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做高學歷卻抑鬱的人,還是低學歷開心的人?

2020-11-01 令狐佳葉談心理

這兩天,知乎上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你願意做高學歷卻抑鬱的人,還是低學歷開心的人?

這個問題初看沙雕,細看,貌似還是有點經不起推敲。

因為,「學歷越高越容易抑鬱,學歷越低反而更開心」這個前提本身,就有待商榷,既然如此,我又怎麼能夠在一個不確定(不合理)的前提之下去作出相應的選擇呢?

本題,偽命題。

但我既然點進去並且決定發表一下自己的愚見,那麼依照我這個倔脾氣,那總得討論點什麼吧。

於是,寫下了下面這篇文章。

(注意:抑鬱症受到諸如早期家庭環境、個體健康稟賦、性別、婚姻狀況、信仰基因、等很多方面的綜合影響,本文的討論,是在一個儘量排除了其他影響的情況下,來討論受教育程度與抑鬱之間的關係。)

佳葉先謝過火眼睛睛的朋友們的不殺之恩(趕緊先抱頭保命要緊~)


一、為什麼我們會有「抑鬱症是『天才病』」的誤解?

先談談學歷與抑鬱之間的關係,先上結論:

抑鬱症並不是一種「天才病」換一種說法—— 並不是說高級知識分子就更易得抑鬱症

這可能來自於媒體不斷用抑鬱症神話對我們進行誘導——高級知識分子更容易得抑鬱症。

媒體(包括自媒體)不斷報導、強調、引用一些名人、高級知識分子都曾經深受抑鬱的困擾的研究、案例,用以證明他們的觀點,從而一步步讓我們相信了「抑鬱症是『天才病』」的神話。

比如,研究報導:

Ludwig曾經在1995年針對1004名「成功人士」的研究顯示出50%的藝術家、46%的作曲家和77%的詩人均遭受過抑鬱症的困擾。
Science 於2017年實施的博士調查報告指出:有45%的博士表示自己曾遭受抑鬱症的困擾(Woolston,2017)。

比如,名人案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和川端康成
英國首相邱吉爾;
著名作家愛倫·坡、馬克吐溫、海明威和瑪格姬黛;
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太宰治;
中國詩人海子、顧城;
等等。

但是,上面的研究,都是基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研究,而我們都知道,我們的教育狀況、經濟水平、文化等都與歐美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那麼,基於歐美發達國家的數據研究,能夠適用於我們中國嗎

名人案例,則是企圖以個別推導至一般,這有點無法讓我滿意。

我希望看到基於中國的數據研究得出的結論。


二、更高的教育水平能夠抑制抑鬱的發生

經過各種研究發現,「抑鬱症是『天才病』」的確論述不嚴謹。

相反,已經有很多研究結果顯示: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對抑鬱的發生能夠起到顯著的抑制作用(比如,Cho et al. ,1998;Wang,2008;Yu et al.,2010;李甲森、馬文軍,2017的研究)。

教育降低抑鬱症發病率的主要機制路徑

(1)分配機制

教育能夠以增加個人所掌握的經濟社會資源從而提升其抵禦抑鬱症的能力

有不少的研究已經證明了:經濟上的困境、婚姻上的挫折和失業會顯著提升抑鬱水平(Levecque et al.,2011)。

而高學歷者往往更容易找到令人豔羨的工作,得到更高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從而進一步提升其自我滿足感(Gecas & Seef,1989);

同時,高學歷者更不容易遭遇失業、離婚等問題(Kettunen,1997;Jalovaara,2002),從而擁有相對更低的已與水平(Ross & Huber,1985;Ross&Wu,1995)。

(2)社會化機制

也就是說:教育本身能夠提升個人抵禦抑鬱的能力。

這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一方面,接受了更多教育的人,他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和更好的認知和思維能力,運用獲得的這些優勢,他們能夠更好的處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遇到挫折不至於落入絕望的深淵(Aneshensel,1992);

另一方面,高學歷者更容易發展出一個高品質的、發達的社會關係網(咱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脈」),而這又會在各方面給他們提供支持和幫助,降低了他們遭遇絕境的概率,從而降低抑鬱發生的概率(Ross & Wu,1995;Mirowsky & Ross, 1998; 2003)。

三、教育對心理健康影響的邊際效益遞減

你心裡也許有疑問,既然你說接受更多的教育能夠抑制抑鬱症的發生,那麼,為什麼WHO2007年的報告《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卻報告說:

過去幾十年,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實現了國民受教育程度的快速提升,而人們抑鬱症的發病率也在快速上升。

這是不是證明「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對抑鬱的發生能夠起抑制作用」的觀點遭到了否決呢?

