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酒暖風十六夜
引言:
剛剛過去的芳菲四月,王凱霸屏了,主演的兩部新劇相繼播出。4月7日古裝大劇《清平樂》開播,一周後的4月14日,題材新穎的經偵犯罪劇《獵狐》也終於和觀眾見面。從去年9月11日,發布首支「法不容情」版片花後,吃瓜群眾翹首以待了半年多的時間。
豪華的演員陣容、跨國追緝逃犯的題材、經濟浪潮下的欲望迷失等元素,深受年輕觀眾喜愛,豆瓣評分甚至超越前者,斬獲7.5高分。這部《獵狐》講述了以夏遠、吳稼琪為代表的「文武雙全」經偵警察偵破經濟犯罪大案、開展多國跨境追逃的故事。
《獵狐》作為一部立足現實的經偵犯罪劇,採用紀實風格拍攝,編劇趙冬苓和創作團隊也在公安部的支持下深入經偵局和公安機關多次採訪,深入挖掘鮮活故事,力求完整還原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海外追逃行動。單純劇本創作就歷時4年,可謂精雕細琢,匠心之作。
為了給觀眾更好的追劇體驗,劇組與中國南方航空公司進行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僅是拍攝獵狐隊員追緝逃犯回國,押下飛機、籤署逮捕令的簡單過程,就取景了停機坪、海關邊檢及飛機客艙、艙門等多組鏡頭。劇中有三分之一的戲份是在境外拍攝,捷克、肯亞都是實地取景,對比那些五毛特效、綠幕摳圖的粗製濫造,《獵狐》誠意十足。
除了故事本身緊貼現實、看點十足,《獵狐》選角也非常貼合人物形象,王凱的角色塑造能力極強,演技高超,他飾演的夏遠意志堅定、直覺敏銳,在艱苦卓絕的行動中展現出理想和信念的光芒;王鷗一改過去的美豔造型,素顏詮釋了一個高學歷高智商的新人女警,單純善良、堅韌灑脫,身上那股倔勁兒就是吳稼琪本琪。
老戲骨胡軍也演出了楊建群從一個堅守原則的好警察在「狐狸」的圈套下,因為親情逐漸滑落的轉變過程,角色層次感很強;更別提反派專業戶劉奕君的精彩表現,第13集夏遠帶隊抓捕唐洪,先發制人的王柏林早已安排手下乘坐美聯航飛機出逃,在自己的豪宅裡伴著勝利的僥倖喝酒跳舞,那段戲劉奕君算是徹底演出了王柏林老狐狸「該死的迷人」。
為什麼《獵狐》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分和口碑?今天我就從創作背景、人物塑造和主題立意三個角度,來分析經偵犯罪劇《獵狐》角色沉重宿命背後,經濟浪潮下的曖昧人性掙扎。
一、創作背景
《獵狐》的劇本靈感源自公安部2014集中開展緝捕境外在逃經濟犯罪嫌疑人的專項行動,也稱「獵狐2014」。
獵狐的對象包括非法集資、合同詐騙、職務侵佔、金融詐騙、侵犯智慧財產權以及證券類、涉稅類、信用卡類犯罪等在逃嫌犯(非法集資類較多)。從抓捕對象來講,只要是負案逃往境外的,都是這次專項行動緝捕的對象。
而此類案件頻發,是「獵狐」行動的導火索,也正是本劇的創作背景。
1、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物質至上」的拜金主義思想催生日漸猖獗的經濟犯罪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獲得了飛速發展和顯著成績。
這種社會進步帶來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讓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聞所未聞的新興產業進入大眾的視線,但同時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和社會利益的不斷分化,總有一些把持不住本心的人,迷失在物質和欲望的金錢叢林中。
