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航清退、新光海航擬補血7.5億,專家提醒注資為初步、發展需深思
近日,新光海航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新光海航」)股權轉讓再生變。新光海航董秘向藍鯨保險透露,受股權管理辦法所限,原擬入股東深圳市柏霖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柏霖資管」)不再謀求控股權,同時,由於海航集團買賣協議變動,對應擬入股東也換上「新人」。
此外,飽受資本金匱乏折磨的新光海航人壽,也即將迎來7.5億元的增資,其董秘回應道,獲批增資後,償付能力將能夠滿足監管要求,展業可期。但專家提醒稱,注資僅為第一步,未來,新光海航仍面臨業務發展、轉型等現實問題。
海航退出、擬入股東換臉,新光海航股權再生變
7月最後一天,新光海航踩點披露了關於變更股東及註冊資本金有關情況的信息報告。藍鯨保險查看發現,時隔一年半,新光海航股東變更事項未落定的同時,擬入股東又出現「變臉」。
2016年11月,久陷虧損「泥潭」的新光海航公告稱將變更股東,各持股50%的股東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光人壽」)、海航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海航集團」)擬進行股份轉讓。若交易完成,海航集團將退出新光海航股東名錄,擬新入股東柏霖資管累計持股51%,成為新光海航控股股東,深圳光匯石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匯石油」)持股14%、深圳市國展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展投資」)持股10%,新光人壽持股下降為25%。
時隔一年半,在最新披露的股東變更公告中,原擬入股東光匯石油「離隊」,換上深圳市前海香江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江金融」)、上海冠浦房地產開發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冠浦地產」)、深圳市樂安居商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安居」)三張「新面孔」。
具體來看,海航集團擬將其持有的1.9億股、0.6億股公司股權分別轉讓給香江金融、冠浦地產;新光人壽擬將其持有的0.75億股、0.5億股公司股權轉讓給柏霖資管、國展投資。同時,新光人壽、香江金融、柏霖資管、國展投資、冠浦地產及樂安居分別向新光海航增資1.875億元、0.6億元、1.75億元、1.25億元、0.65億元及1.375億元,累計增資7.5億元。
新光海航股東變更前後對照表
若按照最新方案,股權轉讓及增資事項完成後,新光人壽仍為新光海航第一大股東,持股25%,柏霖資管、香江金融各持股20%並列第二大股東,國展投資、樂安居、冠浦地產分別持股14%、11%、10%。
柏霖資管不再謀求控制權,背後閃現地產商鴻榮源身影
值得關注的是,在最新披露的股東變更公告中,柏霖資管不再謀求新光海航的控制權,擬持股比例由此前的51%下降為20%,為何會發生這一轉變?
對此,藍鯨保險聯繫到新光海航的董秘,其回應稱,是受新修訂《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影響所做的調整,「當時我們報送之後,原保監會一直沒批下來,所以又按照新的法規報送了一份」。 據了解,根據《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規定,單一股東持股險企比例不得超過三分之一。
對於股東「換臉」,光匯石油退出,換上香江金融以及冠浦地產,新光海航董秘則表示並不是特別了解,「這是股東行為,是海航集團買賣協議有所變動」。
從受讓股東背景來看,柏霖資管資金實力最為雄厚,註冊資本達到100億,主營業務物業管理、資產管理、投資管理;香江金融、樂安居、冠浦地產則分別從事擔保業務、商業物資供銷以及房地產開發,註冊資本0.5-10億元不等。僅從主營業務來看,協同作用或相對較小,但險企的牌照優勢、作為布局金融的切口,以及獲取收益,均為謀求點。
