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哥德式風格」,大家並不陌生,這種藝術風格最早應用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教堂為代表的建築上。
這種建築在外形上表現為尖塔,拱門,大窗戶,彩色玻璃以及繁複的外牆雕塑等特點,是一種莊嚴,有儀式感,輝煌的美學藝術。
後來,這種哥特藝術風格經過不斷地演化,逐漸被廣泛的應用到文學,音樂甚至是電影領域,所呈現出的藝術氛圍也更加的多元化,比如表現為恐怖,毀傷,神秘,黑暗,孤獨和絕望等藝術特徵。
在文學領域,像以十九世紀的詩人拜倫,波德萊爾等為代表的詩歌中,會經常會出現描繪死亡,烏鴉等體現黑暗、恐懼的內容。
而對於哥特風格的音樂,在20世紀則完全走到了朋克音樂簡單浮躁和反叛的對立面,呈現出晦澀,壓抑和哀傷的情調。主要代表音樂像英國的《治療樂隊The Cure》的相關作品,曾經以深刻和悽美的音調贏得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談到哥特電影,不得不說的就是美國導演蒂姆.伯頓的開山之作《剪刀手愛德華》,該部電影融入了大量的哥特元素,可以算得上是哥特風格電影的代表作。
之所以說它是哥特電影的代表作,是因為它不僅融合了所有我們認為的屬於哥特風格的相關元素,並且還創造出了一種流行文化。
這部蒂姆.波頓1990年首次與約翰.尼德普合作的電影,獲得了第45界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最佳藝術指導獎。
1958年出生的蒂姆.伯頓從小性格孤僻,並且有自閉傾向,喜歡追求黑暗和怪異的境界,這對他後來的導演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們對他導演的電影風格總是冠以華麗而頹廢的哥特風格。他善於運用誇張的色彩,迥異的服飾塑造古怪精靈的人物。
蒂姆.伯頓導演的電影除了這部《剪刀手愛德華》,還有《艾德.伍德》《殭屍新娘》《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中奇遇記》等,這些電影都以其充滿奇幻和怪誕的視覺風格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剪刀手愛德華》講述的是一個科學家在古堡裡製造出一個具有人類情感的怪人,起名愛德華。擁有剪刀手的愛德華獨自生活在古堡裡,直到後來被一名誤闖城堡的女子佩格帶回家。最後與佩格的女兒相戀卻無法在一起悽美的故事。
作為一部蒂姆.伯頓典型的哥特藝術風格電影,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哥特藝術是如何在電影中被成功運用的。
(1)古堡元素是哥特藝術的一種體現
古堡,作為歐洲歷史上主要的建築,始終保有著莊嚴而神秘的建築氣質,帶給人們豐富的想像空間,與教堂一起成為哥特藝術建築風格的代表。也正因為如此,它也成為哥特文學和哥特電影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吸血鬼和變態狂的故事似乎總是適合發生在古堡裡。
《剪刀手愛德華》這部電影的主人愛德華正是在這種古堡中產生的人物。他被一位鮮為人知的隱居的科學家發明出來之後,由於科學家的意外去世,未完工的愛德華的雙手只能用剪刀來代替,成為具有科幻色彩的「剪刀手愛德華」。
影片一開始就描繪和渲染了山頂上古堡的破敗,荒涼和恐怖,再加上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機器,更是讓古堡散發出陰森的氣息。這些氛圍與影片中即將出現的身世奇特造型古怪的主人公愛德華的氣質相當吻合。
可以說,古堡本身所營造出的特殊氛圍也讓它成為哥特藝術或者說哥特文化裡一種標誌性的符號,對於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表達和傳遞一種頹敗悽美的藝術美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超現實主人公「愛德華」本身具有的哥特藝術元素