人性的貪婪催生對財富的無限度追求,「物質至上」的拜金主義橫行,十年前《非誠勿擾》節目上,模特馬諾脫口一句「寧可坐在寶馬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就是此類價值觀風靡的鐵證,後來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又牽扯出「紅十字會」的貪腐問題……可見社會上經濟犯罪越來越猖獗。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下海經商的「老闆」越來越多,知名公司、企業也隨之增加,各類經濟活動一片繁榮,蒸蒸日上,造就了無數腰纏萬貫的億萬富翁。
相比之下,體制內的工作人員就遜色許多,虛榮心強的難免陷入虛榮嫉妒的怪圈,無法自拔。原則不堅定者就會被成功「腐化」,走向貪汙、受賄,積累巨額財產的犯罪之路。
17年的大熱正劇《人民的名義》,也是憑藉「反腐」的威力,開播當天就登頂所有收視排行榜第一。該劇的成功也催生了此類題材的後續發掘。
2、部分法律漏洞和監管缺失令犯罪分子有恃無恐,外逃出境,躲避應有的懲罰
科技發展是把雙刃劍,如今發達的通訊技術、便利的交通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給經濟犯罪分子提供了外逃的便利。他們在國內犯罪後,為了躲避法律懲罰,都會積極謀求出國。而那些非法所得的巨額贓款更是通過移民中介、銀行等方式提前轉移到國外。
我國刑法對貪汙罪根據情節輕重量刑,最高可以判處死刑,沒收全部財產。而那些被欲望驅使犯下重罪的嫌疑人對花花世界的燈紅酒綠無比眷戀,又怎麼可能乖乖接受處罰呢?
再加上我國在經濟領域的法律法規不健全,金融機構又缺乏嚴密的監督管理,相關機關對預防犯罪和控制外逃的工作整體協作能力不強,出入境管理制度也不夠完善,導致犯罪嫌疑人有恃無恐。
狡猾的「狐狸」一般會提前把家人安頓在國外,自己當個「裸官」,案發前相對自由,可以藉口探親旅遊、出國學習、治病……留在國外就可以。案發後風險較大一般會選擇偷渡出境(此類情節在電視劇中都有體現)。
嫌疑人一旦出國就更難抓捕歸案,因為目前國際上和我國籤訂引渡協議的國家不多,「獵狐行動」真正實施起來,可謂困難重重。
跨國追捕的吳稼琪和夏遠在和王柏林的異國較量中沒少吃虧。但就像夏遠說得那句臺詞:「王柏林,你現在面對的,不是一兩個警察,你現在面對的是整個國家的力量,你覺得你耗得起嗎?」夏遠這句話道出了獵狐行動背後的依法治國與反腐倡廉宗旨,境外追逃,收繳贓款的同時也維護了司法公正。
二、人物塑造
人物是故事的基礎,也是故事的執行者,人物與事件密不可分。「事乃人為,人乃事所系也。」一部成功且引人入勝的影視劇,演員對戲中人物的塑造非常重要,他們通常基於自身的理解,藉助臺詞、肢體語言以及人物關係、具體情節等方面對人物進行全面描摹,最終呈現於熒幕上。
1、精準且富有個性的角色臺詞,配合貼切的肢體語言,塑造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
在劇本創作中,人物臺詞很見功力;在演員的考核標準中,臺詞能力也是重中之重。而在影視劇的表演過程中,角色的個性化語言也能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再配上貼切的肢體語言,塑造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從而讓觀眾迅速入戲。
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通常會加入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想法,所以很多角色塑造得成功與否還要看演員本身的個人魅力與特色,還有悟性。幸好《獵狐》選角都是演藝界實力派,豪華陣容一出手,便知效果不凡。
比如《獵狐》的劇情中,就有通過臺詞和肢體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第17集中楊建群的父母因為老家農村的房子動遷,短時間內沒地方住,來到城市投奔子女。本來打算住在女兒楊建秋租的兩室一廳,結果因為房東兒子結婚要收房,迫不得已去了兒子家。