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提到另外一個概念——邊際效益遞減。

簡言之,並不是說受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並不是簡單的正相關相關,教育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存在著邊際效益的遞減

用大白話說就是:

✨ 教育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存在著一個「上限」,在一個人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之前,他受的教育越多,就越有可能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

✨ 然而,當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更多的教育則並不能給他帶來更健康的心理

如果用圖表表示,你能看到,一個人的教育水平對他抑鬱的影響呈現出一個「U」型曲線,來,看下圖:


畫得太醜了,對不起觀眾老爺們~

其實,就像更高的經濟收入與個人幸福感並不是簡單的正相關一樣:

人在獲得一定程度的收入之前,他的收入越多就擁有越高的個人幸福感,但是當他的收入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更多的收入卻並不能給他帶來更強的個人幸福感。

這時候你可能想問了,這個教育的「上限」,是多少年呢

還真讓我給找到了,根據石智雷和楊宇澤兩位教授近期針對中國人的調研發現,這個「上限」(或者「臨界點」),是15.5年。

看圖說話:


快被自己丑哭了~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受教育年限不滿15.5年時,學歷越高,抑鬱指數越低;然而,當受教育年限超過15.5年時,學歷越高,抑鬱指數反而越高。

對了,這個15.5年的受教育水平,按照我國的教育體系,大致相當於大專畢業或本科畢業

當然,上面那個15.5是一個大致的平均數,根據兩位教授的研究,在中國,男性和女性受教育程度對抑鬱影響的臨界點存在一定的差別:

男性約為14年,女性約為16.6年。

這其從側面反映出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要獲得差不多的工作機會和收入水平,女性要比男性多讀2.6年書,大致相當於多讀一個碩士。

不過,咱們往好的方面想,卻也可以這樣理解:相對於男性來說,女性可以享受到更加長期的教育所帶來的「健康紅利」。

當然,男女性別差不是本文重點,我也不是個女權主義者,在這裡就不展開敘述了。


為什麼當一個人獲得足夠高的學歷之後,更高的學歷並不能給他的心理健康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呢

有一部分原因,是過分教育的後果。

也就是說,社會層面的教育擴張並沒有帶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升級,這就導致了很多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遠超過了他的工作職責所需,也就是說,導致了「大材小用」。

這種前期在教育上的投入與工作所需之間的不匹配和錯位,造成了他心理上的失望、失落和沮喪,最終,增加了抑鬱症的發生可能。

看到這裡,你我可能會產生這樣一種疑問:

既然讀越多的書,並不一定能降低抑鬱水平,相反,「讀太多書」、擁有「很高的學歷」反而會增加抑鬱水平,那麼,我為什麼要追求過高的學歷呢?

那不是「徒增抑鬱」嗎?

先別急,咱們繼續往後走,如果可以,還麻煩你動一下你的手指,雙擊一下屏幕,給佳葉留下一個贊。


四、從長期來看,高學歷(臨界點以上的)依然有助於抑鬱水平的降低


雖然在一個人的生涯早期(大白話說,就是「年輕的時候」),「很高的學歷」會讓人更容易抑鬱,但是從長期來看,高學歷卻依然能夠幫助他降低抑鬱水平。

根據Cho 等人於1998年對韓國抑鬱症情況的研究、Wang於2008年對中國臺灣抑鬱症情況的研究、李甲森、馬文軍兩位教授在2017年基於中老年人的抽樣調查研究顯示:

那些「學歷很高」的群體,儘管在前期有更高的抑鬱水平,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抑鬱水平會逐漸下降並慢慢趨於穩定

而受教育年限較短的群體,儘管在前期抑鬱水平較低,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抑鬱水平會大幅上升

是不是很有意思?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雖然由於過度教育的影響,「很高的學歷」可能不能正相關地給一個人帶來更多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個人成就感,從而導致「很高學歷」反而更加抑鬱。

但是,受更多的教育給人的思維和認知能力方面帶來的影響,卻並沒有前面的那個「U」型(即邊際效應遞減)存在。

也就是說,讀越多的書,思維和認知能力就越高,從長期來看,越能為他解決問題和困難提供支持,從而,降低了抑鬱水平(尤其是到了老年)。


五、你想要很高的學歷嗎?


