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林:中國當年之所以要扛住97金融危機,其實是為了這個地方

2020-12-16 騰訊網

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永遠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天災或人禍總是會在毫無預料的情況下降臨,但是這些危機過後,這個民族就會愈發壯大。

正如西切威廉斯所說,「人生是一次旅行,航行中必然會迎來各方面的勁風,然後每一陣風都會加快你的航速,只要你穩住船舵,即使是暴風雨也不能使你偏離航道。」

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只要穩穩地度過了履歷中的每一次危機,就會變得更加堅韌。世界上有234個國家和地區,但是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雖然會因為領土、財富等問題發生爭執,卻也無法避免有時候會一同經歷全球性的危機。

金融危機的爆發

歷史上,出現過幾次金融危機,其中就有1997年的金融危機。1997年的金融危機主要是亞洲地區的危機,在這場危機到來之後,亞洲很多國家的貨幣都貶值了,但是中國貨幣始終沒有貶值。

社科院國際問題專家葉海林在講座中進一步分析過1997年的那場金融危機。葉海林表示,中國人民幣當年沒有貶值,使得亞洲經濟站住了,但中國當年必須要抗住這場金融危機,為的其實是香港。

葉海林

中國在90年代加入了東協,與東協開始了合作,那時的中國在各個方面都處於飛速發展的階段,但總體來說中國還是落後於大多數國家的。

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全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不小的區別。但當年亞洲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的時候還沒有完全掌握自己國家的發展路線。這導致在80年代左右的時候,許多亞洲國家盲目地效仿發達國家進行了一場金融自由化的改革。

在這些進行改革的國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他們先後採取了諸如取消外匯管制等措施。金融自由化之後,首先就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金。

菲律賓

因此,1997年之前,大多數的亞洲經濟體都是處於持續增長的過程的。當年除了金融監管制度的放鬆之外,亞洲地區的利率也十分高。

在金融自由化和高利率的雙重作用之下,越來越多國際資金匯入。然而,之後美元升值、美聯儲加息、國際資本流出等原因導致固定匯率崩盤、貨幣貶值,這場金融風暴便徹底爆發出來。

金融危機爆發以前,中國的發展是較為艱辛的。一方面,中國當時急需修復國內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那時中美關係達到了冰點,美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又很顯然是遠高於中國的國際地位的,因此美國對中國的要實行經濟上的打壓是容易的。

但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的這一狀態獲得了緩和。葉海林在講座中回憶,當年他還是一個大學生,可以說親眼目睹了韓國等國因為此次危機的變化。除了中國以外,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扛過這場危機,日本首先就進行了貨幣貶值

香港與大陸的並肩作戰

中國在這場危機中始終堅持著沒有貶值人民幣,對於當時的歐盟來說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國穩住了,導致亞洲經濟沒有徹底崩盤。但正如葉海林所言,中國始終堅持著,也不是為了歐盟,而是為了香港。

亞洲的金融危機是從以喬治·索羅斯為首的國際投機商開始拋售泰銖開始的,事實上,他們早就覬覦東南亞的金融市場,這一場風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亞洲國家掉入了他們所設置的陷阱之中。

喬治·索羅斯

按照索羅斯等人的想法,他們是想要通過泰國、馬來西亞等薄弱的國家,韓國、新加坡的經濟市場攪成一灘渾水。等到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的水被他們攪渾了之後,他們的目標就是中國臺灣和香港了,事實上,他們的最終目的就在香港。

為了這一場活動,他們在東南亞地區進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時注資,這看起來很平常,甚至當時的東南亞國家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陷進,他們陷在「亞洲奇蹟」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

索羅斯等人也確實將這場風暴操控得如他們所想,在他們強硬的態度攻勢下,東南亞各國都毫無抵抗之力,只能任由這場風暴席捲,任由國家的經濟起起伏伏。

1997年十月份,金融風暴終於登陸了香港島,香港股市持續受挫,整個金融界都籠罩在焦慮不安之中。但中國自然不會眼睜睜看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席捲香港,香港也不會坐以待斃。

