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1: 最大的暴力和傷害,不是身體而是心靈,不是武力而是語言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有這麼一些人,他們說話總是讓人感覺很不舒服,讓人總想反駁他,因為他說的話是那麼的扎心和拱火。語言本來是溝通的工具,有時候一些人用起來,卻成了相互傷害的幫兇。有一句話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得就是語言可以給人帶來溫暖,同樣也可以傷害別人,讓人心寒。其實有時候語言上的暴力其實比身體上的暴力傷害更大,我們總是對家庭暴力或者是暴力解決問題嗤之以鼻,可是有時卻在語言上自導自演著一個個暴力事件而不自知。我們可以說這是表達能力差,又或者說是一種情商低的表現。而有些人雖然長得不出眾,可總是看起來很有魅力和風度,讓人和他在一起感覺十分的溫馨舒適,其實這就是有涵養的一種體現,這種涵養大多時候表現在溝通上,所以溝通和語言的運用方式很重要。
語言可以是一扇窗戶,也可以是一堵牆,它可以打開我們的心扉,也可以瞬間關閉我們的心扉。
編輯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帶來一本溝通技巧類的書,書的名字叫做非暴力溝通,作者呢?是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
作者說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倒黴蛋兒,因為自己是一個有色人種。所以經常受到別人的歧視和侮辱。他的父母每天看到他悲憤的樣子,實在不忍心,於是把他送到了印度祖父那裡。他在那裡受到了很多啟發,並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切身感受創立了非暴力溝通學說。
作者說,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是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多專注於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指責。
我們每個人在聽到別人的批評的時候,一般都會申辯,退縮或者是反擊。所以批評別人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溝通表達方式。我們經常用以下幾點不恰當的方式來溝通:
1. 道德評判。所謂道德評判就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別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也不符合我們的意願。那麼他就被看做是不道德或者是邪惡的。
比如你喜歡安靜,當別人大聲說話打擾到你的時候,你就認為別人是素質差。一個人開車太快,你就感覺他是作死。又或者是一個人經常不回家看他的父母,你就覺得他是不孝順的人。一個人不喜歡幹體力活,你就認為他是個懶豬,寄生蟲。其實這都是你的主觀感受而已。有的時候立場不同,情境不同,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評判結果,比如看演唱會流行歌曲的就不能說人家聽音樂會的一本正經是裝逼,而聽音樂會的也不能說人家看演唱會的瞎咋呼是素質低。
我們總是擅長把別人分類。把人看作是好人,壞人,把他們的行為看做是正常或者是不正常。又或者是說負責任,不負責任,聰明或是愚蠢等等。其實這都是你自己的主觀比較。並不代表客觀事實。就像王陽明說的那樣,一切都是你內心的映照,你內心怎麼想的,你就會對外在世界怎麼評判,而你的內心思想,受到傳統,知識,格局,習慣,環境等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並不客觀。
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或不理解的事情之後,總是會先想別人有什麼不對。比如老師布置的作業太多,你就想老師太過分了。還比如你的家人想得到你更多體貼的時候,你就感覺他太粘人或者太矯情了,而當換成你自己想得到別人體貼的時候,你又會覺得,別人太冷漠。老公和朋友出去玩回來晚了,你就會說,你還知道回家呀,你怎麼不死在外邊。其實在這些批評中都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和需要。可是用這樣的表達方式總是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更加的難以得到滿足。即使他們做出了讓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願的。
2. 比較。其實比較也是一種批評的形式。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人家那孩子多好,你再看看你,你真是個廢物,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你想想,孩子聽了這些,比打他一頓都難受,他的自尊心會多麼的受打擊。
3. 逃避責任,迴避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責任。可是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廣泛的使用『』不得不『』你讓我『』要不是你「」這樣的短語。比如明明是你自己把事情搞砸了,卻總是對別人說,如果不是你在這裡大吵大鬧,讓我分心,我也不會出錯的;還比如,要不是你我怎麼會落到這種地步?都是你的錯。其實這都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說辭。讓人聽了既反感又難以接受。你希望別人對你理解和有所改變,可別人聽了這樣的話,往往卻是無情的反擊,別人可能會說,明明是你自己又蠢又笨,卻總是賴別人。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和所導致的結果負責人,不管是誰對誰錯,承擔責任的肯定是你,因為損失是你.。比如你投資的時候聽信別人買股票或者基金,趕上狗屎運賺了錢,就是老子自己英明神武,而賠了錢,就怪別人是個死騙子,其實你怪誰也沒有用了。最終承擔責任和損失的一定是你。說話的是別人,但是聽信並付出行動的是你自己,沒有人逼著你相信,更沒有人逼著你去做,只有當我們不再推卸責任的時候,才會成長
4.強人所難。很多時候我們在對別人的要求裡面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某種懲罰,或者是損失。我想,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職場領導,又或者與人交往,如果總想著試圖用暗含威脅和強迫的溝通方式改變他人並讓他們遵循自己制定的規則和意願。那麼很可能別人口服心不服,人家肯定背地裡也罵你八本祖宗,這樣做早晚會沒朋友的。
比如,你這樣做我就不理你了,如果你不好好寫作業我就再也不讓你吃冰激凌了。這種威脅式的溝通,絕對不會換來好執行力。這樣做不但會影響親子感情,更是教育孩子在用直接粗暴的方式溝通和解決問題
那麼我們如何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避免這些溝通誤區呢?首先要做的就是客觀觀察,而不是主觀的評論。有一首小詩可以充分的解釋這兩點的區別。我來給大家讀一下: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但他不是一個懶惰的人。請在說他懶惰之前,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呢,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是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候做的事情我不理解,或者是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是他不是一個愚蠢的孩子。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到底是一個愚蠢的孩子,還是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我們說,有的人懶惰。但是另外一些人說他們是與世無爭,我們說有些人愚蠢,但是另外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別。因此,如果我們不把事實和主觀意見混為一談,我們就將不再會有批評和氣憤。
其實很多人都喜歡給別人貼負面標籤,比如什麼懶惰愚蠢啊,白痴啊,廢物啊什麼的。其實這都是你的一些主觀評判。在你眼中,他可能是懶惰,愚蠢,白痴,廢物。在別人眼中可能就是與世無爭,大智若愚。踏實,可靠,真誠。
有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不帶主觀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表現形式。其實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多傾聽多思考,謹慎評論是非對錯。其實這就是說的一種高情商的表現。
那麼怎麼區分什麼是客觀觀察?什麼是主觀評論呢?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你怎麼那麼忙啊,以後再這樣就別回來了。這句話就是主觀評論。最近你每天早上六點就走了,晚上9:00以後才回家。我希望你每天晚上能夠早回家兩個小時陪陪我。這就是客觀的觀察和陳述。
其實我們總是把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當你批評或者評論別人的時候,不但得不到內心想要的回應,別人還會因此傾向於反駁我們。所以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區分客觀觀察和主觀的評論。
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他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他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地陳述觀察結果,而不帶主觀評論
那麼在溝通中我們還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高情商的非暴力溝通者呢?咱們明天接著講吧,如果你喜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兒。,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