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虧損11年四度增資「補血」 君龍人壽今年能否實現盈利目標引關注

2020-12-18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導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行政許可信息,君龍人壽獲批增資1億元註冊資本金。增資完成後,君龍人壽註冊資本金由7億元增至8億元,其股東及出資比例保持不變。而這已經是君龍人壽成立以來的第四次增資,頻繁增資的背後則是其業績連年虧損造成的資本金壓力。

君龍人壽相關負責人曾告訴本報記者:「近兩年,隨著公司積極轉型發展,君龍人壽已迎來了盈利窗口期,因此我司預期今年可以盈虧平衡,雖受疫情影響,還是朝今年盈虧平衡的目標邁進。」

最新披露的2020年3季度償付能力顯示,君龍人壽第三季度實現淨利潤3652.6萬元,若結合前兩個季度數據簡單來看,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經實現1290.04萬元盈利,前兩個季度淨利潤分別為-2403.04萬元、40.48萬元。

君龍人壽已定下在2020年實現盈利的目標,此次增資獲批能否助推該公司實現盈利目標,也頗受關注。

連虧11年四度增資「補血」

此次增資可以追溯至今年6月24日,彼時,君龍人壽於中保協發布公告,臺資股東臺灣人壽和中資股東建發集團擬以自有資金對君龍人壽實施定增,雙方將各出資0.5億元。增資後,君龍人壽註冊資本將由7億元增至8億元,兩家股東持股比例依舊分別為50%、50%。

對於增資目的,君龍人壽相關負責人也曾向本報記者表示,一方面是公司實現五年發展規劃的重要步驟,公司以「穩健經營,積極發展」的策略,不斷充實資本金,穩紮穩打深耕市場;另一方面,也是公司轉型發展以及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需要,股東方持續看好公司市場發展前景,全力支持公司轉型推動「保險+醫療」戰略,並取得積極效果。

當然,這已經是君龍人壽發展歷史上的第四次增資,開業於2008年12月17日的君龍人壽,初始註冊資本為2.4億元。後來,該公司的兩家股東分別在2011年12月、2014年10月、2016年9月,對其增資1.2億元、1.4億元、2億元。

頻繁增資的背後,是君龍人壽業務擴張、償付能力下滑、持續虧損所帶來的資本金壓力所致困境。從償付能力方面來看,君龍人壽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綜合率已從2018年末的196.56%下滑至2019年末的176.78%,2020年1季度進一步下滑至151.8%,至2020年3季度,該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下滑至147.48%。

從盈利狀況來看,雖然按照行業發展規律,壽險公司一般都需經過「七平八盈」的錘鍊。但君龍人壽成立以來卻一直深陷虧損泥潭,2009年至2019年已經連續虧損11年。君龍人壽年報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9年,依次虧損0.25億元、0.43億元、0.52億元、0.50億元、0.44億元、0.41億元、0.41、0.48億元、0.26億元、0.11億元、0.63億元,虧損總額合計達到4.44億元。

可以看到,君龍人壽2016年-2018年淨利潤呈現明顯的減虧趨勢,不過在2019年突然虧損加劇,成為該公司成立以來虧損最多的年份。對此,君龍人壽曾回複本報記者稱,「2019年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個別投資項目發生信用風險,公司對個別投資項目進行減值處理,對公司利潤產生負面影響,否則當年度已實現盈利。」

據本報記者了解,2019年,君龍人壽投資的『光大永明-中信國安棉花片危改項目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以及『長安寧-天津物產流動資金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發生實質性違約,造成投資虧損。同時,其2019年償付能力下滑,主要原因也是君龍人壽對上述兩項投資計劃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導致實際資本減少,2019年,君龍人壽資產減值損失高達6147.57萬元,而2018年僅為3.3萬元。

資產減值計提大幅提升導致營業支出增加的同時,君龍人壽的保費收入卻在縮減,一增一減,加劇虧損。2019年,君龍人壽保費收入為5.65億元,同比下滑7.58%。其中,較為顯著的是,2019年,君龍人壽的新單保費收入為2.86億元,同比縮減35.75%。

銀保渠道佔比高致退保金高企

值得關注的是,2015年之前,君龍人壽聚焦提高市佔率、擴大公司規模。這一階段,也是該公司保費增速較快的階段,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君龍人壽保費收入已從2.22億元增長至5.84億元,同比均增超四成。

