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贓不均」的悲劇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隨著整個地球的地理,被完整地展現出來,沒有了被所謂文明世界所遺忘地點,即全世界可以被工業國家,作為殖民地的土地均已瓜分完畢。
較英國、法國等老牌工業國家起步較晚的德國,陷入了有實力,無地可擴張的尷尬局面。為了讓自己可以得到更有力的發展,它不得不動手搶老牌的殖民者。
而英法為首的老牌殖民者,畢竟是吃了數百年殖民地紅利的超級大國,德國想單挑他們,幾乎是100%沒有勝算。
於是德國決定劍走偏鋒,拿出自己的「有色眼鏡」,對著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左一看、右一看,想著能不能找到跟英法對著幹的國家,進而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下,和他結盟,共同脅迫英法重新瓜分世界。
最終德國人在巴爾幹半島問題上,找到了自己的心意盟友奧匈帝國,當時奧匈帝國和英法的盟友俄羅斯帝國,圍繞著巴爾幹半島歸屬問題爭鬥不休。
而也正是巴爾幹問題的嚴峻,直接觸發了此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視察巴爾幹地區之時,被刺殺身亡,而刺客背後的力量被判定為了俄羅斯或者英法。
最終以德奧為主力的同盟國集團和俄英法為核心的協約國集團快速廝殺到了一起。事後統計,截止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
作為非歐洲國家,強調自己中立的美國,也在1917年4月6日,正式向德國宣戰,大量的美國物資以及軍隊為協約國打贏最後戰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動力。
美國總統的行為引爭論
1917年4月6日美國正式向德國宣戰,先後派遣了20萬士兵到歐洲戰爭,參與到協約國對同盟國的各項戰爭,成為協約國戰士期盼已久的有生力量。
也正是因為有這個貢獻,美國總統在戰爭結束後,被英法邀請,到法國巴黎參加那個我們所熟悉的巴黎和會,參與對戰後秩序的規範,防止類似一戰事件再次發生。
此時的美國總統叫威爾遜,他在從美國出發前,做足了功課,隨身攜帶著大量相關法律文件,按照威爾遜總統的說法。
「軍人獻出了鮮血,我現在的責任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讓這些鮮血白流。」(美國總統這個目的公布出來之後,引起了很多共鳴,讓人肅然起敬)
但是威爾遜總統的這個說法,並未得到部分美國百姓的支持,甚至他們不知道總統有這個想法,威爾遜總統的反對派更是指著罵他違背了美國憲法。
然而縱使被反對,威爾遜總統依舊去了歐洲巴黎和會。在此之前,沒有一個美國總統在任內到訪歐洲。
美國中立的傳統
至於威爾遜總統到底有沒有違背憲法,從邏輯上來說是沒有,當然這個僅代表小袁的個人觀點。
但是美國總統去歐洲參與政治,確實違背了美國締造者的部分初衷,即違背了傳統。
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就曾直言不諱:「我們應該將其作為首要的原則而決不能忘記:在未來歐洲所有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簡而言之就是美國不要參與歐洲的戰爭,乖乖做個「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