到了這裡,咱們可能就需要權衡一下了:

我是為了能夠活得更開心,而不去觸碰「很高學歷」(碩士以上)的紅線呢?

還是願意忍受年輕時因為「很高學歷」帶來的更高抑鬱可能,從而換取一個更加豁達與通透的晚年生活呢?

就我個人而言,現在回頭看我走過的路的話,我可能更加願意選擇做一個學歷剛剛好(本科就可以了)的人,這樣就能讓我取得讓我覺得幸福的個人經濟地位,從而讓我有更低的抑鬱水平。

與此同時,儘管我沒有繼續在學校裡面攻讀學歷,但是我也會保持學習,保持思維和認知的提升,讓我在老後能夠有足夠的思維、認知能力對抗生活帶給我的失望、對抗可能增高的抑鬱水平。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

做選擇的是自己,其他人,誰也不能替咱們做選擇,不是嗎?

希望你不要被周圍其他人的價值觀、「應該」觀所束縛,保持做你自己,真正收穫你人生的意義。

關於抑鬱和低價值感,我這裡還有幾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跳轉之前,請記得給我個贊哦~):


歡迎回來,最後,總結一下本文觀點:

(1)並不是學歷越高越容易抑鬱,在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在中國,相當於大專、本科畢業的水平)之前,學歷越高,抑鬱水平越低。

因為在這個階段,更高的學歷能夠讓我們獲得更好的社會經濟地位、思維認知水平和社交網絡,而這些,都有助於抑制抑鬱。

(2)在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之後(碩士以上),由於絕大多數職位的職責並不需要很高的學歷,導致我們更容易產生失落感,學歷越高,抑鬱水平越高。

(3)前面兩點是針對生涯早期(年輕時)而言,就生涯晚期(年老後)而言,學歷越高,抑鬱水平越低。

(4)如果讓我選擇,我希望我年輕的時候有剛剛足夠的學歷即可;但是要保持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水平,為的是讓自己在老年的時候,抑鬱水平不要高於學歷比我高的群體。

(5)本文是在數據和概率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不接受用個例或者不具有普遍代表意義的數據進行的反駁,還請見諒。

(6)我還寫了其他跟抑鬱相關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如果你覺得還不錯,還希望給我個贊~

End.

