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美國總統布希休假後返抵白宮。
《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當天聯合發布的一項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布希的民眾支持率降至其就任總統以來的最低點。新華社/路透總統在說謊
上世紀40年代,時任美國參議員的歐文·布魯斯特有一次問他的朋友杜魯門:「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個怎樣的人?」當時已獲得民主黨副總統提名的杜魯門做出了簡潔的回答:「他說謊。」
當時,總統最大的謊言就是隱瞞了自己的健康狀況。羅斯福的醫生都知道,常常出入白宮的人也注意到,他的健康在迅速惡化。盟國正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這位總司令每天卻最多只能工作4個小時甚至一兩個小時。然而,公眾的印象迥然不同:他們以為總統仍然精悍強壯,一邊準備摧毀希特勒和日本帝國,一邊準備進入第四個任期。
杜魯門講述的情況全然不同。他向助手哈裡·沃恩吐露:「我沒想到他已經衰弱到了如此地步。」邱吉爾在一年前親眼看到羅斯福病入膏肓的樣子,但他沒有對美國政府的欺瞞手段提出任何異議———羅斯福在這場戰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邱吉爾在同年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對史達林說:「戰時的真相太寶貴了,必須要用謊言來加以保護。」
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教授肖恩·威倫茨說:「邱吉爾的做法在戰爭當中沒什麼不尋常。我們在這種時候必須保守秘密。總統說謊的原因很多。尼克森說謊是為了保住總統職位。羅斯福在《租借法案》等問題上誤導公眾,為的是推行一項旨在拯救世界的政策。誠實未必能造就優秀的總統。公眾應該遵循的判斷標準是,(總統)說謊是為了國家利益還是個人利益。」
威倫茨對這個問題的興趣並非完全出於學術研究。1998年12月,他對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慷慨陳詞,抨擊彈劾柯林頓總統時援引的條款,其中最嚴重的一條是在宣誓後說謊。威倫茨認為,柯林頓的違法行為的根源是個人(而不是職務)行為,而制憲元勳們制定彈劾條款並不是為了懲戒個人行為。他告知國會:「作為歷史學家,我確信彈劾柯林頓總統將對這些制度和法治造成更嚴重的危害,比柯林頓總統受控罪名造成的危害嚴重得多。」
布希總統在第二個任期內也面臨著誠信危機。布希也許沒有前任那樣的粗鄙偏好,但他也無法提出同樣的藉口———保護自己的私生活。布希的過失不是在個人生活的問題上閃爍其辭,而是對民主國家面對的最重要的公共政策決定(也就是將國家帶入戰爭的決定)支支吾吾。
在過去的一年半裡,大多數美國人懷疑總統下令出兵伊拉克的理由並非他公開闡述的理由。蓋洛普民意調查所2005年4月開展的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布希在伊拉克是否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上「故意欺騙美國公眾」。在美國廣播公司和《華盛頓郵報》2006年5月展開的調查中,46%的被調查者說,他們認為在為伊拉克戰爭辯解的過程中,布希政府發表了「自以為真實的言論」,52%的答問者說,政府「蓄意誤導美國公眾」。
布希的擁戴者則指責說,這種誤解是媒體造成的。直截了當地說,後世子孫在評論布希的功過時,參照的不是他是否說了實話,而是他是否知道真相何在。
總統為何說謊是無意間說謊還是蓄意說謊?應該怎樣看待無視現實的總統?無視現實是否等同於說謊?如果不說謊,總統是否能有效行使權力?或者說,他們有時是否非說謊不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在什麼時候?公眾怎麼知道總統是否在濫用這種特權?
