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2021-01-18 針觀天下



下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下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針灸大成》


四空夾脊陷中。




俯臥位。從骨盆後面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可及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間即第2骶後孔,為次髎穴。尾骨上方之小圓骨即骶角,兩骶角之間為骶管裂孔。然後把中指按在第2骶後孔處,小指按在骶管裂孔,示、中、環、小指等距離分開,各指尖端所指處即上、次、中、下髎。

《針灸大成》


主大小便不利,腸鳴注瀉,寒溼內傷,大便下血,腰不得轉,痛引卵,女子下蒼汁不禁,中痛引小腹急痛。2.下髎穴配風市穴、崑崙穴,有祛風除溼,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痺;3.下髎穴配築賓穴、太溪穴,有補腎調經,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經崩漏;


下髎穴,最好採用叩擊,將手握一個空拳,用拳背這個位置去叩擊腰骶部,雙手可以同時叩擊,叩擊的力量一定要大點,有明顯的聲音出現,刺激它,才可能通過骶神經孔,傳遞到盆腔裡面去,來刺激裡面的臟腑。


下髎穴主治病證:腰痛、腹痛、便秘、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痛,陰癢、小便不利、腰骶痛等;還可用於治療子宮內膜炎、盆腔炎、下肢癱瘓等。現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療: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礙等。




上脘        中脘      下脘       內關    太衝      太溪 


氣海     關元        三陰交     孔最    經渠     太淵  


足三裡     心俞       肝俞        列缺    俠白   商陽  


脾俞       胃俞    合谷     陽溪     手三裡     扶突




想要查穴位,可使用「針觀天下」微信公眾號「號內搜索」功能。輸入「每日一穴 + 穴位名稱」即可查看相關連結。搜索步驟:



1.進入醫案經絡公眾號菜單欄即可看到號內搜索這個子菜單,點擊進入號內搜索頁面



2. 輸入「每日一穴 + 穴位名稱」即可查看相關連結。如「每日一穴 + 太衝穴」:


「針觀天下」微信公眾號新增「號內搜索」功能。查穴位、搜醫案、看師友 …… 想看什麼,一搜搞定!搜索指南如下:


〖通知〗針觀天下「號內搜」功能重磅上線



美好的一天開始啦,希望仲聖平臺的文章能夠帶給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歡文章的話別忘記點擊文章右下角「在看」兩個字或者分享朋友圈哦。



