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曲池

2021-03-04 Shine的小兒經絡學園

貌似好久好久沒有更新每日一穴了,上課的時候,有效的穴位越講越多,這裡的更新也要趕緊跟上啊。

我先囉嗦一句,為什麼我上課的時候穴位越講越多,所以上課時間越來越長?因為事實上,我發現雖然很多時候辯證正確,但是不同孩子對不同方法的敏感度不同,反應點不同,造就了一種類型的問題,我被迫得多提供一些方法。不過這樣也好,對我自己也是一種進步,腦子麼不動不動就退化了,為了避免一孕傻三年的定式,我還是很樂意多研究,多翻不同的醫案,教學相長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今天來說一下曲池這個穴位,有個小故事在這裡。許鑫堯進入到了terrible two以後,尤其最近,很喜歡跟我比劃比劃,所以我就教他太極裡一些動作「以武會友」。我跟他說,以後長大了,萬一遇到比你大的熊孩子欺負你,要學會以巧制勝,怎麼個以巧制勝呢,武功我是不會的,我就教他,扣內關,掐曲池,可以讓別人使不出力。他很喜歡我教他這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所以在育兒裡加入一些中醫的知識,是我目前樂在其中的一件事。所以這是曲池的第一個作用,指針按下去特別特別的酸,如果用力大的話,別人就動不了了。

說完這個故事,我先給大家找一下曲池這個穴位,用的是「大家中醫」這個軟體,比較專業。


這個穴位找起來這麼找,屈肘,在肘橫紋的外側端,記得是在手陽明大腸經上,也就是說手臂分陰面和陽面,陽面就是外側,所以曲池在這個橫紋末端盡頭處,按上去很酸就對了。

曲池在小兒疾病裡有這麼幾個用法:

曲池是陽明經的合穴,合是匯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江河入海,曲的意思理解成手曲肘取穴,池的意思是水停聚在這裡,好像江河之水在這裡匯聚以後入海。陽明經又是經氣隆盛的經絡,所以曲池的意思有大腸經經氣從這兒向深處會合到臟腑,通調經絡作用很強。曲池穴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用來瀉熱。

哪些疾病情況下咱們需要瀉熱呢?比如說小朋友咽喉腫痛,牙痛,目赤腫痛,都是屬於風熱之症。還有小朋友流黃鼻涕,有肺熱了,取肺與大腸相表裡的緣故,我們也要取曲池瀉熱。以上這些情況,我們都可以曲池+合谷這麼來配伍使用。大家可以去翻翻我以前寫的合谷這個穴位的說明。合谷,曲池經常一起使用的。合谷加曲池還可以治療什麼問題?大便乾結,便秘這類情況。雖然嚴格意義上,便秘是需要辯證一下的,但是合谷有太多作用了,簡直可以隨便按按,曲池的通絡作用也很強,而且外治手法,穴位的按摩基本沒有什麼副作用,所以其實不辯證使用就可以,最多就是效果不明顯,那還有很多其他辦法可以嘗試的。

曲池和血海穴聯用,經常用來治療皮膚類疾患。皮膚病多與風,溼,淤有關,所以和血海的化溼、活血的穴性相符,取「血行風自滅」的意思,淤除則風散,所以是皮膚疾病取穴第一要穴。那麼手陽明大腸經合穴的曲池穴呢取得是清肺散風,理腸活血的作用,這兩個穴位配伍對風疹,溼疹,蕁麻疹,還有皮膚乾燥等效果都很好的。

這兩個穴位如果是小朋友使用一般都是按揉即可,視小朋友的皮膚問題嚴重程度,還有年齡來看按摩時間,一般3~5分鐘就可以了。那如果是大人呢,急性的溼疹,我就是教媽媽們在此二穴附近環刺加以拔罐放血,如能配合一些小中藥效果會更好。

這種情況不多見,但是有,如果小朋友一開始只是單個淋巴結腫脹,無明顯痛感,問題不大,不處理無妨,但是如果出現症狀,比如疼痛,腫脹,還有發燒,頭痛,便幹尿赤這些,那就要治療了,辯證上一般還是有邪熱,那麼治法上就是要清熱解毒,治療裡最重要的穴位就是曲池+肩井穴,再配合其餘一些手穴等對症治療。

好了,今天關於曲池穴在兒科問題上的介紹就到這裡了,大家記住了嗎?

