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其他家長交流的時候,我發現孩子有一個現象比較普遍——不愛叫人。有一個朋友就問我,孫老師,我的孩子太內向了,帶出去怎麼也不肯跟長輩問好,這令我非常尷尬,我該怎麼辦呢?
對於這種情況,我也有點小心得。因為我們家老大原來就是一個不愛叫人的小孩,這裡我來分享一下我的心路歷程吧。
記得孩子兩周歲多,我剛把她帶去學校的時候,她剛剛學會說短詞,對說話充滿興趣,所以很容易就會學著我的介紹叫人了,大家也很歡喜,其樂融融;等到她小班過半,心智開了點兒,忽然就變成了那個靦腆得不得了的小姑娘,別說叫人了,見到人直想躲。於是我只得幫她開脫:這孩子不愛叫人,越來越內向了。這確實是事實,可是我這樣說,真的好嗎?
做老師的深有體會,絕對不能隨便給孩子貼標籤,我們要敬畏「暗示」的力量,它能夠鼓舞學生一步步變得強大,當然也能一點一點挫敗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當我一次又一次在孩子眼前重複她的「內向」的時候,難道不是一步一步將她往「內向」的圈裡推嗎?
改變孩子總是要從改變自己開始的。
我反思了孩子不肯叫人時候自己的心境。孩子不願叫人,當時當下,我更在意的是孩子的未來成長,還是我自己的面子呢?我是擔心孩子將來不懂禮貌,還是為眼前的尷尬難堪呢?我在意更多的,是孩子不肯叫人,還是說「我讓他叫人,他不肯叫人?」想清楚了這些,我們才能正視現象,探查本質。
我也調整了遇到此類事情的策略。後來,我會提前廣而告之,我們家的小寶貝不愛叫人,避免了相遇時候的尷尬;然後遇到需要「叫人」的場景,我總是早早地先在她耳邊對他說,這個是我們王阿姨,特別喜歡你,你一會兒可以和她打個招呼嗎?如果她還是沒有主動叫人,我也不心急,由著他在旁邊自得其樂;但是我會給他安排一些簡單的任務,創造叫人的條件,比如問他「你可以幫我找王阿姨拿個東西嗎?」這個時候她往往就會很自然地說:阿姨,可以不以……孩子總是這樣,在放鬆的情境下,能做很多事呢。現在,我已經不在她耳邊提醒了,但是遇到事兒了,她找人可比我主動,叫起人來,也比我親熱多了呢!
孩子一直在經歷「長大」,他的變化緩緩而來。家長多一點耐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調慢慢成長吧。太多的幹預,反而容易偏離既定的軌道。
當然如果家長糾結的是「我讓他叫人,他不肯叫人」,拘泥於家長權威受到了挑戰,那麼往往「叫人」只是導火索,日常溝通中肯定已經有了很多矛盾,這就需要另開一篇來談一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