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髎穴的取穴方法

2021-01-16 國醫視野

#特效穴#

針灸類教材中寫到該穴在骶部,中髎內下方,適對第四骶後孔。然下髎穴局部的皮下脂肪、肌肉及韌帶等組織較厚,骶後孔不易被觸及。同時不同患者的骶後孔口徑的大小、孔內通道的形態存在很大差異。

因此,我們在臨床操作中採用王玲玲教授的經驗取穴法:患者取俯臥位,在其臀溝的最高點處捫及凹陷,即為骶管裂孔,骶管裂孔兩側的突起即為骶角。骶角兩側(與骶管裂孔頂端相平)各有凹陷,是為下髎穴。

在針刺操作中,採用4寸芒針,進針深度約3寸以上。針刺操作時,垂直緩慢進針。在肌肉層時,針下堅韌,繼續進針若有堅硬之感(碰及骶骨),將針尖方向向內調整直至有沉緊且澀滯感,此時需用較大的指力方能將針緩慢推入骶後孔內。當無骨性阻擋,並且針完全刺入時,即為成功刺入骶後孔。

中醫學認為:下髎乃八髎穴的一部分,屬足太陽膀胱經穴,膀胱經的經別下尻5寸,別入於肛。且下髎穴位於腰骶部,骶骨前方即是直腸,通過深刺下髎穴,即能起到近治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排便動作受大腦皮層及腰骶部脊髓內低級中樞的調節,深刺下髎穴,可刺激低級中樞向上傳導,出現排便意識。由此可見,深刺下髎是治療便秘的有效穴位,其起效的關鍵是成功刺入骶後孔,使患者的肛門或盆底有酸、麻、重、脹等針感。