2016年初,君龍人壽制定五年規劃,明確長期發展戰略;此後,君龍人壽不斷對五年規划進行調整。2017年強調將做大個險,拓展銀保,提升期繳業務的比例,降低躉交業務佔比。不過2019年,君龍人壽又調整計劃強調,2020年將繼續聚焦期繳保費主要來源,即個險和銀保兩大渠道的發展,並結合業務競賽和推出新的主力期繳產品來加強對期繳業務的推動。

新五年規劃以來,君龍人壽近三年保費收入呈不斷縮水狀態,分別為7.71億元、6.11億元、5.65億元。好在該公司業務結構正在優化,其續期業務佔比由2016年的17.17%增長至2019年的49.33%;躉繳業務相應從72.04%下滑至2019年的40.17%。

值得注意的是,君龍人壽銀保渠道佔比一直較高,近兩年一直保持在五成以上。2019年,該公司銀保渠道保費收入為3.27億元,佔保費收入的57.9%;2018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3.53億元,佔保費收入的57.8%。

有壽險業內人士曾告訴本報記者:「險企銀保渠道佔比過大會導致佣金支出很高,因為依賴銀行渠道,每賣出一份保單,都需要給銀行返還一定的中間佣金,這樣它的利潤就會承壓。另外,銀保渠道比較好賣的大部分都是帶有一定的投資收益類產品,像年金險、萬能險、分紅險、投連險之類的產品。但若銀保渠道產品如果沒有持續的新客戶,滿期給付就會受到壓力,尤其像今年一二月份,受疫情影響,很多銀行網點都是關門的,銀保渠道業務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但銀保渠道佔比高,或也是君龍人壽的無奈之舉。雖然成立已有12年,但君龍人壽目前的經營區域還僅限於福建和浙江,受困於經營區域的限制,無法避免的是,君龍人壽的發展也相對較緩慢。

有業內人士認為,險企培育個險隊伍的投入高、見效慢,而銀保渠道依託於現成網點,可幫助保險公司迅速提升保費規模,對於中小險企而言,銀保渠道與個險並重,可以在推動保費規模穩定增長的同時,促進其發展長期期繳業務。

但其也提示,銀保渠道保費收入較為依賴銀行,產品期限相對較短,應警惕退保所帶來的現金流壓力。從數據來看,2019年君龍人壽退保金達到2.07億元,佔保險業務收入的36.6%;2018年,退保金為2.99億元,佔保險業務收入的48.9%;2017年退保金為2.67億元,佔保險業務收入的34.57%。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相關焦點

