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穴#
針灸類教材中寫到該穴在骶部,中髎內下方,適對第四骶後孔。然下髎穴局部的皮下脂肪、肌肉及韌帶等組織較厚,骶後孔不易被觸及。同時不同患者的骶後孔口徑的大小、孔內通道的形態存在很大差異。
因此,我們在臨床操作中採用王玲玲教授的經驗取穴法:患者取俯臥位,在其臀溝的最高點處捫及凹陷,即為骶管裂孔,骶管裂孔兩側的突起即為骶角。骶角兩側(與骶管裂孔頂端相平)各有凹陷,是為下髎穴。
在針刺操作中,採用4寸芒針,進針深度約3寸以上。針刺操作時,垂直緩慢進針。在肌肉層時,針下堅韌,繼續進針若有堅硬之感(碰及骶骨),將針尖方向向內調整直至有沉緊且澀滯感,此時需用較大的指力方能將針緩慢推入骶後孔內。當無骨性阻擋,並且針完全刺入時,即為成功刺入骶後孔。
中醫學認為:下髎乃八髎穴的一部分,屬足太陽膀胱經穴,膀胱經的經別下尻5寸,別入於肛。且下髎穴位於腰骶部,骶骨前方即是直腸,通過深刺下髎穴,即能起到近治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排便動作受大腦皮層及腰骶部脊髓內低級中樞的調節,深刺下髎穴,可刺激低級中樞向上傳導,出現排便意識。由此可見,深刺下髎是治療便秘的有效穴位,其起效的關鍵是成功刺入骶後孔,使患者的肛門或盆底有酸、麻、重、脹等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