我是佳葉,看完請記得點讚哦~關注我,更多優質內容,陸續解鎖。

相關焦點

  • 學歷低的人比學歷高的人更會賺錢?
    沒上過幾年學的做生意身家百萬,大學碩士畢業的當個小職員每月拿著幾千元的工資。於是很多人問「為什麼有些學歷低的人工作後卻比一些大學生或者研究生幹得更好,賺的錢更多?」難道低學歷者比高學歷者更會賺錢嗎?有人說,讀書,受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賺錢。
  • 那些低學歷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招聘的人也是很現實的,沒有人拿著自己的企業開玩笑。我們這些學歷低的人怎麼樣了?我是一個專科生,學歷上比別人差了一大截。想起我當初面試的辛酸,似乎掛在眼角的淚珠現在都沒有幹。不願意,一百個不願意,如果願意的話,我就直接投銷售了!我起大早,擠公交,白白高興一場,再擠公交垂頭喪氣的絕望回去。這種自私加欺騙的方式真的很好嗎。早幹嘛呢,還不如在網站上直接回絕我的那些人利索呢。我像一個被生活打壓變了形的怨婦一樣,憤憤不平。
  • 高學歷的人和低學歷的人差距在哪裡?看看你所不了解的職場生活!
    現在社會學歷往往是一個人身上的固定標籤,學歷高的人和學歷低的人會給人不同的印象,那麼學歷高的人和學歷低的人到底差距在哪裡呢?一個人在社會上在職場中打拼,學曆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學歷的高低直接影響單位對一個人的定位,也是一個人步入社會步入職場的起點的決定性因素。在同一個單位,學歷高和學歷低的人差距還是挺大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 起點不同。
  • 為什麼有的人自己學歷很低,還來諷刺高學歷的人傻?
    這類人就是缺什麼諷刺什麼 畢竟總有新聞報導某些高學歷的人確實做了傻事甚至為人不齒的事。任何事情都有一部分人的存在,我們無法否認。我們看的是概率,他們一般以偏概全,以點論事。剛考上大學那一陣,就有人陰陽怪氣的說:「人家是大學生!」
  • 高學歷的人為什麼總給低學歷的打工?
    但事實上我們看到,很多富豪學歷都不高。李嘉誠小學畢業,黃光裕小學沒畢業,王健林也沒有讀過大學就去當兵,碧桂園的楊國強,也沒啥學歷。相反,大多數在學校裡成績優秀的人,都很難站到社會財富的頂端。為什麼這個社會上,學歷高的人在為學歷低的人打工?這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學問題。
  • 學歷低的人能夠做什麼?學歷低難道就沒出路嗎
    現代社會真的是一個追求高學歷的社會,對於那種學歷不高的人而言,普遍為自己感到自卑,那麼低學歷的人是不是天生比別人低人一等,就一定沒有出路了呢?既然已經低學歷了,但請一定要對自己保持信心,在現在這個社會當中,學歷只是一塊敲門磚,並不能夠代表什麼了,更重要的是能力,有能力的人到哪都能吃香喝辣。低學歷的問題不是沒有學歷的問題,而是沒有屬於你自己的能力,在工廠裡打工你是永遠不可能學到技術的,而你想要改變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學習,學習一門能夠在社會上找到好工作的技術或者技能,才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
  • 高學歷與低學歷的人差別有多大?5位網友的話讓你醍醐灌頂
    那些高學歷與低學歷人群,差別在哪裡呢?我們先來看看網友們的看法: 網友一:高學歷的人精神世界更豐富,因此他們除了物質上的追求,還對精神世界的滿足有一定的追求,比如個人修養,藝術,文化,體育運動等等。低學歷精神世界比較匱乏,對物質更加看重,更喜歡對感官刺激的娛樂形式。當然這也不是一定的,只是相對比例而已,實際上學歷高低並不是造成不同喜好的原因,他實際上是結果。簡單講,對精神的滿足需求更高的人越容易獲得高學歷。
  • 學歷不高、起點低的人,如何逆襲人生?
    來源:金融小夥伴01夢,還是要有的,路,都是人走的。這兩天,有家上市公司財務總監任命消息成了大家討論話題。三本大學畢業的,從審計民工到上市公司財務總監僅用5年!核心崗位確實就那麼多,競爭力比你強的人也大有人在,而認清事實也沒有錯,但如果你真的想去,就去讀研,就去提升。曲線救國的也大有人在,更看重員工」做事「能力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大可以找一個願意給你機會的平臺,不斷提升自己,就像三本也可以逆襲慢慢發展成為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
  • 什麼學歷才叫低學歷,什麼學歷才叫高學歷?專家分析了
    高學歷、低學歷都是學歷,之所以有高低之分,是因為有對比。我國目前的學歷教育,大體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個層次。初等教育是指小學教育,現在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所以年輕人最起碼都是中等教育及以上了。
  • 給現在低學歷的人一點建議