  • 難甩虧損包袱 鼎誠人壽擬增資7.5億欲補血破局
    原標題:難甩虧損包袱 鼎誠人壽擬增資7.5億欲補血破局   在壽險老將萬峰掌舵下,坎坷挫折之後重獲新生的鼎誠人壽復業之路行至何方備受市場關注。
  • 鼎誠人壽「虧損」魔咒仍待解 擬增資7.5億元「補血」
    《每日財報》注意到,在經歷開業初期的嚴重虧損後,公司資金壓力與日俱增,面對巨大的資金壓力,新光海航人壽開始謀求增資。2012年4月,新光人壽和海航集團同意增資5億元。2014年6月,新光人壽增資款項到帳,海航集團的增資款項卻沒有了下文。
  • 鼎誠人壽累計虧損逾10億,啟動新三年規劃能否奏效?
    11月25日,鼎誠人壽發布公告稱,經第三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議選舉通過並經中國銀保監會核准,李建成自2020年11月19日起任公司董事長。然而,新掌舵者肩上的擔子並不輕。鼎誠人壽自2009年成立以來經歷了諸多波折,但至今都沒有實現盈利。
  • 難甩虧損包袱 鼎誠人壽欲「補血」破局
    在壽險老將萬峰掌舵下,坎坷挫折之後重獲新生的鼎誠人壽復業之路行至何方備受市場關注。近日,一份現有股東擬增資7.5億元的公告再次將該公司推向風口浪尖。回顧過去,股東增資一度僵持近七年,被暫停開展新業務三年,償付能力充足率跌為負數,經營的不順也使得鼎誠人壽至今仍陷入虧損「泥潭」難以自拔。不過,改變已然出現。
  • 鼎誠人壽11年連虧超9億 再獲股東7.5億增資能否迎來轉機?
    近期,《投資時報》對171家披露2019年年報的保險公司進行排查,並推出《中國險企虧損檔案》。統計結果顯示,86家人身險公司中有25家虧損。其中,鼎誠人壽2019年淨利潤為-1.1億元,按虧損額排序,在25家虧損人身險公司中排名第12。值得注意的是,時隔近兩年,鼎誠人壽再次獲得股東增資。
  • 鼎誠人壽累計虧損逾10億,啟動新三年規劃能否奏效?丨...
    11月25日,鼎誠人壽發布公告稱,經第三屆董事會第十四次會議選舉通過並經中國銀保監會核准,李建成自2020年11月19日起任公司董事長。然而,新掌舵者肩上的擔子並不輕。鼎誠人壽自2009年成立以來經歷了諸多波折,但至今都沒有實現盈利。
  • 連續虧損7年的鼎誠人壽擬增資7.5億元 萬峰帶領下能否扭虧為盈?
    鼎誠人壽表示綜合考慮公司資金需求及持續運營的需要後,將在2020年增資7.5億元人民幣,增資完成後,鼎誠人壽註冊資本將從12.5億元增至20億元。深圳市樂安居商業有限公司出資6250萬元,持股比例由11%降至10%。本次增資計劃無新增股東,完成後新光人壽、柏霖資產以及香江金控分別持有25%比例,形成「三足鼎立」局面。除了這次增資計劃外,2018年10月鼎誠人壽也曾進行過一次增資,將註冊資本從5億元增至12.5億元,並引入柏霖資產、香江金控等5家地產系股東。
  • 恆安標準人壽走入"死循環":四年虧損八個億
    儘管如此,但這絲毫不妨礙大股東英國標準人壽對中國在內的亞洲保險市場的重視程度  光陰荏苒。到今年年底成立於2003年的恆安標準人壽將迎來其十周歲生日。  回望標準人壽與天津泰達牽手的這近十年光陰,中外方股東擁有平等話語權讓這家公司經營策略時常搖擺,只見一輪輪增資未見盈利曙光,或許正是基於此,兩股東甚至在中途還誕生過各自出逃的想法。
  • 新光海航人壽十年間水火各半 2018年虧損7800萬
    2019年3月,新光海航人壽即將迎來十周年。十年間不思量自難忘,曾經信心滿滿,也挫折不斷,長期股東僵持、增資艱難,償付能力長期嚴重不足,苦苦尋求股東一直被當做最大的任務。就在2018年10月,新光海航人壽終於迎來了股東更換,海航集團退出,地產商抱團進入,給新光海航人壽補血的同時也帶來了希望。
  • 萬峰掌舵一年鼎誠人壽布局健康險
    公開數據顯示,繼2019年該公司淨虧損1.1億元後,疫情壓力下,今年一季度,鼎誠人壽再度虧損3147.86萬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鼎誠人壽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也顯著下降,較去年同期減少204.5個百分點。為儘快地扭轉這一頹勢,新一輪的增資「補血」恐在所難免。
  • 萬峰掌舵鼎誠人壽一年未能扭虧 轉型迫在眉睫瞄準健康險市場
    據統計,在2009年至2018年期間共虧損了近8億元。直到2018年三季度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才迎來重生的機會。之後就改名成鼎城人壽了。   深耕壽險業37載的保險老將萬峰,自揮別新華保險,並轉戰鼎誠人壽擔任董事長後,至今履職已近一年,在「前浪」萬峰掌舵下,鼎誠人壽轉變幾何也備受市場關注。
  • 虧損7億償付告急 海航退出後新光海航能否恢復生機
    虧損7億償付告急 新光海航欲「補血」  償付能力不足,成立以來虧損7.5億;海航退出,新光海航將迎5家新股東,資金之憂有望解決深陷償付能力不足困境的新光海航人壽迎來新希望。7月31日,新光海航人壽公布新的股東變更及增資計劃,海航將正式退出、5家新股東接盤,註冊資金隨之升至12.5億元。同日發布的償付能力數據顯示,其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經下滑至-4.2134,遠低於監管要求。從成立虧損至今的新光海航人壽能否恢復「生機」?