想要系統學習小兒家庭自療課程的家長,請關注我們的課程報名信息:

金秋十月開班信息,或者回復「課程報名」即可看到最新開課情況。

要進公益分享群的媽媽請加管理員微信: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31】足少陽膽經之正營、 承靈
    諮詢熱線,侯老師:010-87105081    13811921863 (同微信)每日一穴 - 31足少陽膽經 之 正營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會穴。【取穴】在頭部,當前髮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頭臨泣直上4寸處。【穴性】清頭明目,祛風止痛。【主治】頭部病症,如: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配穴】配風池、頭維、率谷、太陽、外關,散風活絡止痛,治偏頭痛。配頰車、下關、太陽、合谷,活絡止痛,治牙關不利、牙痛。
  • 【每日一穴】江滿春講解迎香穴是治療鼻炎特效穴
    赤方蘄艾微信公眾平臺,從今天開始開闢【每日一穴】的課堂,通過這麼多期網絡課堂培訓學習,發現艾灸人對基礎的內容很薄弱
  • 【每日一穴】治療各種顏面、鼻子疾患的要穴 —— 迎香穴
    迎香 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穴。此腧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迎,迎受也。香,脾胃五穀之氣也。該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
  • 【每日一穴】下廉穴:清熱解毒,安神定志
    下廉穴為經穴名(Xiàlián)。出《針灸甲乙經》,《聖濟總錄》稱手下廉。屬手陽明大腸經。下即下方,廉即邊緣,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側緣下方,故名下廉。手,指本穴位於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靜清明。本穴物質為溫溜穴傳來的水溼雲系,此水溼雲氣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於廉潔清靜,故名。【取穴位置】位於前臂,肘橫紋下4寸,陽溪與曲池連線上。
  • 「一針一穴」治療頸淋巴結核
    取穴:膈俞或肝俞。 穴位:膈俞在第七胸椎下旁開一寸半處,肝俞在第九胸椎下旁開一寸半處。 手法:在局部消毒,局麻。捏起皮膚,用手術刀切開表皮1釐米長,再用剪刀挑斷刀口下的皮下組織達0.5釐米深,然後塗以碘酒。並敷以消毒紗布,固定包好。此為截根療法。
  • 【每日一穴】清冷淵穴:清熱瀉火、通經止痛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清冷淵為經穴名(Qīnglěngyuān
  • 【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從骨盆後面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可及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間即第2骶後孔,為次髎穴。尾骨上方之小圓骨即骶角,兩骶角之間為骶管裂孔。然後把中指按在第2骶後孔處,小指按在骶管裂孔,示、中、環、小指等距離分開,各指尖端所指處即上、次、中、下髎。
  • 每日一穴-天宗穴
    【天宗穴位置】 天宗穴位於肩胛區,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的上1/3與下2/3交點凹陷中。 天宗穴主治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氣喘。
  • 必須學:15對針灸經典配穴!
    水溝為督脈和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督為諸陽之海,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瀉此穴具有通洩督脈,清理陽明,調整氣機,開竅救急之功。風府為足太陽經、陽維脈和督脈之會穴,刺此穴,以搜腦府之風邪。三穴相伍,能是關竅立開,隨之甦醒,言語自如,轉危為安。3、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功能:疏通氣血,搜風除溼主治:凡一切經絡客邪,氣血阻滯之證,如中風,偏枯,諸痺等上肢疾患。
  • 【每日一穴】足少陽膽經循行規律
    赤方蘄艾微信公眾平臺,從今天開始開闢【每日一穴】的課堂,通過這麼多期網絡課堂培訓學習,發現艾灸人對基礎的內容很薄弱,加上一些退休老人融入我們的課堂
  • 5個「退燒穴」幫你退燒
