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杭州有幾所初高中招聘教師,有不少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前來應聘,一時備受各方熱議。這些頂著清北光環的超級學霸,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如今走上三尺講臺,他們是否適應新角色?近日,快報記者採訪了兩位今年入職杭州某中學的清北畢業生。
講述人:小俞,男生
學歷背景:清華大學水利水電本碩、博士後
我是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專業的博士後,今年我正式入職了杭州的一所民辦初中,現在正在初一任教數學,我有了一個新身份——俞老師。
今年9月,我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教師節,我在朋友圈發了學校舉辦教師節慶典和自己參與新教師合唱節目的照片,算是「官宣」。在這之前,我還不太願意和別人過多提起我的這個新身份,畢竟能夠理解這個決定的人太少了。
我來自嘉興平湖,在農村出生。小學五年級那年,我從村裡的小學轉到鎮上的小學念書。當時的數學老師看中了我的數學天賦,帶著我接觸了奧數。
我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我從小也沒覺得自己天賦異稟,但我會爭取把每一道題目都搞懂,這算是我的一個學習習慣。
小學畢業那年,我的數學老師和我爸媽商量,為了更好地發展,推薦我去縣城的一所民辦學校就讀。這位老師還幫我聯繫好學校,申請免去了我的學費。
記得初中開學後的第一次摸底考試,我就拿了全年級第一名。放學那天,我開心地一路都在小跑,想早點回家告訴爸媽這個好消息。初中三年,我繼續參加數學競賽,陸續拿到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的金牌、銅牌,還有全國初中數學聯賽的金牌。
之後,進入了當地的一所重點高中。高二文理分班後,基本都能穩居全年級第一名。一些學科競賽,我也拿到一些好成績,比如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省一等獎、物理競賽省二等獎,在化學和生物競賽中也都拿過獎項。
對我來說,學習不是一件太苦的事情,從小到大,在數學方面,我似乎很少遇到會讓我鑽到牛角尖的難題,有時解題思路甚至像是靈感一樣突然就出現在我的腦子裡。
後來,我就接到了來自清華大學招生辦的電話,聽了招生辦老師的建議,進入水利水電專業。
進入大學後,我和其他同學一樣,精力多多少少也會被一些社團活動所分散,但我還是會關注自己的專業成績。在全專業90多位同學中,能排到10名左右。
在本專業學習的同時,我也根據自己的興趣輔修了計算機專業,自學了經濟學,很多感興趣的領域都會有所涉獵。對於自己喜歡的數學領域,我也一直沒有放棄過。每年高考後,我都會把數學壓軸題拿來做一做,和同寢室的同學一起討論討論。有空的時候,我也會自己上網搜集一些數學題目,保存在我的電腦裡進行一些梳理,現在累計也有幾百本。
2018年初博士畢業,父母希望我能夠考公務員,我也通過了某單位的選調生考試,但最後還是放棄了,選擇留在學校跟著導師做了2年項目。
作為浙江人,我認為省會城市杭州的發展潛力很不錯,所以在招聘會上鎖定的都是杭州的工作。去年10月,我在招聘會信息上看到杭州這所中學的信息,就到現場遞上簡歷,也聽了學校的宣講會,後來也到杭州參觀了學校,並且和校長認真談了一次。我發現,現在的學校硬體設施、教育理念都和我們那時候很不一樣,學生也很有禮貌,給我留下很深的影響。
於是,我做出30年來最「叛逆」的一個決定,到杭州去做數學老師。
雖然教書這份工作起先並沒有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但回想起自己的經歷,覺得自己可能早就開始了教師「實習」。從小成績好,親戚朋友常常把孩子送來我家,請我幫忙輔導下作業。在他們身上,我一直在獲得持續的成就感。
