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12月3日報導 (編譯:朱寧)
你是月光族嗎?你還在月底努力回想「錢都去哪兒了」,腦中卻一片空白嗎?如果是,那麼試試Pennies吧。它能記錄下你的花銷並用簡單的顏色和數字告訴你剩餘的錢數,它將重樹你花錢的信心,將消費變成一種遊戲,有了它,你就盡情享受花錢的樂趣吧!
Emile Bennett和Ollie Aplin已經嘗試過50多種個人理財應用了。他們不是精神分裂的敗家子,更不是向政府隱瞞自己錢財之類的逃稅狂——他們是設計師,一年多以來,他們心心念念想的就是建立一個更為出色的支出追蹤應用。Bennett說:「它們太複雜了,簡直令人發狂。就連一些頂級的預算應用都無法告訴你你還剩多少錢,它們只能提供你的花費清單。但我不管,我就想知道我今天或者這個星期還剩多少錢。」
最近,Bennett和Aplin著手開發了Pennies這款多彩的備用記帳應用,之前的記帳應用有DailyCost、Spendee、5Coins、Money、Cents、Next、挖財...等等,它們通過不同的思路來解決用戶記帳的需求;而Pennies則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通過預算的動態管理來幫助用戶記錄日常帳務。它有五個特點:1. 動態分配預算,合理分配日常支出;2. 一切只用數字表達,拋棄繁瑣的注釋、分類和圖表;3. 多種貨幣自動切換,適合全球多國旅行;4. 更多的手勢操作及色彩的應用;5. iOS8通知中心支持。Pennies還允許用戶設置多個不同的預算,你可以將每周吃飯和娛樂的預算分開。預算分為三種類型:按月、按周和一次性。年輕人是Pennies的典型受眾,他們大多沒結婚也沒孩子,擁有固定收入和明確重複的開支,例如房租、帳單和啤酒。這類用戶不需要圖表或數字分類帳餘額,他只需要知道買下那雙新鞋是否會打破他這周的預算平衡,甚至讓他喝西北風。Pennies的開發者了解這類用戶,因為Aplim說他就是其中的一員,「我用錢太大手大腳了,我都不知道自己買了些什麼就沒錢了。」
為了知道還剩多少錢,住在英格蘭布萊頓的這兄弟倆為Pennies開發了一個簡單的UX程序,Bennett指出,用戶只需鍵入幾條簡單的信息就能獲得比「今天花費的概觀和明天花費的預算」更多的細節。設置的時候,你要明確四條標準:預算的名稱(比如:「Lunches」)、重新跟蹤設置預算的頻率(例如月預算、周預算)、使用哪種貨幣和開始使用時的錢數。設置好這些以後,你任何時候再買東西都要鍵入屏幕下方的「+」,將花費計入總帳,再點擊check按鈕,你的餘款就會立刻顯示出來,字體圓潤十分好看。你甚至可以在支出前就鍵入即將花費的金額,Pennies會立刻顯示這筆花銷將對你的資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時你再決定買還是不買也不遲。這樣的計算和顯示方式幾乎不會給用戶帶來任何困惑。
Pennies和Venmo一樣不與用戶的銀行帳戶相關聯,所以每筆支出都必須手動輸入。人們很容易忘記這些額外的步驟——當你一手提著食品零食袋,一手握著地鐵票的時候,還不得不伸手到包底找手機——Pennies在這點上出了問題,它明明最適合第一種人(沒家沒孩兒沒負擔的年輕人)使用,但他們實際上並不真的需要它。從長遠來看,隨著Apply Pay那樣的行動支付應用成為付款的常態,Pennies的問題是能夠得到解決的。由於支付手段從錢包轉變為手機,人們需要用新方法來記帳並計劃開銷。由於付款需要用手機完成,所以交易成功時手機就在人們的手中,所以用戶無需再去包裡摸索手機記帳。到那時,Pennies UX將更有用處。
但就短期來看,Bennett和Aplin處理這個潛在疏忽的方法是將這款應用定義為成年人的玩具。簡單的顏色變化可呈現出用戶的支出是否合理,Bennett說:「如果你花錢太快,比方說一個月過了一半的時候你已經花了75%的錢,那麼Pennies就會顯示紅色,這時候你就該省著點花了。如果一個月過半,你的應用還是綠色的,那你盡可放心大膽地購買。」當你輸入支出的數額時,Pennies會發出一聲樂音,就像任天堂遊戲裡的大金剛(Donkey Kong)擊中一個香蕉一樣。「它真像個Fischer-Price玩具。」
這些積極的補救措施與Pennies的基礎哲學相關:花錢不應該使人們有負罪感。既然錢是你掙的,你就有權利享受花錢的樂趣——只需聰明地計劃支出就行了。「我們希望這款應用能讓用戶對他們的花銷抱有信心,因為他們可以馬上通過Pennies看到『我有足夠的錢花』」。
Source: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