養尊處優的官二代嫂子回到家裡,先是看到門口亂放的鞋子,面露不悅,隨後便逐一擺放到鞋架上。這個簡單的肢體語言,就精準詮釋了兩家人的階層和習慣差異。
隨後的臺詞更是深化了這一點,見到農村來的二老,打完招呼就去拿睡衣,還說「火車上什麼人都有,可多細菌了。」
和妹妹建秋來到廚房,一邊擇菜一邊說:「年輕人要少說多做,要不然說了又做不到,自己難看。那些美容卡就不要給我買了,打腫臉充胖子,難受的還是自己。」這意味深長的諷刺話語,句句扎心,既體現了嫂子的勢利和刻薄,也愈發催生了楊建秋膨脹的金錢欲望。
這個在家裡的小片段,通過劇中演員的臺詞和肢體語言,全面展示出兩個家庭之間的階層差異和內部矛盾,還隱約暗含了即將到來的危機。
2、利用精彩且富有戲劇衝突的情節,進一步深化人物形象
《獵狐》當中的大反派王柏林是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一個典型的「老狐狸」。從最早的大化到克瑞的股份改制案就已經建立了和女主角吳稼琪綿延12年的巨大矛盾衝突。
在第一集當中王柏林和多年好友錢程因為克瑞股價暴跌和2000萬的資金反目,被後者拿刀威脅還錢。最終警察及時趕到,救下了王柏林,卻沒能阻止錢程跳樓自殺。
後來在警察繼續抽絲剝繭的探案過程中,關鍵線索人物,馬世才和孟偉的相繼死亡,再次製造戲劇衝突,加劇警察對王柏林的懷疑。很多網友評論「劇情安排非常抓人,衝突過癮、節奏明快、拿捏合理、有張力」。我個人在追劇的過程中同樣覺得很精彩。
還有那個和王柏林合作操縱股市、違規交易的「薦股人」郝小強,這個角色身上的矛盾衝突也很多。正如演員本人章濤的理解,這個角色被劇本設定為一個複雜與矛盾的結合體,偏執卻活絡,狂熱又冷血。
他專業知識過硬、洞悉人性弱點,聰明且有野心,表達方式簡單直接,具備洗腦般的說服能力(要不然也不能三言兩語就把於小卉和馬建設徹底搞定)。他不屑於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與人的勾心鬥角上,滿腦子都是他勾勒的宏偉藍圖和烏託邦理想。
甚至在第19集新高科崩盤後和於小卉的那場喝著啤酒袒露心聲的戲中,還體現出作為爺們兒的擔當。面對前來抓捕的夏遠,還不忘說一句「這事兒和小卉沒關係。」
《獵狐》中設定的不少的情節和人物,都是為了突出人性的貪婪和僥倖。在劇中設定不同的情節展示每個深陷金錢、欲望和情感羈絆中的角色行為。最終能夠堅守本心、不為所動的角色走到了最後,而那些迷失的人物卻一步錯,步步錯,逐漸滑落深淵。這些精彩且富有戲劇衝突的情節,成為臺詞和肢體語言的補充,進一步深化了人物形象。
3、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的人物關係,細緻描摹人物形象
在《獵狐》劇中,主角和配角之間錯綜複雜和千絲萬縷的人物關係共同織就了一張細密的關係網,很多關鍵的衝突和轉變,也是通過配角的行為來促成,同時這些極具個性的出彩配角也可以豐富劇中主角的形象和特點。
胡軍飾演的楊建群先後任職北江市局刑偵、經偵支隊長及副局長,曾是北江市的「警界驕傲」,培養出了許多優秀警察。作為「天才捕手」夏遠的師父,對徒弟惺惺相惜。但他唯一的軟肋就是親情,把自己從農村進城的妹妹楊建秋看得特別重。
貧窮又孝順的妹妹被上司設下圈套,拿了要命的300萬,連累楊建群被老狐狸王柏林威脅,陷入艱難的抉擇當中,違背了從警的誓言。這個角色在劇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逐漸黑化,情感掙扎的一些小細節,被胡軍演繹得極富層次感,而墮落的關鍵導火索就是次要人物妹妹楊建秋的違法行為。
鄧家佳飾演的於小卉,在第一集出場送餃子的時候,還是明媚陽光的形象。作為和警察夏遠從幼兒園就認識的青梅竹馬未婚妻,單純熱情,甜美可人。就連夏遠的師父楊建群都催促徒弟趕緊把她娶回家。兩人也一度談婚論嫁,甚至差點拍婚紗照領證。
但是小卉本性追求自由,不喜歡一眼看到頭的體制內生活,夏遠也並未反對,因此她才會辭職進入證券公司,結識知名薦股人郝小強,不僅和夏遠的感情陷入危機,走向分手,還逐漸被他口中的宏大理想和狂熱理論所洗腦,私開30個帳戶,違規交易,操縱股市,最後在善惡邊緣逐漸滑落,新高科崩盤後獲刑5年。