香港動用了龐大的外匯儲備吸納港元,除此之外,還調高了利息。加上香港並不是孤軍奮戰,它還有大陸的人們與它並肩作戰,因為中國任何一個同胞都是不容許他人欺侮的!在內陸與外地資金匯入香港之後,香港的股市終於停止了跌停並開始回升。

種種措施之下,香港金融界穩定下來,索羅斯等人的意圖落空。這也是為什麼葉海林說中國人民幣始終堅持不貶值是為了香港地區。如果中國沒有堅持下去,中國內陸的金融界會像其他國家一樣一片混亂,怎能幫香港一起度過危機?

在這次危機中,中國在經濟上採取了較好的措施。

首先,中國取消了貸款規模管理,下調了法定準備金率,與此同時還採取了開展公開市場操作等措施,這一系列的措施導致中國並沒有因為短期目標出現信貸失控。

再來,中國調整了國有經濟的布局,將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經濟搞活,又採取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

在一系列操作之下,中國平安度過了1997年的金融危機,在之後的幾次金融危機中,中國也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平安度過。在歷次的危機之中,無論是什麼危機,中國總是以最為有力、強勢的措施,將中國的受影響程度降到最低。

海峽兩岸一家人

中國始終堅持著一國兩制的政策發展,但中國的一國兩制並不意味著中國與香港、臺灣不是一體,相反,正是因為我們是一體,中國才要採取適合各個地方發展的制度。

當危機來臨之時,我們與每一個同胞站在一起,我們可以不為了任何別的因素而努力,我們也可以不為了任何別的合作夥伴而堅持,但我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同胞。無論那些危機是天災還是人禍,無論他們的目標是哪一個地區,中國人民始終會站在一起。

在無數次的危機之中,中國始終不會妥協,無論面對的戰爭是有硝煙的還是無硝煙的,我們總是會在關鍵時候擰成一股繩,哪怕前途未知,勝負未定,我們也始終不會放棄,這是屬於中國人的氣節。

中國香港和臺灣與大陸雖然隔著海峽,雖然在歷史上有較長一段時間他們離開過祖國的懷抱,但無論時間有多久,無論歷史變遷多少次,無論我們相隔多遠,我們始終是同胞。距離永遠不會改變我們在情感上的聯繫,中途偶爾的失散也不會成為永遠的隔閡。

在葉海林的講座上,他說,中國是為了香港才必須要抗住97年的金融危機的。事實上,任何一次危機中國都要拼命抗住,為了每一片領土,為了每一個同胞!