    很多的人一發燒就開始吃藥,或者是去醫院打退燒針,但是如果你沒有車子,或者是發燒比較厲害,怎麼辦呢?中醫上有很多的退燒穴位,大家要學習一下,可以在關鍵的時候急救。那麼中醫的退燒穴位有哪些呢? 發熱多是機體正氣與外來邪氣相搏鬥,機體免疫力較強的表現,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殊處理。
  • 【每日一穴-27】足少陽膽經 之本神、陽白
    諮詢熱線,侯老師:010-87105081    13811921863 (同微信)每日一穴 - 27足少陽膽經 之 本神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取穴】在頭部,當前髮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交點處。【穴性】祛風定驚,活絡止痛。【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配穴】配顱息、期門、羶中、內關、陽陵泉,寬胸理氣止痛,治胸脅痛。配前頂、囟會、天柱,定驚解痙,治小兒驚風。
  • 【每日一穴】:下脘穴
    【所屬經絡】 任脈 【國際代碼】 RN10 【特定穴】 任脈、足太陰經交會穴 【別名】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 【每日一穴】關元俞穴:培補元氣,調理下焦
    關元俞為經穴名。出《太平聖惠方》。屬足太陽膀胱經。關指關藏,元即元氣,俞即輸注,此穴前應關元,善治虛損諸疾,是關藏元陰元陽之氣轉輸於後背體表的部位,故名關元俞。【取穴位置】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穴位解剖】有骶脊肌;有腰最下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布有第5腰神經、第1骶神經後支。
  • 人體5個」退燒穴」關鍵時刻能救命
    導讀很多的人一發燒就開始吃藥,或者是去醫院打退燒針,但是如果你沒有車子,或者是發燒比較厲害,怎麼辦呢?
  • 止咳按合谷穴
    中醫認為,可按摩合谷穴和風池穴等兩大養生穴位,效果相當於止咳水。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取穴及具體按摩方法。1、按摩合谷穴治感冒咳嗽 取穴方法:拇、食指張開,使虎口拉緊,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壓在虎口上,拇指關節前彎曲,拇指尖所指凹陷處就是合谷穴了。
  • 【每日一穴-25】足少陽膽經 之頭竅陰、完骨
    諮詢熱線,侯老師:010-87105081    13811921863 (同微信)每日一穴 - 25足少陽膽經 之 頭竅陰別名竅陰,首竅陰,枕骨。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取穴】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穴性】清頭聰耳,洩熱散結。【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配穴】配聽宮、聽會、翳風,開竅聰耳,治耳鳴,耳聾。配內關、支溝、陽陵泉,疏肝理氣,治胸脅痛。
  • 古今醫案研讀:14歲,發燒後四肢肌肉關節酸痛無力,穴取疏風散邪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名醫簡介】王鳳儀(1932~),男,河北省河縣人。1950年拜師學習中醫,1955年取得中醫針灸醫師合格證書,1963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取穴:風池、風門、風市、八風、八邪、曲池、合谷、手三裡、足三裡、外關、懸鐘。操作:毫針瀉法,每日選4~6個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10次為1療程,每療程終了,停針1周。該病例經1個療程治療顯著好轉,1個月治癒。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在眼角的旁有什麼特殊功效呢
    赤方蘄艾微信公眾平臺,從今天開始開闢【每日一穴】的課堂,通過這麼多期網絡課堂培訓學習,發現艾灸人對基礎的內容很薄弱,加上一些退休老人融入我們的課堂
  • 經穴之可清熱明目、調理腸胃的手三裡穴!
    因為產婦剛生完寶寶體質較弱,所以就用一個比較簡單的穴位來調理,這個穴位比較方便,聊天的時候就可以按一按,揉一揉,它就是手三裡穴!【手三裡穴】為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手三裡穴物質由上廉穴傳來,上廉穴的水溼雲氣化雨而降,在手三裡穴處覆蓋的範圍如三裡之廣,故名手三裡。【穴位定位】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取穴時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2寸處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