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ie.Xu徐盛璋
醫學及應用心理學雙學士
擁有8年以上嬰幼兒早期教育經驗
曾任國際知名早教中心資深指導師&講師
「喜馬拉雅」微課籤約講師
貴州電視臺「育兒大師」欄目籤約講師
「今日頭條」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剛剛給孩子一塊新橡皮泥,TA還高興得咯咯笑呢,沒想到緊接著就因為媽媽幫著捏了一下,小寶貝立馬哇哇大哭起來!
這種「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雞飛狗跳」的情境,爸爸媽媽肯定不陌生吧?
老話說得好:六月的天,孩子的臉。其實,這些情緒的起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爸爸媽媽如果能理解孩子善變的原因,並且學習一些有效的方法來應對這些不斷變化的情緒,不僅能幫助孩子學會調節情緒,同時自己也不用整天繃緊神經了,帶娃的亞歷山大頓時減去一大半。
為什麼幼兒會那麼情緒化?
為什麼當他們的情緒變化時,場面堪比爆炸?
原因1:有需求,卻表達不出來
我們這個世界是巨大的、令人著迷的、不斷變化的。
這聽起來好像挺不錯,但對於1-3歲、身高不足3尺、詞彙量不足20個的孩子來說——生活真是太難了!比如剛剛那個「橡皮泥」的例子,孩子哇哇大哭,可能是因為想自己捏,不想讓媽媽捏;也可能是孩子想保持橡皮原來的形狀,不想讓媽媽給捏變樣……但無論是什麼原因,孩子目前的表達水平,實在是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啊!於是只好大哭。
應對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沒法立刻弄清楚孩子想要什麼,這太正常了,因此,請保持冷靜!這不是任何人的錯。既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爸爸媽媽的錯。
你可以嘗試平靜地說出孩子的要求,大聲地說出孩子可能想要的每個物品的名詞,並指向它。這有助於豐富孩子的詞彙量,以便於下次孩子可以準確地說出自己的要求。
而且,只要爸爸媽媽平平靜靜,處變不驚,孩子的情緒也會慢慢像父母靠近,漸漸平靜下來。
原因2:沒有時間的概念
「等一等」是地球上的小孩子都很難理解的詞。
比如孩子想喝牛奶,並且已經清晰地跟媽媽說出了「想喝牛奶」的需求,那這時候媽媽的回答就相當關鍵了。
如果媽媽習慣性地來了一句:「等5分鐘」!哈哈哈,小心,暴風雨可能要來了!
小孩子沒有「5分鐘」的概念,也不懂怎麼「等一等」,這些詞在孩子的心中可能約等於「再也喝不到牛奶」。所以,我們首先得立刻用語言回應孩子的需求「寶寶想喝牛奶,媽媽知道了」,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要求被接受了。
然後,得讓孩子知道「怎麼等」,或是讓孩子真正看到「5分鐘」是怎麼流逝的。比如,給孩子一個音樂小玩具:「讓小熊陪你唱歌,唱完小星星,媽媽就能把牛奶拿過來了」或者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番茄計時器,平時玩耍的時候用來計時,也可以很方便地讓孩子真正看到「5分鐘」、「10分鐘」是怎麼一點點流逝的。
原因3:邏輯能力還不足以超越情緒
孩子幾乎沒有處理不斷變化的情緒的經驗,所以當強烈的情緒襲來,孩子通常無法招架。比如傍晚的時候,孩子在小公園裡玩得正開心,媽媽突然說「該走了」,孩子一下子就大哭大鬧、大發脾氣。
這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足夠的邏輯推理能力,他還不能意識到,離開小公園,還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要做,比如回家吃好吃的、回家見爸爸、爸爸一會兒給講故事……
孩子大概只能想到:一離開小公園,好玩的事情就完全結束了,那可不傷心嗎?而且,當孩子們非常專注於一項活動,而大人卻希望他們立即改變自己的狀態,這種期望對於孩子來說實在太高了。
提前跟孩子計劃好接下來的事情,讓孩子提前有個美好的期待。比如:「我們在小公園玩一會兒,然後就去接爸爸,爸爸給你買了故事書哦」。如果孩子很期待那本故事書,他很可能反過來提醒媽媽「我們是不是該走了」。
當然,我們不可能每次都做出這麼好的計劃。如果計劃有變,必須馬上走怎麼辦?孩子肯定會很生氣、很憤怒、很委屈、很沮喪……然而有情緒了,並不是什麼問題,人的一生不都在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嗎?了解和處理自己不斷變化的情緒,也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
這時候,媽媽可以貼心地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情緒和想法:「我知道你玩得很開心,你不想走,你一定很生氣吧」。
孩子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把「生氣」、「憤怒」、「委屈」這些詞彙和自己的感覺聯繫起來。但如果爸爸媽媽經常幫助孩子用詞彙標記他的情緒,那等孩子快上學的時候,他對語言詞彙和感覺的聯繫會理解得越來越好,那時,孩子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也會越來越棒。
原因4:太餓了
有時候,父母可能低估了均衡飲食,以及良好睡眠時間表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有經驗的爸爸媽媽都知道,孩子飢餓或疲勞的時候,是最容易發脾氣、不講道理的時候。
營養良好,生活規律,隨時知道自己接下來會做什麼的孩子,往往更有安全感,行為問題也較少。所以,做好計劃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有經驗的父母,都儘量不把遊戲時間、早教課、看醫生等事情安排到孩子的午睡時間。
其次,始終攜帶一些健康的零食,以便於在小公園、小廣場玩耍時,給孩子快速補充體力。
如何看待孩子發脾氣?
有時候,無論爸媽怎麼努力,如何盡力理解孩子,小孩子的大脾氣還是不可避免地爆發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爸爸媽媽做得不好,也不是孩子太難纏。
發脾氣是件很正常的事,因為孩子的成長,就是在忙著做自我教育。他們在試探,哪些行為可以成功地得到我想要的東西。發脾氣,只是孩子眾多「生活實驗」之一。
發脾氣沒錯,發點小脾氣,表達自己的挫折感,有利於孩子清醒一下,釋放壓力,這樣他們就可以又學到新東西。如果我們要求孩子「不論在哪裡都不能發脾氣」,那孩子內心的壓力就無處釋放了。
只是,發脾氣不能成為孩子達成目的的手段。如果爸爸媽媽不斷屈服於孩子的尖叫聲,那無異是告訴孩子:「你想要啥,發脾氣就行了」。
但只要爸爸媽媽能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花點時間和耐心幫助孩子學會了解情緒、處理情緒,雖然有點麻煩,確實非常值得的。
經過一番嘗試和錯誤之後,孩子最終將懂得:「發脾氣無法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但我心情不好時,我知道媽媽會耐心地陪著我,等我度過這段情感風暴。媽媽會無條件地接納我,我愛媽媽!」
爸爸媽媽如果能理解孩子善變的原因,並且學習一些有效的方法來應對這些不斷變化的情緒,不僅能幫助孩子學會調節情緒,同時自己也不用整天繃緊神經了,帶娃的亞歷山大頓時減去一大半。剛剛那個「橡皮泥」的例子,孩子哇哇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