相關焦點

  •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為什麼沒有被打垮?因為它屬於中國
    針對1997年的這場金融危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編輯部主任葉海林,曾經發表了這樣的觀點"中國作為亞洲國家中為數不多能夠挺過金融危機的國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香港
  • 葉海林:中美貿易戰,我們怎樣才算贏?
    7月7日(周日)上午9:30,在山東博物館一樓報告廳,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葉海林研究員做客齊魯大講壇,為觀眾們奉上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演講主題為「中國崛起過程中的戰略風險及其防範」。在演講中,長期擔任央視特約評論員的葉海林副院長對上述中國社會廣泛關心的熱點問題,提出了精彩的解讀和獨到的預判。葉海林葉海林指出,中國人關心國際事務的熱情在全世界範圍內其實是個非常罕見的現象。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民眾們其實更關心自己身邊發生的本地新聞,而對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缺乏興趣。
  • 葉海林:洞朗事件後中印關係以博弈為主 合作條件未必夠
    葉海林:我想這個取決於印度,如果印度不想挨揍的話,它最好就趕緊乖乖的,就像王毅外長所說的,乖乖的回到自己該去的地方。如果印度要選擇另外一個方式,這個也不是由中國單方面克制能解決問題的。我們也注意到有一些網上的言論說,中國不能上當,不能說印度現在試圖攪亂中國的周邊戰略,所以我們就應該保持定力是對的。
  • 金融危機10周年:當年的經濟學家,為什麼就預測不到?
    2008年世界(國際)金融危機,如今轉眼已10年。這一場危機也被稱為次貸危機、信用危機、金融海嘯或華爾街海嘯等。人們一般認為,早在2007年關於危機的徵兆就已浮現。是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暴露了次級抵押債券的風險,儘管隨後美聯儲作出反應,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維持,但到了次年8月,美國房貸兩大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股價暴跌。圖為金融漫畫(來自網絡)。當年,危機迅速從美國擴展到全球,日本、歐盟等經濟體都陷入衰退,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也出現減緩。
  • 葉海林:印度擔憂中國很正常 應寬容看待
    核心提示: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的時候,印度人是認為我當時是非常強大的,我是比你中國要強大的,打了一仗我怎麼就輸了,他這個是認可不了的。就是說我認為自己非常強大的時候,我怎麼摔了個跟頭,所以這個事情他一定要翻過來。
  • 專家葉海林介紹中印邊界錫金段的歷史淵源
    主持人:其實洞朗地區與錫金之間的邊界是中印邊界錫金段的一部分,可能有一些網友對於這個還不是很了解,您能不能先給我們大概介紹一下,這件事情它的爭議點在什麼地方?  葉海林:實際上這個事情沒有任何爭議,為什麼呢?
  • 葉海林:民族政策終極目標是國家身份的認同
    圖為社科院全球戰略院國際問題專家葉海林在發言。新華網 陳競超 攝新華網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雷東瑞)2013年,中國與周邊關係發生很多變化,特別是中日釣魚島爭端、中菲黃巖島對峙等問題久拖不決的情況下,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成為令人關注的焦點。
  • 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出版業:積極調整 迎接挑戰
    早在2008年初,一些出版業內人士在展望未來時就對記者表示,在紙價大幅上漲、CPI 指標高企、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緊鑼密鼓的背景下,出版業恐怕要有過緊日子的思想準備。而在年終歲末,一場爆發於美國、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在使世界經濟陷入低谷的同時,也使中國出版業感受到了冬天的凜冽寒風。
  • 中年人的心酸除去生活,只剩「扛住」二字,但《扛住就是本事》
    在馮侖這本《扛住就是本事》裡,你能看到很多有趣的企業界案例和學習、生活的方法,有很大的收穫。——蔡康永中年人的心酸,除去生活,只剩「扛住」二字,但《扛住就是本事》說起馮侖,我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萬通集團的創始人,御風集團的董事長,湖畔大學校董,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開拓者與創新者等頭銜,他也是被稱為企業界的「老大哥」,也是公認的商界思想家,更是年輕人的良師益友。
  • 按揭凱恩斯主義:美國金融危機之源?