  • 鼎誠人壽或擬增資擴建 「三大掣肘」亟待解決
    加上新光海航人壽時期,鼎誠人壽至今已有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但完成股權變更、以「新」面孔示人的鼎誠人壽,至今僅有一年有餘。   2018年7月底,彼時的新光海航人壽董事會審議通過股權轉讓、變更註冊資本金的決議。2018年9月,該決議正式獲得中國銀保監會審核通過。股權變更後,新光海航人壽註冊資本由5億元增至12.5億元。
  • 新光海航增資方案獲批 險企今年以來增資規模達463億元
    今年以來險企增資提速,主要是為了應對在轉型期間面臨的現金流和償付能力充足率困境。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共有29家險企公布了增加註冊資本金的方案,合計增資463億元。從銀保監會官網已獲批的增資方案來看,共有18家險企方案通過審核,合計增資281億元。相比之下,去年全年獲批增資額為301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增資已接近去年全年,險企增資「補血」的力度明顯增強。
  • 渤海人壽監管函被列「十宗罪」 切斷紐帶海航融資腸阻
    2016年分支機構設立情況與發展規劃不符,但渤海人壽2016年度規劃實施情況全面評估報告中未體現目標完成情況與規劃目標的差異。在內部審計方面,高管人員離任審計不及時。2016年原總經理、兩名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離職,存在截至本次評估進場日未開展離任審計或者未在離職日起3個月內出具離任審計報告的情形。在激勵與考核方面,薪酬制度不符合監管要求、薪酬制度執行不合規。
  • 十年虧損8億 新光海航人壽改名鼎誠人壽再出發 未來命運如何?
    進入到2019年,新光海航人壽的盈利情況依然沒有改善,2019年一季度,新光海航人壽淨利潤為-0.13萬元。區區5億元的註冊資本金早已虧損殆盡,償付能力充足率自2015年起跌為負數-179.71%。因償付能力充足率過低,原中國保監會對新光海航人壽採取行政監管措施,責令其從2015年11月起暫停增設分支機構、停止開展新業務並儘快增資。事實上,新光海航人壽的增資計劃早在2012年就已提上日程。彼時,海航集團和新光人壽擬於當年7月31日前按比例向新光海航人壽合計注資5億元,新光人壽增資款項2.5億元於2014年6月到帳,但海航集團的增資款遲遲未能到帳。
  • 中郵人壽註冊資本十年漲42倍 仍為緩解退保壓力增資
    為了補充資本金,2012年中郵人壽迎來首輪增資,註冊資本金從5億元變更至20億元。但是此舉並未完全緩解該公司的償付能力壓力。年報數據顯示,2012年、2013年該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69%、158%。而此後的2013年、2014年,中郵人壽在大股東的鼎力支持下兩度分別進行了20億元、25億元的增資,註冊資本金亦變更至65億元。
  • 鼎誠人壽擬增資7.5億 柏霖資管、香江金控上位與新光人壽並列第一...
    增資成功後,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不變,依舊為25%;而深圳市前海香江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柏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均由20%增至25%,將與新光人壽持股比例相同;深圳市樂安居商業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由11%降至10%。
  • 鼎誠人壽擬增資7.5億 分紅型產品保費收入仍佔主導地位
    三股東並列持股25%具體來看此次增資,新光人壽出資1.875億元,持股比例保持25%不變,香江金控出資2.5億元,持股比例由20%升至25%,柏霖資管出資2.5億元,持股比例由20%升至25%,深圳樂安居出資6250萬元,持股比例由11%降至10%,其餘兩家股東深圳市國展投資和上海冠浦房地產未參與增資,無新增股東。
  • 海航清退、新光海航擬補血7.5億,專家提醒注資為初步、發展需深思
    2016年11月,久陷虧損「泥潭」的新光海航公告稱將變更股東,各持股50%的股東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光人壽」)、海航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海航集團」)擬進行股份轉讓。 綜合看來,若新光海航、利安人壽股權轉讓事項獲監管層批覆後,柏霖資管在兩家險企中,均將出任「二把手」。 成立9年未盈利新光海航擬增資7.5億,專家:僅是第一步 回顧來看,新光海航與海航集團多年的「糾纏」一直為業內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