第一個問題也許最容易回答:總統說謊,因為他們也是人。
阿拉巴馬大學教授查爾斯·福特說:「所有人都會說謊。這是人的天性。不過,有些人會情不自禁地說謊,而且經常是在說實話更有好處的情況下說謊。」
西方文明從一開始就勸誡人們不要說謊,第一位總統傳記作家梅森·洛克·威姆斯開創了崇拜誠實總統的風氣,藉助的是那個著名但無法證實的櫻桃樹的故事。儘管這是一種歷史修正主義,但從那以後,美國學童在成長過程中參照的標準就是這位早在6歲時就不說謊(也不會說謊)的總統。據說在伊利諾州當店員時,林肯曾步行數英裡歸還找給顧客的幾分錢。他的綽號「誠實的阿貝」得自他擔任總統之前。馬克·吐溫不動聲色地說,美國人對總統的要求過高,沒有幾個活人能達到。他說:「我可不像華盛頓。我的標準高得多。華盛頓不會說謊。我會說,但我不願說。」
總統支吾搪塞的原因與其他人一樣:病態、禮貌、家長作風、權益、有時甚至是為了實現崇高的目標。總統還肩負著我們大多數人不必承擔的責任,比如維護國家安全。高超的治國才能必須包含「投談話對象所好」的藝術。
總統通常不會因為無傷大雅的小謊(比如自我吹噓)而陷入麻煩。1840年,亨利·哈裡森在競選中說自己是出生在農舍裡的鄉下孩子。事實上,他出身顯赫,父親是《獨立宣言》的籤署人之一,曾在維吉尼亞州擔任三屆州長。哈裡森本人則博覽群書,過著優裕的生活。
為了在拉攏顯貴的同時爭取普通民眾,甘迺迪總統也採取了這種做法。他在接受《時代》周刊採訪時說,他一分鐘能看1200個單詞(這是他憑空杜撰的);柯林頓說他「在很年幼的時候」就聽說過艾奧瓦州黨代表大會(這些會議是他上研究生院時才開始召開的);裡根告訴以色列總理沙米爾,他在二戰期間曾拍攝解放納粹死亡營的場面(裡根其實從未在歐洲服過役);柯林頓在接受《得梅因紀事報》採訪時說,他是唯一一位在就任之前就深諳農業的總統(他漏掉了像華盛頓、傑斐遜、杜魯門和卡特這樣不折不扣的農場主)。
頭號說謊者小布希是怎樣從說真話的人變成了頭號說謊者?他如今成了眾人的笑柄。直言不諱的自由派挖苦他:戴維·科恩的《喬治·W·布希的謊言》和阿爾·弗蘭肯的《謊言和說謊的謊言製造者》,尤金·亞雷茨基的《我們為何作戰》和麥可·穆爾的《華氏9·11》,還有無數網站。越來越多充滿敵意的主流媒體也開始諷刺他,包括全國性的大報和《紐約人》雜誌。
有人批評布希沒有對美國人民講真話。這種說法令他身邊的人感到疑惑。曾經負責為布希撰寫演講稿的麥可·格爾森說,布希「總是忍不住要說真話」。白宮戰略策劃室主任彼得·魏納說,關於布希在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上「說謊」的說法實在荒謬,指責他說謊的人大錯特錯。
然而,布希有著如下說謊記錄:
布希在2006年發表的國情諮文中說,伊拉克和阿富汗是推廣自由的範例。他宣稱全球民主國家的數量已經從1945年的20多個增加到目前的122個,但他沒有提到,提供這些統計數字的機構並沒有把伊拉克和阿富汗列為民主國家。
總統說,在過去的兩年半裡,美國製造了460萬個新就業機會。不過,他沒有提到,在他執政的最初兩年半時間裡,美國喪失了260萬個就業機會。2003年3月,布希堅稱在他為出兵伊拉克而牽頭組建的聯軍中,參與國家的數量多於他父親1991年組建的同盟。託馬斯·裡克斯在《大敗局》一書中揭穿了他的謊言。裡克斯指出,布希的大多數夥伴國(除了英國)都有些不情願。波蘭人參加了戰鬥,但為此心懷不滿。義大利人不肯派軍車參加巡邏。日本人根本不肯巡邏,甚至不願守衛自己的營地,為他們擔任守衛的是丹麥士兵。
伊拉克的流亡人士艾哈邁德·沙拉比不遺餘力地鼓動美國出兵伊拉克,但美國軍方領導人對他已無好感。2004年6月,當被問及沙拉比的情況時,布希表現得好像根本沒聽說過這個名字。布希說:「沙拉比?我和他簡短交談過幾次。我想我在發表國情諮文的時候與他見過面,他站在圍繩的另一側,當時可能與一批領導人在一起。我沒有與他詳談過。」不過,布希2004年發表國情諮文時,沙拉比並未站在圍繩的另一側。白宮把他列為第一夫人蘿拉·布希的「特邀來賓」。他就坐在蘿拉身後。
民主黨在2006年的中期選舉中獲勝後,布希宣稱「民主黨人會像共和黨人一樣支持我們的軍隊」,民主黨議長南希·佩洛西和哈裡·裡德「像我一樣關心美國的安全」。這些言論與他數天前在競選中的談吐迥然不同。他當時說,在伊拉克問題上,如果民主黨人的想法佔了上風,「恐怖分子將會勝利,美國則會失敗」。布希11月8日在白宮表示,競選時的言論不能當真。但是,情況也許恰恰相反——布希在德克薩斯州說了真心話,在白宮則言不由衷。
布希在同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承認,他前一周在白宮接受三位記者採訪時,對方曾詢問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是否會留任,他在回答時說了謊。他當時說拉姆斯菲爾德將會留任。如今,他卻說了實話:早在選舉之前,他就決定解除拉姆斯菲爾德的職務。
總統很少在重大軍事行動當中說實話。例如,二戰期間,政府故意大肆宣傳假消息,以掩蓋諾曼第登陸的細節。外界也很少質疑總統在此類情況下說謊的權利。不過,人們現在已經逐漸開始提出疑問。自由派記者埃裡克·奧爾特曼在《如果總統說謊》一書中指出,儘管總統在戰時說謊可以不受追究,而且他們在戰時也許感到最有必要說謊,但美國近年的歷史顯示,這往往也是說謊的代價最為高昂的時期。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