相關焦點

  • 下髎穴(xià liáo)
    下為上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1]。下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疾患:如腹痛,腸鳴,洩痢,尿血,尿閉,淋證,月經不調,痛經,陰中癢痛,帶下,腰骶痛,少腹疼痛,腸鳴洩痢,大便下血,赤白帶下,疝痛,陰癢,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小腹痛,現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療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
  • 摩擦八髎穴,告別腰痛!
    次髎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是緩解腰痛的「特/效」穴位,經常刺激該穴,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腰部疼痛,都有著不錯的調理和緩解作用。當然,在按摩次髎穴的同時,還需要配合按摩上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這幾個穴位,這幾個穴位合稱「八髎穴」。八髎穴是一組穴位,主要是用來緩解和調理腰痛。
  • 下髎穴的取穴方法
    #特效穴#針灸類教材中寫到該穴在骶部,中髎內下方,適對第四骶後孔。然下髎穴局部的皮下脂肪、肌肉及韌帶等組織較厚,骶後孔不易被觸及。同時不同患者的骶後孔口徑的大小、孔內通道的形態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我們在臨床操作中採用王玲玲教授的經驗取穴法:患者取俯臥位,在其臀溝的最高點處捫及凹陷,即為骶管裂孔,骶管裂孔兩側的突起即為骶角。骶角兩側(與骶管裂孔頂端相平)各有凹陷,是為下髎穴。在針刺操作中,採用4寸芒針,進針深度約3寸以上。針刺操作時,垂直緩慢進針。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在眼角的旁有什麼特殊功效呢
    赤方蘄艾微信公眾平臺,從今天開始開闢【每日一穴】的課堂,通過這麼多期網絡課堂培訓學習,發現艾灸人對基礎的內容很薄弱,加上一些退休老人融入我們的課堂
  • 拍打八髎穴,屁股養生法,解決男女生殖系統問題!
    ,最早出自於《黃帝內經》,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分別位於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脊椎兩側各四個,總共八個,故稱八髎穴。空心掌振動比較強,且能量容易聚焦;在八髎處,豎掌持續性拍打,每天500下,手指朝上或向下都可以。
  • 男性人體穴位圖:十四經穴高清圖解
    、中膂俞穴、白環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承扶穴、殷門穴、浮郄穴、委陽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胞肓穴、秩邊穴、合陽穴、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跗陽穴、崑崙穴、僕參穴、金門穴、京骨穴、束骨穴、至陰穴。
  • 八髎穴——女性更年期的保護神!
    八髎穴,最早出自於《黃帝內經》,是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中醫認為八髎穴能夠調節全身的水液,疏通氣血,婦科疾病與氣血水液有關,刺激八髎穴能夠使全身的氣血水液暢達無阻,困擾女性的多種疾病,自然而然消失無蹤。
  • 痔瘡,取八髎穴、會陽穴、長強穴、承山穴!
    出現痔瘡症狀時可以選取八髎穴、會陽穴、長強穴、承山穴這幾個穴位。八髎穴之前的文章當中介紹過八髎穴,它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穴位按摩方法:刺激八髎穴可以用拇指先對八髎穴進行點按,時間大約10秒即可,然後鬆開,將掌根部位緊貼於骶部的八髎穴自上而下的進行揉擦,直至揉擦至尾骨的兩側,每次大約1-2分鐘。再按相同的方法按摩另一側的八髎穴。會陽穴穴位歸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 艾灸八髎穴,全身氣血的總開關!
    八髎穴不是單獨的一個穴位,而是八個穴位的總稱。髎的意思是孔,八髎也就是八個孔,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骶骨兩側各四個。 穴位不僅是我們的藥庫,還是我們身體的晴雨表。 (2)摸毛孔粗,幹:月經量少,內分泌失調;溫度涼:宮寒;八髎上熱下寒:陰陽失調 八髎穴可以滋養胞宮 八髎穴位於人體腰骶部位,這個部位恰好是女性胞宮(子宮、卵巢等的統稱)的位置,刺激此穴可直接刺激溫潤女性一生的核心點——胞宮。
  • 每日一穴-天宗穴
    【天宗穴位置】 天宗穴位於肩胛區,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的上1/3與下2/3交點凹陷中。 天宗穴主治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氣喘。
  • 【每日一穴】治療各種顏面、鼻子疾患的要穴 —— 迎香穴
    迎香 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穴。此腧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迎,迎受也。香,脾胃五穀之氣也。該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
  • 「八髎」:痛經腰痛的剋星
    八髎(liao)穴,屬於膀胱經,髎,空隙也。關於這個穴位的記載最早出自於《黃帝內經》,它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幾個穴位的統稱,每個穴位各一對,總共八個穴位,所以稱為八髎穴。其中,次髎穴對治療腰痛和痛經的治療效果最好。尤其是痛經,效果更加的明顯。
  • 每日一穴 | 下廉穴:肘臂痛之要穴
    一、邊側之困   和大腸經的第2、3穴二間、三間穴的命名類似,下廉和上廉也屬於對穴,經常是聯合使用。  下廉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下,是個描述方位的字,它是從參照物來決定的。當然,傳統的中醫穴位從經水輸送的內涵上這樣描述的:  廉,廉潔清明也,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靜清明。本穴物質為溫溜穴傳來的水溼雲氣,此水溼雲氣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相對於溫溜穴而言,下廉穴的位置更靠上,靠天),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於廉潔清靜,故名下廉。
  • 我們身體裡有個專治婦科病的開關,就是八髎穴,你知道嗎
    沒錯,這個我們身體裡專治婦科病的開關,就是八髎穴。八髎穴不光能解決我們各種各樣的婦科疾病,還能順帶解決我們因為婦科疾病而引起的便秘、長斑長痘、面色暗沉、肥胖、不孕不育等。1、八髎穴在哪裡?嚴格來說,八髎穴並不是一個穴位,而是八個穴位的統稱。是女性生殖器官在背部皮膚相對應的部位。「髎」是孔的意思,八髎也就是八個孔。
  • 按摩八髎穴 讓女性告別那些疼
    按摩八髎穴 讓女性告別那些疼 2012-11-08 14:13:00   來源:大江晚報
  • 冬季進補,道選八髎穴
    歷來就被醫家公認為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更多的人體正氣,能提高體內各組織器官的抗病能力,具有良好的補益強身的養生功效。 灸補,是冬季進補的良方。 感到身體乏力,精力不充沛,屁股坐在椅子上,總感到涼簌簌的,說明你改進補了。
  • 臀部是個重要養生區 按摩八髎穴調理胞宮
    這裡有一個很好的養生穴位,就是八髎穴。   八髎穴是八個穴位的總稱: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八髎穴所在的區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鬆軟,說明經絡可能處於一定的「亞健康」狀態,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八髎穴來改善身體內部環境。通過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可以從外而內調理胞宮。
  • 【每日一穴】足少陽膽經循行規律
    赤方蘄艾微信公眾平臺,從今天開始開闢【每日一穴】的課堂,通過這麼多期網絡課堂培訓學習,發現艾灸人對基礎的內容很薄弱,加上一些退休老人融入我們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