相關焦點

  • 下髎穴(xià liáo)
    下為上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1]。下髎穴主治二陰、少腹疾患:如腹痛,腸鳴,洩痢,尿血,尿閉,淋證,月經不調,痛經,陰中癢痛,帶下,腰骶痛,少腹疼痛,腸鳴洩痢,大便下血,赤白帶下,疝痛,陰癢,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腰痛,小便不利,便秘,小腹痛,現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療睪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
  • 痔瘡,取八髎穴、會陽穴、長強穴、承山穴!
    出現痔瘡症狀時可以選取八髎穴、會陽穴、長強穴、承山穴這幾個穴位。八髎穴之前的文章當中介紹過八髎穴,它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穴位按摩方法:刺激八髎穴可以用拇指先對八髎穴進行點按,時間大約10秒即可,然後鬆開,將掌根部位緊貼於骶部的八髎穴自上而下的進行揉擦,直至揉擦至尾骨的兩側,每次大約1-2分鐘。再按相同的方法按摩另一側的八髎穴。會陽穴穴位歸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 【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下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
  • 摩擦八髎穴,告別腰痛!
    次髎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穴,是緩解腰痛的「特/效」穴位,經常刺激該穴,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腰部疼痛,都有著不錯的調理和緩解作用。當然,在按摩次髎穴的同時,還需要配合按摩上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這幾個穴位,這幾個穴位合稱「八髎穴」。八髎穴是一組穴位,主要是用來緩解和調理腰痛。
  • 八髎穴——女性更年期的保護神!
    八髎穴,最早出自於《黃帝內經》,是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中醫認為八髎穴能夠調節全身的水液,疏通氣血,婦科疾病與氣血水液有關,刺激八髎穴能夠使全身的氣血水液暢達無阻,困擾女性的多種疾病,自然而然消失無蹤。
  • 按摩八髎穴 讓女性告別那些疼
    按摩八髎穴 讓女性告別那些疼 2012-11-08 14:13:00   來源:大江晚報
  • 承泣穴 四白穴 巨髎穴 地倉穴 大迎穴 頰車穴 下關穴 頭維穴 人迎穴 水突穴
    【取穴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位置】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解剖位置】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在眼角的旁有什麼特殊功效呢
    赤方蘄艾微信公眾平臺,從今天開始開闢【每日一穴】的課堂,通過這麼多期網絡課堂培訓學習,發現艾灸人對基礎的內容很薄弱,加上一些退休老人融入我們的課堂
  • 臀部是個重要養生區 按摩八髎穴調理胞宮
    這裡有一個很好的養生穴位,就是八髎穴。   八髎穴是八個穴位的總稱: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八髎穴所在的區域,就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鬆軟,說明經絡可能處於一定的「亞健康」狀態,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八髎穴來改善身體內部環境。通過在八髎區域進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可以從外而內調理胞宮。
  • 艾灸八髎穴,全身氣血的總開關!
    八髎穴不是單獨的一個穴位,而是八個穴位的總稱。髎的意思是孔,八髎也就是八個孔,分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骶骨兩側各四個。 穴位不僅是我們的藥庫,還是我們身體的晴雨表。 (2)摸毛孔粗,幹:月經量少,內分泌失調;溫度涼:宮寒;八髎上熱下寒:陰陽失調 八髎穴可以滋養胞宮 八髎穴位於人體腰骶部位,這個部位恰好是女性胞宮(子宮、卵巢等的統稱)的位置,刺激此穴可直接刺激溫潤女性一生的核心點——胞宮。
  • 我們身體裡有個專治婦科病的開關,就是八髎穴,你知道嗎
    沒錯,這個我們身體裡專治婦科病的開關,就是八髎穴。八髎穴不光能解決我們各種各樣的婦科疾病,還能順帶解決我們因為婦科疾病而引起的便秘、長斑長痘、面色暗沉、肥胖、不孕不育等。1、八髎穴在哪裡?嚴格來說,八髎穴並不是一個穴位,而是八個穴位的統稱。是女性生殖器官在背部皮膚相對應的部位。「髎」是孔的意思,八髎也就是八個孔。
  • 冬季進補,道選八髎穴
    冬補推薦一個比較好的穴位——八髎穴,這個地方弄好了,很多婦科病,如盆腔積液、附件囊腫、宮頸囊腫,這一切好像不是問題了。 灸八髎,用艾火來溫養, 八髎是艾灸之中最關鍵的!艾灸此處熱向裡滲透,則小腹發熱;向下滲透,可以雙腳發熱;向上滲透,可以使整個督脈發熱,甚至背部排寒,出冷汗。
  • 中風後遺常見症狀的針灸取穴介紹
    我們都知道針灸是治療中風後遺症的最常用方法,也是最能有效改善後遺症狀的療法。下面我們就將常見的後遺症狀取穴方法介紹一下。1.偏癱偏癱又叫半身不遂,以同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為主要症狀。針灸取穴以陽明經絡穴位為主,因為陽明經多氣多血,常見取穴有: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裡、外關、合谷、風市、梁丘、足三裡、豐隆、三陰交、太衝。常規針刺,留針30分鐘,每日一次。
  • 每日一穴-天宗穴
    【天宗穴位置】 天宗穴位於肩胛區,肩胛岡中點與肩胛骨下角連線的上1/3與下2/3交點凹陷中。 天宗穴主治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氣喘。
  • 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取中脘穴、下脘穴、天樞穴、氣海穴!
    這個時候可以取中脘穴、下脘穴、天樞穴和氣海穴這4個穴位相互配合,可以有效的緩解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中脘穴穴位歸屬經絡:任脈。穴位用法:按摩法:按摩時取仰臥位或正坐,先用食指或中指點,按中脘穴半分鐘,然後沿順時針方向按揉兩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 中醫養生常識:艾灸常用穴和精準取穴方法!
    取穴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下面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艾灸常用穴位有哪些?艾灸常用的取穴方法很多人了解到艾灸的好處以後,也想自己在家裡試一下艾灸,不過在具體施灸的時候就碰到困難了,身體這麼多的穴位,應該如何選穴和取穴呢?書上描述穴位的時候總是提到幾寸幾寸的,如何能精準的找到穴位呢?下面我們分享幾種常用的方法。
  • 每日一穴 | 下廉穴:肘臂痛之要穴
    一、邊側之困   和大腸經的第2、3穴二間、三間穴的命名類似,下廉和上廉也屬於對穴,經常是聯合使用。  下廉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下,是個描述方位的字,它是從參照物來決定的。當然,傳統的中醫穴位從經水輸送的內涵上這樣描述的:  廉,廉潔清明也,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靜清明。本穴物質為溫溜穴傳來的水溼雲氣,此水溼雲氣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相對於溫溜穴而言,下廉穴的位置更靠上,靠天),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於廉潔清靜,故名下廉。
  • 骶骨痛多與腎氣虧虛、筋骨失養有關,艾灸此穴可很好地緩解疼痛
    次髎穴,因位於上髎之下,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平對第2骶後孔處而得名。該穴是足太陽經的骶部腧穴,是治療穴下有關臟器病和足太陽、少陽經經脈所循行處的骶髖、股、膝部經脈病變的常用穴位。在次髎穴的位置所在處,還有上髎、中髎、下髎穴都在骶骨孔處,左右共八穴,合稱為「八髎」穴。
  • 「八髎」:痛經腰痛的剋星
    八髎(liao)穴,屬於膀胱經,髎,空隙也。關於這個穴位的記載最早出自於《黃帝內經》,它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幾個穴位的統稱,每個穴位各一對,總共八個穴位,所以稱為八髎穴。其中,次髎穴對治療腰痛和痛經的治療效果最好。尤其是痛經,效果更加的明顯。
  • 乳腺增生,取羶中穴、屋翳穴、天溪穴、乳根穴!
    日常生活當中選取取羶中穴、屋翳穴、天溪穴、乳根穴這4個穴位相互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緩解和治療女性乳腺增生的症狀。羶中穴穴位歸屬經絡:任脈。穴位按摩方法:按摩時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站立於一側,用於指自下向上推按羶中穴約兩分鐘,以脹麻感向胸部放散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