想到這些,我就覺得這份工作值得去做,只要是我決定的事情,我就不會後悔。我也很慶幸,我最親近的人:父母、女朋友在了解我的想法後,也很支持我。
起初也有一些同學會頻繁地來問我,替我不值,覺得這麼多年寒窗苦讀都浪費了。也有人認為,雖然這份工作目前起薪還不錯,但未來上升的空間一定不如在某些大公司工作好。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但我覺得,人不需要和別人去比較,我能在這份工作中獲得自我價值的體現,在生活的城市站住腳,就夠了。
當然,作為非師範專業的老師,在正式入職後,我也受到了一些挑戰。比如面對層次不同的學生時,怎樣把自己的知識轉換成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傳授給他們?在課堂發生突發狀況時,該怎麼維持秩序?這些都需要我慢慢摸索。
這段時間,平均每周都會有老師來聽我的課,他們也會給我一些建議,比如在講知識點時候可以慢一些,細一些;板書要勤加練習;還有老師建議我去練練唱歌,這樣有助於穩定講課時氣息……
當然,作為清華大學博士後,我希望我能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課堂上的知識。接下來,我會開發一些新的特色課程,面向學校拔尖的學生,帶領他們獲得更寬廣的視野。
8年前,我被北京大學生物學專業錄取。當時,身邊的人都覺得我們應該一門心思地做研究。但是慢慢我發現現實並非如此。
最近北大畢業生李雪琴因脫口秀走紅,有著北大的光環,她在收穫讚美的同時,也面臨眾多網友的質疑。在一片喧囂中,她自嘲就是一個網紅。是的,北大學生畢業後不一定都是衝著高精尖的行業去,只要有價值感,內心歡喜,做什麼選擇都可以。
中考那年,我是區裡的中考狀元,進入了市裡的重點高中就讀。在高中,我首次接觸了生物競賽,也許是興趣和天賦都佔了一些,我獲得了生物競賽的省一等獎,並獲得了10分的高考加分,這也讓我順利進入了北大的生物學專業就讀。除了本專業外,我也修了經濟學雙學位。平時,還會忙著帶隊打辯論賽、聽課……過得很充實。
本科畢業後,80%的同學選擇留學,剩下20%基本都選擇了保研,我選擇了後者。研究生3年的時間裡,我開始有規劃地嘗試一些工作,包括本專業各個細分領域的工作,還有經濟學方面的投研工作等。
去年9月到11月的秋招,我目的性很強地開始投簡歷、實習。當時我接觸到了杭州這份教師的工作,通過面試,我發現工作內容是吸引我的,跟校長聊下來也覺得不錯。可能做教育的人不急功近利,讓我感覺他們是真的想把這件事情做好的。爸媽也蠻支持我,覺得老師這份工作很穩定。
當時聊到工作內容,提到希望我能夠開發一些適合初中生的實驗,後續還可以繼續開發適合小升初,小學高年級的實驗,我覺得有一些挑戰性。
今年9月,我正式開始帶學生,也陸續帶著同學們做了一些重現經典的實驗。比如我帶他們通過電鏡去觀察細胞膜結構,並且把前人做的一些實驗數據列出來,再讓他們自己去推算。不少學生能夠用原理和實驗結果指出前人錯誤的實驗結論,並提出其他的可能性,讓我覺得很驚喜。而像這種類型的知識、實驗,應該是我能帶給他們比較獨特的東西。
我覺得,最幸福的實驗還是要落到人和人的交流上。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也能讓我感受到這種快樂。就像我之前在大學裡帶辯論隊,一些隊員從一個不愛說話的人,慢慢變得能夠大方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也需要給這些時間和契機去改變。
我們當時十多個研究生同學,有的選擇繼續從事本專業的工作,也有的去了金融系統、公務員系統……每個人做出選擇的時候,總要放棄一些事情。對於我來說,如果第一份工作去了學校,那麼就很難回到企業,這就是我在做選擇時候需要放棄的。
但是我想得很簡單,不論你最終能做到什麼程度,每天工作的狀態都很重要,做一份工作,讓自己開心滿足才是最重要的。
記者 張宇璐
製圖 劉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