    這張成績單,是對你過去努力的一個打分,但是它無法決定你未來的生活質量,還有可能取得的成就啊。如果你肯努力,你完全可以彎道超車,超過那些沉迷於自己高學歷的人群。如果你能做到大多數人做不了的事情,就有資格獲得大多數人得不到的高收入。這跟學歷沒半毛錢關係。所有低起點的人,千萬不要被自己的過去所牽絆。學歷、出身、甚至年齡,都是打發那些沒能力提供價值的人的藉口而已。
  • 給低學歷的人幾個建議!
    如果你不信,去招聘網站看看,就知道低學歷的人能做哪些工作。我可以告訴大家,多數是一些客服、服務員、技工類的工作。說白了,就是打雜的,不需要什麼能力,也沒什麼技術含量。這類工作,門檻很低,多數人都能做,只需要重複某些動作。
  • 給現在低學歷的人一些建議
    明知道現狀都是自己造成的,卻又不敢回頭,但是因為自己的學校,又覺得前路無可展望。 學習成績不好,或者當時沒有努力,讀了一個不怎麼樣的學校,真的就能否定一切嗎? 當然不能。 上課聽到重點就把遊戲切成相機,拍個PPT安慰自己機動周突擊一下就好啦; 圖書館坐一下午出來,免不了感嘆一句還是圖書館的網好,刷劇一點也不卡呢; 每次報名考試,最開始一周列各種計劃,堅持不下去了吧還能告訴自己,重在參與唄。
  • 做養老需要高學歷的人嗎?
    同學說:做養老需要這麼高的學歷嗎?我心裡一下子感到不愉快了。反問道:你作為高學歷的人,等你老了,你是想讓小學沒畢業的阿姨照顧你呢,還是專科、本科甚至研究生畢業的護理人員照顧你?同學說:我選擇學歷低的阿姨呀,畢竟高學歷人才成本高,那得多貴呀。我呵呵噠的說了一句:那就看你自己的生活質量咯。做養老的到底需要高學歷的人嗎?
  • 學歷高和學歷低差異有多大?
    有人用學歷高低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認為學歷高的人自主學習能力強,精神世界豐富,學歷高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工作和未來生活質量。但也有人說學歷無用,高低都只是一張紙,最終還是靠實力,比爾蓋茨不就是人盡皆知的例子嗎?如果學歷高的人沒有這個本事,到頭來就算找到工作也幹不好,況且學歷高的人不是也有給學歷低的人打工的嗎?
  • 為什麼有時候學歷低的人,更容易成為老闆?成功不僅光靠學歷就夠
    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學歷低的人更容易成為老闆或者領導呢? 第一:他們也曾經在底層摸爬打滾,更懂得他人的心思 學歷低的人,他們也許在最艱難的時候做的工作非常辛苦,非常的累,在底層摸爬滾打,所以他們更容易體會到底層人民的心思。
  • 低學歷鐵路人何去何從?
    那麼,學歷到底重不重要?誰要是說不重要,肯定是假的。不值一駁。近些年來,本科大學生比例增多,甚至還有一些高學歷的博士、碩士入路,對於我們鐵路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一大利好。可也給低學歷的部分鐵路人帶來了較大壓力。特別是過去的部分中專生和現在的高職生。
  • 學歷低又內向的人適合做什麼工作
    學歷低又性格內向的人適合哪些工作呢?相信這是很多朋友都很關心的問題吧,有途網小編今天就給各位來分析幾個適合學歷低且性格內向的人的工作行業。1學歷低又內向能做什麼1、技術類術業有專攻,技術類工作不需要跟人交流太多,只要保證自己的任務可以完成就可以。
  • 怎樣讓學歷低的人提升學歷?
    怎樣讓學歷低的人提升學歷?成人提升學歷有這4種方式,包括自考、成人高考、網絡教育和國家開放教育。成人高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成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適合工作忙,不方便到校上課,上網比較方便,學習自覺性比較高的人員。國家開放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並舉,實施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通過這4種方式提升的學歷都是被國家所認可的,至於該怎麼選擇,要看個人的實際情況。
  • 給你一百萬,你願意把你的學歷賣掉嗎?
    對於學歷,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太一樣。有的人覺得學歷對自己的工作幫助很大,但是也有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學歷似乎和工作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如果給你100萬,你會賣掉你的學歷嗎? 近期有個娛樂節目就這個話題在路邊隨機採訪了多位人士,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回答的吧。
  • 低學歷比高學歷更會賺錢?答案震撼了!
    導讀:低學歷比高學歷更會賺錢?關於這個問題,知乎上專門有一對問答,推薦給大家,希望看後能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