    緊接其後的歐洲債務危機、中國2015股市震蕩、2018金融去槓桿衝擊波……一次次刷新國人對金融的體認,也格外警惕有關金融的一切。不過,2008年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在危機發生之初的兩三年間雖一度意見紛紜,之後便似乎煙消雲散了。最近在國內翻譯出版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新財稅社會學」代表人物莫妮卡·普拉薩德的《過剩之地:美式富足與貧困悖論》,則重新引發了對這一議題的關注。
  • 《扛住就是本事》:賺錢有訣竅嗎?有!只要做對這一件事
    其實創業也一樣,每個企業的發展都有瓶頸期,也都會經歷意外,如何處理是最考驗每個企業家的,特別是危機下的處理方式。一個著名的案例,33歲就入選《福布斯》財富榜第八位的史玉柱,在巨人大廈資金鍊斷裂後,蝸居在一個小鎮上,那時的他無疑是迷茫而焦慮的,欠債2.5億,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 [葉海林點評]馬六甲海峽安全隱患多 我國應探索其他海上通道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快訊快評快訊快評 [葉海林點評]馬六甲海峽安全隱患多 我國應探索其他海上通道 [進入論壇]  [列印本頁] [關閉]中廣網    2009-08-20      [事件]
  • 灰犀牛來臨,直擊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
    為了儘可能減少金融危機對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衝擊,監管層需要建立金融危機的預警和監測系統,充分理解金融風險的傳染機制,並準備好應對危機事件的預案。 《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從這三個方面出發,對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它構建了一組以宏觀指標為基礎的金融危機預警模型,開發了用於監測金融市場系統性壓力的「中國金融壓力指數」(中國CISS)。
  • 今年夏天扛住了高溫酷暑,卻沒扛住對王一博的「坑」!
    今年夏天,有人說,扛住了柴米油鹽的麻煩,扛住了奶茶火鍋的誘惑,扛住了世俗生活的刁難...卻沒扛住對王一博的「坑」。王一博飾演的藍忘機,剛開始的時候眼神確實很飄,慢慢地漸入佳境。其實藍忘機真的很難演,本身臺詞很少,因此非常的考驗眼神戲,在一個臺詞極少的角色中,通過用心學習,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含光君。
  • A型流感是全球金融危機的併發症
    原本就已被全球金融危機打擊而搖搖欲墜的經濟面臨著雪上加霜的慘景,而隨之而來的社會危機也在加深。  世界最大的養豬公司之一的Smithfield首當其衝,早在A型流感爆發前,就被當地居民抗議,被指責在墨西哥當地政府縱容下肆無忌憚、汙染水源、過量使用有毒化學品。這家美資公司曾經在2000年捲入一場加州的訴訟案中,最後以5000萬美元罰款了結。
  • 任澤平:我們正站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邊緣
    2008年金融危機肇始於美國房價下跌、次級貸款違約、衍生品價格暴跌、金融機構巨額虧損、雷曼兄弟破產倒閉、全球金融市場恐慌。當金融機構持有的資產質量快速惡化,金融機構被迫拋售資產以減輕損失,當整個市場都在追求流動性時,擠兌發生,流動性枯竭。為了獲取流動性,不僅風險資產被拋售,流動性更強的安全資產也被快速拋售變現,導致資產價格全面下跌。
  • 看IT巨頭們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福建新華都實業集團總裁兼CEO唐駿這次金融風暴,中國沒有想到被拖下了水。
  • 美聯儲all in:飲鴆止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
    2008年金融危機肇始於美國房價下跌、次級貸款違約、衍生品價格暴跌、金融機構巨額虧損、雷曼兄弟破產倒閉、全球金融市場恐慌。當金融機構持有的資產質量快速惡化,金融機構被迫拋售資產以減輕損失,當整個市場都在追求流動性時,擠兌發生,流動性枯竭。為了獲取流動性,不僅風險資產被拋售,流動性更強的安全資產也被快速拋售變現,導致資產價格全面下跌。
  • 黃志凌:金融危機的邏輯思辨與現實觀察
    比如2007年次貸危機,危機前美國各行各業都存在非常嚴重的生產過剩問題。金融行業為了幫助實體經濟解決這一問題,當然更是為了從中獲取超額利潤,就設計出一系列遠遠高出民眾實際購買力的金融衍生品。這些虛假的消費能力導致信用鏈條過長,帶來了高槓桿,為危機埋下了隱患。表面上看,次貸危機屬於金融領域出現的問題,但實則根源還是在實體經濟領域。
  •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路線清晰 萌發出復甦「綠芽」
    第2頁:4萬億投資評價頗高的「救市良藥」  全面回升中國應對路線圖清晰  一年前,隨著雷曼兄弟公司的宣布破產,金融危機演變成了金融風暴。  春去秋來,在金融風暴來臨後的第二個秋天,誰能料想到,中國已經開始從這輪嚴重的衰退中站了起來,經濟開始出現一些積極的變化,萌發出復甦的「綠芽」。  一年的時間裡,中國經濟逐漸企穩回升,基本遏制住了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數據均有改善。