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份體面而穩定的工作、有一個幸福而快樂的家庭、有一張可以讓自己提前退休的存款單,這是絕大多數人的願望,但是,要實現這三個看似簡單的願望,卻比想像中要難得多。教育、養老、住房……所有的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到焦慮。我們究竟實現了財務自由嗎?怎樣才能過上夢想中的日子?今天和大家分享三個技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第一點:以終為始,從現在開始設計你的人生
給大家推薦1本書:克裡斯坦森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本書講了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動因理論。
大家可以看看這張圖,人們選擇自己的工作,大多是被這些外在因素影響,會因為生存這個出發點,去選擇工作。動機因素是什麼?其實就是內在因素,你選擇這項工作,是不是從你內心出發的?如果沒有基礎因素的保障,你會不會依然堅持這份工作?
我想現在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各位夥伴,都是因為基礎因素而工作,放心,別緊張,職場上大多數人都是因為這個因素的。
但是,你會不會討厭上班?最近很流行的一個名詞「996」,就算你很喜歡上班,你能接受這樣的工作模式嗎?
我想也沒有誰會說真正喜歡上班吧,可是目前的環境沒有辦法讓我們脫離上班的束縛,因為不上班你就沒錢了呀,不上班你就會交不起房租呀。所以斜槓青年這樣的職場新物種就出現了,在無法依靠興趣生存的時候,這個群體一邊上著班,一邊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那麼,這個和被動收入有什麼關係?
我們對於財富自由的定義就是,你的被動收入大於你的支出,這樣就算財務自由了。
如果我已經財務自由了,那你不想上班就可以不上班了呀。就可以去真正做自己的喜歡的事情啦
想到這裡,你是不是更有動力去增加你的被動收入了呢!
第二點:自律給我自由
把一個人與他人區別開來的品質之一,不是天賦,不是教育背景也不是智商,而是一種自律能力。有了這種自律能力就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沒有它,即使是最簡單的目標看上去也可能就像白日做夢。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出自《論語》的經典語錄,想想咱們幾千年前孔夫子就已經發現了這麼深刻的真理。
我們在上一點分享了,要以終為始,從現在就開始設計你的人生,那麼,我們要朝著什麼方向落實呢?其實創造被動收入的方案只有兩類:
購買資產:主要分為房和企業,但購買資產需要的資金非常的大,;
創造資產:創造資產則是要投入一些努力,在這個過程,你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考驗,誘惑,你是否有承受這些的自律能力?
第三點:持續輸出,積累自己的個人價值
和大家分享一個複利的計算公式。
複利公式:F=V*{(1+i)*[(1+i)^n-1]}/i
F= 你最終收穫的價值
V= 本金
i= 利率
n=年限 或者叫做次數執行
如果你每年存一萬,五年後你會有多少錢?
第一種方法:只是存錢,每年存1萬、五年存5萬;
第二種方法:把錢投向年收益10%的理財產品,五年後你將擁有6.1萬。
只多了1萬塊錢,看起相差不大?那是時間還不夠長!如果我們把這個存錢的期限放寬到10年的話,前一種方法存下了10萬,後一種方法妥妥的攢下了近16萬,差不多多了60%。
如果我們存的是養老基金把時間拉長到二十年的話,前者存了20萬,穩穩的跑輸錢貶值的速度。後者則攢了57萬,翻了近3倍!!!
這個就是複利在你身上可以發生的一個奇蹟。
同樣,了解了複利的原理你可以應用在其他各種地方。
即使你現在的本金不多,沒關係。看到這個複利公式你就會發現有兩個因素會極大地影響到複利的效果——利率和執行次數。
首先,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A導致B,B加強A」這樣的事情;比如說有錢的人越有錢。
其次,我們要儘可能地提高這件事情的利率;
最後,我們要加強這件事情重複發生的可能性。
這樣做之後,我們才有可能進入到複利模型帶來的加速成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