所謂的超現實主義是指:力求突破邏輯與真實的現實觀,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柔和而展現的一種真實情景。通俗的解釋:比如一隻癱軟的玻璃杯子,癱軟現象和玻璃杯在現實世界都是存在的,只不過進行了不可思議組合,這就是形成了超現實主義或者叫超現實手法。
《剪刀手愛德華》這部影片裡的主人公愛德華就是個典型的超現實主義的人物,這種超現實主要表現在他的造型上:有一雙鋒利的剪刀手。
當然除此之外,導演也賦予了愛德華獨特的外表:梳著亂蓬蓬被稱為「蜘蛛發」的頭型,面色蒼白,有著濃濃的黑眼圈,臉上還有一條條他自己不小心用剪刀手割破留下的傷疤。
這種詭異而另類的造型顯然就是哥特文化的一種演繹形式,包括上面提到的英國《治療樂隊》的主唱羅伯特.史密斯早在《剪刀手愛德華》前10年就已經打造出這種超現實主義的恐怖形象,以便和樂隊那些帶有傷感和絕望的調性相匹配,營造出一種純粹的哥特音樂藝術氛圍。
除了愛德華在造型上的超現實之外,他的性格也像一個自閉症的孩子,不愛說話。整部影片他的臺詞很少,只有幾句話,都是約翰.尼德普用自己特有的魔性的笑容和眼神來展現愛德華的內心。
同時剪刀手愛德華又是純真而善良的,他利用自己的特長和熱心的來幫助小鎮居民們修剪園藝,不計後果的答應心愛的女孩「金」撬門入室。
影片對剪刀愛德華這個角色基調的塑造,本身就註定了這是一個充滿了矛盾和危險的超現實主義形象:擁有愛的情感卻又無法擁抱觸摸愛人;有一顆善良的心靈卻擁有古怪恐怖的外表;有孩童般的單純卻要面對世人複雜險惡的內心。也許正是這個悽美傷感的超現實的哥德式人物,為影片帶來了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3)故事情節本身的荒誕離奇所呈現的哥特元素
荒誕和離奇也是打造哥特文學或是哥特電影常常引入的元素,比如1994年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夜訪吸血鬼》和同年由傑克.尼克爾森主演的《狼人生死戀》都是充滿著詭異離奇的氛圍,打造出誇張,奇特的哥特藝術主題。《剪刀手愛德華》這部影片在劇情的設計上也不例外。
影片本身描寫了這樣一個愛情故事:剪刀手愛德華愛上了好心的推銷員的女兒「金」,他看「金」的眼神裡充滿了歡喜和柔情,這也讓他毫無「人味」的面目,因為有了愛而變得有了生機。愛德華為了心愛的「金」寧願做任何事情,也會為「金」與前男友的親密舉動心生嫉妒,這些都是愛情中最常見的美好的情感。
同時,女孩「金」由最初對愛德華外形的恐懼,而慢慢被他的純真和善良感所感動,也愛上了敢做敢當,為愛可以赴湯蹈火的剪刀手愛德華。但是人們對愛德華的誤解不得不讓愛德華逃回了城堡。
由於愛德華本身情況的特殊性,也使他們的愛情註定會成為一段沒有結果的傳說,他和"金"只能把這份愛默默的珍藏在彼此的內心。
真摯動人的情感配上離奇和荒誕的故事本質,這就是哥特電影劇情所來帶的既悽美、高貴,又包含對美好嚮往的藝術魅力。
結束語
哥特藝術經過這麼多年的傳承和演繹,無論是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有了更廣泛的應用和發揮。
但不管如何演繹,總是離不開試圖通過對黑暗,神秘,絕望,恐怖甚至死亡的表現來達到一種美感的轉化。
從這一點來講,《剪刀手愛德華》是一部把哥特元素運用得非常成功的影片,同時也使電影裡的哥特元素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比如現在的年輕人迷戀黑色的服飾,化煙燻妝和梳爆炸頭等等。
哥特電影作為哥特文化傳承的一個分支,導演蒂姆.波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與約翰.尼德普和海倫.娜邦漢.卡特形成了哥特電影的鐵三角,開創出了蒂姆.波頓哥特風格的一系類電影,給熱愛哥特藝術風格的人們帶來一種獨特而華麗的精神享受。
(全文完)
春城花草香,聽風賞雨,採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輕鬆有趣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