會再投,因為前面投資人就擺在那了,大家都會給你很大很大的阻力。我覺得創始人除了要有技術以外,綜合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36氪:雲暉資本在創業初期是怎麼確定投資方向的?
李星:基於我們從前的從業經歷,並對幾個行業進行了多維度的研究和深入分析後,我們很快聚焦到新汽車領域,可以說我們的布局就是歷史的和邏輯的必然。我們最早有兩個項目,一個是四維圖新,一個是寧德時代,這兩個項目都是我們過去在高盛的資源積累,知道這兩個項目,所以這兩個項目也都投了。 在投這兩個項目過程中,我們對汽車未來的發展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也就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汽車的幾化:新能源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這是一個方向。我們認為從邏輯上、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汽車一定會新能源化,一定會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所以我們開始在這方面布局。大家看到的現在是新能源化相對走得最快,新能源化汽車跟傳統汽車最大的區別就是動力系統不同。動力系統裡面最核心的就是電池,因此我們就投了孚能,還有電解液投了康鵬。
後來又開始看智能化的領域。智能化從L2、L3到自動駕駛,我們投了地平線,傳感器投了雷射雷達企業,大概就是這樣的逐步布局,現在我們在看車聯網和共享化的企業。車聯網的意思首先是說車內的聯網,因為車內的各種域,車身域、底盤域之間現在都是隔開的,因為安全的因素。將來這些域之間的通信怎麼做,現在業界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華為肯定要在這發力,華為的車聯網做得非常好,但車機只是一個非常小的領域。另外比如還有V to X,就是車跟一切的互聯,比如跟路燈、馬路、人之間、車與車之間的聯網,這些都還在發展的初期,都在實驗階段。比如在無錫已經開始試驗車跟路的聯網,在車跟路的實驗階段,在路燈裝一些盒子等。如果實驗成功就會大大改善交通。車行駛在路上就會和路燈開始智能化同步,從而決定路燈亮起長短等等。整個車聯網發展的終極的圖景大家還不知道,現在說車聯網很多人說就是車機,實際上車聯網內容廣泛的多。智能化現在看的比較清楚,實際上智能化就從L2到L3、L4,有段時間完全自動駕駛很火, 我們也看了不少公司,實際上現在看來還早,因為現在真正能做到L3的已經很不錯了。
共享化現在還在摸索,我們也看了很多,比如gofun學習膜拜單車刷個碼就能開車,這個現在看起來好像很難走下去,到最後共享化是什麼模式大家都不清楚。但大家都認為將來肯定會共享化。我們也一直在關注,在總結經驗。那我們實際所擅長的領域總結起來就是工業科技,To B的的模式。因為我們更看重基本面,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產品,然後他的客戶是To B的我們認為更好理解。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新汽車方面我們一直沒有對整車下手,因為整車是To C的。很多企業車造得很好但賣不好。
36氪:今年年初的時候,基石資本的董事長說過中國的新勢力造車企業沒有一家值得投,你對這個觀點怎麼看?
李星:新勢力造車我們也沒投。整車我們確實很難把握,我相信新勢力肯定會有兩三家會出來,但是哪家確實不好說。 因為單純從產品本身來看,就我個人觀點,我認為新勢力沒有什麼創新,但是我也相信一定會有一家會走出來,並且會做得不錯。比如說蔚來、威馬的車肯定有人喜歡,為什麼喜歡?為什麼大賣?奔馳前幾年賣的不好,最近兩年又賣的很好,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就是還是剛才那個觀點,在To C領域,新勢力造車,最終他是要贏得客戶。車的質量、車型肯定是基礎,但是不是有了質量、車型好看就能賣得好,這個很難講。
36氪:所以你的觀點是對整個行業還是有信心,但是至於哪一家可以突圍,還不能確定?
李星:對,肯定會有人突圍出來,但是是誰很難判斷。
36氪:最近垃圾分類、垃圾回收是一個熱點,雲暉也布局了環保科技賽道,對於這個行業未來發展您怎麼看?
李星:我們投的一個環保企業中國天楹,它在垃圾發電設備上是世界領先的。包括現在做的垃圾回收設備、包括智能垃圾桶做也做的非常好,正好現在也在倡導垃圾分類。垃圾的社會化處理是個大方向,這個我覺得是個風口。過去收垃圾的是環衛工人,他們都是體制內的,相對效率較低,實際上現在全國各地很多地方開始社會化地讓一些公司把垃圾處理、回收包下來,這在很多地方都有成功的經驗。實現社會化回收以後垃圾收取、分類、資源化、減量化這些都處理地非常好。
36氪:接下來雲暉還是會繼續專注在工業科技這個大的賽道裡面嗎?
李星:是的,我們幾位合伙人在這個行業的平均工作年限超過18年,曾主導過幾十家國內甚至國際影響力也很大的工業和科技領域項目的資本運作,所以會繼續專注這個賽道,但我們會在一些細分領域擴展,比如過去在人工智慧和新能源汽車上遊看的比較多,接下來可能會在航空航天、工業互聯、5G、智能製造等工業科技的其他領域會有一些布局。
36氪:我們36氪的用戶很多都是年輕的創業者或者剛入職場不久的投資人,你有沒有什麼建議或者經驗可以分享?
李星:建議經驗談不上,但我有一個比較深刻的體會,就是在當下特別要用常識思考,不要想當然(use your common sense, but don’t assume anything)。我們經常做錯事或者做愚蠢的事,實際上是沒有常識,或者是忘了常識。比如說天上掉餡餅,人人都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但有這樣的事出來的時候,人人都想去搶那塊餡餅,這時候你就會被不理智衝昏頭腦。
還有一點就是想當然的事情太多。每個人都有這個缺點,會預設一些情況。比如我預設你跟我說過這件事,或者我發了個郵件給你了,我會假設你收到,但實際上未必,有可能真沒收到。做投資也是一樣,我們做各種投資分析時,特別要注意不能預設事情,比如說預估汽車一定會增長,新汽車行業一定會快速發展,預設這個晶片行業國家支持了就一定怎麼怎麼樣。這都是在預設。我們內部也強調don’t assume anything,這是我們一貫堅持的。
非凡源於洞察,實戰造就價值。價值捕手是一檔針對投資人的深度訪談類節目,致力於與36氪用戶分享實戰投資經驗和新商業賽道觀察。歡迎各位投資人與我們交流分享(聯繫人:王婷婷 聯繫方式 wangtingting@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