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親手自製的燈籠
黃自宏
在中國的傳統社會觀念中,燈籠總是和辭舊迎新和喜慶快樂水乳交融、緊密聯結在一起的。
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當時每當逢年過節,無論是政府、城鎮、廠礦、工廠、部隊、學校還是店鋪,尤其是元旦、春節、元宵和國慶,都不免俗地會張燈結彩、紅旗招展、鞭炮齊鳴、人山人海……當然,首當其衝的便是燈籠。
當時的燈籠,從形狀而言,有圓形的、橢圓的、四方的、六角宮燈、五角星形狀的;從材質上來講,有絲綢的、塑料的、紙質的、玻璃的、橘皮做的;從來源來講,有買的、有租的、有剪紙或者繪畫的、也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DIY完美呈現的。
在我小學三年級上學期,臨近元旦時,學校組織了一次篝火音樂節。舊式碳渣操場中間,熊熊燃燒著幾堆篝火,操場四周的樹上、臨時拉扯的鐵絲上,掛著學生和家長親手製作的燈籠。
我做的那隻燈籠,是蓮花形狀的。那個晚上,全校學生盡情歡唱跳舞,揮斥著青春活力……
做燈籠,說難不難,說簡單,其實過程也很繁瑣,需要耐心和細心。比如那種燈籠,骨架可以用細鐵絲或者竹篾來完成,下面是兩個同等大小環形的部分,用同樣長度的細鐵絲或者竹篾固定住,這便是蓮花的「底座」;蓮花的花瓣,一般選擇八瓣,用細鐵絲或者竹篾沿著上沿那圈環形纏繞出同等大小的「花瓣」(竹篾需要用火燒了以後,才能彎曲不折斷),並在中間預留出「蓮心花蕊」的位置。但骨架全部完成以下,用粉色的紙糊住花瓣,用黃色的紙糊花蕊蓮心;至於環形部位,可以用藍色,下面的流蘇部分,用黃色。糊好之後,在燈籠兩側用細鐵絲或者結實的線串起來,便於懸掛固定。中間蓮心花蕊部分,可以固定一支蠟燭或者小燈泡(電筒)。這樣,一隻蓮花燈籠便大功告成了。
至今,快30年過去了,我還能清晰記得那個燈火璀璨的篝火之夜,記得那閃爍明豔的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