但夏遠並未像自己師父楊建群一樣在感情面前妥協迷失,他還是忍痛親手把昔日的摯愛抓捕歸案。而這次在情與法之間的關鍵抉擇,也成為師徒二人日後分道揚鑣的伏筆。
三、主題立意
1、主角臺詞揭示「親情、友情、愛情」和公安隊伍價值操守的正面博弈
在法治社會,我們的執法機關、公安機構需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嚴格依法辦事,不容許有任何特權和例外。這本來就是毫無爭議的原則性問題。
就像夏遠抓捕昔日戀人於小卉之後說得那句話:「法不容情。今後不管你們誰觸碰了法律的紅線,我都會親自把手銬戴到你們的手上。」用臺詞揭示了「親情、友情、愛情」和公安隊伍價值操守的正面博弈。夏遠也確實做到了不被私人感情影響判斷,愛情和法律的尊嚴,他選擇了法律。
但還有一種說法是「法不外乎人情」,甚至特權階層因為一己私利導致「親親相隱、官官相護」的現象猖獗。
親親相隱,指出於人性中最真摯的情感對自己的親人有所袒護、隱瞞,不檢舉親人的罪行。
劇中的楊建群本來是一位剛正不阿、清廉勤勉的好警察,並且在妹妹楊建秋三番五次被王柏林的狗腿子套路的時候都及時提醒制止,讓她把股票拋售,還上50萬的不義之財。原本以為萬無一失,卻在關鍵時刻被王柏林告知妹妹收了300萬的致命消息,以此要挾他幫助自己出逃國外。
最終妹妹自殺被他及時救下,加上那個不爭氣的媳婦炒股賠了70萬,還是妹妹補上的。就再也狠不下心大義滅親,選擇了包庇犯罪,放走王柏林。一步錯,步步錯,違背從警的誓言和初心,逐步黑化。
這兩個角色截然不同的選擇和結局,也成為了「法不容情」主題的最佳詮釋。
2、操縱股市、投機僥倖和行業灰色地帶,直擊人性弱點,暴露貪婪原罪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華嚴經
作為一種欲望,貪婪是人和動物都有的本能,更是包含在人性裡的一種本能力量。佛家說,人生有許多煩惱,其中有三種被稱為"根本煩惱",意思就是它們是與生俱來,根源於人性之中的,即"貪,嗔,痴".這裡的"貪",就是通常意義上說的貪婪。
看過一個坎城獲獎短片——《黑洞》,全片只有不到三分鐘的時長,單個人物,沒有一句臺詞,卻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人性的貪婪,同樣揭示出痴迷欲望的貪婪結局,就像跌入深不見底的黑洞,靈魂和身體都被囚禁,無法自拔。
而《獵狐》中的眾多反派角色,仔細分析一下,都帶有很強烈的「貪婪「特質。
在第一集出場的炮灰角色錢程,因為對金錢的貪婪出賣恩師,最終被王柏林拉下水,過了十幾年風光的好日子,但卻在更大的一場考驗中,被自己的貪婪推入深淵,兩千萬的資金缺口無法彌補,向老狐狸王柏林逼債不成,跳樓自殺。
「傻白甜」農村妹妹楊建秋,本來是個本性純良又孝順的好孩子,但從大專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社會的虛榮和複雜,在精明勢利的官二代嫂子面前,分外自卑。被安排去銀行上班,也沒能很好地融入集體,處處被排擠。
後來在父母的需求和現實的壓力之下被上司的花言巧語,美好故事成功腐化,秉持投機僥倖心理炒股,涉足行業灰色地帶,走向了貪婪和犯罪的道路。
而被王柏林利用操縱股市的郝小強,更是深諳人性弱點,暴露貪婪原罪的重要角色。他那一套「動聽的故事」成為給於小卉洗腦的標準模板,宏偉理想背後是罪犯的腐蝕騙局和墮落的萬丈深淵。
他知道「聰明的投資者,要學會在擔心和恐慌中買進,而在貪婪和歇斯底裡狀態中賣出。」他曾勸告那個拿著自己老伴兒治病的錢炒股的大爺把手中克瑞股票拋售,但是深陷貪婪迷局的賭徒,在贏錢階段,怎麼可能捨得離場呢?投機和僥倖心理泛濫,最終必然難逃被收割的韭菜宿命。
那麼該怎麼看那些電視劇中那些出沒在交易大廳,把薦股人奉若神明,前僕後繼,一茬又一茬等待被割的韭菜呢?股市風險那麼大,為什麼還是有數不清的人參與?那些投機到失去理智,不惜傾家蕩產的人是傻嗎?
