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原創
蛹,
作繭自縛。
繭,終需撕破,才能成蝶;
每一次撕裂,是為了成為更好的它自己。
讓它掙脫自己的殼,
讓它找到自己的天空。
孩子的世界:
如果你到了叛逆期,怎麼辦?
此時父母不理解你,還淨搗亂?
老師,又不好意思找老師交流?
自己也無法了解描述自己的狀態?反正是煩躁,誰的話也不想聽。
嗯,還是別鬱悶了,該幹啥幹啥,這些情況,誰沒遇到過;反正誰惹我,我就跟誰對著幹,總是有人老煩我。
飯我是不會吃嗎?
我玩會手機,喊吃飯是一遍又一遍,我沒聽見嗎?多等一分鐘再吃,咋了?又喊又喊。就不去,再等半小時吧。
理解我有那麼難麼?
多希望,有人理解我?有個美女理解我就好了,不漂亮也願當她作女朋友
多希望有個朋友聊聊,最好能一起坐高鐵出去瘋一圈,去趟青島看大海
理解,難道就是講道理嗎?理解就是拼個對錯嗎?
理解,就是讓我呆會,別理我;只一小時別理我,不行嗎?這很難嗎?
本來緩一會兒,可能的話再找你聊一聊。
這,我還沒開始緩一會兒呢,老媽過來了:
「寶兒,你咋了?」
「寶兒,你咋悶悶不樂了?是不是有同學欺負你?
---媽,沒人欺負我
「寶啊,有人欺負你,你一定得說啊」
「寶啊,有人欺負你,這是犯法的,你自己解決不了,你得告訴媽媽,再不行,你就告訴你班主任。別不好意思和老師講-- --- --- --- --- ---」
半小時後,老媽走了;
一小時後,老爸來了。
「兒子,走,老爸帶你去踢球」
---我不想去
尷尬了一會,老爸走了。
話是我不想說嗎?
我敢跟你說嗎?
我說「我不喜歡李東,他還是老找我說話」;你說「多交朋友」,附帶半小時的交友的好處講解。
我說「我煩數學」;你說「上學上不好,工資低,娶不上媳婦」。
我說「我說心情不好」;你說「找你同學出去玩去,給你五十夠不」。
我說「我不想上學」;我挨揍了。
------
------
這種情況,傻子才會想和你說話呢。哼!
是我的錯嗎?
其實是我的錯,我知道的,但你總是說我幹嗎呢;我都錯了,心理本來就夠糟心的了。唉!
看,又開始了,
無處可躲啊,
何時可以長大啊,自己做主,誰的也不用聽了
大人的世界:
我是好心啊
我做這些不全都是為了他麼
我早說過了,就是不聽
我說了多少遍了
你看隔壁老李的孩子就沒這個問題
我咋生出來這麼個玩意兒
叛逆期,咋搞定啊
小時候多好啊,小時候多聽話啊
越長越難伺候,事越多
這不是一個單單的「叛逆期」的問題,這是一連串的問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解決「叛逆期」就好了的事。
1)正確認識
何為叛逆期:
他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錯位了,
他的想法和看到的社會行為錯位了,
他在他的圈子裡(學校、家裡)產生了錯位的不舒服:不被認可了、委屈了、被誤解了、長期不舒服了,
他的心理出現了焦躁、或者他的思想出現了大的變化
沒有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特別是家人的認可
叛逆期,每個人是必須要經歷的一個思想和行為衝突的過程、不同思想認識碰撞的過程、優化自我結合現實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正是他知行統一的過程、是抉擇的過程、深入思考的過程、是從是否觀到優劣抉擇的過渡、是接受多元化的過程、是接受自己的過程、是認清自己的好壞優劣的過程、是給自己一個邏輯說服自己的過程。
這是關於心理和思想的事情,這是關係認知的事情。
2)正確對待
①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過程了,不是一個錯誤。需要大人們平靜對待。
這是少年人經歷的,但也是他處理自己的心理問題的開始;只不過,此時能力經歷有限,不知道怎麼辦而已。
你比當事人還緊張,這樣的你參與其中,只會壞事,不會起到正面作用。
對待「叛逆期」,家長平靜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
如果真做不到平靜,那麼就不要參與了;也做不到「不參與」,那你沒救了,此時只能讓你的愛人強制你不要參與其中,提前與你愛人商量好。
其實,你該欣喜:孩子開始成長了。
②關心「心理」:只傾聽,不說教,不做措施
「說教」是措施;「不停的說教」是錯誤的措施;「不停的說教同一個道理」這是心理傷害。
你的說教,很容易讓孩子遠離你、討厭你。
很有可能,讓他覺得你根本不愛他。愛他,為什麼不能傾聽一下;愛他,為什麼不能尊重他的想法。
不贊同也不反對,叫做尊重。
不贊同,但支持,叫做認可。
恐嚇威脅,叫做愚蠢。
錯誤的說教句式整理:
*你要XXX
*你不能XXX
*你怎麼能XXXXX
*我是為你好,你必須XXXX
*你就算為了我,你XXXXX
補救:
真平靜不下來,真憋不住,把說教的方式改一改:請分享自己的叛逆期、叛逆行為、叛逆後果,講故事的形式講出自己的所有的愚蠢,不要太有影射感,不要和孩子的情況完全一一對應,或者多講一些自己的愚蠢。
③ 不做「直接措施」,做「不相關的措施」
叛逆表現在方方面面,需要用心傾聽、尊重,這個是第一步,上面說過了;這一步之後,緊跟著進行「不相關的措施」。
「不相關的措施」:打籃球、踢足球、旅遊、做義工、種植、幫人做好事。
這些屬於實踐範疇,應該是家庭早期就要有計劃開始實施的,並形成慣例。我稱之為「少年實踐計劃」。
例如,
每周周六是「全家活動日」:
第一個周六全家大掃除,
第二個周六全家旅遊一次(每次的團長負責計劃並擁有決定權),
第三個周六與同學進行體育活動聯誼:打桌球、籃球、足球等選一樣,家長陪同,
第四個周六全家做義工、全家演講比賽、全家共同參加培訓並總結演講、或者全家看電影然後講解自己的看法。
④家庭氛圍第一位
長期以來,如果形成了平靜的、允許講出不同觀點的話題的家庭氛圍,那麼將會很容易度過叛逆期。
孩子是很敏感的,他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家庭的氛圍、以及學習著家庭人員的一言一行。
家庭的氛圍,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存在感、價值感。
叛逆期,就是成長期。
孩子時時刻刻都在叛逆成長。
他不會表達、不想表達、不必要表達、會隱藏、能解決;
你沒注意、注意到了、不需要注意、釋懷、認可。
兩個過程時而相互交叉,時而錯過,小孩與大人在互助成長。
※※※ ※※※ ※※※ ※※※ ※※※ ※※※ ※※※ ※※※ ※※※ ※※※ ※※※ ※※※ ※※※ ※※※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