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熱議,清北的碩博生去杭州餘杭區的街道辦工作。在高校的老師或者博士,都認為這是好事。但有些網友認為,這些博士們白讀書了,浪費了國家資源,對不起國家和人民。
在討論中,又扯出了一位哈佛博士,她是南大副教授,去深圳一個街道辦當街道辦副主任。這又引起了一波討論。
今天我來聊聊為什麼南大副教授不當老師,博士也不去高校當青椒的事。
先說這位南大副教授
這位羅博士,她本科是中科大的,博士和博士後在哈佛大學,工作在南大,工作了5年。
從履歷來看,標準的學霸,在本科畢業的時候,她獲得了郭沫若獎學金。這個獎學金的規格不低,她在本系應該是排第一、第二的水平,所以順理成章到哈佛去念博士。在念博士的時候,轉到了生物物理方向,博士後去了腦科學。生物是哈佛最強的專業,這個轉方向問題不大。
回國後,羅博士去了南大物理系。南大物理系有個生物醫學研究所,不過,從羅博士發表的論文來看,她發表了幾篇論文,但這些工作還是她在哈佛工作的延續,在南大並沒有獨立弄出一攤來。
就是說,羅博士在科研上遇到了瓶頸,沒有找到突破口,在科學界後續就非常難走,因為還有一個升職稱的壓力。
這個時候,深圳最牛的區南山區招攬人馬。羅博士作為高級人才,到那裡去掛職。幹了一段時間後,覺得在街道辦輕鬆多了,很自然就到街道辦工作去了。
我想,這個選擇完全正確。在科研崗位上少了一名苦苦掙扎的博士,但在政府管理機構多了一位博士。憑她的能力,我相信她能非常好地做好這件事。對於她本人和街道辦來說,是雙贏。
大家現在最愛用的一個詞是內卷,大學青椒的工作現在算是極度內捲化了。
前兩天,清華研究生新生入學典禮,各大媒體、電臺都報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看數據,一共有9000多人,裡面6000多人是碩士,3000多人是博士。
博士最多的是生物、計算機、機械、化學等,這些人畢業之後是個大問題。
北大的博士數量跟清華差不多,如果它也是3000多。其他985大學也有一堆的博士。每年每個專業有上千個博士畢業。他們的就業是個難題。
像生物,除了高校,很少有研究所、企業有相關的崗位,而大學哪裡有這麼多坑,填這些人?985、211大學裡,一所學校有1、2個名額就不錯了。在社會上,博士是緊缺人才,在高教界,博士已經供過於求了,所以大量的人只能從科研界出來,去其他行業。
各學校都在進行人事改革。針對青椒的,非升即走。就是在一定期限內,入職的青椒必須要達到副教授以上的級別,否則走人。南大的那位副教授也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在入職前,就是當講師前,各大學還要求博士必須要當博士後。有了博後工作經驗後才轉講師或者副教授。
但不少985大學的博士後考核極為嚴苛,竟然是90%的博士後都留不下來,淘汰率非常高。
如果入職了,除了非升即走的壓力之外。老師還要求上課。課程的好壞差別非常大,如果是公選課,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那搞科研就非常受影響。
所以,青椒這項工作基本就是門檻非常高,淘汰率非常高,很長時間內,人處於不確定之中,收入也不高。
另外,也很容易絕望。大家都走到了博士,都到了大學當青椒,應該說都是人中龍鳳。但職位都是有限的,一個學院每年升副教授、教授的名額都有限,要在這同層次的人裡面脫穎而出,難度很大。如果遇到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周邊的人也很喪氣。
如果其他地方有合適的崗位,一些沒有太多人脈,或者對科研沒有那麼多信心的博士們就會選擇離開。
他們的離開對他們和留在科研界的青椒來說,都是好事。
再回到開頭,網友們對這些博士們的指責。在我看來,他們的離開非常正常,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科研上走下去。覺得自己不合適,半途退出,這是一個很起碼的自由,外人不應該說三道四。
至於大家都去街道辦,這件事要分兩面看。第一,這些街道辦在國內都屬於頂級街道辦,有些博士去工作很正常;第二,如果大量的人都去街道辦,那這是不正常的,說明政府機關的收入偏高,高於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收入,這個需要警惕。
其他的,我自己希望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有博士的身影,如果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我相信整個社會會運轉更順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