有句話是這麼說得:存在即合理。這個投機遊戲生存的土壤是什麼呢?
那就是人性的弱點——貪婪和僥倖。從人類對金錢的渴望出發,抓住人們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對,還有很多人不勞而獲的思想。畢竟錢生錢的遊戲,不用動腦,不用付出體力,可比辛苦工作舒服多了。
大部分這麼想的小白散戶,即使進入了這個遊戲也只能淪為接盤的韭菜。為什麼?因為他們貪婪無度且和割韭菜的鐮刀們有著絕對的信息壁壘,這只是一場註定會輸的豪賭。
而在《獵狐》經濟犯罪的主角「金錢」並不像大部分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唯有對金錢的貪慾,即對金錢過分自私且貪婪的追求,才是一切邪惡的根源。而在貪婪中醜態畢露的人性,也是劇作的主題和我們應該警醒的部分。
結語:
作為國內首部跨國追逃經偵題材電視劇,和《人民的名義》《破冰行動》,以及剛剛完結的網劇《重生》不同,《獵狐》著眼於新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伴隨的陣痛和蛻變。切入點犀利,突破尺度,涉及操縱股市、貪汙腐敗、境外出逃、投機僥倖……完美融合犯罪、人性、理想和成長等元素,通過每個立體鮮明的角色,詮釋出善惡之間的掙扎選擇。
面對金錢的巨大誘惑選擇守住本心還是出賣靈魂?很多時候不僅僅是道德問題,一念之差,就有可能陷入犯罪的深淵。
就像劇中傅晶飾演的楊建秋,從一個淳樸善良的農村女孩到收居間費的銀行職員,萬劫不復的導火索就是那筆對新高科一億兩千萬的違規貸款。當貪婪蒙蔽了雙眼,她脆弱的價值觀被上司的三言兩語輕易左右,就算親哥是經偵警察都無能為力(甚至被她拉下水)。
《獵狐》用最終的結局體現了「邪不壓正」的主流價值觀,傳遞出積極向上的社會內涵和時代精神,同時也告誡所有觀眾,「貪婪是原罪」,千萬不可越界,否則一旦成為金錢和欲望的奴隸,觸犯法律,等待你的將會是無盡的悔恨與痛苦。
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的疫情背景下,健康平安才是最美好的祝福!「知足常樂」也並非一句空話,而是蘊含人生智慧的幸福本源。人性是一個非常複雜且難以界定的存在,在這個曖昧的概念中,我們看到的並非只有美好和光明,貪婪與自私是誰都繞不開的天性。
整個生命的旅程就是人性中善與惡、是與非、利他與利己的交鋒博弈。就像印度詩人瓦魯瓦爾所說「執著於自我與物慾者,逃不脫無邊的苦海。」怎樣把握界限,不被泛濫的欲望吞噬,或許是我們人類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最重要的課題。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