「僅從業務層面來看,協同可能性較小,很可能意在謀求更多的收益」,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保險市場前景廣闊,一些大企業都爭相布局保險行業,以便分得一杯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藍鯨保險分析道,資本進入保險業,有的是為實現和已有業務協同,有的是為拓展涉足領域與範圍,作為其多元化經營與資產配置戰略的一部分。「重要的不僅僅是其入股保險公司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尊重保險業經營的一般規律,並建立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鼓勵經營管理層創造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藍鯨保險也注意到柏霖資管近日面臨的另外一則險企股權變更事宜。
據了解,利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安人壽」)7月25日公告稱,3家股東接連擬轉讓股權給第四大股東江蘇省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江蘇信託」),一旦交易獲批,江蘇信託將躍升為利安人壽第一大股東,取代柏霖資管的位置。
藍鯨保險查看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發現,柏霖資管曾用名為深圳市鴻榮軒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榮軒物業」),2014年年報顯示,鴻榮源置業集團(深圳)有限公司曾於2010年認繳2.68億元出資額,為目前可查詢到的最早出資方。後者即為鴻榮源集團子公司,據了解,鴻榮源集團核心產業為住宅地產、商業地產以及產業地產綜合開發,同時涉及商業運營、產業發展以及金融投資,賴海民為董事長。
柏霖資管股東出資信息表
2015年12月,柏霖資管進行名稱變更,股東為深圳市柏霖控股有限公司。更名後,2016年5月23日,柏霖資管註冊資本由25億元變更為40億元,2天後,註冊資本提高到50億元,6月21日,註冊資本再次變更為100億元,2016年末,柏霖資管參與新光海航首次擬變更股東事項。
綜合看來,若新光海航、利安人壽股權轉讓事項獲監管層批覆後,柏霖資管在兩家險企中,均將出任「二把手」。
成立9年未盈利新光海航擬增資7.5億,專家:僅是第一步
回顧來看,新光海航與海航集團多年的「糾纏」一直為業內所道。2009年,新光人壽與海航集團共同組建新光海航,表示將利用股東新光人壽在保險市場上的經驗與海航集團的資源,實現多方面的長遠發展。
然而,現實卻很殘酷。2009年2017年,新光海航從未實現盈利,共計虧損7.2億元,保險業務收入方面,自2014年開始逐年下滑。而這背後,也與海航集團對新光海航態度猶豫不定相關。據了解,2012年,新光海航股東雙方同意增資5億元,2014年,新光人壽2.5億元增資款到帳,但海航集團遲遲未履行承諾,以至新光人壽不得不將增資款劃回。
新光海航保險業務收入、淨利潤(萬元)
受資本金影響,新光人壽償付能力連連下挫。2013年償付能力充足率從上年度的500.07%降至130.47%,公司坦言稱,處於發展初期,實際資本消耗較大,其次是「股東增資未如期到位」。2014年3月,原保監會對新光海航下發監管函,暫停增設分支機構。2015年2季度,新光海航償付能力充足率-179.71%,已屬於償付能力不足類公司,當年末,原保監會責令其停止開展新業務,新光海航僅能依靠續期業務勉強維持。
與新光海航遲遲得不到增資形成反差的是,同屬海航系的渤海人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人壽」)、華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安財險」)均得到股東的增資支持。
今年以來,新光海航仍處於虧損之中,累計虧損4651.72萬元,2季末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421.34%,離監管要求所去甚遠,但連續兩個季度略有上浮。
新光海航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淨利潤(%、萬元)
綜合來看,新光海航最為核心的問題為資本金不足,業務開展受限,而本次7.5億元的增資,能否求其於水火之中呢?
新光海航董秘回應表示,增資數據是經過測算的,「增資完成後,我們的償付能力能夠滿足監管要求,甚至更多,大致在600%-700%左右」,其表示,增資主要是為重新營業做準備,目前相關文件已報送,等待批覆,待股權轉讓及增資事項獲批之後,將成立新的董事會,商討新光海航未來的業務發展。
「注資是擺脫困境的第一步,滿足償付能力監管要求」,朱俊生提醒道,新光海航後續還要面對如何促進業務發展與轉型等問題,「作為中小主體,以專業化促進和提升價值創造能力非常重要」。(藍鯨保險 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